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社會化》課件》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人的社會化》課件(4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第二章 人的社會化,第一節(jié) 社會化概述,1,什么是人的社會化?,2,3,社會化的分類,社會化的特點,一、社會化(socialization)的概念,社會化是個體通過學習掌握社會經驗與規(guī)范,形成符合社會要求的角色與心理行為模式,成為合格社會成員的過程。 ---佐斌 社會化是個體在社會影響下,通過學習社會知識,掌握社會技能,建立社會經驗,并通過自身不斷的選擇和建構,形成一定社會所認可的心理-行為模式,成為社會成員的過程。 ---金盛華 社會化就是個體經過同他人交往,接受社會文化影響,學習掌握社會行為規(guī)范和價值觀念的過程。 ---孫時進,,思考:人能夠被社會化的核心原因? 1.以大腦為核
2、心的神經網絡功能無限性; 2.人類社會生活的長期依賴性; 3.以語言為中介的社會經驗的傳遞性。 (再思考:先天聾兒是否有語言?),二、社會化的分類,1.社會生活基本技能社會化 生活自理技能;謀生技能 2.行為規(guī)范社會化 道德規(guī)范;法律規(guī)范 3.社會角色社會化(角色:是一個人社會地位及其權利義務要求的行為模式) 對社會角色的認知;確定社會角色的期望值;培養(yǎng)角色變化的適應能力,(一)橫向角度--社會化的內容,4.心理素質社會化 基本心理素質;職業(yè)心理素質 (思考:如何認識心理健康的標準?) 5.政治社會化 政治制度;政治生活;政策;政治觀念,(一)橫向角度--社會化的內容,1.早期社
3、會化 使兒童掌握語言、學習本領,將社會規(guī)范與價值標準內化,了解他人思想、觀點等。 警惕:兒童過早社會化傾向! 2.預期社會化 學習今后將要扮演的角色 3.發(fā)展(繼續(xù))社會化 為適應社會文化環(huán)境而繼續(xù)學習社會知識、價值觀念、行為規(guī)范,承擔新的責任、義務等。,(二)縱向角度--社會化的進程,4.再社會化 指個體經歷了急劇變化的生活事件改變了原有價值標準和行為規(guī)范,建立新的價值觀、行為和角色的過程。 5.反向(逆向)社會化 指傳統(tǒng)施教者反向受教者求教,學習新的知識、價值觀念和行為規(guī)范的過程。 6.反社會化 指個人接受并表現(xiàn)與主流文化相對立的亞文化的過程。,(二)縱向角度--社會化的進程
4、,三、社會化的特點,社會強制性 個體能動性 終身持續(xù)性 與個性的統(tǒng)一性,第二節(jié) 影響社會化的因素分析,1,內在因素,2,外在因素,一、影響社會化的內在因素,1生物遺傳 是指由上代傳給下代的關于生物體構造、生理機能等方面的因素。 2嬰兒的生物、情感需求 嬰兒最初社會性接觸來自于其生物需求。嬰兒借此與母親發(fā)生頻繁的互動。生理需求滿足的過程中也體驗著情感需求的滿足。嬰兒雖沒語言,但可通過母親的言語、行為甚至心跳做出反應,而母親對反應的敏感性也影響著嬰兒最初社會化的歷程。,(一)生物遺傳因素,1影響人對社會內容和環(huán)境的認知 2對人
5、的社會性具有自我導向作用 3.為個性的社會化創(chuàng)造更有利的環(huán)境和條件,(二)人的自主性因素,二、影響社會化的外在因素,(一)社會文化的影響 文化:是指人們在長期生活過程中形成起來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的綜合及相應的物質表現(xiàn)形式。 文化對人的作用主觀表現(xiàn)在: 1.通過文化傳承使后人了解前人的生活經驗; 2.文化向個人傳遞了本群體或民族的行為價值準則; 3.文化使個人能夠順利與他人及群體建立社會聯(lián)系。,(二)家庭的特殊作用 1.家庭教養(yǎng)方式 長期研究發(fā)現(xiàn),最有效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既不是嚴厲死板的獨裁主義,也不是寬容溫和的民主主義
