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上冊語文素材-語文園地一 知識點精講 圖文解讀 人教部編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五年級上冊語文素材-語文園地一 知識點精講 圖文解讀 人教部編版(1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部編五上語文園地一 知識點精講
知識點
01
交流平臺
讀了三個小朋友說的話,我們發(fā)現(xiàn)大家交流的是散文借景抒情的方法,運用它們,可以更好表達自己的感受。①借助事物,表達感情或引發(fā)思考;②比如《桂花雨》不僅帶給她童年的快樂回憶,也寄托了思鄉(xiāng)之情;③又如《落花生》是借助花生的特點,表明做人的道理。
02
詞句段運用
1.讀下面的句子,體會它們在描寫事物的方法上有什么相似之處。
①它的果實埋在地里,部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
拿花生將果實深埋在土里與“桃子、石榴、蘋果”把果實掛在枝頭比較,突出花生的樸實無華;
2、
②(白鷺)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適宜,白鶴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紅的朱鷺或灰色的蒼鷺,也覺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尋常了。
將白鷺與朱鷺、蒼鷺比較身段的大小,突出白鷺身段的適宜;
青、紅的瓜,碧綠的藤和葉,構(gòu)成了一道別有風趣的裝飾,比那高樓門前蹲著一對石獅子或是豎著兩根大旗桿,可愛多了。
③拿“青、紅的瓜,碧綠的藤和葉的裝飾”與“高樓門前蹲著一對石獅子或者豎著兩根大旗桿”比較,顯出作者的喜好。
2.比較每組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根據(jù)要求用“溫和”寫句子。
開辟:第一句是開墾荒地能種植花生;第二句是創(chuàng)立的意思。
姿態(tài):第一句是梅花樹呈現(xiàn)的樣子;第二句是大家的風
3、格。
“溫和”造句:
(1)在一個溫和的日子里,我們一家出去游玩。
(2)上課時,老師總是用溫和的目光看著大家,使我們感到非常親切。
03
日積月累
1.作者簡介: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漢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觀海衛(wèi)鎮(zhèn)鳴鶴場)人。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書法家、文學家、詩人、政治家,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陳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內(nèi)史侍郎虞世基之弟。虞世南善書法,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初唐四大家”。日本學界稱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為“初唐三大家”。其所編的《北堂書鈔》被譽為唐代四大類書之一,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類書之一。原有詩文集三十卷,但已
4、散失不全。民國張壽鏞輯成《虞秘監(jiān)集》 四卷。
2.譯文及注釋
譯文
蟬垂下像帽纓一樣的觸角吸吮著清澈甘甜的露水,響亮的聲音從挺拔疏朗的梧桐樹枝間傳出。
蟬正是因為在高處發(fā)聲它的聲音才能傳得遠,并非是憑借秋風的力量。
注釋
垂緌(ruí):古人結(jié)在頷下的帽纓下垂部分,蟬的頭部伸出的觸須,形狀與其有些相似。
清露:純凈的露水。古人以為蟬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實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響:指連續(xù)不斷的蟬鳴聲。
疏:開闊、稀疏。
藉:憑借。
3.賞析
這首托物寓意的小詩,是唐人詠蟬詩中時代最早的一首,很為后世人稱道。
首句“垂緌飲清露”,“緌”是古人結(jié)在頷下的帽
5、帶下垂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須,形狀好象下垂的冠纓,故說“垂緌”。古人認為蟬生性高潔,棲高飲露,故說“飲清露”。這一句表面上是寫蟬的形狀與食性,實際上處處含比興象征。“垂緌”暗示顯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纓”指代貴宦)。這顯貴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筆下,卻把它們統(tǒng)一在“垂緌飲清露”的形象中了。這“貴”與“清”的統(tǒng)一,正是為三四兩句的“清”無須藉“貴”作反鋪墊,筆意頗為巧妙。
次句“流響出疏桐”寫蟬聲之遠傳。梧桐是高樹,著一“疏”字,更見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與末句“秋風”相應(yīng)?!傲黜憽睜钕s聲的長鳴不已,悅耳動聽,著一“出”字,把蟬聲傳送的意態(tài)形象化了
6、,仿佛使人感受到蟬聲的響度與力度。這一句雖只寫聲,但讀者從中卻可想見人格化了的蟬那種清華雋朗的高標逸韻。有了這一句對蟬聲遠傳的生動描寫,三四兩句的發(fā)揮才字字有根。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是全篇比興寄托的點睛之筆。它是在上兩句的基礎(chǔ)上引發(fā)出來的詩的議論。蟬聲遠傳,一般人往往以為是藉助于秋風的傳送,詩人卻別有會心,強調(diào)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遠。這種獨特的感受蘊含一個真理:立身品格高潔的人,并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例如權(quán)勢地位、有力者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播,正象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所說的那樣,“不假良史之辭,不托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于后?!边@里所突出強調(diào)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兩
7、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應(yīng),表達出對人的內(nèi)在品格的熱情贊美和高度自信,表現(xiàn)出一種雍容不迫的風度氣韻。唐太宗曾經(jīng)屢次稱賞虞世南的“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詩人筆下的人格化的“蟬”,可能帶有自況的意味吧。沈德潛說:“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保ā短圃妱e裁》)這確是一語破的之論。
清施補華《峴傭說詩》云:“三百篇比興為多,唐人猶得此意。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端不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這三首詩都是唐代托詠蟬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際、氣質(zhì)的不同,雖同樣工于比興寄托,卻呈現(xiàn)出殊異的面貌,構(gòu)成富有個性特征的藝術(shù)形象,成為唐代文壇“詠蟬”詩的三絕。
圖文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