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13 圓錐曲線的定義、性質(zhì)、方程(教師版)高考數(shù)學復習專題,高中數(shù)學課件,數(shù)學課件,數(shù)學,課》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專題13 圓錐曲線的定義、性質(zhì)、方程(教師版)高考數(shù)學復習專題,高中數(shù)學課件,數(shù)學課件,數(shù)學,課(10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專題13 圓錐曲線的定義、性質(zhì)和方程
★★★高考在考什么
【考題回放】
1.已知△ABC的頂點B、C在橢圓+y2=1上,頂點A是橢圓的一個焦點,且橢圓的另外一個焦點在BC邊上,則△ABC的周長是(C )
(A)2 (B)6 (C)4 (D)12
2.已知雙曲線的一條漸近線方程為y=x,則雙曲線的離心率為(A)
(A) (B) (C) (D)
3.如果雙曲線的兩個焦點分別為、,一條漸近線方程為,那么它的兩條準線間的距離是( C )
A.
2、B. C. D.
4.拋物線y=4x2上的一點M到焦點的距離為1,則點M的縱坐標是( B)
( A ) ( B ) ( C ) ( D ) 0
5.已知橢圓中心在原點,一個焦點為F(-2,0),且長軸長是短軸長的2倍,則該橢圓的標準方程是 .
6.如圖,F(xiàn)為雙曲線C:的右焦點。P為雙曲線C右支上一點,且位于x軸上方,M為左準線上一點,為坐標原點。已知四邊形OFPM為平行四邊形,|PF|=l|OF|。
(Ⅰ)寫出雙曲線C的離心率e與l的關系式;
O
F
x
y
3、
P
M
H
(Ⅱ)當l=1時,經(jīng)過焦點F且平行于OP的直線交雙曲線于A、B點,若|AB|=12,求此時的雙曲線方程。
【專家解答】
∵四邊形是?,∴,
作雙曲線的右準線交PM于H,則,
又,
。
(Ⅱ)當時,,,,雙曲線為四邊形是菱形,所以直線OP的斜率為,則直線AB的方程為,代入到雙曲線方程得:,
又,由得:,解得,則,所以為所求。
★★★高考要考什么
【考點透視】
橢圓、雙曲線、拋物線的定義,標準方程,簡單的幾何性質(zhì),橢圓的參數(shù)方程。
【熱點透析】
主要題型:
(1)定義及簡單幾何性質(zhì)的靈活運用;
(2)求曲線方程(含指定圓錐曲線方程及軌跡方程)。
4、
題型一般為二小一大,小題基礎靈活,解答題一般在中等難度以上,一般具有較高的區(qū)分度。
★★★突破重難點
【范例1】過橢圓左焦點F,傾斜角為60°的直線交橢圓于A、B兩點,若|FA|=2|FB|,則橢圓的離心率為( B )
(A) (B) (C) (D)
解:設點A、B到橢圓左準線的距離分別為d1,d2,|FA|=r1,|FB|=r2,
則=e,即d1=,同理d2=,兩式相減得.
因為直線AB的傾斜角為60°, \ 2|d1-d2|=|AB|=3r2,e=
【點晴】本題的關鍵在于利用橢圓的第二定義將60°傾斜角、|FA|=2|FB|這兩個條
5、件與橢圓的離心率建立聯(lián)系。
【文】若F1、F2為雙曲線的左、右焦點,O為坐標原點,點P在雙曲線的左支上,點M在雙曲線的右準線上,且滿足:
,
則該雙曲線的離心率為( )
A. B. C. D.3
解:由知四邊形F1OMP是平行四邊形,又
知OP平分∠F1OM,即F1OMP是菱形,設|OF1|=c,則|PF1|=c.
又|PF2|-|PF1|=2a, ∴|PF2|=2a+c,
由雙曲線的第二定義知,且e>1,∴e=2,故選C.
