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與陳奐生藝術(shù)形象之異同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阿Q與陳奐生藝術(shù)形象之異同漢語言文學專業(yè)(1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阿Q與陳奐生藝術(shù)形象之異同
摘要:早在1921年,文壇巨人魯迅以《阿Q正傳》震驚中國和世界。阿Q形象不僅有其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學史上也被評論家稱道。阿Q被公認為是沒有國籍的藝術(shù)典型。幾十年后的高曉聲又以“陳奐生系列”引起文壇注目。陳奐生在文壇上的出現(xiàn),使許多評論家都想起了阿Q,因為在陳奐生身上看到了“阿Q氣”、“阿Q相”。我們也會感覺到,這確實是陳奐生身上的某些方面。阿Q和陳奐生所處的時代、生活狀況、精神追求等有相同,也有不同。雖然他們從外貌到行狀, 不同之處不勝枚舉。但是如果把這身居兩個朝代, 時逾六十多年之久的兩個人物藝術(shù)形象放在一起進行全面的剖析比較, 就會發(fā)
2、現(xiàn)在他們面目各異的血肉之軀中, 卻包裹著相同的國民靈魂。對這兩個藝術(shù)形象的重新審視, 有助于我們認識“現(xiàn)代的我們國人的靈魂”。也有助于我們現(xiàn)代人時刻警醒自己,鞭策自己,更快更好地完善我們中國人的靈魂。
關(guān)鍵詞:阿Q;陳奐生;藝術(shù)形象;異同。
引言:阿Q和陳奐生這兩個人物,我們并不陌生,一個是魯迅筆下的人物,一個是高曉聲筆下的人物,但魯迅寫阿Q是為了“揭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誠如他在棄醫(yī)從文的抉擇中談到:一個愚弱的國民, 不管體格如何健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看客。魯迅重在“立國”必先“立人”。高曉聲的“陳奐生系列”小說, 重在展示新的歷史時期國民性的弱點。重在表現(xiàn)建國以來農(nóng)民的苦
3、衷、熱望、愛憎和理想,揭示廣大農(nóng)民在社會變革中的命運。他塑造陳生形象, 就是“促使人們的靈魂完美起來”。阿 Q 的精神和陳奐生的性格, 是概括了極其深廣的社會歷史內(nèi)容的,是普遍存在于中華民族各階層的一種國民性弱點。阿Q和陳奐生是“現(xiàn)代的我們國人的靈魂”,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這具有深刻的針砭作用。
一、阿Q和陳奐生的相同點
(一)陳奐生和阿Q身上都有濃厚的小農(nóng)色彩
陳奐生和阿Q都是典型的中國底層農(nóng)民,雖然阿Q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的舊中國,而陳奐生是改革開放新時期的農(nóng)民,但卻難以擺脫因襲的重負,都具有麻木,患得患失,狹隘,老實單純,易于滿足,典型的善良,正直,默
4、默無聞的中國農(nóng)民形象。
阿Q自以為見識高,其實是偏狹,凡是不合未莊老例的,他都認為是錯的,阿Q惟祖宗成法是尚。但阿Q又善于趕時髦,進過一趟城,就鄙笑鄉(xiāng)下人不見世面,夸耀城里連小孩也能“叉麻醬。革命黨進城,看到未莊的人將辮子盤在頭上的逐漸多起來,他也學著這樣做。這充分體現(xiàn)了他狹隘保守但又盲目趨時。他對自己的弱點神經(jīng)過敏,那頭上的癩瘡疤是他的禁區(qū),因而犯了禁忌癥,但一面對實際的屈辱卻又麻木健忘。求愛之后,剛剛挨了趙秀才大竹杠的痛打,卻很快就忘了,反倒跑去看熱鬧。最后被把總抓進大牢,判了死刑,他仍不知死期已到,反而因圓圈畫得不圓而后悔。示眾時還想方設(shè)法博取觀眾的喝彩。充分的暴露了他敏感禁忌
