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治則治法探討》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金匱要略》治則治法探討(50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金匱要略治則治法的 臨床應用舉要與探討 金匱要略作為仲景著作傷寒雜病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治療雜病的專著。也是當今所說的四大經(jīng)典之一。 v宋臣林億等傷寒論序引唐代甘伯宗名醫(yī)錄云:張仲景“南陽人,名機,仲景乃其字也。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始受術于同郡張伯祖。時人言,識用精微,過其師。” v“官至長沙太守”事:無正史可考,但自宋代之后,醫(yī)家常以“長沙”指代仲景或仲景著作。 v社會背景:戰(zhàn)亂頻繁,天災不斷,疫病長期大面積流行。百姓的疾苦,激發(fā)了張仲景發(fā)奮于醫(yī)學并從事醫(yī)學著述的熱情和責任感。疾病的流行,為張仲景收集廣大醫(yī)家、百姓防治疾病的經(jīng)驗以及親自參加醫(yī)療實踐提供了客觀條件。 v古典醫(yī)
2、籍的問世:v醫(yī)經(jīng)和經(jīng)方兩大醫(yī)學體系的著作問世,為仲景提供了學術基礎。才使他可以“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并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 仲景系統(tǒng)總結與繼承了漢代以前的醫(yī)學成就和大量醫(yī)家同疾病作斗爭的豐富經(jīng)驗,結合臨床實踐,經(jīng)過長期艱苦的努力,著成了我國第一部融理法方藥于一體的辨證論治的專書傷寒雜病論。 v張仲景傷寒雜病論16卷v成書年代大約在公元205年前后原著亡佚v西晉王叔和收集整理編次為傷寒論10卷22篇。又在仲景去世后二十余年間將金匱部分內(nèi)容收入脈經(jīng) v隋代巢元方將金匱部分內(nèi)容收入諸病源候論v唐代孫思邈將金匱部分內(nèi)容收入千金要方、王燾將金
3、匱部分內(nèi)容收入外臺秘要 v王洙在蠧書中發(fā)現(xiàn)3卷本金匱玉函要略方交宋校正醫(yī)書局v林億等??檀?卷本金匱玉函要略方中雜病部分名曰金匱要略方v原宋本未見流傳 v目前流傳最早的是新編金匱方論v公元1340年(元代)鄧珍仿宋刻本,簡稱“鄧珍本” 明代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 趙開美刻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方論簡稱“趙本” 明代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吳勉學刻古今醫(yī)統(tǒng)正脈全書金匱玉函要略方論簡稱“醫(yī)統(tǒng)本” 1990年何任等以鄧珍本新編金匱方論為底本,校勘注釋,編成金匱要略校注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出版。 一、表里同病時的先后緩急治則【原文】 問曰:病有急當救里救表者,何謂也?師曰:病,醫(yī)下之,續(xù)得下利清谷不止,身體
4、疼痛者,急當救里;后身體疼痛,清便自調(diào)者,急當救表也。(14) 1表里證同時出現(xiàn)時,首先應分別證情的先后緩急,急者先治,緩者后治。以里證為急,故應先救其里,如表證未解,而誤用汗法更虛其陽,則會導致兩脫之危候發(fā)生。當里證基本解除之后表證仍在,則救表以祛其邪,防再行傳變?nèi)肜铩?2先里后表的治法,是治療表里同病的變法。一般來說,表里同病,應先解表,表解后方可治里,否則易致外邪內(nèi)陷,造成變證。因此,先表后里的治法,是治療表里同病的常法。此外,有時表里同病相互影響,為了提高療效,必須雙方兼顧,這又是表里同治的又一治法。 總之,先表后里、先里后表、表里同治三種治法,均必須根據(jù)表里雙方病情的主次和緩急輕重,
5、尤其里氣盛衰情況來決定。里虛寒者溫里為先。 二、緩中補虛法的臨床應用 【原文】 五勞虛極羸瘦,腹?jié)M不能飲食,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饑傷、勞傷、經(jīng)絡營衛(wèi)氣傷,內(nèi)有干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緩中補虛,大黃蟅蟲丸主之。(18) 大黃蟅蟲丸方: 大黃十分(蒸) 黃芩二兩 甘草三兩 桃仁一升 杏仁一升 芍藥四兩 干地黃十兩 干漆一兩 虻蟲一升 水蛭百枚 蠐螬一升 蟅蟲半升 上十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小豆大,酒飲服五丸,日三服。 v 1五勞、七傷是導致虛勞干血的病因,癥見羸瘦,腹?jié)M不能飲食,肌膚甲錯,兩目暗黑。由于虛勞日久不愈,經(jīng)絡氣血的運行受阻,從而產(chǎn)生瘀血,即所謂“干血”。瘀血內(nèi)停,新血不生,肌膚失