【范例2】定長為3的線段AB的兩個端點在y=x2上移動,AB中點為M,求點M到x軸的最短距離。
分析:(1)可直接利用
6、拋物線設點,如設A(x1,x12),B(x2,x22),又設AB中點為M(x0,y0)用弦長公式及中點公式得出y0關于x0的函數(shù)表達式,用函數(shù)思想求出最短距離。
(2)M到x軸的距離是一種“點線距離”,可先考慮M到準線的距離,想到用定義。
①
②
③
解法一:設A(x1,x12),B(x2,x22),AB中點M(x0,y0)
則
由①得(x1-x2)2[1+(x1+x2)2]=9, 即[(x1+x2)2-4x1x2]·[1+(x1+x2)2]=9 ④
由②、③得2x1x2=(2x0)2-2y0=4x02-2y0 代入④得[(2x0)2-(8x02-4y0)]·[1+(2x0
7、)2]=9
∴,
≥
當4x02+1=3 即 時,此時
法2:如圖
∴, 即,
∴, 當AB經(jīng)過焦點F時取得最小值。
∴M到x軸的最短距離為
【點晴】解法一是列出方程組,利用整體消元思想消x1,x2,從而形成y0關于x0的函數(shù),這是一種“設而不求”的方法。而解法二充分利用了拋物線的定義,巧妙地將中點M到x軸的距離轉(zhuǎn)化為它到準線的距離,再利用梯形的中位線,轉(zhuǎn)化為A、B到準線的距離和,結(jié)合定義與三角形中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當三角形“壓扁”時,兩邊之和等于第三邊)的屬性,簡捷地求解出結(jié)果的,但此解法中有缺點,即沒有驗證AB是否能經(jīng)過焦點F,而且點M的坐標也不能直接得出。請思考:當
8、|AB|在什么范圍內(nèi)取值時不能用解法二?
【文】(北京卷)橢圓的兩個焦點F1、F2,點P在橢圓C上,且PF1⊥PF2,| PF1|=,| PF2|=.
(I)求橢圓C的方程;
(II)若直線l過圓x2+y2+4x-2y=0的圓心M交橢圓于A、B兩點,且A、B關于點M對稱,求直線l的方程。
解法一:(Ⅰ)因為點P在橢圓C上,所以,a=3.
在Rt△PF1F2中,故橢圓的半焦距c=,
從而b2=a2-c2=4, 所以橢圓C的方程為=1.
(Ⅱ)設A,B的坐標分別為(x1,y1)、(x2,y2).
由圓的方程為(x+2)2+(y-1)2=5,所以圓心M的坐標為(-2,1).
9、 從而可設直線l的方程為y=k(x+2)+1, 代入橢圓C的方程得
(4+9k2)x2+(36k2+18k)x+36k2+36k-27=0.
因為A,B關于點M對稱. 所以
解得,
所以直線l的方程為 即8x-9y+25=0. (經(jīng)檢驗,符合題意)
解法二:(Ⅰ)同解法一.
(Ⅱ)已知圓的方程為(x+2)2+(y-1)2=5,所以圓心M的坐標為(-2,1).
設A,B的坐標分別為(x1,y1),(x2,y2).由題意x1x2且
①
②
由①-②得 ③
因為A、B關于點M對稱,所以x
10、1+ x2=-4, y1+ y2=2,
代入③得=,即直線l的斜率為,
所以直線l的方程為y-1=(x+2),即8x-9y+25=0.
(經(jīng)檢驗,所求直線方程符合題意.)