5、而又麻木健忘的特征。
陳奐生在物質(zhì)生活改善后,對精神生活也有所追求,但是他追求的精神生活,不外乎是說東道西,妙語驚人,以求提高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地位,這顯然帶有濃厚的小農(nóng)色彩。陳奐生住招待所花了五元高價,由于出了高價而對招待所的物品從十分愛惜變?yōu)槿我庾髹`,用提花枕巾擦臉,不脫鞋鉆進被窩,表現(xiàn)出了農(nóng)民的自私狹隘。由于坐了縣委書記的車,住過縣委書記介紹的五元一夜的高級招待所,就感到精神的滿足,得意非凡。這也表現(xiàn)出了農(nóng)民的封建等級觀念和落后愚昧心理。陳奐生花了五元錢住招待所讓他想想就肉疼,花五元高價,等于“做了七天還要倒貼一角”這也說明了他勤儉的農(nóng)民本質(zhì)。由此,無論是啊Q還是陳奐生,他們身上
6、都具有濃厚的小農(nóng)色彩。
(二)、阿Q與陳奐生都具有精神勝利的特征
在阿Q與陳免生身上體現(xiàn)的精神勝利主要表現(xiàn)為自欺、自我麻醉。阿Q的名言是:“我們先前—比你闊得多啦!你算是什么東西!”“現(xiàn)在的世界太不成話,兒子打老子……”,阿Q雖窘,但能處處顯闊。其實他先前的行狀——“渺?!薄!拔覂鹤訒煹亩嗬?,”其實唯一的次“戀愛”——跪求吳媽“困覺”,因受趙大爺大竹杠的劈打而夭折。文童的爹爹趙太爺、有權(quán)有勢的錢太爺,未莊的人們格外的尊重,而阿Q并不表格外的崇奉?!耙驗樗挖w太爺原來是本家,細細排起來還比秀才長三輩呢”,因而文童進了秀才“這與他很光彩?!逼鋵嵥B姓氏也不知道。而陳免生因住“半
7、”宿招待所花掉五元錢,卻“買”到了精神上的滿足。陳奐生上了一趟城,住了一次高級賓館,坐了一回吳書記的汽車,內(nèi)心大闊。他想到此趟上城,有此一番動人的經(jīng)歷,這五塊錢花得值透。他總算有點自豪的東西可以講講了。試問,全大隊的干部、社員,有誰坐過吳書記的汽車?有誰住過五元錢一夜的高級房間?他可要講給大家聽聽,看誰還能說他沒有什么講的!看誰還能說他沒見過世面了看誰還能瞧不起他,唔!……他精神陡增,頓時好像高大了許多。老婆已不在他眼里了。他僅僅花了五塊錢就買到了精神的滿足,真是拾到了非常的便宜貨,他愉快地劃著快步,像一陣清風蕩到了家門。
(三)阿Q和陳奐生都有奴性
阿 Q被趙太爺打了嘴巴,
8、被剝奪姓趙的權(quán)利,“倒得意了許多年”。挨了假洋鬼子的哭喪棒,卻覺得“輕松些”。受了秀才的大竹杠,反而覺得“一無掛礙”,繼續(xù)舂米。被把總抓到大堂,競身不由己的跪下畫圓,缺憾的是圓畫得不夠好,給他的行狀上留下了污點,最終無辜被殺,卻反應(yīng)冷漠。阿 Q 被人揪著黃辮子要打,就歪頭自認“蟲豸”。再用自輕自賤第一個,“狀元”,也不過“第一”“總算是被兒子打了”,來自慰。遇到各種情況都無計可施時,他便“擎起右手,用力地在自己的臉上連打了兩個嘴巴,熱辣辣的有些痛,打完以后,便心平氣和起來,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別一個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別人一般。”陳奐生遭遇到大隊干部的打罵,卻把他們視為父母,竟說出
9、“哪有父母不打兒女的呢?”這些都充分的體現(xiàn)了他們的奴性思想。
二、陳奐生與阿Q的不同點
(一)陳奐生和阿Q的追求不同
阿Q沒吃沒穿,又沒舒適的地方住,所以很自然首先想到的是要解決溫飽問題,想要物質(zhì)、想要女人等等是可以理解的。文中這樣寫到“ 阿Q想:不錯,應(yīng)該有一個女人,斷子絕孫便沒有人供一碗飯,……應(yīng)該有一個女人。后來見到吳媽說:“我和你困覺,我和你困覺!”這說明了阿Q也有正常人的生理要求,但自己一無所有,連溫飽問題也解決不了,這個要求只是個幻想。另外在做夢時阿Q想要的東西元寶,洋錢,洋紗衫,……秀才娘子的一張寧式床、此外擺了錢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趙家的罷。
