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20版高考語文加練半小時 第一章 實用類、論述類文本閱讀 專題二 Ⅰ 群文通練二 孔孟思想(非連續(xù)性文本)(含解析)》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浙江省2020版高考語文加練半小時 第一章 實用類、論述類文本閱讀 專題二 Ⅰ 群文通練二 孔孟思想(非連續(xù)性文本)(含解析)(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群文通練二 孔孟思想(非連續(xù)性文本)
主題解說 孔孟思想以善論為基礎,仁為靈魂,禮為軀體,中庸與權變?yōu)檎{控器,有機組成倫理政治學說體系。“仁”是貫徹一切社會關系的道德原則,并被認為是人類天生的本性。人性變壞,是后天環(huán)境所致,因而主張順應自然,通過教育實踐與生活磨煉來恢復善性,這是一種自然主義與理性主義精神的結合。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題目。
材料一:
所謂“人性論”,實際上就是關于人的本性、本質是什么的理論。它是社會倫理、政治、宗教、哲學等各種理論的出發(fā)點和基礎。盧梭曾經說過:“人類的各種知識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備的,就是關于‘人’的知識?!比绻覀儭安粡恼J識人類本身開始”,我們
2、就不能認識社會的各種問題。這就是說,必須從研究人開始去研究各種社會現(xiàn)象。今天我們開展人性論研究,不僅有助于加深對人的本質的認識,而且將推動社會科學各門學科研究的深入開展。
(摘編自莫法有《試論中西哲學史上人性論之差異》)
材料二:
孔子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通過“性”與“習”的比較論述了人性的先天性,認為人性在本質上就是人所具有的先天的或與生俱來的本性,它不是任何后天的、人為的東西,而后天的、人為的東西屬于“習”的范疇。但是,孔子并沒有明言人性的內涵,也沒有將人性問題直接限定在道德的范圍之內,使得人性問題成為道德問題的重要內容??鬃訉ⅰ靶浴迸c“習”相比照,從“性”與
3、“習”的本質區(qū)別的維度闡明人性的先天性,這是其高明之處。如果沒有“習相遠”作參照,僅言“性相近”,是看不出人性的先天性的,至多只能得出人性的相似性乃至相同性的結論。
(摘編自陸建華《性樸、情欲與性惡:荀子人性論的三個層面——兼及先秦儒家人性論》)
材料三:
對于孔子所言的人性的先天性、人性的與生俱來的本質,儒家后學的孟子和荀子也是贊同的。孟子曰:“形色,天性也?!?《孟子·盡心上》)即認為身體與容貌是天生的,有以先天性來解讀人性的本質的意味。至于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孟
4、子·盡心上》)暫且不談其以仁義為人性內涵,其以人之“所不學而能者”“所不慮而知者”為人性的本質,也是對孔子人性的先天性的發(fā)揮??鬃訉θ诵缘谋举|的論述及其論述方式也啟發(fā)了荀子。荀子的“性者,天之就也”(《荀子·正名》),就是對孔子人性的先天性的具體發(fā)揮。荀子的“不可學、不可事之在天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荀子·性惡》),在單獨討論人性的本質之外,又以“性”“偽”相對,論述人性的本質。荀子的“偽”與孔子的“習”在后天、人為的意義上是相通甚至是相同的。
(來源同材料二)
材料四:
主張性相近而習相遠的孔子相對地重習而輕性,主張性樸的荀子也相對地重偽(人為)而輕性。與
5、孔子強調習的作用相似,荀子強調偽的作用。他反復說的學、積、積靡等都屬于偽。孔子和荀子都一致主張,后天的作為比先天的性重要。在這一點上,孟子與他們略有不同,因為孟子極大地提高了先天的性的作用。當然,孟子也沒有忽視后天的作為的作用??梢哉f,他既重視先天的性,也不忽視后天的作為。孟子新穎而激進的性善論在當時還是很有意義的。它突出了人的尊嚴。在事實層面,性樸論有根據;在價值層面,性善論有其不可磨滅的貢獻。
(摘編自周熾成《儒家性樸論——以孔子、荀子、董仲舒為中心》)
1.下列對材料中“人性論”的相關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如果我們能夠對“人性論”深入研究,我們就能解決社會發(fā)展中的各種問題
6、。
B.雖然先秦儒家都認為人性在本質上具有先天性,但都沒有言明人性的內涵。
C.孔子對人性論的表述直接影響與啟發(fā)了儒家后學,其觀點是一脈相承的。
D.荀子認為人性是先天的,并提出了“性樸論”學說,認為人性是樸素的,善良的。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孔子將“性”和“習”進行比較,認為人性具有先天性、相似性,并不在道德的范圍之內。
