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復(fù)習(xí)文言文斷句題解題技巧.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高考復(fù)習(xí)文言文斷句題解題技巧.doc(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文言文斷句題解題技巧方法引導(dǎo):第一步、通讀文段,弄懂大意: 斷句總則:牢記一個前提-領(lǐng)會大意。要通讀文段,領(lǐng)會基本意思,在此基礎(chǔ)上,將能斷開的先斷開,一步一步縮小范圍,然集中精力分析難斷句與上下文的聯(lián)系。例:給下列文言文加上恰當(dāng)?shù)臉?biāo)點符號: 宋人或得玉獻(xiàn)諸子罕子罕弗受獻(xiàn)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xiàn)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 解析首先要讀懂全文,了解大致內(nèi)容。敘述性文章,要弄懂基本情節(jié);人物對話,要弄清誰與誰對話,講的什么話。說理性文章,弄明白談了哪些問題,表明的觀點。在此基礎(chǔ)上,通過找名詞與動詞來組句,先斷開能斷的句子。例文字是個記敘性的語段,通讀全文,可知大致
2、情節(jié)是說有個宋人向子罕獻(xiàn)玉,子罕婉言謝絕了他的好意,據(jù)此,通過分析名詞和動詞,我們可在“宋人得玉”“獻(xiàn)子罕”“子罕受”“獻(xiàn)玉者曰”“子罕曰”之后分別斷開,雙方對話內(nèi)容的部分亦如法分析。具體答案如下: “得玉,子罕。受曰:“玉人,寶也,獻(xiàn)之?!痹唬骸盀閷殻瑸閷?。與我,寶也。其寶?!?第二步、循序漸進(jìn),先易后難。傳記文,致情節(jié)、中心事件和人物間的關(guān)系;議論說理文,論述中心,內(nèi)容各部分之間邏輯關(guān)系。熟讀文段把握文意,縮小范圍,先斷有把握的部分,后斷吃不準(zhǔn)的部分, 暫時難以確定先放放第三步借助“特征”,巧妙斷句。1、標(biāo)名詞: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經(jīng)常做主語,遇到它們做主語,即可考慮在其前斷開。如:/異
3、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過此已忘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經(jīng)常做賓語,遇到它們作賓語,??稍谄浜竺鏀嚅_。如:天將以酬長厚者/遂使撫臣令尹并受促織恩蔭聞之一人飛仙仙及雞犬信夫常見代詞有:吾、余(表示“我” ),予、爾、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 ),彼、此、其、之(表示“他” )例: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舉事亦然為其后可復(fù)者也則事寡敗矣。 分析:找出句中幾個名詞,句子基本就斷開了。答案: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舉事亦然/為其后可復(fù)者也/則其事寡敗2、找出動詞,明確句意 古漢語中,句子多以動詞或形容詞謂語為中心
4、。找出了動詞或形容詞謂語,也就區(qū)分出獨立的句子,明確了語句的意思,從而正確斷句。比如2004年北京卷考題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句中動詞有“亡”“入”“吊”,因此可區(qū)分出兩個句子。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句中動詞有“將”“歸”“賀”,可區(qū)分出兩個句子。3、找虛詞: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到:“至于夫惟蓋故者,發(fā)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舊體,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庇纱丝梢?,文言虛詞(特別是語氣詞),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 句首發(fā)語詞:夫、蓋、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竊、請、敬等常用于一句話的開頭,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句尾詞:也、矣、焉、耳等經(jīng)常用于陳述句末尾;耶、與
5、(歟)、邪(耶)等經(jīng)常用于疑問句末尾;哉、夫等經(jīng)常用于感嘆句末尾。它們的后面一般要斷開。復(fù)句中的關(guān)聯(lián)詞:雖、雖然、縱、縱使、向使、假使、茍、故、是故、則、然則、或、況、而況、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豈、豈非,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幫助斷句。疑問語氣詞: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與、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詞或固定結(jié)構(gòu)之后,一般可構(gòu)成疑問句,只要貫通上下文意,就可斷句。 其它的如:以、于、為、則、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們的前后一般就不斷句;(“而”表轉(zhuǎn)折而且后面為一個比較長和完整的句子時