10、并且阿Q自己不動手,叫小D來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嘴巴。對女人的要求也高了:“趙司晨的妹子真丑。鄒七嫂的女兒過幾年再說。假洋鬼子的老婆會和沒有辮子的男人睡覺,嚇,不是好東西!秀才的老婆是眼胞上有疤的。……吳媽長久不見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腳太大?!笨梢姲ⅲ褯]有真正理解什么是革命,最后稀里糊涂落得個悲劇的下場,精神的追求也只是個虛幻的夢而已。
陳奐生追求的更多的是精神生活:他雖不知道世界上有“精神生活”這一個名詞,但是生活好轉(zhuǎn)以后,他渴望過精神生活:哪里有聽的,他愛去聽,哪里有演的,他愛去看,沒聽沒看,他就覺得沒趣。陳奐生追求的精神生活不外乎是說東道西、妙語驚人之類,要是“能碰到
11、一件大家都不曾經(jīng)過的事情,講給大家聽聽就好了,就神氣了”,就能提高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地位。這里明顯帶有濃厚的小農(nóng)色彩,就是這些所謂的精神生活也來之不易,也只有解決了溫飽問題才會來追求的,也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買帽子其實就是陳奐生追求精神生活的一個表現(xiàn),他四十多年來,一頂帽子都買不起,卻戴上了“漏斗戶住”的“帽子”,因為這個不用買,是別人給的。到了新時代,他的基本要求才變?yōu)楝F(xiàn)實。他憑勤勞的雙手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并且有了節(jié)余,而且想到要將剩余的糧食轉(zhuǎn)化為錢——做油繩上城去賣。雖然他餓了啃僵餅,渴了捧水喝,病了就躺在車站的長椅上熬著,但是,買“帽子”的這個想法始終沒有改變,只有生活好了,解決了溫飽問
12、題才會想到去買帽子,可見從陳奐生買帽子的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出,反映陳奐生追求精神生活的不易。后來帽子買到手,正是他所期盼的“精神滿足”。“買了一頂帽子,立即戴在頭上,飄然而去”,飄然,就把他的喜悅之情很好的表達出來了。住賓館的那件事,也可以看出“他僅僅花了五塊錢,就買到了精神的滿足”,“他愉快地劃著腳步,像一陣清風蕩到了家門”。反映出陳奐生的精神滿足也是低層次的。但就這點追求也還是不容易的。
(二)、陳奐生和阿Q的優(yōu)缺點不同
陳奐生不偷、不搶、不占別人的便宜、好心待人,力氣不比人家小,勞動不比別人差,通過勞動,生活有了節(jié)余,還上城賣油繩致富,比阿 Q 要好上百倍。但也要看到這
13、也是沾了新社會的光。阿Q 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可見也是很能干的,但是沒有自己的土地,又生活在那個黑暗的社會,是如何奮斗也無出路的。陳奐生他也有點自私、狹隘的思想,在住進賓館時得表現(xiàn),死命的損害賓館的東西可看出他的劣根性,但在很多地方他還是比阿 Q 進步的多,這就是社會的進步,人的思想的進步。舊時代的阿 Q 欺軟怕硬欺侮過小尼姑,打過小D,罵過王胡,偷過東西,當然也被打過。阿Q窮,窮得只剩下一條褲子和一件破夾襖。為了圓自己的發(fā)財夢——他賭,結(jié)果身上挨了幾拳幾腳,留下幾處疼痛。無法生存時——他到尼姑庵偷蘿卜、去城里偷衣物。以致于在趙家遭遇了搶劫之后,他橫遭誣陷,糊里糊涂被抓進城,做
