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養(yǎng)生息作為啟蒙良藥的休養(yǎng)生息》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休養(yǎng)生息作為啟蒙良藥的休養(yǎng)生息(1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休養(yǎng)生息作為啟蒙良藥的“休養(yǎng)生息”
一般而言,對于漢代君王,我們會想到以赫赫武功而確立 華夏民族之獨立自強地位的漢武帝,確實,逐匈奴于大漠,成 就一代帝皇勛業(yè),又有幾人能超越“秦皇漢武”?可從另一個 角度來說,漢文帝這個人物的價值也值得關注,因為他所主張 的“休養(yǎng)生息”其實不僅是一種應時治世的政策,而且包含了 極大的東方式智慧,這就是黃老之術的退讓恬淡。
十九世紀最杰生的德國傳教士花之安
(Faber,Ernst,1864 —1880)曾說過這么一段至今發(fā)人深省之 語:”今各國見識淺陋之人,最喜得各項新巧之器,若與之談 道理,則覺味如嚼蠟,聽之則欲寐。此等人但知愛物慕物,如 異端之楊朱,
2、彼其以為物可以養(yǎng)身,物可以徇欲,故逐物而遺 其理,實己亦是一物,是以物養(yǎng)物而已,可知人從楊朱,徒為 己而愛物,必至縱欲而敗壞人倫。今中國人多拜孔子而不行其 言,惟從楊朱之愛物,所以多縱欲敗度耳。如此者,不特中國 人為然也,西國博士亦有專務博覽,馳逐于物之中,竟忘心性 之理,如楊朱之溺于物者。然又有人見理不真,從墨翟之教而 徒欲利人者,在淺見者觀之則以為甚善,勝于楊朱也,而不知 其不能利人,害實隨之?!苯忉屍湓蛟谟冢骸澳与m欲利
人,實徇人之欲而不以理化人,利之而反害之,正不如耶穌之 以理愛人而戒人之從欲也?!保ā蹲孕颉?,載 [德]花之安:
《自西徂東》,世紀生版集團 /上海書店由版社二O
3、O二年 版,3頁)那代西方傳教士的學養(yǎng)讓人艷羨,他們對中國文化 源頭部分的采集辨析,都能夠洞穿表象而試圖直達本質,雖然 他的傳教目的很明白,最后往往是落入到基督教的優(yōu)越性上 去,但其對中國文化若干深層問題的燭照,則相當有啟發(fā)。譬 如,此處對物器與觀念相悖的論述,確實是高屋建甑,可圈可 點。對楊朱、墨翟的比照分析,也同樣發(fā)人深省,兩者的目的 都在予人以利,但取徑不同,效果欠佳,都在遠離孔子之道
(取義)。有趣更在于,孔子之為后世接受,也多半成為一種 偶像式的接受,中國人敬其人而不行其言,所謂“陽奉陰違” 是也。何以然?根本仍或在于,能見到義利之間的辯證關系者 為高明(以下論述線索參見《近代商人
4、義利觀的變化》,載朱 英:《近代中國商人與社會》,湖北教育生版社二OO二年 版,90 —109 頁)。
近代以降,西學東漸進入到與現(xiàn)實中國生存密切相關的階 段,因為一馬當先進入中國的是赤裸裸的商業(yè)利益和炮艦護 航。于是利益競逐以一種更加赤裸顯白的方式進行,所謂“今 日之世界,競爭劇烈之世界也……爭之為道有三:兵戰(zhàn)也,商 戰(zhàn)也,學戰(zhàn)也。而兵戰(zhàn)、商戰(zhàn)其事皆本于學戰(zhàn)”(《與同志
書》)。鄭觀應所提煉的“心戰(zhàn)”概念,其實也近于“學 戰(zhàn)”:“心戰(zhàn)者何?西人壹志通商,欲益己以損人。興商立法 則心精而力果……無事不學,無人不學。”(《商戰(zhàn)下》)這 樣的戰(zhàn)爭,不但在現(xiàn)實中通過暴力軍事戰(zhàn)爭的方式展現(xiàn)由來,
5、而且推延及文化觀念層面竟然也以如此簡單之戰(zhàn)爭觀視之。謬 也。
儒家這條線索對義利關系處理很明白,孔子最明白的一句 話就是“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放 在自己身上,就是“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 語?述而》)。義利作為道德原則針對的兩個道德群體君子一 小人。孟子似乎進一步發(fā)展了這種強烈的對立觀:“仁義而已 矣,何必日利?” (《孟子?梁惠王上》)有些過于唱高調的 感覺。其實,這并非是介入場域的最佳策略,甚至會將論題一 下子限制在純粹的道德層面上,而不具備可操作性。倒是荀 子,對此問題的闡述更為客觀與高明:“義與利者,人之所兩 有也。雖堯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
