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 6.6《求諫》課件 新人教版選修《中國文化經(jīng)典研讀》.ppt》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中語文 6.6《求諫》課件 新人教版選修《中國文化經(jīng)典研讀》.ppt(2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第六單元家國天下第6課求諫,【詞句積淀】一、字音辨識儼肅()諫諍()鯁議()王珪()芻蕘()()不諱()喪亂()屬文()蕪詞()詆訶()()愆過()纂組()怖懾()罄其狂瞽()()答案:ynzhnn/uchrohu/snzhw/dhqinzun/shqn,,,,,,,,,,,,,,,,,,二、熟語積累一日萬機:指政務繁忙,每天處理大量的事情。,三、名句默寫1.______________,信為難矣。2.一日萬機,一人聽斷,______________,安能盡善?3.惟君臣相遇,有同魚水,______________。答案:1.自知者明2.雖復憂勞3.則海內(nèi)可安,【文言歸類】一、一詞多義1.是答
2、案:形容詞,正確/表判斷/代詞,這,卿言是矣()安能辨我是雄雌(木蘭詩)()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燭之武退秦師)(),,2.則答案:連詞,用在條件關系中,相當于“才”/連詞,用在假設關系中,相當于“就”/連詞,用在對比句中,表并列/連詞,表承接,“就”/副詞,表示肯定,相當于“乃”,惟君臣相遇,有同魚水,則海內(nèi)可安()言而不用,則相繼以死()喜則濫賞無功,怒則濫殺無罪()朕每閑居靜坐,則自內(nèi)省()此則危亡之禍(),,3.或答案:副詞,有時/連詞,或者/代詞,有的人/副詞,或許,或有人臣諫事()或在其漸,或已將終()或以為死,或以為亡(陳涉世家)()云霞明滅或可睹(夢游天姥吟留別)(),,二
3、、指出下列加點詞的活用類型并釋義1.名詞活用漆器不已,必金為之;金器不已,必玉為之()________答案:名詞作狀語用金;用玉,,,2.形容詞活用(1)護短不納()________(2)實愿罄其狂瞽()________(3)臣亦不能獨全其家()________(4)有所開說,必虛己納之()________(5)主若自賢,臣不匡正()________答案:(1)形容詞作名詞短處(2)形容詞作動詞竭盡(3)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保全(4)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虛心(5)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賢明,,,,,,三、古今異義1.百僚進見者,皆失其舉措古義:________________今義:舉動;措施2.每見
4、人奏事,必假顏色古義:_______________今義:由物體發(fā)射、反射或透過的光波通過視覺所產(chǎn)生的印象3.惟君臣相遇古義:________________今義:遇見彼此答案:1.舉止2.臉色3.相互對待,,,,,,,四、判斷下列文言句式的類型并翻譯。1.虞世基等,尋亦誅死。()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恒恐上不稱天心,下為百姓所怨。()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被動句。語意被動句。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誅殺。2.被動句?!盀樗睘闃酥镜谋粍泳?。常常害怕
5、對上不能使上天稱心如意,對下被百姓怨恨。,3.又比見人來奏事者,多有怖懾。()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百僚進見者,皆失其舉措。()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3.定語后置句。定語“來奏事”置于中心詞“人”后。此外近來見到來奏事的人,大多顯得心懷恐懼。4.定語后置句。定語“進見”置于中心詞“百僚”后。百官中覲見的人,(見到他)都會慌了手腳而舉止失當。,【語句品評】1.人欲自照,必須明鏡;主欲知過,必藉忠臣?!揪湟馄纷x】從一面明鏡中,可以