14、了替罪羊,最終被槍斃。“阿Q有農(nóng)民式的質(zhì)樸,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比陳奐生的缺點更可恨。
(三)、陳奐生和阿Q的思想意識不同
從思想意識上來看,阿Q全部都是“無師自通”的封建思想意識,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男女之大防”,“他的學說是:凡尼姑,一定與和尚私通;一個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誘野男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講話,一定要有勾當了”。阿Q對革命的認識是“… …革命黨便是造反,造反便是與他為難,所以一向是`深惡而痛絕之”。認為革命是要殺頭的。
而生活在社會主義新中國的陳奐生的思想意識深處對黨的感情是赤誠的,對社會主義的感情是深厚的。在新社會里,許多人
15、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而他卻愚蠢地沒有找到。盡管這樣,他還是一點沒有辦法懷念過去,能夠寄托希望的只有現(xiàn)在。所以他一刻也沒有失去信心,即使是餓得頭昏目眩,他還是同社員們一起下田勞動,既不松勁,也不抱怨。他仍舊是響當當?shù)膭趧恿Α?
阿Q和陳奐生兩個人都是非常自尊的,同時也很自卑,但兩者的自尊自卑又是有本質(zhì)區(qū)別的。阿Q的自尊是通過自輕自賤來達到目的的。當別人嘲笑他頭上的癩瘡疤時,他剛開始是怒目而視,后來想出一招“你還不配… …”,再后來,被別人打,他就以“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xiàn)在的世界真不象樣… …”的精神勝利而告終。當他被別人揪住黃辮子逼著罵自己是蟲豸后才不到十秒鐘,他又心滿意足了?!八X得
16、他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除了‘自輕自賤’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個’?!彼@種“精神勝利法”的目的是為了在失敗中挽回虛假的自尊。
而陳奐生在生活最艱難時,能潔身自尊,這是可以肯定的。他原本是有自尊心的,他曾想:“假使他能無糧食之憂… …他就會有成倍成倍的力氣去進行勞動。他做夢也指望自己能像英雄那樣去大干一場,爹娘生就他副好身材,就是為了和大地搏斗的… …卻不想到竟被漏斗戶箍住了手腳,窩囊得血液都發(fā)霉了”。但他沒有像阿Q那樣去搶、去偷,而是保持了勞動者的自尊。但陳奐生的“有飯吃,就吃,沒有飯吃,就吃粥,沒有粥吃,就瓜菜代。沒有瓜菜,就吃榆葉、馬蘭”,是一種逆來順受的處世之道,是奴性
17、的表現(xiàn)。陳奐生的自卑心理的外在體現(xiàn)是克己,而不像阿Q那樣為了挽回虛假的自尊而自輕自賤。
三、阿Q和陳奐生性格的原因探討
雖然阿Q和陳奐生整整相距了半個世紀,但他們身上卻有一脈相承的東西。正由于阿Q與陳奐生都是中國農(nóng)民的典型代表,因此,在對他們兩者的比較中,在他們的同與不同中,我們便能探究中國農(nóng)民的劣根性及其成因。
魯迅先生筆下的農(nóng)民是舊民主革命時期農(nóng)民的典型, 而高曉聲筆下的農(nóng)民則是社會主義起始階段中國農(nóng)民的代表。他們的小說, 實際都是寫不同時期的中國農(nóng)民的歷史命運。阿 Q 與陳奐生, 就性格本身而言, 是有歷史延續(xù)性的, 而就其性格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而言又有明顯的不同