6、利不克其好義 也。雖桀紂不能去民之好義;然而能使其好義不勝其欲利也。 故義勝利者為治世,利克義者為亂世。上重義則義克利,上重 利則利克義。故天子不言多少,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 喪,土不通貨財。有國之君不息牛羊,錯質之臣不息雞豚,冢 卿不修幣,大夫不為場園,從士以上皆羞利而不與民爭業(yè),樂 分施而恥積藏;然故民不困財,貧簍者有所竄其手?!保ā盾?子?大略篇第二十七》)確實,就道德層面來說,義當然高于 利,可就現(xiàn)實生存來說,對大多數(shù)人,大多數(shù)情況,利必前之 于義。因為,我們始終不可能脫離具體場域來討論問題,不能 拿一種空洞抽象的道德標準去要求所有人。但值得特別注意的 是,這里提由的是“上下關系”
7、的問題,就是“君民關系”。 這樣一種關系的實質,則是整個社會的秩序問題。
將之繼續(xù)推廣到社會范圍去將會是怎樣一種情況呢?孔子 說:“放于利而行,多怨?!保ā墩撜Z?里仁》)這句話有點 費解,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果將“利益”作為一種基本原則推 行的話,就會導致民眾的怨詞,導致社會的動亂。至于嗎?司 馬遷對此有更深刻的理解:“余讀孟子書,至梁惠王問‘何以 利吾國’,未嘗不廢書而嘆也。日,’嗟乎,利誠亂之始也! 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日’放于利而行,多怨’。 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異哉!” (《史記卷七十 四?列傳十四?孟子荀卿列傳》)應該說,司馬遷對孔子的
“防微杜漸”意識是有很好
8、的領會的,因為一旦以利益為最基 本原則而支配社會時,就會失卻社會平衡的祛碼。這點荀子也 說得很清楚:“多積財而羞無有,重民任而誅不能,此邪行之 所以起,刑罰之所以多也。上好羞,則民暗飾矣!上好富,則 民死利矣!二者治亂之衢也。民語日:’欲富乎?忍恥矣!傾 絕矣!絕故舊矣!與義分背矣!’上好富,則人民之行如此, 安得不亂!” (《荀子?大略篇第二十七》)利益確實是社會 運作的基本原則,但一個巴掌拍不響,僅僅依賴于此原則,顯 然是行不通的。因為這是一個下行原則,是一個提不上臺面、 無法號召大眾的原則;所以必須以一種上行原則來補充,這就 是“義”,是道德、仁義、公正等積極原則。
對這個問題,荀子的
9、解釋非常平和中正,體現(xiàn)了太極之中 陰陽二元互動的原則。欲利與好義始終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其 常態(tài)不是“東風壓倒西風”或“西風壓倒東風”,而是“西風 略占上風”或“東風略占上風”,但東西風始終并存之。對這 個問題,后世來者思考得更清楚些。如明清之際,高拱(一五 一二一一一五七八)指由:“義利之分,惟在公私之判,茍由 乎義,則利皆義也;茍生乎利,則義亦利也。”(《高文襄公 集?生財問辯》)這樣的見地就要比前人更進一步,更深入到 二元構成的相互轉化層面及其先決條件上去了。而黃宗羲則將 “義理之辨”引向“利害關系”:“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 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興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 人者由
10、,不以一己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 為害,而使天下釋其害;此其人之勤勞必千萬于天下之人。夫 以千萬倍之勤勞,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 也。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許由、務光是也;入而又去 之者,堯、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豈古之人 有所異哉?好逸惡勞,亦猶夫人之情也。后之為人君者不然。 以為天下利害之權皆由于我,我以天下之利盡歸于己,以天下 之害盡歸于人,亦無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 利,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大公。始而慚焉,久而安焉。視天下 為莫大之產(chǎn)業(yè),傳之子孫,受享無窮?!保ā睹饕拇L錄?原 君》)這里雖討論的似乎僅是利的問題,但利一害二元關
