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馬山歌》(周秋英)》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放馬山歌》(周秋英)(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增城市實驗小學集體備課情況登記表
年級: 三年級 科目: 音樂
課 題
《放馬山歌》
備課時間
十五周四
主備教師
周秋英
輔備教師
謝秋萍、賴巧榕、陳桂宜
主備欄
復備欄
[教學目標]
一、過程與方法目標
讓學生在課前自由組合小樂隊,為歌曲創(chuàng)作表演形式,使學生在課前的音樂實踐中先學會歌曲的基本吹奏并能從中更好地體驗歌曲的情感,同時使學生在共同的音樂實踐活動中學會參與并體會與人合作帶來的快樂。
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目標
通過學習吹奏《放馬山歌》,讓學生感受民歌是我國的藝術瑰寶,培養(yǎng)學生喜歡民歌,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三、
2、知識與技能目標
學會吹奏云南民歌《放馬山歌》,學會葫蘆絲吹奏技巧中的“打音”、“顫音”。
[教學重點、難點]
1、葫蘆絲吹奏技巧中“打音”、“顫音”的學習
2、有感情的演奏《放馬山歌》
[教學準備]多媒體、鋼琴、葫蘆絲、巴烏
[教學課時]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學生進入課室后播放歌曲《云的故鄉(xiāng)》。(設計意圖:讓學生吹奏,為更好、更自然地進入音樂課堂做好準備。)
主備欄
復備欄
二、導入
1、教師葫蘆絲范奏《放馬山歌》
問:這首歌曲是哪個地方的?(云南)
2、問:大家對這個地方有些什么了解?(風土人情、自然環(huán)境、代表歌曲等)提前布置學生
3、回家收集資料,讓學生在課堂上展示。(設計意圖:讓學生進行先學,讓學生慢慢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3、云南民歌介紹
云南是我國擁有少數(shù)民族最多的省份,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間歌唱活動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山歌是勞動人民在勞動山野勞動生活中自由抒發(fā)感情所演唱或演奏的抒情性民歌,歌唱或者演奏者能無拘無束地抒發(fā)自己的感情。這類民歌比較自由、舒展、歡快、奔放。
三、新課教學——音樂實踐活動
1、各小樂隊展示小組學習及排練情況,小隊長說說自己小隊是怎樣進行排練的,介紹自己組織排練的經驗,并從中進行師生互評。
2、教師指導學生喊襯詞(要有要求:整齊、聲音高亢嘹亮)
3、利用學生熟悉的歌曲《金孔
4、雀輕輕跳》進行學習,對比的方法學習“打音”。
打音的符號為“”,如:應吹成 。
金孔雀輕輕跳
4、對比的方法學習“顫音”的吹奏方法。
四、師生共同進行創(chuàng)作活動
1、了解齊奏、獨奏等演奏形式
2、表現(xiàn)歌曲中放馬的情景。
師:在西南高原,人們主要從事兩種生產方式,一是農業(yè)耕作,一是放牧牲畜,因為這里既有雄偉的崇山峻嶺,又有寬闊平坦的盆地——壩子和曲折蜿蜒的河谷,它們?yōu)楦髅褡迦嗣裉峁┝宿r業(yè)種植和養(yǎng)畜放牧的天然條件,從而也使該地區(qū)成為我國很有代表性的高原農牧經濟區(qū)。而《放馬山歌》從題材內容而言,是一首典型的“牧馬人之歌”。(設計
5、意圖:讓學生能更好地體會歌曲中吆喝聲該怎樣喊最能體現(xiàn)歌曲的意境和情緒)
3、再次強調“打音”、“顫音”的藝術效果。
4、師生共同表演。
五、課堂小結
1、通過音樂實踐活動,你學會了什么?你在本節(jié)課的學習中你收獲了什么?
2、你喜歡通過小組學習來學習葫蘆絲嗎?