18、。阿Q 和他的階級本是產(chǎn)生革命的動力, 但辛亥革命根本沒有把“動力”發(fā)展起來, 從而導致失敗。民主革命的領(lǐng)導重任只能落在更為先進的階級身上。阿Q要革命卻不知怎樣革命, 結(jié)果是糊里糊涂地送掉了自己的命, 這是一個悲劇角色。而陳奐生又是怎樣的呢? 高曉聲想通過李順大三十年蓋房子而未蓋成, 陳奐生種了一輩子田卻吃不飽, 說明極左思潮給國家和人民帶來極為深重的災(zāi)難。
我們從《阿Q正傳》中就可以看出,阿Q和趙太爺,在某種程度上,其實都是一類貨色,假如阿Q得勢,將是個趙太爺,假如趙太爺失勢,則又會是活脫脫一個阿Q。從更遠的思想根源來說,歷代封建統(tǒng)治階級思想陳陳相因,封建禮教、封建道德規(guī)范一代代從
19、精神上麻醉和毒害勞動人民。這種麻醉和毒害造成了阿Q的愚昧落后和麻木不仁。統(tǒng)治者的“精神勝利法”和對人民進行的封建麻醉教育,正是造成勞動人民不覺醒的精神狀態(tài)的麻醉劑。這種麻醉劑只能使勞動人民忘卻壓迫和屈辱,無反抗,無斗志,永遠處在被壓迫、被剝削、受毒害的狀態(tài)中,成為封建統(tǒng)治者的奴才和順民。
在《陳奐生上城》這篇小說中,主人公陳奐生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也和所有人一樣進入新時期,并分享著物質(zhì)世界的繁榮。物質(zhì)生活得到一定滿足之后,他也對精神有了新的追求。體現(xiàn)出了在新時期通過改革使人民得到物質(zhì)的滿足,生活水平的提高,且對生活充滿信心,相信會越來越好。但是作為特定歷史環(huán)境中走出來的傳統(tǒng)農(nóng)民,他的
20、血液里還流淌著舊時代的遺傳基因,他的身上還殘存著極“左”路線的長期統(tǒng)治造成的奴性、愚昧,自卑自賤,小生產(chǎn)者的自私狹隘、目光短淺和自我欺騙等弱點。愚昧、奴性與他對黨的感激、對政府的信任密切相連,他對吳書記的感激,是臣民對官的感恩戴德之情,并不是一種平等的友誼;他對政府的信任,也是盲從。他身上有許多逆來順受、茍且偷生的因素,對社會和人生都缺少清醒的認識。說明了封建意識、極左路線危害的嚴重性和改造過民的艱巨性。說明了國民性的改造,不想物質(zhì)生活這些淺層的東西可以通過政策調(diào)整很快改變,而是要經(jīng)過漫長的過程。
綜上所述,我們對阿Q與陳奐生形象進行了比較分析,同時還從魯迅與高曉聲對這兩個形象的不同批判
21、態(tài)度和角度,揭示了存在于他們身上的劣根性及其成因。阿Q和陳奐生是兩個具有代表性的農(nóng)民形象,因此他們身上所體現(xiàn)出的弱點正是整個中國農(nóng)民劣根性的體現(xiàn)。魯迅寫阿 Q 暴露的是現(xiàn)實, 高曉聲寫陳奐生表現(xiàn)的是憂慮,改造國民性是共同的呼喚。
參考文獻:
[1]魯迅《阿Q正傳》,人民文學出版社
[2]高曉聲《一九八零年小說集》,人民文學出版社
[3]黃淵《中國文與中國人》——魯迅雜文精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4]王曉明《在俯瞰陳家村之前—論高曉聲近年來的小說創(chuàng)作》
[5]卜召林《阿Q典型新論》
[6]顏敏.精神貧血的農(nóng)民.中國文學名作欣賞.科學出版社.2000.
[7].董燕.魯迅和高曉聲對農(nóng)民心理探求的比較研究.學術(shù)界.
[8]肖佩華.解讀“農(nóng)民意識”——魯迅、趙樹理、高曉聲筆下農(nóng)民形象的比較分析.培訓與研究-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2(4).
[9]胡湛.淺談高曉聲對魯迅小說的承繼.新余高專學報.2002(04).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