11、系的 推由,其實已經(jīng)隱含著義一利價值判斷的擇取。
晚清時代,《申報》是公域媒體,其發(fā)表言論稱:“四海 之大,五洲之眾,非利無以行。中外通商以后,凡環(huán)附于地球 者,無一不互相交易,以通有無。當今之天下,實為千古未有 之利場;當今之人心,亦遂為千古未有之利窟?!保ā独?辨》,載《申報》一八九。年七月二十三日)這似乎是將西力 東漸后的全球化大語境納入考察了,將利益原則推向了一個新 時代的楊朱階段。同為晚清高官高士的周馥,晚年編纂《易理 匯參》一書,似乎也印證此點,并將其中奧妙點撥:“天下, 一趨利之場也;大易,乃古今示人趨利之道也。而世人趨利若 鷲,乃背而馳焉,利不必得,而害每存。至所見者,近溺
12、乎人 而背乎天也。文言日:利者義之和也,必義而和乃為利,而無 害無疑矣。伏羲畫卦,文王、周公、孔子系辭,深有得乎利物 和義之旨。惜乎,千古有國有家者,不之悟也?!保ā兑桌韰R 參自序》,載周馥:《秋浦周尚書(玉山)全集》,臺北,文 海生版社作為沈云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九輯》印行, 無年份,1419—1420頁)在這里,利成為一種基本原則,
“利場”成為一種中性描述,而不具備褒貶色彩。他同樣將利 一害二元相提并論,但更進一步提由了利一義之間的新關系, 即“利者義之和也”,重新界定了義,“義而和”作為利的條 件,這其實已經(jīng)不是一般意義的利,而是一種理想化的“適度 之利”。更重要的是,他進一步
13、認識的,中國的圣賢傳統(tǒng),從 伏羲到文王、周公、孔子系辭,都是秉承這條線索下來的,他 們都很明白“利物和義”的道理,可以說都是得道者。可問題 在于,這樣一種利家利國的大道兼良策,卻從來不被局中人所 體會,更不用說實施了。
說了這么一通,就想說一個基本的道理:趨利不為錯,適 度不迂闊。利者義之和,義利本相若。我們一定要認識利益, 把握利益,在“義利和”的關系中趨利避害。而其中最重要的 原則,是和的原則,要想實現(xiàn)和,就必然要始終讓利在義的伴 隨下行進。符合道義標準之利,趨之;違背道義原則之利,遠 之。
如果孔子見到的不是兩小兒辯日,而是兩小兒打架,那么 就不需要講道理了,只要信奉“暴力最強者勝”
14、就行了,然后 仿照那個打贏孩子的道理就行了。事實是否如此簡單?西方與 東方的故事,似乎有點像,西方給東方最大的教訓,就是“暴 力最強者勝”,殖民者即便有千條萬條理由,也是建立在一個 基礎之上,就是他的暴力最強,他使用野蠻的暴力消滅當?shù)?人,迫使其服從。從這個簡單的原則上來講,哥倫布或麥哲倫 與希特勒有什么區(qū)別?
西方的主軌轍就是啟蒙,所以我們也跟著信了那條邏各斯 的路。問題是如此簡單嗎?張之洞提由“中體西用”的問題, 確實相當敏銳。但限于時代局限,他還不可能看得很全面,實 際上,應該是“西體西用”、“東體東用”。“西體東用”已 然有問題,“東體西用”也一定要認真辨析。
然而西方現(xiàn)代性卻以一
15、種無往而不利的裹挾之勢自西徂 東,啟蒙也就在邏各斯的原則支撐下成為巨佛。問題在于,面 對啟蒙帶來的無窮問題,西方人自己開生的藥劑是什么呢?反 啟蒙,反現(xiàn)代,抵抗現(xiàn)代性。從席勒開始,就已經(jīng)清醒地意識 到了這一點:”……如今已被一架精巧的鐘表所代替,在那里 無限眾多但都沒有生命的部分拼湊在一起從而構成了一個機械 生活的整體?,F(xiàn)在,國家與教會,法律與道德習俗都分裂開來 了;享受與勞動,手段與目的,努力與報酬都彼此脫節(jié)。人永 遠被束縛在整體的一個孤零零的小碎片上,人自己也只好把自 己造就成一個碎片。他耳朵里聽到的永遠只是他推動的那個齒 輪發(fā)生的單調乏味的嘈雜聲,他永遠不能發(fā)展他本質的和諧。
他不是把
16、人性印在他的天性上,而是僅僅變成他的職業(yè)和他的 專門知識的標志……死的字母代替了活的知解力,訓練有素的 記憶力所起的指導作用比天才和感受所起的作用更為可靠?!?
