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新設計】2013-2014學年高中語文談中國詩同步檢測語文版必修5》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創(chuàng)新設計】2013-2014學年高中語文談中國詩同步檢測語文版必修5(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創(chuàng)新設計】 2013-2014 學年高中語文 談中國詩同步檢測 語文
版必修 5
( 時間: 45 分鐘 滿分: 60 分 )
積累與運用
1.選出下列加點字注音不正確的一項
()(2 分 )
A.精髓 (su ǐ)
軒冕 (mi ǎn)
.
.
錙銖 必較 (zh ū)
牛羊咻 咻(xi ū)
.
.
B.褻 瀆(xi )
諦聽(d )
.
.
一蹴而至 (c )
混沌 含 融(d n)
.
2、
.
C.敷 衍(f ū)
窸窣(x ī)
.
.
得魚忘筌 (qu n)
眉眼顰 蹙(p ng )
.
.
D.付梓 (z ǐ)
寒砧 (zh ēn)
.
.
喋喋不休 (di )
酩酊 大醉 (d ǐng)
.
.
解析
C 項,顰 (p n) 。
答案
C
2.下列詞語書寫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2 分 )
A.羨妒
斟酌
婉蜒曲折
卓有成效
B.援例
尺牘
光采奪目
頑固兇殘
C.叫囂
蘊
3、藉
長途拔涉
殺一敬百
D.游離
門栓
矯揉造作
殘羹冷炙
解析 A 項中婉—蜿, B 項中采—彩, C項中拔—跋、敬—儆。
答案 D
3.下列各句中,加點的熟語使用不當?shù)囊豁検?( )(2 分 )
A.賣藥人唾沫四濺,將那小瓷瓶里的藥說得神乎其神 ,圍觀的人們大都將信將疑,但
....
個別人顯然有些動心了。
B.這個故事情節(jié)離奇,結尾尤其出人意料,作者卻能講得情理俱合,絲絲入扣 .... ,讓人
不能不佩服作者的匠心。
C.他想到的不是如何忍受暫時的艱難,奮發(fā)圖強,憑自己的勞動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而是
自我摧殘, 賣掉自
4、己不可再生的器官, 走一條危險而又“省時省力”的致富捷徑。 且不說出
賣器官是否違法,單說金錢對人性的腐蝕和扭曲就令人觸目驚心 。
....
D.文學期刊接連倒閉,許多鐘情于文學的讀者卻不以為然 ,反映出刊物與讀者之間的
....
隔膜已十分嚴重。
解析 D 項“不以為然”是不認為正確,應為“不以為意”。
答案 D
4.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 )(2 分 )
A.在當今商品經(jīng)濟的時代,當詩歌失卻往昔榮耀而逐漸遠離我們的時候,讀到這樣一
1
首清 明 、催人 然前行的祖國 歌,真是 得的精神享受
5、。
B.一切事物的 展都是有起有伏、波浪式前 的, 是由于事物的內(nèi)部矛盾以及自然
和社會的種種外因影響所決定的。
C.國家 保 局副局 表示, 保 局將重點研究如何利用 色國民 核算 果來制定相關的 染治理、 保稅收、生 等 境 管理。
D.有的文章主旨比 晦,不是用明白 的文字直接揭示出來,而是借用某種修辭手段或表 手法,含蓄地描寫出來。
解析 B.“ 是由于??所決定的” 糅。 C .成分殘缺, 在句末加“的政策”。 D.“文章主旨??描寫出來”搭配不當。
答案 A
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 橫 的 句 接最恰當?shù)囊?是 ( )(2 分
6、 )
我獨坐在 中, 忘 了 世 一切不愉快的事情, 怡然自得。 以世界之廣, 宇宙之大,
此 卻仿佛只有我和我的 友存在。 ________________ 。
①陽光照在玉 花的肥大的 葉上 ② 平常我喜 聽的 聲, 也聽而不 了 ③窗
外粼粼碧水, 垂柳 ④ 都是我平常最喜 的 西, 在也都 而不 了
A.③①④②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② D.③④①②
解析 解答此 要考 句子之 的關系。 ④是一個 句 放在③①之后, 且③中“窗
外”起限制作用, 必 放在前面。 ②句有關 “ ??也??” 放在后 , 可體 出
7、關系。
答案 A
與
一、 內(nèi)精
文本 段,完成 6~9 。
國 坡主 的篇幅愈短愈妙,“ ” 個名稱 根兒是自相矛盾,最 的
不能需要半 點 以上的 。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中國 是文 欣 里的 ,
