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選修二《經濟學常識》復習提綱》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中政治選修二《經濟學常識》復習提綱(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高中政治選修二《經濟學常識》復習提綱
專題一.古典經濟學的理論遺產
一.亞當·斯密與看不見的手
1.15世紀重商主義的基本觀點
⑴.金銀是社會財富的唯一形態(tài),在一國沒有金礦的情況下,財富只能來自對外貿易的順差,財富來自流通領域。
⑵.要實現國家財富的增長,就必須使本國勞動者處于貧困狀態(tài),即所謂的
“民窮國富”。因此,他們主張國家干預經濟,采取鼓勵出口、禁止或限制進口的政策。
2.斯密“富國裕民”主張
⑴認為財富包括一國生產的所有商品,它只能來自生產領域。
⑵給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
⑶給國家提供充分的收入,使公務得以進行。
3.斯密的勞動價值理論
⑴.對商品的使用價值與
2、交換價值的認識
①科學性。第一次明確提出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的概念;認為商品具有使用
價值和交換價值,商品的交換價值不是由其使用價值決定的。
②局限性。未能認識到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不可能有交換價值。
⑵.勞動價值論是二元論
①科學性。正確揭示了價值的源泉,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該商品所耗費的勞動量所決定的。
②局限性。顛倒了價值與交換價值的關系,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由其交換價值決定的。
4.斯密的勞動與分工理論
⑴主要觀點
①國民財富的增長,首先取決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提高勞動生產率的主要途徑是分工。這是因為:其一,分工能提高勞動者的工作技巧和勞動熟練程度;其二,分工能免除由一種
3、工作轉到另一種工作的時間損失;其三,分工有利于機械的發(fā)明和使用。
②市場規(guī)模越大、市場作用發(fā)揮得越充分,就越有利于分工的發(fā)展和國民財富的增長。應取消一切限制市場和交換的措施,自由放任的政策。
⑵簡要評析
①看到了市場規(guī)模對分工的制約,這是難得可貴的。
②但他顛倒了分工和交換的關系。實際上是分工決定交換,而不是交換決定分工。
5.斯密關于市場的作用與自由放任政策的基本觀點
⑴基本觀點
①認為經濟學的目的在于“富國裕民”他認為增加社會財富的途徑,一是擴大社會分工,二是提高資本的利用效率。而要實現這兩個目標就必須反對政府干預,充分發(fā)揮市場的作用,讓每個人自由地參與市場活動。
②從自然
4、秩序思想出發(fā),認為利己是人的本性,追求個人利益是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唯一動力。在追求自身的利益的過程中,人們會受到“看不見的手”的指導,這只“看不見的手”實際上就是市場,其發(fā)揮作用的機制就是自由競爭。
③從其生活的時代背景出發(fā),認為擴大市場范圍,充分發(fā)揮市場的作用,自由放任,才能更好地實現國民財富的增長。同時,他極力主張限制政府的作用,國家的職能只限于保衛(wèi)本國不受侵犯、保護社會成員的財產和人身安全,以及建設和維護公共工程和公共事業(yè)三個方面。
⑵評析
①科學性。認識到市場通過供求、競爭和價格機制在社會資源配置中起著積極作用,這有助于擺脫封建勢力的束縛,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
②局限性。未
5、能認識到市場存在自發(fā)性、盲目性和滯后性等缺陷,單純市場調節(jié)也會帶來資源浪費、經濟波動和分配不分等問題。
6.斯密的自由貿易與絕對成本學說
⑴主要觀點:生產相同的產品,不同國家的成本是不同的,且各國有各國的優(yōu)勢。如果各國將本國的全部資源用于生產在成本上具有絕對優(yōu)勢的商品,然后對外貿易,用自己生產的東西換取本國需要而由別國生產的東西,在投入不變的情況下,貿易參與國均可從中獲得好處。
⑵評 析:這一學說揭示了國際分工、自由貿易的必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科學性。事實上,并不是所有國家都有自己的絕對優(yōu)勢,各國的絕對優(yōu)勢也不是固定不變的, 而且某一種資源不可能被用來生產任意一種商品。從根本上看,這一
6、學說反映了當時英國資產階級通過對外貿易進行對外擴張的迫切愿望。
二.大衛(wèi)·李嘉圖與比較成本理論
1.勞動價值論。
⑴極力主張發(fā)展生產力,增加國家財富。
⑵提出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肯定沒有交換價值,并意識到了價值與交換價值之間的區(qū)別。
⑶批判了斯密的二元勞動價值論,認為商品的價值只能由生產該商品所耗費的勞動來決定。
⑷意識到在商品生產過程中新價值的創(chuàng)造與舊價值的轉移問題,以及在商品價值決定問題上個別勞動時間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之間的區(qū)別,極大豐富了勞動價值論的內容。
2.李嘉圖理論的破產
⑴由于李嘉圖把商品生產看成永恒的,所以他無法理解價值所體現的商品生產者之間關系的特殊性。
⑵
7、由于解決不了價值規(guī)律與勞動和資本的交換規(guī)律之間的矛盾,以及價值規(guī)律與等量資本獲得等量利潤的規(guī)律之間的矛盾,李嘉圖體系最終走向了解體。
3.李嘉圖的比較成本學說
⑴主要內容
①李嘉圖認為,生產相同的產品,不同國家的成本是不一樣的。
