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忻州市岢嵐縣第二中學七年級語文上冊 25《河中石獸》導學案(無答案) 新人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山西省忻州市岢嵐縣第二中學七年級語文上冊 25《河中石獸》導學案(無答案) 新人教版(11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第25課 河中石獸
【學習目標】 :
1. 積累文言詞匯,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翻譯并背誦。
2. 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以及老河兵的方法之所以正確的原因。
3. 培養(yǎng)實踐出真知的學習精神。
【學習重難點】 :
1.積累文言詞匯,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2.理解實踐出真知道的道理。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學習小目標:
1、積累“棹”“傎”“圮”等文言詞語,疏通課文大意。
2?、積累文言詞匯,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學習重、難點:
積累文言詞匯,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一、 課前預習
1、 教材助讀
(1)、走進作者
作者紀昀(172
2、4年6月-1805年2月),字曉嵐,。清代學者、文學家,直隸獻縣(今河北省獻縣)人。晚年自號白云,乾隆年間進士。他的著作有《閱微草堂筆記》,他編撰的《四庫全書》被稱為文化史上的“萬里長城”,對保存中國文化有很大的貢獻。
(2)、了解背景
《閱微草堂筆記》為清朝短篇記述狐鬼故事的志怪小說,題目是編者加的,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慶三年(1798年)年間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紀曉嵐(1724—1805)和眾人 以筆記形式所編寫成的。在時間上,主要搜輯當時代前后的各種狐鬼神仙、因果報應、勸善懲惡等之流傳的鄉(xiāng)野怪談,或則親身所聽聞的奇情軼事;在空間地域上,范圍則遍及全中國遠至烏魯木齊、伊寧
3、,南至滇黔等地。
(3)、文體知識
《閱微草堂筆記》是和《聊齋志異》一樣有著重要影響的文言小說集。
2.初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1、閱讀課文,給下列字注音
圮( ) 募( ) 棹( ) 柿( ) 湮( )嚙( )溯( ) 歟( )
2、解釋下列句中加加粗的字詞。
(1)山門圮于河 ( )(2)閱十余歲 ( ) (3)曳鐵鈀 ( )
(4)湮于沙上 ( )(5)爾輩不能究物理 ( )(6)如是再嚙 ( )
(7)不更顛乎( )(8)如其言,果得于數里外 ( )
二、 預習反
4、饋
1、檢查、矯正課前預習。 2、交流作家作品情況。
三、 自主閱讀課文,完成以下學習任務:
1、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
2、小組合作,翻譯全文。
翻譯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
“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比如“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沛公的侍衛(wèi)樊噲?!罢咭病笔钦Z尾助詞,不譯。
“補”,就是增補。(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補出省略了的語句。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 ?
“換”,就是
5、替換。用現(xiàn)代詞匯替換古代詞匯。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 ?
“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xiàn)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后置句、定語后置句等翻譯時一般應調整語序,以便符合現(xiàn)代漢語表達習慣。
“變”,就是變通。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活譯有關文字。如“波瀾不驚”,可活譯成“(湖面)風平浪靜”?! ?
四、 合作探究
小組合作歸納文言知識(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
五、 拓展延伸
完成課后練習三。
六、當堂訓練
1、填空?!逗又惺F》選自 。作者是
6、 ,字曉嵐,清代 __﹑ 。他學問淵博,在乾隆年間輯修《四庫全書》
2、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棹小舟( ) 曳鐵鈀(? ) ?湮( ) 溯流( )? 臆斷( ) 嚙( )
3、下列語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A?.一寺臨河干? B.曳鐵鈀 ?C.?不亦顛乎 ?D.一講學家設帳寺中
4、下列句中加點的詞古義和今義相同的是()
A但.知其一 B.是.非木柿 C.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D.一講學家設. 帳寺中
5、翻譯下列語句。
(1
7、)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 完成課后練習二,將答案寫在課本上。
7、 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
山門圮于河( ) 二石獸并沉焉?( )? 閱十余
8、歲( )
棹數小舟( ) 湮于沙上( ) 蓋石性堅重( )
但知其一( ) 是非木杮( ) 溯流??( )
求之下流,固顛?(? )? 其反激之力????( )
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 ?一老河兵聞之?( )
爾輩不能究物理(? ) ?( ) ( )
必于石下迎水外嚙沙為坎穴??( )?
9、( )
七、作業(yè)布置
1、 朗誦課文。2、翻譯課文一遍。3、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學習小目標
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
學習重、難點:.
理解實踐出真知道的道理。領會認識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一、 課前預習
1、在文中找出三類人物尋找石獸方法的相關語句。
2、搜集有關勇于實踐的名人名言。
二、自主閱讀課文,完成以下學習任務:
1、故事說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_____。
2、故事是如何發(fā)展變化的,課文可以分幾個層次?請概括各層大意。
可分三層:
第一層(1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層(2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層(3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事中主要寫了幾位主要人物?“他們各自
11、尋找河中石獸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樣的?
主要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合作探究
1. 寺僧、講學家的方法為什么不對,而
13、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過尋石獸的故事,比較三類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
______
1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拓展延伸
本文闡述的事理對我們平時的生活、學習有什么啟示?
__________________
1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當堂訓練
閱讀《河中石獸》全文,回答1~5題。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gān),山門/圮(pǐ)于河,二石獸/并沉焉。 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zhào)/數小舟,曳(yè)/鐵鈀(pá),尋/十余里無跡。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下,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一老河兵/聞之,又
16、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擊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niè)沙/為坎穴xué。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
1、 填空。
(1)本文作者紀昀,_______代文學家,作品有筆記體小說集________是紀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小說,題材以妖怪鬼狐為主,但于人事異聞、名物典故等也有記述,內容相當廣泛。 。
(2)《河中石獸》一文點明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1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釋黑體字
(1) 不亦顛乎 “____”通“____”,_________
(2)一詞多義 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
眾服為確論 ( )
必于石下迎水外嚙沙為坎穴( )
(3)二石獸并沉焉
古義:________ 今義:________
(4)爾輩不能究物理
古義:________ 今義:________
(5)是非木柿
古義:________ 今義:________
(
18、6)蓋石性堅重
古義:________ 今義:________
(7) 但知其一
古義:________ 今義:________
3(1)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求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求之下流,
19、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其言,果得于數里外。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一種見解是從石性和沙性角度做分析,認為應在石獸落水處尋找石獸。
B.一種見解是從水暴漲沖擊石獸而走做分析,認為應該到河的下游去尋找石獸。
C.一種見解是從石性、沙性和水沖擊角度做綜合分析,認為應到石獸落水的上游去尋找石獸。
D.三種見解都是正確的,只不過實踐更重要。
5下面句中的“之”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
A.聞之笑曰
B.當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聞之
D.其反激之力
六、 作業(yè)布置:
完成導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