6、養(yǎng),故粗糙如鱗甲狀;精血不榮于目,故兩目黯黑。機體失于榮養(yǎng),故極度消瘦虛弱。中焦脾胃運化受累,故腹?jié)M不能食。證因虛致瘀,瘀阻致虛,瘀血不除,新血不生。治以大黃蟅蟲丸,祛瘀生新,緩中補虛。 2方中大黃、蟅蟲、桃仁、虻蟲、水蛭、蠐螬、干漆活血化瘀;芍藥、地黃養(yǎng)血補虛潤燥;杏仁利氣;黃芩清熱;甘草,白蜜益氣和中,為久病血瘀的緩治方。方中攻補兼施,峻劑丸服以緩投,以達攻不傷正;補不留瘀,意在緩攻,故曰:“緩中補虛”。 3此方位于虛勞證之末,可見久病入血,久病入絡,久病有瘀,對臨床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v三、胸痹病機與治則【原文】 師曰:夫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今陽
7、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1) 1一切疾病的發(fā)生都離不開邪盛與正虛兩個方面,所以診脈應注意辨別其太過與不及。胸痹、心痛的脈象“陽微陰弦”,是太過與不及的反映?!瓣栁ⅰ?,是上焦陽氣不足,胸陽不振之象;“陰弦”,是陰寒邪盛,痰飲內(nèi)停之征?!瓣栁ⅰ迸c“陰弦”同時并見,以脈測證,胸痹、心痛的病機是上焦陽虛,陰邪上乘,邪正相搏,閉塞心胸。論注云:“最虛之處,即是容邪之處也”,由于上焦陽虛,痰氣水飲等陰邪乘虛而居于陽位,導致胸中陽氣不通,不通則痛。 2原文“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边M一步指出“陽微”與“陰弦”是胸痹、心痛發(fā)病中不可缺一的兩個方面,僅有胸陽之虛,
8、或僅有陰邪之盛,都不致本病發(fā)生;必須是胸陽不足,陰乘陽位,二者相互搏結,才能成為胸痹、心痛之病。 3“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用這種肯定句式強調(diào),說明胸痹、心痛的發(fā)作,在于陰寒之邪為患,治療在于逐寒回陽以緩心痛。 v四、腹?jié)M溫法的臨床應用【原文】 趺陽脈微弦,法當腹?jié)M,不滿者必便難,兩胠疼痛,此虛寒從下上也,當以溫藥服之。(1) 腹?jié)M時減,復如故,此為寒,當與溫藥。(3) 1趺陽脈主候中焦脾胃。“脈微弦”即指脈微而弦。脈微是中陽不足,脾胃虛寒;脈弦,主寒主痛?!疤摵畯南律弦病笔潜咀C形成的病因和病機,即中焦陽氣不足,下焦肝腎陰寒之氣逆于中焦,形成土虛木侮。 2脾胃主運化,脾胃虛寒,則運化
9、功能減退,故腹?jié)M,或大便難;當寒聚陽郁則腹?jié)M,陽聚寒散則滿消,故腹?jié)M時輕時重;肝主疏泄,肝氣上逆,則疏泄失職,而兩脅疼痛。 本證的辨證要點在于: 趺陽脈微弦; 腹?jié)M時減,復如故。 3“當以溫藥服之”,是本證總的治則。因病機屬虛寒,故治當以溫藥服之。正所謂“臟寒生滿病”。 五、痰飲治則的應用分析【原文】 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15) v1痰飲病是由于肺、脾、腎陽虛不運、不化,水液停聚所致。又飲為陰邪,最易傷人陽氣,故痰飲既成,陽氣更傷;飲邪遇寒則凝,遇陽則行,得溫則化,故痰飲病邪的消除,有賴于陽氣的溫化。所以“溫藥和之”是痰飲病的治療總則,是其治本的主要方法。 2以“溫藥”振奮陽氣,開發(fā)腠理
10、,通調(diào)水道,使陽氣充盛,溫運正常,則飲可自除,故用“溫藥”是治療痰飲病的原則性。但痰飲病的產(chǎn)生,又因時、因地、因人而異,病有在上、在下,在經(jīng)、在絡等不同,故須根據(jù)具體病情,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所以“和之”既是指溫之不可太過,當以調(diào)和、適度為法,又有“和其不和”之意,不可以專補而礙邪,亦不可過燥而傷正。所以“和之”反應了用藥的靈活性。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緊密結合才是治療痰飲病的大法。 【原文】 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16) 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 桂枝 白術各三兩 甘草二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小便則利。 v1脾胃陽虛,水飲內(nèi)停中焦,氣機升降失常,