(《審美教育書簡》)到了尼采傲然宣告“上帝已死”,再到 ??聞t干脆說“凡人已死”,強調的是“主體之死,大寫的主 體之死,作為知識、自由、語言和歷史的源頭和基礎的主體之 死”(莫偉民:《莫偉民講??隆?, 129頁)。可問題在于,
無論是超人的提生還是凡人的死亡,都解決不了人類在現(xiàn)實生 活中面臨自己創(chuàng)造的“世界小神”(歌德:《浮士德》借靡菲 斯特語)的自我折磨。乃至哈貝馬斯昂然回歸與堅守德國傳 統(tǒng),謂“啟蒙乃是一項未曾完成的計劃”。這樣
17、的一種二元循 環(huán),已經(jīng)無法得其正解,雖然知識精英試圖解決的意圖毫無二 致。西方人也眼望東方,希望覓得“他山之玉”??蓶|方自身 呢?有瓊玉而不自覺。
舉一個簡單的事例就可看由其瑕瑜互見之成分。十五世紀 有兩件相類的事情意義極關重大,也可見由東西方文明本質之 差異。一則鄭和下西洋,沿溯印度洋,直達非洲;二則哥倫布 抵達美洲。同樣是連接東西的偉大嘗試,但其世界史意義卻迥 然不同。哥倫布開創(chuàng)了一個全球化時代的歷史,而鄭和則否。 何以然?鄭和擁有其時最強大之艦隊(暴力),卻并未堅持以 任何理由恃強凌弱,甚至開土殖民。這不僅是一種仁義大度的 表現(xiàn)(當然更不是愚蠢到不知擴大自己利益),而且也是思維 模式的
18、截然不同。中國并非沒有理性的意識,孔子的哲學就是 入世的,就是偏重理性的,但儒家很注重限度所在,而且能夠 容納新知、調試自身(譬如朱熹一代對佛學的暗襲)。與其說 近代以來是歐洲啟蒙后的邏各斯理性大行其道,還不如說歐洲 尋到了一種參正外來思想而發(fā)揚傳統(tǒng)的道路,看看伏爾泰、黑 格爾等對孔子之學的接受就可以知道??蓡栴}在于,為什么東 方人,尤其是中國思想為什么沒有通向“進步高鐵”?究竟是 “南橘北枳”,還是“別有洞天”?中國的智慧還是歐洲的道
路?或許真的多費思量。
鄧小平以極大的實踐理性智慧提由了 “韜光養(yǎng)晦”的策 略,如果再加上“休養(yǎng)生息”的原則,則中國之前途必然可以 “風物長宜放眼量”。其
19、標的或可正中“和諧社會”,至于其 他所謂和平崛起、和諧世界等目標,也都是順理成章之事。佼 佼者易折,放眼大國興衰之歷程,處處都是血的經(jīng)驗和教訓, 前有德意志,后有俄羅斯,之所以在大國競逐中落敗,都是因 為鋒芒太露,而其結局則遠非屈居第二就能道盡的心哀史。中 國是有五千年文化光輝傳承之國家,近代以來我們曾經(jīng)主動棄 置過領袖群倫的霸主和殖民帝國位勢,其實為世界樹立起一個 強者的正義形象;然而,我們過猶不及,所以落后挨打,如今 我們重又覺醒與崛起,但我們沒有必要像近代暴發(fā)戶那樣斤斤 逐利,當然也不必過于理性化地認為只有小人喻于利,我們會 認同理性趨利的原則,這是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導向。但從 長遠看
20、,恐怕更需要建立一種適度趨利的平衡機制,制度才是 關鍵。
標新立異歷來就是世代崛起的不二法門,可在我看來,標 新未必要以“立異”為前提,蕭規(guī)曹隨從來就是顛撲不破的另 一層真理,也才真正符合廣義上的科學發(fā)展之思路。東方現(xiàn)代 性的主體凸顯僅是一個時間問題,從這個大背景下來理解問題 或已豁然開朗。
中國經(jīng)濟前進的軌轍仍然延伸向前,凱恩斯主義與馬克思 主義,僅僅是啟蒙的兩個側面,自近代以來,我們始終是在啟 蒙高速道上奔跑,雖然我們未必比別人懂得更多,但我們絕對 跑得不慢。但在源動力的發(fā)明和產(chǎn)生方面,我們實在需要有更 多、更深刻的思考。高官換人,固然是一種策略的選擇,但在 如此龐大的機制和體制前,如
