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中課 暑假外文言文閱讀素材之唐宋八大家 諱辯:韓愈素材》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2020年高中課 暑假外文言文閱讀素材之唐宋八大家 諱辯:韓愈素材(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此資料由網(wǎng)絡(luò)收集而來,如有侵權(quán)請告知上傳者立即刪除。資料共分享,我們負(fù)責(zé)傳遞知識。
諱辯
?。厶疲蓓n愈
【題解】封建時代對于君主和尊長的名字謚號等,不能直接寫出或說出,必須用其他字來代替,如漢高祖名邦,改“邦”為“國”;唐太宗名世民,改“世”為“代”,改“民”為“人”,尚書六部中的“民部”,則改為“戶部”,等等。刻印古書時,也要把當(dāng)世應(yīng)諱的字改掉或缺筆。這叫做避諱。避諱的要求很嚴(yán)格,違犯者會招致非議,甚或得罪。唐代著名人,才氣橫溢,少年成名,但因為他的父親名晉肅,在他準(zhǔn)備參加進(jìn)士科考試時就遭到了非議(晉、進(jìn)同音),終于不能如當(dāng)時其他讀書人那樣取得功名。韓愈曾鼓勵李賀應(yīng)進(jìn)士試,也被人
2、指責(zé)。面對這種陳腐的時尚,韓愈十分憤慨,《諱辯》就是為這件事而寫的。韓愈當(dāng)然不敢反對避諱,他只能巧妙地引用經(jīng)典和法律依據(jù),找出矛盾,從而反對將避諱搞得太淫濫。文章層層設(shè)問,一波三折,語言辛辣,說理痛快。全文沒有一句從正面說出自己的主張,讀者卻可從中自然得出同作者相一致的結(jié)論?! ?
愈與李賀書[1],勸賀舉進(jìn)士[2]。賀舉進(jìn)士有名,與賀爭名者毀之,曰賀父名晉肅,賀不舉進(jìn)士為是,勸之舉者為非。聽者不察也,和而唱之[3],同然一辭?;矢浽唬?]:“若不明白,子與賀且得罪?!庇唬骸叭?。”
律曰:“二名不偏諱[5]?!贬屩咴唬骸爸^若言‘徵’不稱‘在’,言‘在’不稱‘徵’是也[6]?!甭?/p>
3、曰:“不諱嫌名[7]?!贬屩咴唬骸爸^若‘禹’與‘雨’、‘丘’與‘’之類是也[8]?!苯褓R父名晉肅,賀舉進(jìn)士,為犯二名律乎[9]?為犯嫌名律乎?父名晉肅,子不得舉進(jìn)士,若父名仁,子不得為人乎?夫諱始于何時?作法制以教天下者[10],非周公歟[11]?周公作詩不諱[12],孔子不偏諱二名[13],《春秋》不譏不諱嫌名[14],康王釗之孫,實為昭王[15]。曾參之父名晳,曾子不諱昔[16]。周之時有騏期[17],漢之時有杜度[18],此其子宜如何諱?將諱其嫌遂諱其姓乎?將不諱其嫌者乎?漢諱武帝名徹為通[19],不聞又諱車轍之轍為某字也;諱呂后名雉為野雞[20],不聞又
4、諱治天下之治為某字也。今上章及詔[21],不聞諱滸、勢、秉、機(jī)也[22]。惟宦官宮妾,乃不敢言諭及機(jī)[23],以為觸犯。士君子言語行事[24],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經(jīng),質(zhì)之于律[25],稽之以國家之典[26],賀舉進(jìn)士為可邪?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參,可以無譏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27]。今世之士,不務(wù)行曾參周公孔子之行[28],而諱親之名,則務(wù)勝于曾參周公孔子,亦見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參卒不可勝,勝周公孔子曾參,乃比于宦者宮妾[29],則是宦者宮妾之孝于其親,賢于周公孔子曾參者邪?
——選自《四部叢刊》本《昌黎先生集》
我給李賀寫了一封信,勉勵他去考
5、進(jìn)士。李賀應(yīng)進(jìn)士試很引人注目,同李賀爭名的人出來詆毀他,說李賀的父親名叫晉肅,李賀還是以不參加進(jìn)士考試為好,勉勵他去考的人是不對的。聽到這種議論的人不加分辨,紛紛附和,眾口一聲。皇甫湜對我說:“如果不辯明這件事,您和李賀都會因此獲罪?!蔽一卮鹫f:“是的。”
《律》文說:“凡雙名不專諱一個字?!苯忉屨哒f:“孔子的母親名‘徵在’孔子在說‘徵’的時候不說‘在’,說‘在’的時候不說‘徵’?!薄堵伞肺挠终f:“不諱聲音相近的字?!苯忉屨哒f:“譬如‘禹’之與‘雨’,‘丘’之與‘’之類就是?!爆F(xiàn)在李賀的父親名叫晉肅,李賀去考進(jìn)士,是違背了二名律呢,還是違背了嫌名律呢?父名晉
6、肅,兒子不可以考進(jìn)士,那么倘若父親名仁,兒子就不能做人了嗎?試問避諱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制訂禮法制度來教化天下的,不是周公、孔子么?而周公作詩不避諱,孔子不避母親雙名中的單獨一字,《春秋》中對人名相近不避諱的事例,也沒有加以譏刺。周康王釗的孫子,謚號是昭王。曾參的父親名晳,曾子不避“昔”字。周朝時有一個人叫騏期,漢朝時有一個人叫杜度,象這樣的名字讓他們的兒子如何避諱呢?難道為了要避父名的近音字,就連他們的姓也避了嗎?還是就不避近音字了呢?漢代諱武帝名徹,遇到“徹”字就改為“通”字,但沒有聽說又諱車轍的轍字為別的什么字;諱呂后名雉,遇到“雉”字就改稱“野雞”,但沒有聽說又諱治天下的治字為別的什
7、么字。現(xiàn)在臣僚上送奏章、皇帝下達(dá)詔旨,也沒聽說要避滸、勢、秉、機(jī)這些字,只有宦官和宮女,才不敢說諭和機(jī)這些字,以為這樣是犯忌的。士大夫的言論行動,究竟應(yīng)該依照什么法度呢?總之,無論是考據(jù)經(jīng)典、質(zhì)正律文還是查核國家典章,李賀的參加進(jìn)士考試,到底是可以還是不可以呢?