平均不 兩三分 。 比了西洋的中篇 , 中國 也只是聲韻里的 剪掠。當然,一篇
里不 一字兩次押韻的禁律限制了中國 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腳 ,腳也形成了
鞋子; 體也 正是 心的 物,適配 心的需要。比著西洋的 人, 中國 人只能算是
桃核跟二寸象牙方 的雕刻者。 不 , 短的 可以有
8、悠 的意味,收 并不妨礙延 ,仿
佛我 要看得 些, 每把眉眼 蹙。 外國的短 乎尖刻 截。 中國 人要使你從“易盡”里望 了“無垠”。
一位中國 人 :“言有盡而意無 。”另一位 人 :“狀 寫之景,如在目前;含
不盡之意, 于言外?!庇米罹?確定的形式來逗出不可名言、 于湊泊的境界, 恰符合魏
的條件:
那灰色的歌曲
空泛 接著確切。
就是一般西洋 者所 中國 的特征: 富于暗示。 我愿意 個 法, 是一種
孕的靜默。 出來的 比不上不 出來的 ,只影射著 不出來的 。
2
9、
6.對上面兩段話內(nèi)容的理解,不恰當?shù)囊豁検?( )(5 分 )
A.中國詩講究藝術上的精致,簡短的詩也應有悠遠的意味。
B.中國詩歌創(chuàng)作以篇幅短小見長,比較深奧難于理解。
C.魏爾蘭也主張詩歌應有深遠的意境,富有含蓄和暗示性。
D.押韻上的禁律并不是造成中國詩篇幅短的根本原因。
解析 B 項表述錯誤, 中國詩歌以篇幅短小見長, 但是并不是深奧難于理解, 恰恰是“易盡”而“無垠”。即容易讀完,但韻味悠長。
答案 B
7.對上面兩段話的評析和由這兩段話引發(fā)的聯(lián)想,不恰當?shù)囊豁検?
()(5 分 )
A .形式與旨趣,相依更應相諧,詩歌創(chuàng)作如是
10、,小說、散文何嘗不是?
B.中國詩與西洋詩在創(chuàng)作思想上確有共識,讀錢文可見一斑。
C.中國詩人在精雕細刻中練就了技藝,但會不會束縛才智,讓人思度。
D.行文機巧:明揚中國詩歌之長處,暗譏西洋詩歌之短弊。
解析 D 項中“明揚中國詩歌之長處,暗譏西洋詩歌之短弊”錯,作者目的在于闡明中
國詩和西洋詩歌的不同。
答案 D
8.“鞋子形成了腳,腳也形成了鞋子”是什么修辭手法,具體含意是什么? (4 分 )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11、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這是暗喻,聯(lián)系上下文可理解此比喻的深刻含意。
答案 “鞋子”“腳”分別比喻中國詩不允許一字兩次押韻的禁律和中國詩的篇幅。
9.怎樣理解“我們要看得遠些,每把眉眼顰蹙”? (6 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從“簡短的詩可以有悠遠的意味,收縮并不妨礙延長”可得出答案。答案 “看得遠”指悠遠的意味,“每把眉眼顰蹙”指把詩的篇幅弄短。二、課外拓展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10~ 13 題。
中國詩和中國畫 ( 節(jié)選 )
錢鐘書
一個傳統(tǒng)破壞了, 新風氣成為新傳統(tǒng)。 新傳統(tǒng)里的批評家對于舊傳統(tǒng)里的作品能有比較
全面的認識, 作比較客觀的估計, 因為他具有局外人的冷靜和超脫, 所謂“當局稱迷, 傍 ( 旁 ) 觀見審”(《舊唐書元行沖傳》 ) ,而舊傳統(tǒng)里的批評家就像“不識廬山真面目,
13、只緣身在
此山中” ( 蘇軾《題西林壁》 ) 。除舊布新也促進了人類的集體健忘,一種健康的 健忘,千
頭萬緒簡化為二三大事, 留存在記憶里, 節(jié)省了不少心力。舊傳統(tǒng)里若干復雜問題,新的批
評家也許并非不屑注意, 而是根本沒想到它們一度存在過。 他的眼界空曠, 沒有枝節(jié)零亂的
障礙物來擾亂視線, 比起他這樣高瞻遠矚,舊的批評家未免見樹不見林了。 不過, 無獨必有
偶,另一個偏差是見林而不見樹。 局外人也就是門外漢, 他的意見,仿佛“清官判斷家務事”,
3
有條有理, 而對于委曲私情,終不能體貼入微。一個社會、一個時代各有語言天
14、地,各行
各業(yè)以至一家一戶也都有它的語言天地, 所謂“此中人語”。 譬如鄉(xiāng)親敘舊、老友談往、兩
口子講體己、同業(yè)公議、專家討論等等,圈外人或外行人聽來,往往不甚了了。緣故是:在
這種談話里,不僅有術語、私房話以至“黑話”, 而且由于同伙們相知深切,還隱伏著許多
中世紀經(jīng)院哲學所謂彼此不言而喻的“假定” (sup pos ihon) ,旁人難于意會。釋朱宏《竹
窗隨筆》 論禪宗回答: “譬之二同邑人,
