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專用)2020版高考歷史大二輪復習 現實熱點練 訓練3 勞作方式與生活方式》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江蘇專用)2020版高考歷史大二輪復習 現實熱點練 訓練3 勞作方式與生活方式(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訓練3 勞作方式與生活方式
1.考古學家發(fā)現,在出土的許多漢代漆、陶器上,往往有“市”“亭”等戳記(“市”和“亭”指各地官府管理的手工業(yè)和商業(yè)區(qū))。如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漆器,上有銘文“成市草”“市府草”等,經考證,“成市草”“市府草”為成都縣的市所造,而這類產品曾在漢代一些小官吏或平民墓葬中出現。由此可知,漢代地方官營手工業(yè)生產( )
A.沖擊當時的等級觀念
B.具有一定的商品生產性質
C.促進商品經濟的發(fā)展
D.導致私營工業(yè)的日益萎縮
答案 B
解析 材料表明,漢代地方官營手工業(yè)也在一定程度上從事商品生產,具有一定的商品生產性質,故B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對當時等級觀念的沖擊
2、,A項排除;官營手工業(yè)是由政府控制的,產品是供皇室和貴族使用的,本身無法促進商品經濟發(fā)展,C項錯誤;材料無法體現對私營手工業(yè)的影響,D項錯誤。
2.《齊民要術》載:“(漢)武帝以趙過為搜粟都尉,教民耕植,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將之,下種挽耬,皆取備焉。日種一頃,至今三輔猶賴其利?!辈牧纤傅霓r具( )
A.方便除草培土,保持土地肥力
B.用于開溝播種,提高勞動效率
C.便于深耕碎土,節(jié)省人力畜力
D.可以防旱排澇,增加糧食產量
答案 B
解析 材料的農具是耦犁,耦犁不能方便除草培土,保持土地肥力,故A項錯誤;耦犁是用于開溝播種,提高勞動效率,故B項正確;便于深耕碎土,節(jié)省人力畜
3、力的是曲轅犁,故C項錯誤;可以防旱排澇,增加糧食產量的是灌溉工具,不是耦犁,故D項錯誤。
3.佛教在古印度,其出家眾的生活來源是由托缽化緣來獲得的。兩漢魏晉傳入中國之后,出家眾的生活來源發(fā)生了改變,由托缽化緣式改變?yōu)樽鴵硗恋丶八庐a的安居受供式。佛教出家團體生活方式的改變( )
A.表明佛教放棄了原始教義
B.旨在適應中國封建農耕的經濟形態(tài)
C.反映了佛教與儒學的融合
D.成為兩漢魏晉土地兼并的主要力量
答案 B
解析 中國封建農耕經濟形態(tài)下,擁有土地即可依賴土地獲得地租收入,以此維持佛教出家團體的生活,因此佛教傳入中國后出家團體生活方式的改變適應了中國封建農耕的經濟形態(tài),故答案
4、為B項。材料沒有反映佛教教義的改變,排除A項;C項材料不能反映,排除;D項說法絕對,“主要力量”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4.《滬江商業(yè)市景詞》描述20世紀初的上海:“各行貿易待評量,借作茶樓聚會場。每至午申人畢聚,成盤出貨約期忙?!边@反映出此時的上海( )
A.生活習俗已經完全西方化
B.一些消費具有濃厚的功利色彩
C.市民的消費方式發(fā)生了質變
D.商業(yè)活動中奢侈之風大肆增長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20世紀初上海商人聚集在茶樓協商貿易,沒有體現上海生活習俗完全西方化,故A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上海商人利用茶樓消費的機會進行貿易的狀況,體現出一些日常消費具有功利色彩,故B項正確
5、;材料僅體現了商人的日常消費,不能體現市民消費方式發(fā)生了質變,故C項錯誤;材料僅體現了商人在茶樓交易,沒有體現出商業(yè)活動奢侈之風大肆增長,故D項錯誤。
5.布羅代爾在《文明史綱》中寫道:1800—1850年半個世紀中,(英國)棉織品的價格下降了81%,小麥和其他食物的價格也下降了三分之一,工資基本保持穩(wěn)定。……它們對物價的影響大大降低了。造成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機械化生產普及和交通革命
B.勞動人民購買力顯著提高
C.圈地運動增加了勞動力資源
D.殖民擴張擴大了海外市場
答案 A
解析 題干中“1800—1850年半個世紀中,(英國)棉織品的價格下降了81%,小麥和
