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課_馬說導學案(唐東麗)》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第23課_馬說導學案(唐東麗)(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2015-2016學年度第二學期 八年級語文 編號:第五單元 03 使用時間:
班級: 小組:第 小組 姓名: 組內評價: 教師評價:
第23課 《馬說》 導學案
編寫者:唐東麗 執(zhí)教者:
【學習目標】
1.積累文言字詞,疏通文意,理解課文內容。
2.理解作者的思想,了解托物寓意的寫法,領會文章的寓意。
3. 通過合作探究,認識伯樂與人才的關系;理解短文《馬說》所闡明的深刻道理,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議論方法。
【自主預習案】
一、資料鏈接:
1.作者簡介:
韓愈,字退之,河南河陽人
2、,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稱韓昌黎。他與柳宗元同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同時,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著有《昌黎先生集》。
2.寫作背景:
韓愈初登仕途時,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請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門被守門人擋在門外。盡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后相繼依附于節(jié)度使董晉和張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作《馬說》,發(fā)出“伯樂不常有”的感嘆。
3.文體簡介
“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說”的語言通常簡潔明了,寓意
3、深刻;寫法較靈活,跟現(xiàn)代的雜文大體相似,通常彩以小見大的辦法,借講寓言故事、狀寫事物等來說明事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托物寓意”?!罢f”就是“談談”的意思,“馬說”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如:之前的《愛蓮說》就屬這一文體。
4.唐宋八大家:
二、朗讀課文,積累字詞:
1.注音:祗( ) 駢( ) 盡粟( )一石( ) 槽櫪( )
2.解釋字詞
①通假字:
4、
②一詞多義:
之: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 ) 馬之千里者( )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 ) 策之不以其道( )執(zhí)策而臨之( )
食之不能盡其材( )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
而: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 執(zhí)策而臨之( )
其: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安求其能千里也( ) 其真無馬邪(
5、)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 其真不知馬也( )
能: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雖有千里之能( )
安求其能千里也( ) 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
策:策之不以其道( ) 執(zhí)策而臨之( )
盡:一食或盡粟一石( ) 食之不能盡其材( )
③補充整理重要詞語:
三、我的疑問:請你將預習中未能解決的問題和有疑惑的問題寫下來,待課堂上與老師同學探究解決。
【合作探究案】
1. 本文的論點是什么?韓愈寫這篇文章的意圖是什么?哪句話體現(xiàn)了他的意圖,可充當主旨句?
2.文章一開頭,作者是如何闡述“伯樂”與“千里馬”之間的關系的?
3.文中千里馬指的是什么? 你覺得作者是僅僅在替千里馬鳴不平嗎?伯樂指的是什么? 文章用了什么寫法?
四、拓展延伸:
1.韓愈雖因懷才不遇而憤懣不平,但他并不心灰意冷。雖對統(tǒng)治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行徑進行了揭露和控訴,但仍對他們寄以希望。請同學思考一下,在封建社會里,韓愈的愿望是否能實現(xiàn)?
2.聯(lián)系當今社會,談一談我們應樹立怎樣的人才觀?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