6、,“而”前面要斷開)例1、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yuǎn)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ス骞址浅V^常在于險遠(yuǎn)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禪山記)分析: 我們通過熟讀語段可知,本語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虛詞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則、則、而、而、故。這一語段,共有18處標(biāo)點,可依據(jù)虛詞來斷句的就有11處之多,如果不考慮中間兩處并列詞語“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與“奇?zhèn)ス骞址浅V^”,這道斷句題基本上可以根據(jù)找虛詞的方法一次性解決了。答案: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
7、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yuǎn)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ス骞址浅V^常在于險遠(yuǎn)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當(dāng)然,我們在抓虛詞標(biāo)志斷句時,也要注意靈活性,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一句,“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詞,詞性變了。“也”,用在句中舒緩語氣,可點斷,也可不點斷。 例2、襄子曰:“不及紂二日耳,不亡何待?”優(yōu)莫曰:“桀紂之亡也遇湯武今天下盡桀也而君紂也桀紂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新序刺奢) 分析: 這一語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虛詞有:而、焉、然;句末的虛詞有:也、也、也。找出這些虛詞,本題差不多就解決了。答案:優(yōu)莫曰:“桀紂之亡也遇湯武今天下盡桀也而君紂也桀紂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8、!” 4、察對話: 文言文中對話、引文常常用“曰”“云”為標(biāo)志,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出現(xiàn)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根據(jù)上下文判斷對話雙方,來斷句。例:為下面文言文語段加上標(biāo)點或謂郊島誰貧曰島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詩知之郊曰種稻耕白水負(fù)薪斫青山島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無煙井底有甘泉釜中嘗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島家俱無以是知之耳答案:或謂:“郊島誰貧?”曰:“島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詩知之。郊曰:種稻耕白水,負(fù)薪斫青山。島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無煙。井底有甘泉,釜中嘗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島家俱無,以是知之耳?!?、依總分: 例: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jié)禮樂樂道人之
9、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宴樂損矣。 (論語卷八)分析:熟讀這句話,我們可發(fā)現(xiàn)句中提到了“益者三樂”“損者三樂”這兩個總說的句子,繼而分別闡述各是哪三樂,也就是說這是一種總分關(guān)系,這樣問題就好辦了。答案: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jié)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宴樂損矣。6、據(jù)修辭: 文言文也是講究修辭的,頂真、排比、對偶、對稱、反復(fù)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方法。句式整齊,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點。利用這兩大特點,我們就可以比較好地斷句。比如:A.頂真: 例1:具告沛公沛公大驚。 (鴻門宴)例2:秦王坐章臺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 這兩個例句中都