圖1
【范例3】如圖1,已知A、B、C是長軸為4的橢圓上三點,點A是長軸的一個頂點,BC過橢圓中心O,且,。
(1)建立適當?shù)淖鴺讼?,求橢圓方程;
(2)如果橢圓上兩點P、Q使直線CP、CQ與x軸圍
成底邊在x軸上的等腰三角形,是否總存在實數(shù)l
使?請給出證明。
解:(1)以O為原點,OA所在的直線為x軸建立如
圖直角坐標系,則A(2,0),橢圓方程可設為
。
而O為橢圓中心,由對稱性知|OC|=|
11、OB|
又,所以AC⊥BC
又,所以|OC|=|AC|,
所以△AOC為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點C坐標為(1,1)。將(1,1)代入橢圓方程得,則橢圓方程為。
(2)由直線CP、CQ與x軸圍成底邊在x軸上的等腰三角形,設直線CP的斜率為k,則直線CQ的斜率為-k,直線CP的方程為y=k(x-1),直線CQ的方程為y=-k(x-1)。由橢圓方程與直線CP的方程聯(lián)立,消去y得
(1+3k2)x2-6k(k-1)x+3k2-6k-1=0①
因為C(1,1)在橢圓上,所以x=1是方程①的一個根,于是
同理
這樣,, 又B(-1,-1),所以,
即kAB=kPQ。所以PQ∥AB,存
12、在實數(shù)l使。
【點晴】利用斜率互為相反數(shù)關系,整體替換,可簡化解題過程。
【文】(06上海春)學??萍夹〗M在計算機上模擬航天器變軌返回試驗. 設計方案如圖:航天器運行(按順時針方向)的軌跡方程為,變軌(即航天器運行軌跡由橢圓變?yōu)閽佄锞€)后返回的軌跡是以軸為對稱軸、 為頂點的拋物線的實線部分,降落點為. 觀測點同時跟蹤航天器.
(1)求航天器變軌后的運行軌跡所在的曲線方程;
(2)試問:當航天器在軸上方時,觀測點測得離航天器的距離分別為多少時,應向航天器發(fā)出變軌指令?
解:(1)設曲線方程為, 由題意可知,. .
曲線方程為.
(2)設變軌點為,根據(jù)題意可知
13、
得 ,
或(不合題意,舍去).
.
得 或(不合題意,舍去).
點的坐標為,.
答:當觀測點測得距離分別為時,應向航天器發(fā)出指令.
【范例4】過拋物線x2=4y上不同兩點A、B分別作拋物線的切線相交于P點,
(1)求點P的軌跡方程;
(2)已知點F(0,1),是否存在實數(shù)l使得?若存在,求出l的值,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解法(一):(1)設
由得:
直線PA的方程是即 ①
同理,直線PB的方程是: ②
由①②得: ∴點P的軌跡方程是
(2)由(1)得:
,
,所以
故
14、存在l=1使得
解法(二):(1)∵直線PA、PB與拋物線相切,且
∴直線PA、PB的斜率均存在且不為0,且
設PA的直線方程是
由得:
即
即直線PA的方程是:
同理可得直線PB的方程是:
由得:
故點P的軌跡方程是
(2)由(1)得:
,
故存在l=1使得
【點晴】拋物線的切線方程成了近幾年高考試題中的一個考查亮點。解法一、解法二是解決拋物線切線問題的常用方法,應熟練掌握。
【文】已知△ABC的兩頂點A、B分別是雙曲線2x2-2y2=1的左、右焦點, 且sinC是sinA、sinB的等差中項.
(Ⅰ)求頂點C的軌跡T的方程;
(Ⅱ)設P
15、(-2,0), 過點作直線l交軌跡T于M、N兩點,問∠MPN的大小是否為定值?證明你的結(jié)論.
解:(Ⅰ) 由條件知A (-1 , 0 ) , B (1 , 0 ),且sinA + sinB = 2sinC
∴|BC| + |AC| = 2|AB| = 4
∴點C的軌跡是以A、B為焦點,長軸長2a = 4的橢圓(不包括x軸上兩點).
∴點C的軌跡T的方程是=1 (x≠±2)
(Ⅱ) 當l⊥x軸時,直線l的方程為x =,代入=1解得M、N的坐標為(),而|PE| =,∴∠MPN = 90°,
猜測∠MPN= 90°為定值.
x = my
3x2 + 4y2 = 12
16、
證明:設直線l的方程為my = x +,
由 ,得 (3m2 + 4) y2 my= 0
∴y1 + y2 =,y1 y2 =
∴= (x1 + 2 , y1)·(x2 +2 , y2 ) = (x1 + 2 ) (x2 +2) + y1 y2
= (my1 +) (my2 +) + y1 y2 = (m2 +1) y1 y2 +m (y1 + y2) +
=(m2 +1)+m+= 0
∴∠MPN = 90°,為定值.