②各國只要按照“有利取重”、“不利取輕”的原則,生產那些成本相對低的商品,然后通過對外貿易,用自己生產的東西換取本國需要而由他國生產的東西,就可以從中獲得好處。
⑵評價
①積極作用:比較正確地反映了不同國家間經濟發(fā)展的一種內在聯系和客觀要求,對指導不同國家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增進各自利益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②局限性:一國參與國際分工,到底能否給自己帶來好
8、處,取決于許多方面的因素,處理不好會給本國帶來嚴重危機。
專題二.馬克思經濟學的偉大理論
(了解)一.馬克思與《資本論》
1.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產生條件
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周期性暴發(fā),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的暴露。為科學揭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及其發(fā)展提供了可能性。
⑵歐洲三大工人運動的爆發(fā)。工人運動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
⑶空想社會主義的主張,成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直接的理論來源。
2.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chuàng)立過程。
最初動因:對物質利益發(fā)表意見的困難,以后經歷了三個階段
⑴收集資料和初步研究階段。
⑵寫作和出版《政治經濟學批判》。
⑶修改、出版階段。誕生的標志是《資本
9、論》的發(fā)表。
二.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
1.商品理論
⑴含義: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
⑵基本屬性
①使用價值是商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屬性,不同種類的物品具有不同的有用性,同一物品的使用方式也是多方面的。它構成了社會財富的物質內容。
②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它是商品的社會屬性,體現了商品勞動者相互交換的量了比例,是商品所特有的的屬性,是商品的本質屬性。
③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就統(tǒng)一體,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價值是商品交換的基礎。
⑶交換價值
①含義:兩種商品相交換的量了比例。它首先表現為一種使用價值與另一種使用價值相交換的量的比例
10、。
②交換價值與價值的關系:價值的交換價值的基礎,交換價值是價值的外在表現形式。在貨幣產生以后,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形式,即價格。
⑷勞動的二重性: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
①具體勞動:形式上各不相同的勞動。具體勞動創(chuàng)造使用價值,具體勞動與自然物質是商品使用價值的源泉。
②抽象勞動: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是價值的唯一源泉。
③意義:不僅科學揭示了價值的源泉,是勞動價值論成為科學,而且為剩余價值論等其他理論奠定了基礎,從而成為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樞紐。
⑸商品的價值量
①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生產該商品的社
11、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②在同樣時間里,復雜勞動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比簡單勞動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大。
⑹.貨幣理論
⑴含義: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的、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
⑵產生:是商品生產、商品交換的必然結果。
⑶形式:隨著商品經濟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
⑺.價值規(guī)律理論
⑴內容: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要按照價值量相等的原則進行。
⑵表現形式: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
⑶作用
①自發(fā)地使社會資源在不同的生產部門之間流動。
②促使商品生產者提高勞動生產率,有利于技術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
③實現優(yōu)勝劣汰。
2.剩余價值理論
⑴含義:剩余價值是由雇傭工人
12、創(chuàng)造的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超過勞動力自身價值以上的那部分價值。
⑵剩余價值的產生的方法: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和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