10、有緊密相連的相同的詞語,我們就可以根據(jù)頂真這一修辭來考慮句讀。B.對稱: 例3:中山君喟然而仰嘆曰:“與不期眾少其于當(dāng)厄怨不期深淺其于傷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國以一壺餐得士二人?!?(戰(zhàn)國策中山策) 例句中出現(xiàn)了多個對稱句?!芭c不期眾少”與“怨不期深淺”;“其于當(dāng)厄”與“其于傷心”;“以一杯羊羹亡國”與“以一壺餐得士二人”,我們只要注意到了這些對稱句,斷句就迎刃而解了。C.反復(fù):例4:“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吾孰與徐公美”“我與徐公孰美” (鄒忌諷齊王納諫) 例5: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古文中兩個
11、相同詞語連用,如果不屬于形容詞、名詞的重疊形式,一般來說,它們分屬兩句話,應(yīng)當(dāng)從中間斷開。7、辨句式: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別是文言文的固定結(jié)構(gòu)可以幫助我們斷句。比如:判斷句式:“者,也”,“為、乃、即、則”等反問句式:“不亦乎”,“孰與乎”,“其乎”,“安哉”,“何為”被動句式:“為所”“受于”“見于”其它固定句式:“如何”“況乎”“何(以)為”積累:如“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時,抑亦人謀。);“不亦乎”(不亦說乎?);“何之為”(秦則無禮,何施之為?);“無乃乎(無乃不可乎?);“可得歟”(可得聞歟?);“得無乎”
12、(得無異乎?)如“有所”“無所”“有以”“無以”“以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無”“無乃”“何以”“于是”“然則”等。記住文言文習(xí)慣上較為固定的詞組,不要把它們拆散,可以減少斷句失誤。 例1: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 句子中的“不乎”這一句式顯而易見地幫我們做好了這一題。 例2: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 這個句子中的“其邪”句式很清楚地為我們解答了問題。 當(dāng)然,這些所謂的斷句方法并不能孤立運用,而應(yīng)該是多管齊下,綜合運用,才能奏效。 例3:子墨子曰萬事莫貴于義今謂人曰予子冠履而斷子之手足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
13、冠履不若手足之貴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天下不若身之貴也爭一言以相殺是貴義于其身也。分析:這段話可斷為十六句。其中借助語末助詞“也”和“乎”可斷五句;借助表示對話關(guān)系的“曰”可斷三句;借助疑問語氣詞“何”可斷兩句;借助“子”放在句首作主語可斷兩句;借助前后相似的對偶句可斷兩句;借助先總后分再總的論述方式,又可斷兩句。至此可以斷完十六句。答案:子墨子曰萬事莫貴于義今謂人曰予子冠履而斷子之手足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冠履不若手足之貴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天下不若身之貴也爭一言以相殺是貴義于其身也。檢測練習(xí)閱讀語段,為畫橫線的句子斷句并翻譯。1.曾子之妻之市,其
14、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 顧反,為女殺彘 ?!逼捱m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 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 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xué)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彼炫脲橐病#n非子)2.張儀已學(xué)而游說諸侯。嘗從楚相飲,已而楚相亡璧。門下意張儀曰儀貧無行必此盜相君壁共執(zhí)張儀掠笞數(shù)百。不服,釋之。其妻曰:“嘻!子毋讀書游說,安得此辱乎?”張儀謂其妻曰:“視吾舌尚在不?”其妻曰:“舌在也?!眱x曰:“足矣!” (司馬遷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3. 子產(chǎn)之從政也,擇能而使之。馮簡子能斷大事;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孫揮能知四國之為,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
15、貴賤、能否,而又善于辭令;裨諶能謀,謀于野則獲 ,謀于邑則否。鄭國將有諸侯之事子產(chǎn)乃問四國之為于子羽且使多為辭令與裨諶乘以適野使謀可否而告馮簡子使斷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應(yīng)對賓客。 是以鮮有敗事。(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注:四國之為:四周鄰國所作的事。 諸侯之事:諸侯之間的重大政治活動。 4為下面文言文語段加上標(biāo)點。 客有為齊王畫者齊王問曰畫孰最難者曰犬馬最難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馬人所知也旦暮罄(qng顯現(xiàn))于前不可類(虛構(gòu))之故難鬼魅無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5臣聞齊桓公之郭問父老曰郭何故亡曰以其善善而惡惡也公曰若子之言乃賢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不能用惡惡不能去所以亡6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