B.孟子和荀子都贊同孔子關于人性與生俱來的本質,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發(fā)揮。
C.荀子受到孔子關于人性本質及其論述方式的啟發(fā),提出了“性”和“偽”的辯證關系。
D.孔子認為“性相近,習相遠”,荀子將“性”和“偽”相對,
7、二者表述不同,但本質是一致的。
3.請引用文中出現(xiàn)的或學過的荀子言論來說明荀子關于人性論的觀點。
答: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題目。
材料一:
歷史悠久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殷周之際出現(xiàn)了重要的人文轉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轉向以及人道主義思潮出現(xiàn)。這為儒、墨、道、法等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來源,也規(guī)定了此后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儒家思想長期居于主導地位,成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和基礎。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追求在儒家文化中表現(xiàn)得最為鮮明和突出。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儒、道兩家最具代表性。與儒家講仁愛形成對照的是,道家更強調道法自然,崇尚清
8、靜無為,主張返璞歸真、與自然和諧相處。兩漢之際傳入的佛教在魏晉時通過依附玄學而走進中國思想文化。作為講求“出世”的佛教,其根本宗旨是擺脫人生之“苦”而追求永恒之“樂”。這種對幸福快樂人生的追求,成為佛教與儒、道文化融合發(fā)展的契機和基礎。(摘編自洪修平《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追求》)
材料二:
孔孟倡導的仁義禮智,老莊世界的逍遙無為,陸游筆下的家國天下……中華民族留下如此多的精神財富,這些財富傳遞著民族的智慧,滋養(yǎng)著華夏的心靈。令人詫異的是,這些精神財富卻被奢侈地揮霍,政績工程和文化項目遍地都是,價值觀墮落為“價格觀”,文化傳統(tǒng)變成價格標簽。價值迷失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是去智化、粗鄙化。再粗鄙
9、的段子,只要能搞笑,便可風行天下;再低俗的節(jié)目,只要能來錢,便被奉為法寶……這類文化現(xiàn)象司空見慣。網絡時代,傳播形態(tài)的巨大變革既為文化發(fā)展帶來生機和活力,也造成了文化生態(tài)拒絕智慧、拒絕擔當?shù)牡投嘶膴蕵坊椒簥蕵坊俚接迾坊?,從泡沫化到泛泡沫化再到飛沫化,文化表現(xiàn)為輕浮的喧囂、膚淺的熱鬧。難怪有學者尖銳地指出,文化越是泛濫,就越失去獨立的尊嚴和品格。虛無化、空心化是對包容厚載的顛覆,娛樂化、泡沫化是對慎終追遠的顛覆,而這些,恰恰是中國文化傳統(tǒng)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文物昭德”“樂以安德”的文化主張,“文質彬彬”“盡善盡美”的美學操守,以及日常文化生活中對“德”的定義與追求,變得模糊,不斷退讓,不
10、斷淡化。價值的迷失嚴重消解著我們在五千年文明傳統(tǒng)中所形成的倫理共識。(摘編自斯文《價值迷失阻礙道德崛起》)
材料三:
文化傳統(tǒng)有大傳統(tǒng)和小傳統(tǒng)之分。大傳統(tǒng)是指社會的主流思想,比如在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后,社會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這是大傳統(tǒng)。大傳統(tǒng)被歷代思想家不斷解釋檢討,不同歷史時期會有很多變化。小傳統(tǒng)指民間的習俗和信仰,包括民間文化、民間藝術、民間宗教等。中國歷史的一個特點,是有發(fā)達的民間社會,因此小傳統(tǒng)特別發(fā)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和生活習俗牢牢地結合在一起,因此中國的小傳統(tǒng)惰性力強,不容易改變。
(摘編自劉夢溪《如何追尋文化的價值信仰》)
材料四:
文化的大、小傳統(tǒng)是互相影響