★★★自我提升
1. 若橢圓經(jīng)過原點,且焦點為F1(1,0),F(xiàn)2(3,0),則其離心率為( C )
A. B. C.
17、 D.
2. 雙曲線的虛軸長為4,離心率,F(xiàn)1、F2分別是它的左,右焦點,若過F1的直線與雙曲線的左支交于A、B兩點,且|AB|是|AF2|與|BF2|的等差中項,則|AB|為(A).
A、 B、 C、 D、8
3. F1、F2為橢圓兩個焦點,Q為橢圓上任一點,以任一焦點作∠F1QF2的外角平分線的垂線,垂足為P,則P點軌跡為(A).
A、圓 B、橢圓 C、雙曲線 D、拋物線
4.雙曲線的左支上一點P,⊙O'為ΔPF1F2的內(nèi)切圓,則圓心O'的橫坐標為(B).
A、a B、-a C、 D、
5. 已
18、知點F1(-4,0),F(xiàn)2(4,0), 又P(x,y)是曲線上的點, 則 (C)
A. |PF1|+|PF2|=10 B. |PF1|+|PF2|<10 C. |PF1|+|PF2|£10 D. |PF1|+|PF2|310
6. F1、F2是橢圓(a>b>0)的兩焦點,過F1的弦AB與F2組成等腰直角三角形ABF2,其中∠BAF2=900,則橢圓的離心率是________
7.已知橢圓E的離心率為e,左、右焦點為F1、F2,拋物線C以F2為焦點,F(xiàn)1為其頂點,若P為兩曲線的公共點,且e|PF2|=|PF1|,則e=__________。
8.已知⊙O:x2+y2=4,一動拋物線
19、過A(-1,0)、B(1,0)兩點,且以圓的切線為準線,則動拋物線的焦點F的軌跡方程為____
9.如圖,已知三點A(-7, 0),B(7,0),C(2,-12).
① 若橢圓過A、B兩點,且C為其一焦點,
求另一焦點P的軌跡方程;
② 若雙曲線的兩支分別過A、B兩點,且C為其一
焦點,求另一焦點Q的軌跡方程。
解析:①由橢圓定義知,|AP|+|AC|=|BP|+|BC|,
即
故P的軌跡為A(-7,0)、B(7,0)為焦點實軸長為2的雙曲線的一支,
其方程為;
② 經(jīng)討論知,無論A在雙曲線的哪一支上,
總有|QA|+|QB|=|AC|+|BC|=28>|AB|=14
20、
故點Q的軌跡為以A(-7,0)、B(7,0)為焦點長軸長為28的橢圓,
其方程為。
10.已知橢圓過其左焦點且斜率為1的直線與橢圓及準線從左到右依次變于A、B、C、D,設f(m)=||AB|-|CD||,(1)求f(m),(2)求f(m)的最值。
解:(1)橢圓中,a2=m,b2=m-1,c2=1,左焦點F1(-1,0)
則BC:y=x+1,代入橢圓方程即(m-1)x2+my2-m(m-1)=0
得(m-1)x2+m(x+1)2-m2+m=0
∴(2m-1)x2+2mx+2m-m2=0
設B(x1,y1),C(x2,y2),則x1+x2=-
(2)
∴當m=5時,
21、 當m=2時,
11.如圖,A為橢圓上的一個動點,弦AB、AC分別過焦點F1、F2.當AC垂直于x軸 時,恰好|AF1|:|AF2=3:1
(I)求該橢圓的離心率;
x
y
A
B
C
O
F1
F2
(II)設,,
試判斷l(xiāng)1+l2是否為定值?若是,則求出該定
值;若不是,請說明理由.
解:(I)當C垂直于x軸時,
,由,
得,
在Rt△中,
解得 =.
(II)由=,則,.
焦點坐標為,則橢圓方程為,
化簡有.
設,,
①若直線AC的斜率存在,則直線AC方程為
代入橢圓方程有.
由韋達定理得:,∴
所以,同理可得
故l1+l2=.
②若直線軸,,,
∴l(xiāng)1+l2=6.
綜上所述:l1+l2是定值6.
《專題13 圓錐曲線的定義、性質(zhì)和方程》第10頁(共1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