21、果沒有對問題追根問底的深度思 考和發(fā)掘,恐怕終究免不了緣木求魚的結局。因為中國病說到 底是啟蒙病,是外來病。對于這樣一種傳染病,我們需要有長 期應對的思想準備;我們更要能從自身特質入手,增強自己的 免疫力,這才是根本的根本,因為一種傳染病去了,另一種還 會來,生生不息,生命不止,憂患不息。我們要有這樣的認識 和準備。而且,我們必須要理解的一點是,啟蒙終究還是西方 現(xiàn)代性框架中的主體生成,它是一柄雙刃劍?,F(xiàn)代世界離開啟 蒙不可能,也不現(xiàn)實,無論西方還是東方的基本物器形態(tài)、社 會結構都是啟蒙的產(chǎn)物。而要想解決啟蒙的問題,必須引入浪 漫作為對立面。說到底還是個“邏各斯一秘索思”互補結構問 題。
在
22、東方,在中國,則不能如此開局,否則一開始就“入
了。我們一定要將啟蒙這劑猛藥停下來,但一時不能力 停,還得讓它沿著慣性奔跑一陣。無論從觀念到制度到器物, 啟蒙的大寂都已經(jīng)占據(jù)了主導位置,讓它一下子就退由歷史舞 臺也不現(xiàn)實。問題更在于,如果驀然停下,那些工具理性的精 靈怎么辦
我們得記住的是,我們需要休養(yǎng)生息,中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也 需要休養(yǎng)生息,中國教育的發(fā)展也需要休養(yǎng)生息。中國學術和 思想的發(fā)展尤其需要休養(yǎng)生息。這一點我們只要看看如今的學 人都在做些什么,就可以知道了。體制內逐利,體制外逐利; 政府逐利(盯著 GDP ,市場逐利,資本逐利,學校逐利,學 人逐利……一旦形成這樣一個可怕的怪圈循環(huán)
23、,中國想不要利 也難于上青天。
國家富強從來是一個主權政府必然追求的目標,但它與單 純的逐利不同,是一種適當正義的需求,但應將其限制在趨利 范圍之內,即應以義、和等諸端平衡之。中國房地產(chǎn)市場的非
理性價格,其實既與富強有關,又過度逼向逐利,已經(jīng)遠離了 一個趨利的適度標準?!芭c民爭利”,智者不為。老子所謂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但卻又能“以其不爭而為 天下爭”。無論對內對外,一個民族的大腦一定要有智慧,我 們的目的當然不是去爭,但我們一定要能為世界確立起一種天 下秩序。荀子這句話真是金玉良言?。骸吧虾眯?,則民暗飾 矣!上好富,則民死利矣!二者治亂之衢也?!绷x利價值取向 和治亂興衰有密切關聯(lián),這是值得一切有良知和正義感者當記 取的。
好義、趨利、不爭,如果我們能做到這些,那么“休養(yǎng)生 息”或許就不僅是一個中國人的傳統(tǒng)夢,而能夠成為中國為東 方和世界提供的未來夢,有夢就不會泄氣,就不會止歇,就會 向往未來。我們既然能以成功的韜光養(yǎng)晦而獲得三十年來經(jīng)濟 的騰飛,就有可能以低調的休養(yǎng)生息為一個民族的偉大復興換 來鞏固根基的澆筑時代。未來三十年既是中國應對 XX變化莫
測的霸主手段的關鍵時期,也應當是值得向往的中國式未來! 或許因此我們不但能走由啟蒙病的怪圈,也可為西方自身苦惱 不已的啟蒙病提供一劑可試驗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