11、的。大傳統(tǒng)的代表儒家思想雖占據傳統(tǒng)社會的主流位置,但儒家思想的特點是具有大的包容性。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同一時期中國的本土宗教道教也出現(xiàn)了。到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勢力漸長,對儒家思想有很大沖擊,直至形成跟儒家思想對峙的局面,但儒家能夠容而納之,倒是佛道之間互相攻訐得比較厲害。大家知道南朝的范縝寫了《神滅論》,就是針對佛教的,而范縝的家族以及他本人都是天師道的信徒,天師道是道教的一個分支。總的說來,儒釋道三家相處得不錯,到唐以后,至有“三教合一”的思想開始形成。(來源同材料三)
4.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殷周之際出現(xiàn)重要的人文轉
12、向,直接引發(fā)了儒、墨、道、法等諸子百家的產生。
B.儒家文化一直居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主導地位,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追求也表現(xiàn)得最為鮮明突出。
C.儒、道兩家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它們講仁愛,師法自然,崇尚清靜無為,主張返璞歸真。
D.佛教講求“出世”,旨在追求幸??鞓返娜松?,這是佛教與儒、道文化融合發(fā)展的契機和基礎。
5.下列關于價值迷失的表現(xiàn)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孔孟倡導的仁義禮智、陸游筆下的家國天下等滋養(yǎng)著華夏心靈的精神財富,成了某些人賺錢的工具。
B.傳播形態(tài)發(fā)生巨大變革,粗鄙、低俗文化風行,利益至上,文化生態(tài)拒絕智慧,拒絕擔當。
C.文化虛假繁榮,
13、表現(xiàn)為輕浮的喧囂和膚淺的熱鬧,文化在泛濫中逐漸失去了獨立的尊嚴和品格。
D.中國人固有的文化主張、美學操守以及日常文化生活中對“德”的定義與追求等,在不知不覺中變得模糊。
6.作者認為,中國大傳統(tǒng)與小傳統(tǒng)各有哪些特點?
答:
答案精析
1.C [A項以偏概全,過于絕對,原文說的是“如果我們‘不從認識人類本身開始’,我們就不能認識社會的各種問題”。B項通過原文“暫且不談其以仁義為人性內涵”可知,孟子言明了人性的內涵。D項歪曲文意,荀子提出“性樸論”,認為人性的本質是人之樸,不加修飾的,而通過材料四將“性樸論”與“性善論”作對比可知,“性樸論”不主張人性是善良的。]
2.A
14、[A項以偏概全,原文表述為“孔子并沒有明言人性的內涵,也沒有將人性問題直接限定在道德的范圍之內”,選項忽視了“直接”,表述成了“認為人性不在道德的范圍之內”。]
3.(1)荀子的“性者,天之就也”,說明荀子認為人性是先天的。
(2)荀子的“不可學、不可事之在天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說明荀子將人性的先天性和后天習得加以區(qū)分。
(3)荀子的“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說明荀子強調偽的作用,認為后天的作為比先天的性重要。
4.D [A項曲解文意,“直接引發(fā)了儒、墨、道、法等諸子百家的產生”錯,原文說的是“歷史悠久的中
15、華傳統(tǒng)文化,在殷周之際出現(xiàn)了重要的人文轉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轉向以及人道主義思潮出現(xiàn)。這為儒、墨、道、法等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來源……”。B項擴大范圍,“儒家文化一直居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主導地位”錯,原文說的是“在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儒家思想長期居于主導地位……”,“長期”不等于“一直”。C項張冠李戴,原文說的是“與儒家講仁愛形成對照的是,道家更強調道法自然,崇尚清靜無為,主張返璞歸真、與自然和諧相處”。]
5.B [“傳播形態(tài)發(fā)生巨大變革”不是價值迷失的表現(xiàn)。]
6.大傳統(tǒng):是社會的主流思想;不同歷史時期會有很多變化;其主要代表儒家思想具有很大的包容性。
小傳統(tǒng):是民間的習俗和信仰,具有民間性;特別發(fā)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和生活習俗牢牢地結合在一起;惰性力強,不容易改變。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