11、濁陰不降,肝經(jīng)失和,故見胸脅支撐脹滿;清陽不升,故見“目眩”。治以溫陽化氣,健脾利水。 2方中茯苓健脾滲濕,祛痰化飲,益肺于上源,補脾于中部,令脾肺之氣從上順下,通調(diào)水道以輸膀胱。桂枝溫陽化氣以利氣機,平?jīng)_降逆,與茯苓相伍溫化滲利。白術健脾燥濕,培土制水,正本扶源。甘草益氣和中。 3本方溫中有消,溫而不燥,利而不峻,是仲景“溫藥和之”的典型方劑。 【原文】 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甘湯主之;方見上。腎氣丸亦主之。方見腳氣中。(17) v1微飲是指飲邪輕微者。然飲邪雖輕微,但其本卻在于脾腎陽虛不化,故必須及早治療。由于水飲內(nèi)停,妨礙氣機升降,故見短氣;氣化不行,故可見小便不利。治療“當
12、從小便去之”。但并非是單純地利小便,而是溫化陽氣,兼以通利小便,使氣化水行,飲有去路,則短氣之癥可除。 2因中陽不運,微飲內(nèi)停者,可兼見心下逆滿,起即頭眩等癥,其本在脾,治用苓桂術甘湯溫陽化氣,健脾利水。因下焦陽虛,氣化不行,微飲內(nèi)停者,可兼見畏寒足冷,小腹拘急不仁等癥,其本在腎,治用腎氣丸溫腎蠲飲,化氣利水。 3在臨床實踐中,各類痰飲病經(jīng)過積極治療之后,往往病除大半,而病根難拔,僅見“有微飲”的短氣癥狀時,仲景指出可據(jù)病體證情,或從先天腎氣,或從后天脾胃,總以“溫藥” “和之”為法,使氣化得行,則病根可除。 v六、產(chǎn)后多瘀的治療法則【原文】產(chǎn)后腹痛,煩滿不得臥,枳實芍藥散主之。(5)枳實芍藥
13、散方:枳實(燒令黑,勿太過) 芍藥等分上二味,杵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并主癰膿,以麥粥下之。 1產(chǎn)后腹痛亦有虛實之分,如腹痛不煩不滿的,病屬里虛;今腹痛煩滿不得臥,是屬里實,但與陽明里實不同,而是由產(chǎn)后氣血郁滯成實,氣機痹阻不通所致。2方中枳實破氣散結,炒黑并能行血中之氣;芍藥和血止痛;大麥粥和胃安中。合而用之,使氣血宣通,則腹痛煩悶諸證自除。 【原文】師曰:產(chǎn)婦腹痛,法當以枳實芍藥散,假令不愈者,此為腹中有干血著臍下,宜下瘀血湯主之;亦主經(jīng)水不利。(6)下瘀血湯方:大黃二兩 桃仁二十枚 蟅蟲二十枚(熬,去足)上三味,末之,煉蜜和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頓服之,新血下如豚肝。 1產(chǎn)后
14、氣血郁滯腹痛,當用枳實芍藥散行氣和血。今服枳實芍藥散而腹痛仍不愈,這是因為干血著于臍下,病重藥輕,前方自不勝任,當用下瘀血湯破血逐瘀。2大黃蕩逐瘀血;桃仁活血化瘀;蟅蟲逐瘀破結,續(xù)絕傷。三味相合,破血之力頗猛。用蜜為丸,是緩其性而不使驟發(fā),酒煎是取其引入血分以行藥勢。如因瘀血內(nèi)結而致經(jīng)水不利,亦可用本方治療。服藥后如見新血下如豚肝,即為瘀血下行之驗。 3產(chǎn)后腹痛有寒熱虛實的不同,應當辨證施治。如血虛而寒所致腹痛,多腹中拘急,綿綿作痛,且有喜溫喜按,畏寒怕冷等狀;如氣血郁滯所致的腹痛,多為脹痛,且痛連脘腹,煩滿不安;瘀血內(nèi)結所致腹痛,多為少腹刺痛,固定不移,拒按,按之有硬塊,舌質青紫或有瘀斑、瘀
15、點。所以臨床上診治產(chǎn)后腹痛必須同中求異,辨證施治,方能切中病機,藥到病除。 4從先用枳實芍藥散作診斷性治療,后用下瘀血湯的治療方法,可以看出仲景論治產(chǎn)后病十分謹慎,既勿忘于產(chǎn)后,亦不泥于產(chǎn)后。 七、產(chǎn)后 “安中益氣” 的重要性【原文】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安中益氣,竹皮大丸主之。 (10) 竹皮大丸方:生竹茹二分 石膏二分 桂枝一分 甘草七分 白薇一分上五味,末之,棗肉和丸彈子大,以飲服一丸,日三夜二服。有熱者倍白薇,煩喘者加柏實一分。 1婦人產(chǎn)后,多陰血不足,繼哺乳嬰兒,氣血更虛,虛而生內(nèi)熱,熱擾于中則胃氣失和;上干神明,則心神失主,故證見煩亂嘔逆。治以竹皮大丸,清熱降逆,安中益氣。 2方中竹茹、石膏清熱、降逆、止嘔;白薇清虛熱;少佐桂枝或與甘味藥扶陽建中,更助竹茹降逆止嘔;重用甘草,意在安中益氣;棗肉補益中氣,為丸緩調(diào)。如虛熱重者,倍加白薇;如虛熱煩喘者,加柏實以寧心潤肺。 3對產(chǎn)婦于哺乳期的虛熱煩嘔,仲景提出“安中益氣”大法,旨在強調(diào)顧護脾胃的重要性,產(chǎn)婦及嬰兒均有賴產(chǎn)婦脾胃之生化,若脾胃一傷,化源斷絕,對嬰兒的發(fā)育成長,母體的恢復都會造成極大影響。所以對于產(chǎn)后疾病的治療都應注意這個問題。 謝 謝 光 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