千里久別, 忽然邂逅, 相對作鄉(xiāng)語隱語, 旁人聽之,
無義無味。 ”這其實是生活中的平常情況,
只是“聽之無義無味”的程度隨人隨事不同。
批
評家對舊傳
15、統(tǒng)或風氣不很認識,
就可能“說外行話”, 曲解附會。 舉一個文評史上的慣例罷。
我們常聽說中國古代文評里有對立的兩派,
一派要“載道”, 一派要“言志”。 事實上,
在中國舊傳統(tǒng)里, “文以載道”和“詩以言志”主要是規(guī)定各種文體的職能,
并非概括“文
學”的界說。 “文”常指散文或“古文”而言,
以區(qū)別于“詩”“詞”。
這兩句話看來針鋒
相對, 實則水米無干,好比說“他去北京”“她回上海”,或者羽翼相輔,
好比說“早點是
稀飯”“午餐是面”。因此,同一個作家可以“文載道”,以“詩言志”,
以“詩余”的詞
來“言”詩里說不出口的“志”。
這些文體就像梯級或臺階
16、,
是平行而不平等的, “文”的
等次最高。西方文藝理論常識輸入以后,我們很容易把“文”一律理解為廣義的“文學”,
把“詩”認為是文學創(chuàng)作精華的同義詞。于是那兩句老語仿佛“頓頓都喝稀飯
”和“一日
三餐會吃面”, 或“兩口兒都上北京”和“雙雙同去上?!?,
變成相互排除的命題了。
傳統(tǒng)
文評里有它的矛盾, 但是這兩句不能算是矛盾的口號。
對傳統(tǒng)不夠理解, 就發(fā)生了這個矛盾
的錯覺。當然,相反地,也會發(fā)生統(tǒng)一的錯覺。譬如我們常聽說中國
詩和中國畫是融合一
致的。
10.第一段中, “當局稱迷, 傍 ( 旁 ) 觀見審”這句話中
17、的“當局”者和“傍
( 旁 ) 觀”者
各指什么人?“迷”和“審”各指的是什么?
(8 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題考查對文中詞語含義的理解。 結合上下文不難發(fā)現(xiàn), 這句話是說舊傳統(tǒng)里的
批評家和新傳統(tǒng)里的批評家對作品的態(tài)度。
答案 “當局”者指的是“舊傳統(tǒng)
18、里的批評家”, “傍 ( 旁 ) 觀”者指的是“新傳統(tǒng)里的
批評家”。 “迷”指因置身其中, 對舊傳統(tǒng)里的作品不能全面認識和客觀估計; “審”是指具有局外人的冷靜和超脫,能對舊傳統(tǒng)里的作品有全面的分析和客觀公正的評估。
11.[ 對應考點鏈接 ] 第二段里“這兩句話看來針鋒相對, 實則水米無干”, “這兩句話”
指的是哪兩句話?“水米無干”這個比喻是什么意思? (8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1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題考查對語句含意的理解。 “這”是一個關鍵詞, 可見這兩句話是指上文中的。
“水米無干”的“干”是“關系”,“水米”是比喻的喻體,找出它的本體即可。
答案 “這兩句話”指的是“文以載道”和“詩以言志”。 “水米無干”指原來說的是
不同的兩個問題,即古代是散文用來“載道”,詩歌用來“言志”。
12.作者在這篇文章里,批評的主要對象是誰?批評什么? (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
析 此題考查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 從文章第一段中可以看出, 這篇文章是針對新傳統(tǒng)里的批
評家的偏見而展開議論的。據(jù)此回答即可。
答案 作者在文中主要批評的是新傳統(tǒng)里的批評家。 主要是批評他們對舊傳統(tǒng)里的作品
進行評論時,有見林而不見樹的偏差。
13.結合 錢鐘書先生的《談中國詩》與這篇文章,簡要分析錢鐘書的語言特點
21、。 (8 分 )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這是一個由課內(nèi)牽引到課外的拓展性題目, 回答時不必求全面, 只要能結合文本,有理有據(jù)地分析即可。
答案 ①善于運用比喻, 把深奧的道理解說得生動透徹, 如文中以“水米”來比喻“文以載道”和“詩以言志”兩種主張。 用“清官判斷家務事”來比喻新傳統(tǒng)里的批評家對舊傳統(tǒng)的作品的批評,生動幽默。
②善于運用對比手法, 將兩者的觀點表現(xiàn)得準確清楚, 如將新傳統(tǒng)的批評家和舊傳統(tǒng)的批評家對比,將“文以載道”和“詩以言志”的觀點進行對比,從對比中闡述自己的主張。
③大量引用古典詩文,不僅使文章典雅豐富,也增加了文章的說服力。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