6、,而是兩者兼而有之的權威主義,即父母既給予孩子一定的權利,又讓孩子承擔一定的義務。 2.家庭結構 3.父母角色 (思考:父親在兒童社會化過程中的作用?),思考:父親在兒童社會化過程中的作用?,1.父親在兒童社會交往技能發(fā)展中有重要影響 (1)父親是嬰兒社會需要滿足、社會技能提高的重要源泉; (2)父親是兒童重要的游戲伙伴且多以平等形式進行; (3)父親的男性威力使得父親在抵御兒童社交焦慮方面作用超過母親。 2.父親在兒童理性思維的發(fā)展具有更好促進作用 3.父親在兒童性別同一性發(fā)展中具有重要作用,1.多親吻、擁抱、撫摸孩子,給孩子提供歡笑、輕松的家庭氛圍,使孩子在快樂中成長,多與孩子進行語
7、言溝通,關心孩子的思想,與孩子相互袒露內心深層感受,提供孩子溫暖的力量,并堅持每天與孩子共渡一段時光; 2.與孩子共同探討家庭教育環(huán)境,做到寬嚴相濟,提供孩子成長所需的民主空間; 3.言傳身教,以身示范,不斷學習,努力經營學習型家庭。 參考文獻:谷小容.父親在兒童心理發(fā)展過程中的作用,社會心理科學J,2004(5).,如何把握好父親角色?,(三)學校 (四)同伴群體 (五)大眾傳媒 思考:互聯(lián)網帶給我們的是什么?,第三節(jié) 社會化的結果,一、社會化結果的一般表現(xiàn) (一)促進人格形成和發(fā)展,完善自我觀念 (二)內化價值觀念,傳遞社會文化,推動社會發(fā)展 (三)掌握生活技能,培養(yǎng)社會角色,二、社會化與
8、個性化的辯證關系(P45-46) 討論1:你認為是社會化重要還是個性化重要? 討論2:你認為學校教育的結果是促使個體社會化還是個性化?,第四節(jié) 社會化過程中人的自我意識,一、概念界定 1、自我意識,又稱自我知覺或自我認知 ,指個體對自己以及自己與他人關系的認識和評價。自我意識的兩個核心成分為自我概念和自尊。 自我概念:又叫自我圖式,是自己對自己所有特征的較為穩(wěn)定的整合性認識。包括自己對自己的生理、心理、社會(如身體形象、能力、性格、社會角色)等方面特征的認識。 自尊:是個體對自己的整體評價(和體驗)。它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消極的。它反映了個體對自己的滿意程度。,二、自我概念的形成,(一)自我
9、概念的形成線索 練習 我是誰? 請以下面句式盡可能多地造句 “我是一個的人” 討論:你如何知道你是這樣或那樣的人呢?,1、內?。╥ntrospection) 根據自己的內部線索,如想法、情緒等來了解 自己。 “每日三省吾身”,東方人偏愛使用的方法。 內省所得結論有時(當內部線索明確)比較準確 可靠。如參加朋友的婚禮,表面很高興,祝福朋友, 但內省到心理深處的嫉妒和失落,由此會了解到自己 的真正需要和某些性格特征。,社會心理研究發(fā)現(xiàn): (1)雖然有時我們會進行內省,但它不是經常性的自我認知活動 。 (2)當我們出于自我覺知狀態(tài)時(集中注意力于自己),我們會根據自己內在的標準和
10、價值觀來對自己現(xiàn)在的行為進行評價和比較(自我覺知理論之一 ,self-awareness theory) 。,(3)人們對于自己的感受和行為原因的內省有時是不正確的。 如 常見的“愛情錯覺” 為什么愛上那個女孩子? 因為她心腸好。 果真是這樣嗎?,關于內省的調查研究,研究者選取分別工作于5個不同公司年齡在19-63歲的107個雇員,佩戴一周呼叫器,從早上7:30到晚上10:30,一天被隨機呼叫7-9次,每次被呼叫時要求被試回答一系列與他們當時活動、想法和心情有關的問題。這些回答隨后被整理歸類,其中包括對自己的看法(如我傷心了;我變胖了;我好馬虎等)。結果發(fā)現(xiàn)人們想自己的次數(shù)少得驚人,只占所有
11、記錄的8%,而關于他人的、關于日常生活的等等想法卻大量的占據著人們的頭腦,使我們“無暇想自己”。,,,,,2、據自己的行為推斷 貝姆(D.Bem)自我知覺理論(self-perception theory)還認為:在內部線索(想法、情緒等)微弱 或模糊情況下人們常根據自己的外在行為來推斷自己 的內在特征(如性格、態(tài)度、品質、愛好等)。 如:你有什么興趣愛好? 不大清楚,可能,喜愛電腦或體育吧。 為什么? 我常常上網或打球。,3、通過他人,“如果我們從來沒有與他人接觸,我們的自我形象將會是模糊的”。 (1)他人反饋 符號互動論學者庫利(Cooley)1902年提出了“鏡中我”的概念,認為
