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陽市第四十七中學九年級語文下冊第18課孟子二章學案無答案新人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湖北省襄陽市第四十七中學九年級語文下冊第18課孟子二章學案無答案新人教版(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第18課《孟子二章》學案
學習目標:
1.反復誦讀,理解文意,培養(yǎng)文言文自學能力。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
學習重點:
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學習難點:
正確認識“得道多助”及“生于憂患”的時代意義。
預習過程
一、了解作者及文章出處。
1、這兩篇文章都出自于_________________。作者孟子,名__________,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________家,_______家。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是繼_______ 以后_______ 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合稱 ____________ ,有________之稱。
2、
2、《孟子》__________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記敘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張、哲學主張及個人修養(yǎng)。孟子的政治主張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主張和平,反對戰(zhàn)爭。
資料助讀:
孟子與《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鄒人,是孔子之孫孔僅的再傳弟子。游說于齊梁之間,沒有被重用,退而與其門徒公孫丑、萬章等著書立說。繼承孔子的學說,兼言仁和義,提出“仁政”的口號,主張恢復“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時又主張“民為貴”君為輕“,稱暴君為”一夫“,認為人性本善,強調養(yǎng)心、存心等內心修養(yǎng)的工夫,成為宋代理學家心性學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順元年封為鄒國亞圣公,明嘉
3、靖九年定為”亞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僅次于孔子。思想事跡大都見于《孟子》一書。
《孟子》文章向來以雄辯著稱。讀孟子文,令人感到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出于對當時執(zhí)政者貪婪殘暴行徑的憤慨,對掙扎在苦難中人民的同情,對別家學說的敵視,對貫徹自己主張的強烈愿望,以及那種”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的救世責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剛厲、理直氣壯。他又善于運用各種驅誘論敵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辭鋪張揚厲,時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筆鋒咄咄逼人。
第一課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朗讀課文,讀準字音、節(jié)奏;
二、譯讀課文,把握文意;
1.學生自行翻譯課文,圈點勾畫,標示
4、出疑難詞句。
2.小組討論,質疑、解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第二課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一、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齊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抑揚頓挫
5、的氣勢和美感。
2.大聲讀課文。
二、自讀課文,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翻譯課文。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二、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是從哪兩個方面論證的?請簡述本文的論證思路。這篇短論在論證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六、對比
6、閱讀:
這兩篇文章的論點分別是什么?他們提出、闡述論點的方式有什么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課堂檢測:
1、讀準下面的字。
米粟 畎畝 傅說 膠鬲 行拂
2、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入則無法家拂士
所以動心忍性
3、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譯;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