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新設計課程設計-新型便攜式老人折疊椅造型設計【全套圖紙三維】》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創(chuàng)新設計課程設計-新型便攜式老人折疊椅造型設計【全套圖紙三維】(1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便
攜
式
老
人
折
椅
說
明
書
組員:
指導老師:
完成時間:2012年4月22日
目錄
一、摘要…………………………………………… 3
二、背景及意義………………………………… 3
1.應用背景………………………………… 3
2.折疊椅現(xiàn)狀…………………………………4
3.研制意義…………………………………6
三、新型折椅設計………………………………………7
1.設計理念……………………………7
2.折疊椅工作原理…………………………………7 3. 三維圖示………………………………9
四、
2、優(yōu)缺分析………………………………………10
五、總結體會…………………………………………11
一、 摘要
幾世紀以來折疊椅從社會地位的象征演變至現(xiàn)而今居家必備的家具之一,它的結構形態(tài)以及功能不斷得以創(chuàng)新?,F(xiàn)今,市面上已存在多種款式的折疊椅,功能、結構各有優(yōu)缺。我們通過分析現(xiàn)有折疊椅的機構,綜觀其利弊,針對老人這一特殊人群,從便捷以及多功能上設計出了新型的便攜式老人折疊椅。
全套圖紙,加153893706
二、背景及意義
1.應用背景
折疊椅作為人們居家生活必備品之一,人們對其結構、功能、外觀等的要求日新月異。作為家具中很普遍的一種家具,我們在家里、辦公室、公共
3、場所都能看到折疊椅的身影,它們以不同的種類、結構、材料等形式分布于社會的各個角落,給人們出行、旅游、辦公帶來了方便。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類的物質需求越來越追求與理想與完美。折疊椅的設計也越來越科學,對折疊椅的要求也逐漸趨于細微化與人性化,多種多樣的折疊椅出現(xiàn)在人類面前,多種多樣的設計方式也層出不窮,新的設計不斷為人所用。
我們綜觀了現(xiàn)而今折疊椅的各種形態(tài)及功能,注意到現(xiàn)在人們不僅僅是關注椅子舒適性、美觀性等等,而是將更多的精力投向了怎樣節(jié)省空間、怎樣便于攜帶。尤其是在針對性及多功能性上還存在很大的不足。特別是針對出行的老人這一部分,在老人身體精力不足、減輕出行負擔這些方面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4、。
2.折疊椅現(xiàn)狀
現(xiàn)在市面上的折疊椅多種多樣,折疊與便攜的產(chǎn)品與日俱增,千變?nèi)f化的折疊椅樣式滿足著人們不同的需求。人們可以在居家、公共場所、戶外等隨處見到不同的折疊椅,折疊椅正逐漸取代著傳統(tǒng)意義上的固定椅。
在人們對折疊椅與日劇增的需求中,現(xiàn)在的折疊椅紛繁復雜,各式各樣的折疊椅參差不齊。種類雖多,卻仍還存在著或多或少的缺陷,缺乏一定的創(chuàng)新性。
下面我們針對已有的較為普遍的折疊椅進行工作原理分析。
a)
實物及機構簡圖一
工作原理:桿2所在的平面向上翻折,通過1、2節(jié)點帶動桿1向上運動,同時使滑塊5和4逐漸靠攏,最終1、2、3桿處于一個平面內(nèi),達到折疊的目的。
優(yōu)缺
5、分析:該結構的折疊椅簡潔大方,方便居家及會議使用;桿3與1并未真正的連接,只是再打開折疊椅的時候,3桿頂端對桿1起到支撐作用,穩(wěn)定性明顯下降,同時,該結構折疊后成為一平面,攜帶不便。
b)
實物及機構簡圖二
工作原理:在折疊打開狀的折疊椅時,向上抬上圖與4桿連接的平面,使得4桿的右端上升,左端下降(4桿的長度一定),致使3桿下降,牽連2桿左端下降右端上升,1桿也在2桿和4桿右端上升的過程中向上移動實現(xiàn)折疊的功能。優(yōu)缺分析:與(a)中機構類似,只是增添了桿2,較之(a)提高了穩(wěn)固性,但圖中1桿和3桿仍不是連接的,只是在椅子讓人坐的時候相互承載重量,所以穩(wěn)定性仍存在問題。
c)
6、
實物及機構簡圖三
工作原理:將與2桿共面的椅面向上抬起,使得1桿和2桿的節(jié)點向上移動,隨之3桿和4桿的節(jié)點向下運動。1桿和5桿的節(jié)點也將移動到調節(jié)位置的最左端,與6桿一起向上運動,5桿與1桿同時靠攏,致使6桿最終與4桿重合,使該折疊椅閉合.