大凡服侍父母能象曾參那樣,可以免遭非議了;做人能象周公孔子,也可以達(dá)到頂點了。而現(xiàn)在的讀書人,不努力學(xué)周公、孔子的行事,卻要在諱親人的名字上,去超越周公、孔子,真是太糊涂了。周公、孔子、曾參,畢竟是無法超過的,超越了周公、孔子、曾參,而去向宦官、宮女看齊,那么豈非宦官、宮女對親人的孝順,比周公、孔子、曾參還要好得多了嗎?
8、(李偉國)
【注釋】
?。?]李賀(790—816):字長吉,唐代著名詩人,因避父諱,不能應(yīng)試出身,只做過奉禮郎之類的小官。著有《昌谷集》。[2]進(jìn)士:唐代科舉制度分常科和制科,??剖嵌ㄆ诜挚婆e行的考試,有秀才、明經(jīng)、進(jìn)士、明法等名目;制科是皇帝臨時特設(shè)的考試。[3]和(hè)而唱之:一唱一和。[4]皇甫湜:字持正,元和進(jìn)士。曾從韓愈學(xué)。[5]律:此處當(dāng)指唐代某項法律條文。唐代法典總稱《唐律》,分十二篇五百條,其中未見“二名不偏諱”及下引“不諱嫌名”等條文?!岸黄M”最早見于《禮記》的《典禮上》及《檀弓下》,意為二字之名在用到其中某一字時不避諱。偏:一半。一說偏即徧(遍),全部、
9、普遍的意思。根據(jù)《禮記》的釋文,似乎不能作這樣的解釋。[6]“謂若”二句:孔子的母親名“徵在”,孔子在說“徵”時不連用“在”,在說“在”時不連用“徵”。意即只要不連用,就用不著避諱。如唐代律文中有“二名不偏諱”的條文,則二句為律的釋文。這條釋文襲用《禮記·檀弓下》正文及《禮記·曲禮上》鄭玄注。[7]嫌名:指與名字中所用字音相近的字。音近則有稱名之嫌,所以叫嫌名。[8]“謂若禹”二句:亦襲用《禮記·曲禮上》鄭玄注。禹、雨,丘、、都是同音字。禹即夏禹,孔子名。[9]為:是。[10]法制:禮法制度。[11]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名姬旦,周武王的弟弟,幫助武王滅殷(商),
10、又輔佐成王,主持制定了周朝的典章制度。他和孔子都被歷代統(tǒng)治者尊崇為“圣人”。[12]詩:《詩經(jīng)》。《詩經(jīng)·周頌》中的《噫嘻》與“《雝》等篇,相傳為周公所作,其中有“克昌厥后”、“駿發(fā)爾私”等句,而周公之父文王名昌,周公之兄武王名發(fā),所以說“周公作詩不諱”。[13]孔子不偏諱二名:孔子不避單獨用的“徵”或“在”字。如:《論語·八佾》中孔子曾說“杞不足徵也……宋不足徵也”,《論語·衛(wèi)靈公》中又說“某在斯”。[14]《春秋》:春秋時魯國的編年史書,相傳經(jīng)孔子刪訂,為儒家經(jīng)典之一。譏:譏刺,非難。[15]“康王”二句:周康王名釗,其孫繼位,謚昭。《春秋》對此未提出異議。[16]曾參(shēn):春秋時
11、人,字子輿,孔子弟子,以孝行著稱。不諱昔:《論語·泰伯》記曾子說:“昔者吾友嘗從事于斯矣?!保?7]騏期:春秋時楚國人。[18]杜度:東漢時人,字伯度,齊國丞相。[19]“漢諱”句:漢武帝名劉徹,當(dāng)時為避諱,將徹侯改為通侯,蒯(kuǎi)徹改為蒯通。[20]呂后:名雉(zhì志),當(dāng)時為避諱,改雉為“野雞”。[21]章:章奏,臣下給皇帝的報告。詔:詔書,皇帝頒發(fā)的文書命令。[22]滸(hǔ虎)勢秉機(jī):四字與唐高祖之父(名虎)、太宗李世民、世祖李昞、玄宗隆基名同音。[23]諭:與代宗的名字同音。[24]士君子:指官僚及其他有社會地位的鄉(xiāng)紳、讀書人等。[25]質(zhì):對照。[26]稽:檢核。國家之典:指上文所舉漢代諱武帝、呂后名,唐朝章奏、詔令不避“滸勢秉機(jī)”等例。[27]止:意為到達(dá)頂點。[28]務(wù)行:致力于實行。[29]比: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