16、小魯?shù)翘┥蕉√煜鹿视^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觀水有術(shù)必觀其瀾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達(dá)7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衰祭則致其嚴(yán)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8資于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斷句口訣:“曰”后冒,“哉”后嘆, “夫”“蓋”大都在句前。“于”“而”一般在句間, “矣”“耳”后面畫圓圈?!耙薄昂酢苯?jīng)常表疑問, “也”“者”作用要停頓。 或“句”或“逗”看情形 參考答案1.斷句: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
17、母而學(xué)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翻譯:孩子是不能和他開玩笑的。孩子沒有知識,等著向父母學(xué)習(xí),聽從父母的教誨?,F(xiàn)在你欺騙他,這是教孩子騙人啊。母親欺騙兒子,兒子就不相信他的母親,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2.譯文:張儀停止學(xué)業(yè)后到各諸侯國游說。他曾陪伴楚國的相國飲酒,后來這位相國發(fā)現(xiàn)丟了一塊玉璧,他的門客懷疑是張儀偷的,說:“張儀貧困,行為不端,一定是他偷了相國的玉璧?!庇谑撬麄円黄鸢褟垉x抓來,用鞭子打了數(shù)百下,但張儀拒不承認(rèn)也不服氣,只得放了他。他妻子說:“唉,你如果不去讀書游說,怎么會受到這樣的侮辱呢?”張儀對他妻子說:“你看看我的舌頭還在不在?”妻子笑
18、著說:“舌頭還在。”張儀說:“這就夠了。”門下意張儀曰儀貧無行必此盜相君壁共執(zhí)張儀掠笞數(shù)百。3. 斷句:鄭國將有諸侯之事子產(chǎn)乃問四國之為于子羽且使多為辭令與裨諶乘以適野使謀可否而告馮簡子使斷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應(yīng)對賓客。 翻譯:鄭國將有諸侯之間重大政治活動的時候,子產(chǎn)就向子羽詢問四周鄰國所做的事情,并讓他多參加談判等交涉的活動。然后和裨諶一同乘車去到郊外,讓他謀劃怎樣做可行,怎樣做不行。然后把計劃告訴馮簡子,讓他參與決斷。一切準(zhǔn)備妥當(dāng),就交給子太叔讓他去執(zhí)行,來應(yīng)對各國賓客。 4客有為齊王畫者,齊王問曰:“畫孰最難者?”曰:“犬馬最難?!薄笆胱钜渍撸俊痹唬骸肮眵茸钜??!薄胺蛉R,人所知也,
19、旦暮罄(qng顯現(xiàn))于前,不可類(虛構(gòu))之,故難。鬼魅無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臣聞齊桓公之郭/(語法結(jié)構(gòu)-動賓)問父老曰/(對話標(biāo)志語)郭何故亡/(疑問代詞)曰/(對話標(biāo)志語)以其善善而惡惡也/(句尾標(biāo)志詞)公曰/(對話標(biāo)志語)若子之言/乃賢君也/(句尾標(biāo)志詞)何至于亡/(句首標(biāo)志-疑問代詞)父老曰/(對話標(biāo)志語)不然/(語法結(jié)構(gòu))郭君善善不能用/(修辭-對仗)惡惡不能去/所以亡(句首標(biāo)志-復(fù)音虛詞)(章法結(jié)構(gòu)-分說總承)6孟子曰/(對話標(biāo)志詞)孔子登東山而小魯/(對稱)登泰山而小天下/故(句首語氣詞)觀于海者難為水/(類似對稱句式)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觀水有術(shù)/必觀其瀾/(并列結(jié)構(gòu)
20、)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句尾語氣詞)流水之為物也/(句尾語氣詞)不盈科不行/(對稱)君子之志于道也/(句尾語氣詞)不成章不達(dá)7子曰/(對話標(biāo)志語)孝子之事親也/(句尾標(biāo)志詞)居則致其敬/(修辭-對仗并列)養(yǎng)則致其樂/(修辭-對仗并列)病則致其憂/(修辭-對仗并列)喪則致其衰/(修辭-對仗并列)祭則致其嚴(yán)/五者備矣/(句尾標(biāo)志詞)然后能事親(分承總說)8資于事父以事母/而愛同/(修辭-對仗并列)資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句首標(biāo)志)(修辭-對仗并列)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句尾標(biāo)志詞)(分承總說)故以孝事君則忠/(句首標(biāo)志)(修辭-對仗并列)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祿位/(修辭-對仗并列)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句尾標(biāo)志詞)(分承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