⑶剩余價值的實現
①產業(yè)資本的循環(huán)。
②產業(yè)資本的調整。
③社會化生產順利發(fā)展的條件。
⑷剩余價值的分割
①產業(yè)工人創(chuàng)造的價值要在資本家、商業(yè)資本家、借貸資本家和銀行資本家之間的分割。
②農業(yè)雇傭個人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要在農業(yè)資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間分割。
⑴揭示了資本家組織生產的目的是獲得剩余價值,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是剩余價值的生產。
⑵科學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經濟條件下資本家和雇傭工人之間的關系,揭示了兩大階級之間的對立,對工人認清自己的地位、提高階級覺悟
13、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專題三.走進現代市場經濟
二.凱恩斯革命
1.內容
⑴凱恩斯認為,由于在現實生活中存在著邊際消費輕型敵艦、資本邊際效率遞減和流動偏好,所以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必然出現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有效需求不足最終會導致經濟危機。
⑵主張采取赤字財政政策,通過擴大財政支付來增加投資,刺激消費,擴大需求。
2.影響:在一定范圍、一定程度上對緩和與擺脫經濟危機具有積極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成為西方國家制定經濟政策的重要依據。
3.實質:
⑴掩蓋了經濟危機、失業(yè)與資本主義制度之間的聯系,又適應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需要
⑵目的是在于維護資本主義經濟制度
⑶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資本
14、主義經濟發(fā)展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在一定時期、一定范圍內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
⑷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中的各種內在矛盾,作用是有限的。
三.西方現在市場經濟體制主要模式
1.美國自由市場經濟體制
⑴主要特點
①私人經濟占絕對主導,國有經濟比重小。
②私人資本集中程度高,壟斷性強。
③市場自發(fā)調節(jié)作用很大,國家干預少。
④勞動力市場的自由開放程度高、流動性大,就業(yè)壓力大。
⑵原因:主要是受其傳統(tǒng)的自由主義和20世紀70年代經濟“滯脹”等因素的影響。
⑶評價
①積極作用是強調發(fā)揮市場的作用,好處是在于束縛少,有利于激發(fā)企業(yè)活力
②弊端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監(jiān)控和干
15、預,容易加劇兩極分化。
2.德國社會經濟體制
⑴主要特點:混合經濟體制特征明顯,注重市場機制和國家調節(jié)的結合,強調社會保障。
⑵原因:主要受“社會市場經濟”理論和戰(zhàn)后英美占領當局政策等因素的影響。
⑶評價:
①積極作用是通過發(fā)揮市場的作用來提高效率,通過發(fā)揮政府的作用緩解各種社會矛盾。
②弊端是無處不在的社會保障大大削弱了人們的工作積極性,加重了政府的財政負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本國的國際競爭力。
3.西方現在市場經濟體制主要模式的相同點
⑴都是以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為基礎。
⑵在經濟運行中,都以市場競爭作為最基本的調節(jié)手段。
⑶國家調節(jié)經濟的目的都是為了維護壟斷資產階級
16、的整體利益和統(tǒng)治地位。
專題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一.鄧小平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創(chuàng)新及其意義
1.鄧小平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創(chuàng)新。
⑴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之間不存在根本矛盾,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
⑵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不是區(qū)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標志。
⑶把計劃和市場結合起來,就更能解放生產力,加速經濟的發(fā)展。
2.意義
⑴明確指出了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說。
⑵消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作社會基本制度范疇的思想束縛,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模式的選擇奠定了理論基礎,促進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
二.