12、別人的反饋就像一面鏡子,我們可以借助他認識自己。 (2)與他人比較 “社會比較理論”(social comparison theory):人們通過將自己和他人比較來了解自己的能力和態(tài)度。,思考 :我們常常(1)什么時候與他人比較?(2)同誰比較? 答案(1):當沒有客觀標準參照,而且自己正經歷某個領域對自己的不確定時,(如第一次進入大學的考試后。)我們常常會進行社會比較。,答案(2):當我們想對自己的能力進行評估時,人們最初的沖動是將自己與周圍的任何人進行比較(認知的自動化系統(tǒng)),隨后,控制性思維讓我們與相同領域中具有類似背景的人進行比較。另外,如果我們追求上進和更好,我們將自己與比自己強的人
13、比較上行的社會比較;如果我們想進行自我保護,獲得自信,我們會將自己與不如自己的人進行比較下行的社會比較。再者,我們還會同自己的過去(過去我)進行比較,這是一種特殊意義上的下行比較。,(三)自我概念對自己行為的影響,自我概念一旦形成就不會輕易改變,而且會進一步影響個人的心理與行為。 1、影響行為選擇:認為自己是什么樣的人,做什么樣的行為。 2、影響行為效能感,(四)自我概念的文化和性別差異,文化差異 西方文化中,人們更多擁有獨立的自我觀(以自己而不是別人內在的想法、感受和行動來定義自我。)亞洲文化或其他一些非西方文化中,人們更多擁有相互依存的自我觀(以自己和他人的關系來定義自我,并認識到自己的行
14、為經常受到別人的想法、感受及行動的左右)這充分說明,自我概念是由社會文化構建的。 性別差異 女性在自我概念中更關注人際關系中的相互依存性,注重親密關系;男性則更關注在較大團體中的成員資格和個人價值與地位。,三、自尊,(一)自尊與自我概念 二者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概念是評價的基礎,評價又反過來影響概念;自我概念注重認識的成分,中性;自尊包含情緒情感體驗成分,具有明顯的正負性和高低水平差異。,(二)自尊的形成線索,自尊的形成除受自我概念影響之外,主要還受以下幾個因素影響: 1、個人生活生活中的成敗經驗 成功提升自尊,失敗降低自尊。生活中,人們一般具有自我提升的動機,所以常常避開那些失敗的環(huán)境。,
15、2、社會比較,經典實驗研究:大學生分別遇到“潔先生”(西裝革履、英俊瀟灑、學問淵博樣子)和“臟先生”(不修邊幅、慌亂冷漠)后,填寫自尊問卷,結果 生活中,人們有時可以自由的選擇比較對象。此時人們常常傾向于做向下的比較,以維護自尊。 當人們被動地處于不利的比較境地時,有一種策略把自己與成功者的距離拉大,降低相似性,使自己與之具有不可比性,以便保護自尊。,3、自己的內部標準,生活中有人在別人看來已經很成功了,可仍然自我評價不高。這說明一個人的自尊不僅受外部因素影響,同時還受自我內部標準的影響,這影響主要來自于“理想我”、“現(xiàn)實我”、“應該我”的差距。,希金斯(E.T.Higgins):自我差距理論
16、(self-discrepancy theory),個體有兩種內在的標準理想自我(the ideal self)與應該自我(the ought self)。前者指我們想成為的人,它激勵我們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后者指我們覺得自己應該成為的人(角色我),它引導我們盡職、盡責、盡義務。當實際自我(actual self)與理想自我產生差距時,個體會產生負性的抑郁情緒(郁悶);當實際自我與應該自我產生差距時,個體會產生負性的焦慮情緒(自責)。兩種情況下都會導致自尊的降低。,(三)提升自尊策略(自我服務偏見),自我服務歸因 用有利于自己的方式去解釋生活。 自我恭維的比較 向下比較。 自我障礙的策略 為失敗找借口,使用防衛(wèi)機制否認或逃避即將到來的失敗。 自我補償 在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受懷疑時轉到自己擅長的活動中去。 盲目樂觀 認為壞事更可能發(fā)生在別人身上而不會光臨自己。 虛假的普遍性效應 高估自己觀點和弱點的普遍性。 虛假獨特性 高估自己能力和品德的獨特性。 上述策略又被西方學者稱為自我服務偏見。由于自我服務偏見的處處存在,人們的自我評價總是會偏離客觀的。,作業(yè):如何有效提高自我概念和自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