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歷史下冊 第三單元《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復習教案 岳麓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八年級歷史下冊 第三單元《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復習教案 岳麓版(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歷史:第三單元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復習教案(岳麓版八年級下)
檢索課標基礎知識
十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1、準備:①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為其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②1978年中央工作會議中,鄧小平作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實際成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題報告?!?、召開:1978年12月底,北京 3、內容:①重新確定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②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了把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行建設上來的戰(zhàn)略決策;③提出了改革開放的總方針;④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意義:這次會議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的偉大轉折,從根本上沖破了長期以來“左
2、傾”錯誤的束縛。標志著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改革開放
1、 改革:(1)農村的改革: ①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村改革向專業(yè)化、商品化、社會化方向發(fā)展。②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異軍突起”。(2)、城市的改革:1985年全面展開;國有企業(yè)改革成為重點;中心環(huán)節(jié)是擴大企業(yè)自主權;實現兩個“轉變”。(3)、民營企業(yè)的勃興。
2、 對外開放:(1)經濟特區(qū):①1980年建有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qū)。②1988年海南省建立,海南島成經濟特區(qū)。(2)對外開放格局形成:①十四個開放城市:天津、上海、大連、秦皇島、煙臺、青島、連云港、南通、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②三個經濟開放
3、區(qū):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區(qū)(廈門、漳州、泉州三角地區(qū))。③20世紀90年代,以上海浦東開發(fā)開放為龍頭的長江沿岸城市開放。④新格局:經濟特區(qū)-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qū)-內地
3、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01年世貿組織多哈會議批準加入。
民主與法制建設的成就
1、 法制建設的成就:(1)主要任務:維護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制度,保護改革成果,切實保證人民行使民主權利。(2)1982年新憲法規(guī)定實行改革開放的總方針,其根本任務是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3)1986年頒發(fā)<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4)1979年頒發(fā)<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1997年作較大修訂。
2、 社會
4、主義民主的推進:(1)新中國成立后,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并發(fā)展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xié)商制度。(2)1956年中共提出與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的方針。(3)1982年又提出與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4)新時期又制定了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政策(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包括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tǒng)一的愛國者)。(5)實行政治體制改革:改革重點是改變現行政治體制中權力過分集中的問題,在改革中實行政企分開,同時廢除了領導干部終身制。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1、路線綱領的確立:1、“十三大”(1987年)提出基本路線: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作
5、出分三步走的戰(zhàn)略部署 2、“十四大”(1992年)明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3、“十五大”(1997年)把鄧小平理論確定為黨的指導思想。
2、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1、農業(yè):農業(yè)產業(yè)結構調整正在改變農村面貌,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異軍突起?!?、工業(yè):工業(yè)化程度迅速提高,建成門類齊全的工業(yè)化體系(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上海寶鋼、京九鐵路)3、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6位,綜合國力大為提高。
檢索課標重點、難點
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粉碎“四人幫”后,人們迫切要求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但當時黨中央的主要領導人,在經濟建設上急于求成,在政治上提出“兩個凡是”的方針,繼續(xù)堅持“
6、左”的錯誤。為糾正“文化大革命”以來的“左”的錯誤,1978年5月1日,<光明日報>發(fā)表特約評論員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由此引發(fā)了思想界一場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這一討論得到鄧小平的支持。這次討論肯定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否定了“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打破了長期以來的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的束縛,形成了一場廣泛而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為中共十一由三中全會的順利召開準備了思想條件。
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的偉大轉折。
可從三個方面進行思考:,從會議召開的歷史背景來看。它是在文革已經結束,但以兩個凡是為代表的“左”傾思想在黨內仍居統(tǒng)治地位,而廣大人民要求沖破“
7、左”傾錯誤的束縛這樣一個歷史關頭召開的。第二,從會議的內容看。它實現了偉大的轉折:①重新確定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②重新確定了馬克思主義的政治路線,果斷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作出工作重點轉移、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③重新確定了黨的正確的組織路線:決定撥亂反正,審查和解決了黨的歷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錯案,以及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第三,從會議的影響看。它從根本上沖破了長期以來“左”傾錯誤的嚴重束縛,結束了黨的工作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使黨的事業(yè)走上了健康發(fā)展的軌道,實現了全黨工作重心和轉移,標志著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1978年以來的對外開放,與近代中國
8、的開放,以及美國提出的“門戶開放”政策的不同。
第一,近代中國,清政府腐敗無能,社會經濟停滯不前,而當時西方列強都開展和完成了工業(yè)革命,并謀求對外擴張;1978年以來,中共在正確分析當時國際國內形勢的情況下,作出了改革開放的正確決策。第二,近代中國的開放是被動的,是列強為了滿足資本擴張要求通過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和強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的罪惡手段實現的;而新時期的對外開放,是黨和政府為了發(fā)展本國經濟,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祖國而主動實行的,是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礎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原則,同世界各國發(fā)展經濟合作和技術交流加速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戰(zhàn)略決策。第三,近代中國的開放,伴
9、隨著我國主權的喪失,經濟發(fā)展的畸形;新時期的對外開放,有黨和政府的英明決策,確保國家主權,堅持平等外交,逐漸形成了點、線、面相結合的全方位的新格局。第四,從結果上看,近代中國的開放,使我國國力下降,社會矛盾叢生,中華民族陷入苦難的深淵。而現在的改革,使我國的綜合國力大大增強,國際地位逐步上升,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睥成就?!?
