《主題閱讀教學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走進西部》教學設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主題閱讀教學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走進西部》教學設計(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五年級下冊“走進西部”教學設計
內(nèi)容與主題: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走進西部”
教學時間:1課時
課型:單元導讀課
設計意圖:五年級學生已經(jīng)有了較強的閱讀能力,主題閱讀要不同于常規(guī)教學,用幾個課時,只教教材上的一篇精度課文遠遠不夠,許多有閱讀渴望的學生達不到應有的閱讀量,課堂教學也顯得單薄。本設計,主要是通過課堂上抓住重點來閱讀,落實方法,同時落實自主閱讀、遷移閱讀、比較閱讀,課內(nèi)授法,課內(nèi)閱讀,得法課內(nèi),得益課外,養(yǎng)成終生閱讀的習慣。
遵循原則:課內(nèi)精讀課文抓住單元重點,以點帶面,以讀代講,閱讀積累在課堂完成,同時適當拓展延伸。
環(huán)節(jié)與方式
內(nèi)容與方法
2、
設計意圖
1、理解導語,明主題之“要”
《課標版語文》五下導語:西部,祖國版圖上神奇的土地!西部,世界歷史上溝通東西方文明的橋梁!如今,西部大開發(fā)的號角已經(jīng)吹響,在建設者們辛勤汗水的澆灌下,西部又煥發(fā)出勃勃生機!讓我們隨著課文的學習,走進西部,去親近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學習內(nèi)容)
閱讀本組課文,要把握主要內(nèi)容,還要聯(lián)系上下文,體會優(yōu)美的語言和含義深刻的句子,想想這樣寫的好處,進一步提高理解語言的能力,并不斷積累語言,增強語感;了解文章一些比較簡單的寫作方法,并試著將這些寫法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盡量多的搜集有關資料,通過網(wǎng)絡、影視、報刊等資源更多地了解西部,加深對西部自然風光、歷史文化
3、、風土人情和建設者的認識。(學習方法)
讀后,通過批注的方式理解內(nèi)容,明確方法。
明確學習本組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和學習方法,其中“把握主要內(nèi)容,聯(lián)系上下文,體會優(yōu)美語言的表達效果和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是本組課文的重點。
2、抓住重點,指導批注
1、把文中優(yōu)美的語言和含義深刻的句子用“﹋”畫出來,多讀幾遍,關鍵詞語用“△”標出來,想想這樣表達的好處。
2、老師舉例批注。
明確批注內(nèi)容和方法,直到在實踐中練習批注。
3、學生自讀,實踐方法。
《新課標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絲綢之路》,重點品讀文中優(yōu)美的語言和含義深刻的句子,寫下感受。
給學生充分自讀時間,在實踐中練習批注。
4、4、自由發(fā)言,個性解讀。
“絲綢之路”是一條怎樣的路?在課文中尋找一句合適的話來說明。學生針對所讀重點語段,根據(jù)自己的理解,選擇不同的句子來說明,朗讀批注,倡導個性解讀。如:
① 商人們在這個東方大都市開了眼界,正滿載貨物返回故鄉(xiāng)。(這是一條運送貨物的路)
② 望著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當年絲綢之路上商旅不絕的景象,仿佛聽到了飄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駝鈴聲……(這是一條繁忙的路)
③ 沒想到,一條道路將遠隔千里的我們聯(lián)系在了一起,這真是一條偉大的路呀?。ㄟ@是一條偉大的路)
④ 從那以后,一隊隊駱駝商隊在這漫長的商貿(mào)大道上行進……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美輪美奐。(這是一條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的路)
5、
讓學生在發(fā)言、傾聽的同時,達到相互交流、相互共鳴的目的。
5、以讀代講,訓練語感。
朗讀課文中的2——13自然段,想想課文描寫了一幅怎樣的場景?用一兩句話概括。時間、地點、人物、事情呢?安息國將軍與中國使者見面的時候又是怎樣的場面,可以用那些詞語來概括?
對學生進行語感練習:①體會作者用詞的豐富和巧妙。②領會語段傳達的畫面。③體會想象的由來。
6、誦讀導語,如主題之“情”
《新語文主題閱讀》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單元導讀”:
爺爺說,
西部是一個美麗的地方
那里有無垠的沙漠,
有旖旎的風光;
奶奶說,
西部是個神奇的地方
那里的高山離天空最近,
種出的蔬菜帶有
6、太陽的芳香…
西部啊西部---
你是我幼小心靈深處永遠的向往。
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喚起學生對主題的共鳴,從而加深對主題意旨的體悟。
7、布置閱讀,拓展內(nèi)容。
讀課后資料袋及《新語文主題閱讀》上的第一單元的同主題文章,如《張騫通西域》等,用自己的話說說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倡導學生用批注的方式自讀,不動筆墨不讀書。
“主題閱讀”課內(nèi)落實閱讀量的飛躍,同時課內(nèi)閱讀和課外閱讀相得益彰,一個主題下統(tǒng)領多篇文章,充實學生的閱讀總量。
8、交流分享,相互激發(fā)。
學生可就所讀文章印象最深刻的部分,說出自己的感受,不求知識統(tǒng)一,力求自主創(chuàng)新。
達到讀書交流,相互激發(fā)和共享成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