17、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的歷程
1.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
⑴重要內容:做出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決策,制定了關于加快發(fā)展農業(yè)的決定。
⑵重要思想:黨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jié)為輔”的經濟發(fā)展方向。
⑶意義:打破了我國過去由計劃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為市場調節(jié)的發(fā)展打開了缺口。
2.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⑴重要內容:農村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經濟責任制的實施。
⑵重要思想:我國的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
⑶意義: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我國農業(yè)的快速發(fā)展。
3.1984年的十二屆三中全會
⑴重要內容: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
18、,提出“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⑵重要思想:改革以城市為重點,提出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必須自覺依據和運用價值規(guī)律的要求。
⑶意義:突破了把商品經濟和計劃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tǒng)觀念。
4.1992年鄧小平南巡談話
⑴重要內容:提出判斷姓“資”還是姓“社”的標準應該是看是否有利于發(fā)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⑵重要思想:鄧小平明確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本質區(qū)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
⑶
19、意義:對我國90年代的經濟改革與社會進步起到了關鍵的推動作用。
5.2002年《中共中央十六大報告》
⑴重要內容:主題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現代化,為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新局面而奮斗。
⑵重要思想:將“三個代表”確定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提出要在21世紀頭二十年,從經濟、政治、文化、可持續(xù)發(fā)展等方面社會小康社會。
⑶意義:指明了黨在新世紀的前進方向;指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新世紀的根本走向;指明了中國在新世紀的光明前途。
三.進一步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目前成就:黨的十四大以后,我國圍繞市場主體
20、、市場體系和宏觀調控體系這三個最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加快改革,使社會主義市場體制逐步建立起來。
⑴隨著我國國有企業(yè)改革步伐的加快和非公有制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現代企業(yè)制度逐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基本形成。
⑵在一般商品市場繼續(xù)發(fā)展的同時,我國的生產要素市場發(fā)展加快;隨著我國價格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化,市場形成價格的機制逐步形成,市場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大大增強。我國統(tǒng)一開發(fā)有序的社會主義市場體系開始形成。
⑶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和宏觀經濟管理體制改革的推進,我國完善的宏觀調控體系逐步形成。
2.目前問題
⑴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不規(guī)范,企業(yè)經營機制轉換不到位。
⑵要素市場發(fā)
21、展滯后,行業(yè)壟斷、地區(qū)封鎖依然存在,社會信用體系不健全,市場秩序比較混亂。
⑶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干預過多,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職能薄弱,宏觀調控體系還不能完全適應新形勢的要求。
⑷收入分配秩序不規(guī)范,初次分配的激勵約束機制不健全,再分配的調節(jié)措施不完善。
⑸就業(yè)壓力大,社會保障水平低。
⑹與現代市場經濟發(fā)展要求相適應的完善法律法規(guī)體系尚未建立起來。
3.改革發(fā)展的目標
⑴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促進各類市場主體的發(fā)展,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提供制度保障。
⑵健全就業(yè)、收入和社會保障制度,擴大就業(yè),規(guī)范分配,實現社會和諧,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
⑶建立完善的現代市場體系,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提供良好的運行基礎。
⑷完善宏觀調控體系、行政管理體制和經濟法律制度,增強政府調控經濟的有效性。
⑸建立有利于逐步改變城鄉(xiāng)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形成促進區(qū)域經濟協(xié)調發(fā)展的機制,實現國民經濟的協(xié)調發(fā)展。
⑹建立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機制,大力發(fā)展循環(huán)經濟,加大環(huán)保力度,建設資源節(jié)約、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