6、其他食物的價格也下降了三分之一,工資基本保持穩(wěn)定”,推知此時英國處于工業(yè)革命期間,究其原因就是機械化和交通革命,故A項正確;題干提及的是物價下降,購買力顯著提高與材料“工資基本保持穩(wěn)定”不符,故B項錯誤;勞動力資源的增加會導致工資下降,但題干中“工資基本保持穩(wěn)定”,故C項錯誤;題干涉及的是英國國內市場,故D項錯誤。
6.1786年,一封提交給政府的請愿書上寫道:“機器產生的罪惡不勝枚舉。我們真誠希望人類的判斷力不受狹隘利益的左右,發(fā)現繼續(xù)使用機器將產生的危害,例如后代人口減少、貿易消失、地產利益得不到滿足,以致最后被吞沒等惡果。”這表明當時( )
A.社會大眾對工業(yè)文明的反思
B.勞動
7、者深刻認識到貧困根源
C.處于機器大工業(yè)的早期時代
D.工人運動開始成為時代潮流
答案 C
解析 結合所學,“后代人口減少、貿易消失、地產利益得不到滿足”反映了當時消費產品質量下降,房價上漲,民眾生活成本增加,貧富分化加劇,請愿書反映了機器大工業(yè)的早期,正在形成中的工人階級對遭受壓迫、境遇下降的不滿,也體現了思想不成熟的保守心態(tài),故C項正確。
7.促進農村土地適度規(guī)模化經營是加速農業(yè)現代化和實現工業(yè)化的重要手段。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英國農村被納入市場網絡之中,直到19世紀初為止,它成功養(yǎng)活城市與工業(yè)居民點……英國農村形成國內市場的主體,而國內市場是正在起步的英國工業(yè)首先與
8、天然的銷售場所?!剂_代爾
材料二 20世紀20-30年代,在蘇聯農業(yè)集體化運動中,絕大多數農戶加入集體農莊,形成了集體農莊經濟制度。農莊是國家直接支配的經濟單位,其播種結構、播種面積、單產量、總產量、牧畜種類數量、農藝措施以及農蓄產品的分配等各項指標,都由國家決定。為保證工業(yè)化所需資金,國家實行義務交售制,以遠低于生產成本的價格收購農莊的產品。1953年斯大林逝世時,農莊義務交售的產品價格與成本之比為:糧食13.2%,土豆7.5%,牛肉5%。與此相對應的是嚴峻的農業(yè)形勢:1953年的人均糧食和肉類的產量只有432公斤和30千克,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公斤和31.4千克還要低。
——
9、呂奔《蘇聯農業(yè)集體化運動研究(1927-1939年)》
材料三 分田到戶、包產到戶在那些已經使用機械生產的中國平原地區(qū)顯然是倒退。因為單干就要廢棄機耕,實行畜耕和人耕,而農業(yè)現代化的表現就是耕作機械化。但是,人少地多,干部分配不公,農民寧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戶?!皬臋C耕到人耕,確實令人感到可笑,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卻高漲起來了。他們不惜出力出汗,也要把地種好,為了能畜耕,他們自發(fā)地互相換地,然后或一家買牲口,或兩三家合買牲口,一時牲口的價值猛漲?!?
——摘自任世江《高中歷史必修課程專題解析》
(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英國圈地運動與工業(yè)革命之間的關系。
(2)依據材料二,概括
10、蘇聯在推動農業(yè)生產方面實行的經濟體制及影響。
(3)依據材料三,分析農業(yè)改革的原因、方式。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農村改革的影響。
(4)綜合上述問題,對你有何啟示?
答案 (1)關系:圈地運動的進行為英國工業(yè)革命提供了勞動力;農業(yè)經濟的市場化是英國工業(yè)革命的重要條件。
(2)體制:集體農莊經濟制度。
影響:為蘇聯快速工業(yè)化積累了資金,但由于集體化對農民積極性的嚴重挫傷,致使蘇聯的農業(yè)生產嚴重下降。
(3)原因:人民公社體制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阻礙了農業(yè)的發(fā)展。
方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影響: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民有了生產的自主權,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了;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促進了農村的經濟發(fā)展。
(4)啟示:生產關系的調整要與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相適應;經濟體制改革要與本國國情相結合,要遵循經濟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