經濟體制改革的概念
經濟體制改革就是要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允許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等多種經濟成份長期共存,共同發(fā)展,實現以按勞分配為主的分配方式,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促進經濟的發(fā)展。簡而言之,就是改革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fā)展的一系列環(huán)節(jié),最終達到解放
10、和發(fā)展生產力的目的。它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目標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前提是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實質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fā)展。
對外開放的概念
對外開放是為了改變自我封閉的經濟建設模式,在堅持平等互利的原則下,擴大對外貿易,吸引外資,學習發(fā)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方法,發(fā)展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經濟特區(qū)-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qū)-內地”這樣一個多層次的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新格局。
四項基本原則的內容
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的形成過程
(1)1
1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總結了建國以來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中的歷史經驗和教訓,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戰(zhàn)略決策,提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方針。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思想在這時開始形成。(2)在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的過程中,黨中央強調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為現代化建設指明了正確方向。(3)1982年中共十二大明確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全面開創(chuàng)了社會主義建設新局面。(4)1987年黨的十三大在認清國情和總結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確定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
理解“為什么說鄧小平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
12、的總設計師”?
鄧小平同志在1975年復出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針對文革錯誤,著手進行整頓;文革結束后,他強調實事求是,反對“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支持開展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了思想準備;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在他的領導下,作出了偉大的具有轉折意義的重大決策;在黨的十二大上,他明確闡述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隨后又旗幟鮮明地強調必須堅持四項四項基本原則;此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總結建國以來的歷史經驗,發(fā)展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制定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成功地開辟了在改革開放中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道路。
13、在黨的第十五大上明確地提出和使用”鄧小平理論“的科學概念,并把它寫進黨的章程,作為黨的指導思想。
建國后農村經濟的四次調整
第一次:土地改革。①原因:封建土地所有制嚴重阻礙生產力的發(fā)展。②核心內容: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③結果:解放了生產力,為農業(yè)發(fā)展開辟了道路。
第二次:農業(yè)合作化。①原因:小農經濟難以滿足國民經濟發(fā)展的需要。②核心內容:把土地等主要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變?yōu)楣兄?,并實行集體經營。③結果:進一步提高了農業(yè)生產力。
第三次:人民公社化。①原因:一些領導人主觀認為農業(yè)合作化的規(guī)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進經濟的發(fā)展。②核心內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擴大公有化
14、規(guī)。③結果:嚴重挫傷了生產者的積極性。
第四次: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①原因:黨中央正確總結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經驗教訓,作出了經濟體制改革的決策。②核心內容:在堅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變經營管理方式,實行分戶經營、自負盈虧等。③結果: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推動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
探究實踐案例
案例1 閱讀文革時安徽鳳陽的一段花鼓詞:“鳳陽地多不打糧,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見鳳陽女出嫁,不見新娘進鳳陽。”回答:
1、 材料反映了當時鳳陽農村的什么情況?提示:貧困狀況。
2、 后來鳳陽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其原因是什么?
提示:變化:經濟迅速發(fā)展,農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原因:十一屆三中
15、全會后,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
案例2 討論一下: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城市國有企業(yè)實行生產經營現任制后生產都大大發(fā)展了,為什么?
提示:可以從管理體制改變、生產經營權轉換、分配形式變化、科技進步等方面討論。
案例3 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要制定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政策?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包括哪三部分力量?
提示:(1)原因是為了最大限度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去完成新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統(tǒng)一祖國的歷史任務。(2)三部分力量是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tǒng)一的愛國者。
案例4 鄧小平說:“現在的世界是
16、開放的世界。”“經驗證明,關起門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fā)展離不開世界。”運用所學知識,談談你對這一論斷的理解。
提示:鄧小平的這一論斷,深刻地闡述了對外開放的重大意義。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都需要學習別的民族、別的國家的長處。在過去,我國實行的是自我封閉的經濟模式,即“關起門來搞建設”,不能及時引進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不能引進國外資金,給我國經濟建設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實行對外開放,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要條件,它可以利用和吸收國外資金和先進技術,加快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可以發(fā)展對外經濟關系,為現代化建設創(chuàng)造良好的國際環(huán)境。
案例5 在中國革命和建設道路的探索中,中國共產黨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領導核心,有何突出貢獻?
提示: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領導集體的突出貢獻在于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革命道路,領導中國革命取得了勝利,建立了社會主義新中國。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的突出貢獻主要表現在創(chuàng)立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開辟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并取得了現代化建設的輝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