優(yōu)缺分析:5桿和1桿的節(jié)點可以在調節(jié)位置上滑動,這樣可以調節(jié)椅背的位置使得座者根據(jù)自己要求調節(jié);折疊后為一張平面,不易搬運與攜帶。
d)
實物及機構簡圖四
工作原理:折疊椅閉合時,推動滑塊與2桿的節(jié)點和B點,此時滑塊沿1桿向上移動,2桿的左側向上移動,右側向下移動,同時使得B點和滑塊與2桿的節(jié)點間的距離減小,3桿和2桿間距減小,此時前平面
7、中的兩個桿也相互靠近,最終達到閉合的目的。
優(yōu)缺分析:該機構折疊后只是一桿狀,可以收于袋中,便于攜帶;但是穩(wěn)定性及舒適性相對較低,不適宜久坐,同時椅腿底部的結構制作要求高,強度要求大。
3.研制意義
現(xiàn)有的折疊椅雖然種類繁多,但是每種結構都存在它的利與弊,我們應該綜合考量,盡量揚長避短,從所需功能出發(fā),設計出真正所需的新型折疊椅。
我們?nèi)粘I钪薪?jīng)常會看到有不少老人行動不便,一旦外出就累的氣喘吁吁,如果路線過長,中途都不得不停下來休息。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公共座椅,因此給老人的出行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如若能讓老人出行時自帶折疊椅,似乎是可以解決這一問題,但是同樣的,折疊椅的攜帶也
8、給老人的出行帶來了更大的負擔。而且,一些腿腳傷殘的老人出行需帶拐杖,一旦帶上折疊椅,拐杖也變得不好攜帶。針對這一問題,我們從老人折椅角度出發(fā),設計一種既方便攜帶,又可以充當拐杖的折疊椅,以滿足這一群體的需求,這是相當有必要的,勢必可以給傷殘的老人帶來福音。
三、新型折椅設計
1.設計理念
為了盡可能的減少折疊椅的占地空間,我們將折疊椅的折疊形態(tài)轉變?yōu)橐桓鶙U狀,同時將椅腿上部轉換成拐杖,增加折疊椅的單一功能,實現(xiàn)拐杖的作用。
2.折疊椅工作原理
u 打開
當折疊椅需要拉開時,可以首先在前腿與后腿上施力,從而使滑塊分別沿著前腿與后腿向上滑動,已達到打開折疊椅的目的。當機構逐漸展
9、開,到達圖中C位置時,力F與滑塊的運動方向相垂直,及到達了死點位置,此時再施加力也無法將機構開度增大(在不破壞機構結構的前提下),折疊椅實現(xiàn)了完全打開。同理。因為前后腿與左右腿的結構是一致的,所以左右腿同樣也實現(xiàn)打開。
u 折合
當折疊椅從閉合狀態(tài)實現(xiàn)折疊時,給椅腿上的的滑塊施加沿椅腿方向向下的力,滑塊帶動短桿5、6相對轉動,使之與桿2、3相連的節(jié)點處不斷上升,最終與桿(椅腿)1、4重合。桿5、6動的同時帶動了桿2、3,使之相對轉動,夾角不斷減小,最終所有的桿與椅腿重合于一條直線,大大減少了占地空間,實現(xiàn)了折疊的目的。
u 椅面及椅背設計
為了方便收縮,盡量減少占地面積和重量,我們
10、將椅面和椅背仿造馬扎的設計,采用交叉式的高強度柔性材料或是纖維織物。一方面它收縮時可以減去使用板材的空間占用,另一方面,以為它連接在了椅腿的各個方位,在實現(xiàn)完全展開后其長度是不會發(fā)生改變的,所以從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了對折疊椅的加固功能,使折疊椅在使用時更加穩(wěn)定。
椅面和椅背也可以采用類似實物及機構簡圖四中的設計。
u 材料
折疊椅本身采用高強度的輕型合金材料,椅面和椅背采用交叉式或整面式的高強度柔性材料或是纖維織物。
3. 三維圖示
四、優(yōu)缺分析
1.綜合優(yōu)點
較之已有的折疊椅形式,我們所改進的折疊椅折疊后不再是一個平面,而是轉變成了一根桿狀的
11、機構,大大縮小了占地面積,實現(xiàn)了最大限度的折疊效果。同時,我們的折疊椅是具有專門針對性的多功能折疊椅,較之之前大多的居家式的折疊椅,適宜戶外攜帶,更加符合當代微需求。
針對老人這一特殊群體,將椅子與拐杖完美結合,一物多用,獨辟新市場。雖然目前已有戶外式的可以最大限度折為一桿的折疊椅,但是其功能單一,且對底座要求過高,更加凸顯了新型折疊椅的多功能與便攜的優(yōu)勢。
2.對比缺點
椅面與椅背采用的是非固性的材料,坐時的穩(wěn)定型會相對下降,同時較之平滑傾斜的椅面結構而,柔性材料的椅面在人端坐是會略有下陷,從而舒適度下降,不適宜久坐。
五、總結體會
通過此次新型折疊椅的設計,我們從對機構設計和三維
12、造型的不知所措,到現(xiàn)而今交出完整的作品。我們正逐漸把所學的東西應用到了實踐中,深入對生活的理解。從搜索資料、分析現(xiàn)有的折疊椅、思考其優(yōu)缺點、然后經(jīng)行改進、設計,我們一步步走來,逐漸加深了對機構的學習理解,更加系統(tǒng)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生活中的細節(jié)無處不在,創(chuàng)新與其說是頭腦風暴不如說是眼睛的敏銳,一開始我們都不知道該如何下手,但是在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搜集資料與觀察生活之后我們驀然發(fā)現(xiàn)只要想發(fā)現(xiàn),就可以找到創(chuàng)新點。創(chuàng)新的腳步從不停歇,真正完美的東西是不存在的,每個機構都有其優(yōu)缺點,我們所做的只是揚長避短,使其優(yōu)點更加突出明了,而其中存在的更多的缺點需要進一步的不斷創(chuàng)新與完善。
這次雖然只是一次小組作業(yè),但是小組成員間相互的討論讓我們懂得了相互學習,合作探討的重要性,培養(yǎng)了我們的團隊合作的能力和對機械專業(yè)知識的更深入的理解,開闊了我們的創(chuàng)新的能力、設計的能力,激發(fā)了我們對科技創(chuàng)新的熱情和理解。
我們的設計還有很多不嫻熟的地方和潛在的不合理性,這些也凸顯了我們知識和技能的欠缺,為我們接下來要努力的提供了改進與前進的方向。在這個學習與發(fā)現(xiàn)的過程中,我們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