教學反思
最大亮點
教學反思附頁
有待改進
教學反思:
先做后學,先會后學,先學后教,不教而教。郭思樂教授認為,兒童學習的核心部分應該是感悟。感悟不僅是學習的重要過程,而且是重要的結果。所有的學習最終歸結為感悟。他主張“讀和做,緩說破”,通過這種方法去促進兒童的感悟。生本教育的方法,基本上是強調充分地調動和利
6、用學生資源,強調把學生的學習盡早地交付給學生,教師盡快地讓學生活動起來,去獲得知識,去解決問題,把可以托付的教學托付給學生,所以,有的老師形象地把生本教育的方法論概括為“資源論”“借力論”“交付論”。本節(jié)課我先把樂譜發(fā)給學生,讓學生進行先學,這首歌曲旋律簡單,對于學習了幾年葫蘆絲的這班學生來說難度較低,完全可以勝任,而在此基礎上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為歌曲創(chuàng)編表演形式,從上課的情況可以看出,學生在課余時間真的用心去完成了老師布置的功課。
在教育理論中,音樂領域作為審美教育的首要原則就是音樂永遠以整體的方式進行。過去我們在歌曲的教學中經過節(jié)奏練習、克服難點、讀好歌詞之后才開始學這首歌,而這首歌在學
7、生頭腦中是沒有整體印象的。只要肢解,只要不是整體,就不可能有豐富的情感體驗。所以我選擇了先讓學生通過課余的音樂實踐以及上課時的展示和交流,先對歌曲有了整體的感受后再讓學生在展示的過程中提出難點,并在課堂上師生共同完成。歌曲在學生的先學以及展示交流中先有了整體的印象,再而在交流中解決技能技巧以及歌曲節(jié)奏等方面的問題后,在不斷的完善中越吹越美,這也是審美的提升。
另外,本節(jié)課老師的角色是一個指導者,在師生共同學習中提出問題,如解決不了,老師就“挺身而出”了。這對老師的挑戰(zhàn)會更大,要做好應對挑戰(zhàn)的心理準備。由于學生的能力具有差異性,加上“難唱”的范圍也比較廣(可以是針對旋律、節(jié)拍、節(jié)奏等音樂要素上
8、的困難,也可以是針對氣息控制等。因此,學生提出的“難唱、難奏問題”將呈現(xiàn)多層次、多類型的特點,某些“難唱、難奏的問題”還可能對教師帶來挑戰(zhàn),因此教師要有應對挑戰(zhàn)的心理準備。其次教室應該進行充分的預設,做好應對挑戰(zhàn)的策略準備。就如本節(jié)課,我沒有想到學生會安排葫蘆絲和巴烏交替演奏,在鋼琴伴奏方面,如不具有扎實的基本功或者課前先練習一下,就要在學生面前“出丑”了。
本教學實錄是器樂課堂的教學實錄。作為中小學音樂課程的重要領域,器樂教學其顯性增量似乎比歌唱教學更容易看到,一年半載下來一件樂器總能擺弄出個調調,然而,這并不意味這器樂課堂的有效性。參考了《中國音樂教育》2010年第三期由浙江省杭州市長青
9、小學的陳云峰老師的論文《建構有效的器樂課堂》中得到了啟發(fā),我很贊同陳老師的說法。從顯性的角度看,學生確實是學會了一些演奏技能,但是如果演奏出來的是毫無美感的聲音,而且這些技能的獲得以失去對音樂的興趣為代價,這樣的器樂課堂其有效性體現(xiàn)在哪里?而從隱性的角度看,學生在演奏學習的過程中,對音樂的感受、理解和體驗沒有因此而深入,通過樂器走進音樂的目標沒有實現(xiàn),這對他們審美素質的提升,對每個學生個體生命的發(fā)展,更無有效性可言。
我認為器樂教學是技能與審美的結合,以審美追求為主。從新課程標準可以看出,器樂教學有技能與審美兩大價值追求,演奏技能是手段,審美是歸屬。跟其他領域的學習相比,器樂的技術相對要強一
10、些,想繞過或忽略技能談審美,那只能是空中樓閣。然而普通中小學并非藝術專業(yè)培訓機構,面向全體中小學的課堂器樂教學不可能承載太多的技能含量。因此,課堂器樂教學的目標是技能與審美并舉,審美追求為主。器樂教學就是在追求審美中學習技能,在技能的基礎上深化審美,如此良性循環(huán),兩者共同提高。本節(jié)課在學生的展示和交流中,由學生自己提出疑問,“春江水暖鴨先知”,學生在課前的音樂實踐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在課堂的討論中他們帶著問題討論,與老師共同解決問題,學生的印象深刻,課堂的效率大大提高。而且一味集中的器樂課效率并不高,一則課堂密度大,學生不是專業(yè)器樂學習者,沒有自訓時間保證,根本無法消化,所以培養(yǎng)學
11、生自主學習的習慣顯得尤為重要。本節(jié)器樂課在審美的主旨下,各個領域有機融合,共同實現(xiàn)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和音樂素養(yǎng)的目標。與歌唱教學融合(學生表演時有吹奏的、有唱的、有跳的,同學們利用自己學到的知識表演,共同營造放馬的歡快情景)與音樂創(chuàng)作活動融合了一起,為歌曲創(chuàng)作表演的形式等等。豐富了教學內容,教材曲目與流行曲目結合,齊奏與合奏結合。
放手——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發(fā)展周期,并給與學生充分的發(fā)展時間,反對用頻繁、低效的評價去干擾學生的自然發(fā)展。要給學生充分的發(fā)展空間,郭思樂教授說:“退一步,海闊天空?!逼浔澈蟮慕逃腔劬褪抢蠋煵灰颜n堂設計成過于嚴密的流程圖,要在簡單、根本、開放的教學中,給學生以更大的發(fā)展空間;老師不要過多地預設,要讓學生在個性化得發(fā)展中展現(xiàn)出五彩紛呈的智慧才能;老師要做的,就是幫助學生立一個“根”,然后讓其盡情生長。盡管每一棵樹的生長周期不同,生長的高度、幅度也千差萬別,但不論什么樹,最后都能充分生長,形成一片郁郁蔥蔥的大樹林。走入其中,只見陽光閃耀、樹影婆娑,生命的魅力和神奇會讓你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