6、觀察到一個人的容顏。因此,一個人想看到自己的面容,必須要有一面明鏡。人非圣賢,得失很難自我察覺。特別是一國之君,要想知道自己的過失,必須借助于忠臣這面鏡子。【知行啟迪】人貴有自知之明,自身的缺點和錯誤,有時候自己很難發(fā)現(xiàn),別人發(fā)現(xiàn)并指出來了,這是對自己有好處的事情,我們應虛心接受絕不能因為別人的話不中聽,或者認為別人的話揭了自己的短,而拒不接受。,2.所以諍臣必諫其漸,及其滿盈,無所復諫?!揪湟馄纷x】人的貪欲是無窮無盡的,因此,在事情剛有苗頭時,就必須進諫,做到防微杜漸;如果等到事情發(fā)展到一定的程度,小錯誤演化成大錯誤,再進諫也沒有用了?!局袉⒌稀縚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示例:人生在世,面對著各種誘惑,人不但要不斷地反思自己的言行,謹慎地思慮自己的言行,還要及時理智地接納汲取別人的意見和建議,將錯誤或弊端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備選鏈接】1.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則濫賞無功,怒則濫殺無罪。是以天下喪亂,莫不由此?!揪湟馄纷x】自古以來很多帝王高興的時候就濫賞沒有功勞的人,發(fā)怒的時候就濫殺沒有罪的人,全憑自己的喜好怨恨行事,缺乏冷靜和理性,導致天下大亂。唐太宗“夙夜未嘗不以此為心”,鼓勵臣子盡情進諫,
8、以此來監(jiān)督自己,克制情緒,因此理性治國?!局袉⒌稀肯才瓱o常是無能的表現(xiàn),真正有魄力、有威信的領導者要堅守原則,公平公正,就事論事,不遷怒于無辜之人。同時能廣開言路,學會傾聽,虛心誠懇地了解別人的想法。,2.惟君臣相遇,有同魚水,則海內(nèi)可安?!揪湟馄纷x】本句用比喻的論證手法,闡述了國家安定的條件和道理。奸邪的臣子輔佐正直的君王,和正直的臣子輔佐不賢能的國君,都不可能使國家太平。只有正直之君遇上忠正之臣,如同魚得到水,這樣才可以使天下安定?!局袉⒌稀恳粋€人不可能單獨完成所有的工作或任務,都需要高效的協(xié)作。特別是在國家治理方面,領導者只有和群眾搞好關系,在一個相同的奮斗目標下結成具有穩(wěn)固關系的利
9、益共同體,團結一致,才能把局面開創(chuàng)好。,【精要研習】1.唐太宗是在什么背景下求諫的?求諫的目的是什么?【明確】唐太宗發(fā)現(xiàn)自己上朝時過于嚴肅,文武百官都害怕他,舉止失常。官員們個個為求自保,不敢直陳意見。于是,他就改變做法,放下皇帝的架子,擺出一副虛心請教的神態(tài),希望聽到屬下的諫諍之詞。其實,他求諫的目的,并非著眼于人民疾苦,而是總結歷史教訓,維護唐王朝的統(tǒng)治,其根本是從整個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出發(fā)的。,2.唐太宗對于納諫有著怎樣的認識?【明確】唐太宗參加了推翻隋朝的斗爭,從自己的經(jīng)驗出發(fā),他深深地懂得要想保住剛剛建立的大唐江山,必須廣開言路,虛心納諫,實行開明的政策,為此,他以隋煬帝拒諫飾非為鑒,虛
10、懷若谷,從諫如流,避免和糾正了許多錯誤。,3.從課文中,我們可看出唐太宗是一個怎樣的人?【明確】(1)勤于政事:他希望得到大臣的規(guī)諫,以匡救自己的過失,對此“夙夜未嘗不以此為心”。(2)虛懷若谷:為了求諫,“每見人奏事,必假顏色”。為了防止大臣因恐懼堵塞言路,“每有諫者”,縱使不合他的心思,也“不以為忤”。(3)寬厚體諒:對大臣進諫時的心情和處境表示理解,努力創(chuàng)造一種君臣相得的良好氛圍。(4)處事謹慎:時常將前代帝王覆亡的教訓掛在嘴邊,提醒自己和大臣。,【備選要點】唐太宗在論述“納諫”時采用了什么樣的論證方法?試舉例加以說明。【明確】采用的論證方法有:(1)比喻論證:如“惟君臣相遇,有同魚水,
11、則海內(nèi)可安”“常念魏徵隨事諫正,多中朕失,如明鏡鑒形,美惡必見”。(2)類比論證:如“人欲自照,必須明鏡;主欲知過,必藉忠臣”。(3)假設論證:如“主若自賢,臣不匡正,欲不危敗,豈可得乎”。,(4)對比論證:如“如屬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謂己長,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詆訶,蕪詞拙跡,于是乃見”。(5)事實論證:如“至于隋煬帝暴虐,臣下鉗口,卒令不聞其過,遂至滅亡,虞世基等,尋亦誅死”。,【探究平臺】求諫中所反映的諫官制度在當今有何積極意義?我的觀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示例:任賢納諫,是唐太宗實行的各項制度政策中最重要的一條。也正是這種虛己納諫與任賢使能的做法,才減少了君主一人專權可能產(chǎn)生的弊政,從政治上促進了“貞觀之治”的出現(xiàn)。因此,大臣的忠直敢言與君主的開懷納諫一向被看作是古代政體運作的理想狀態(tài)。在當今社會,我們在堅持共產(chǎn)黨的領導的同時,更要發(fā)揮各民主黨派參政議政的作用,傾聽他們的建議與要求,共同搞好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從而開創(chuàng)繁榮昌盛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