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 第二單元第4課 燭之武退秦師同步教學課件 新人教版必修1》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高中語文 第二單元第4課 燭之武退秦師同步教學課件 新人教版必修1(4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4 4燭之武退秦師燭之武退秦師1識作者左丘明(生卒年不詳),_時期魯國史官。一說左丘為復姓,雙目失明。一說單姓左,名丘明。春秋一說他姓丘名明,因其世代為左史官,人們尊其為左丘明?,F(xiàn)在一般認為他姓丘名明。相傳曾著左氏春秋,又稱_、春秋左氏傳、春秋內(nèi)傳,與公羊傳、谷梁傳同為解釋春秋的著作,合稱“春秋三傳”,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_著作。左傳善于描寫戰(zhàn)爭和記述外交辭令,記事條理清楚,詳略得當;寫人簡潔生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歷代散文的典范。相傳國語亦出于左丘明之手。左傳編年史2明背景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鄭有兩事得罪了晉國:其一,晉文公重耳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
2、,鄭國沒有以禮相待;其二,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出兵幫的是楚國,而此役楚國失敗。晉國為什么要聯(lián)合秦國圍攻鄭國呢?這是因為,秦國當時也要爭奪霸權(quán),也需要向外擴張。發(fā)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zhàn),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戰(zhàn)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lián)軍,另一方則是以楚國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lián)軍(鄭國名義上沒有參戰(zhàn),實際上已提前派軍隊到楚國)。兩年后,當晉國發(fā)動對鄭國的戰(zhàn)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伙伴。秦、晉歷史上關(guān)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這時的秦國也有向外擴張的愿望,所以,秦、晉聯(lián)合也就是必然的了。3注字音(1)氾南_ (2)逢孫_(3)杞子_ (4)函陵_(5)秦伯說_ (6)佚之狐_
3、(7)夜縋而出_ (8)共其乏困_(9)越國以鄙遠_(1)fn (2)pn(3)q (4)hn(5)yu(6)y (7)zhu(8) n(9)b5解詞義(1)晉軍函陵軍:_(2)是寡人之過也是:_(3)越國以鄙遠鄙:_(4)焉用亡鄭以陪鄰陪:_(5)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濟:_(1)軍:駐軍(2)是:這(3)鄙:邊邑,這里用作動詞,當做邊邑(4)陪:增加(5)濟:渡河(6)何厭之有厭:_(7)既東封鄭封:_(8)肆其西封肆:_(9)若不闕秦闕:_(10)唯君圖之唯:_(11)因人之力而敝之因:_(12)失其所與與:_(6)厭:滿足(7)封:疆界,這里用作動詞,成為疆界(8)肆:延伸、擴張(9)闕:侵損
4、、削減(10)唯:希望(11)因:依靠(12)與:結(jié)交、親附6辨用法以(1)以其無禮于晉()(2)敢以煩執(zhí)事()(3)越國以鄙遠()(4)焉用亡鄭以陪鄰()(5)若舍鄭以為東道主()以(1)因為,連詞(2)拿,用,介詞(3)表順承,連詞(4)表順承,連詞(5)把,介詞而(1)今急而求子()(2)夜縋而出()(3)若亡鄭而有利于君()(4)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而(1)才,連詞,表順承(2)表修飾,連詞(3)表順承,連詞(4)表轉(zhuǎn)折,連詞焉(1)子亦有不利焉()(2)焉用亡鄭以陪鄰()(3)若不闕秦,將焉取之()(4)且焉置土石()(5)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焉(1)語氣詞,表陳述(2)疑問副詞,為
5、什么(3)疑問副詞,怎么能(4)疑問代詞,哪里(5)代詞,之之(1)公從之()(2)臣之壯也,猶不如人()(3)是寡人之過也()(4)行李之往來()(5)何厭之有()(6)唯君圖之()之(1)代詞,指佚之狐的建議(2)助詞,用于主謂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3)助詞,的(4)助詞,用于主謂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5)助詞,表賓語前置(6)代詞,指闕秦以利晉這件事7識通假(1)無能為也已()(2)共其乏困()(3)秦伯說,與鄭人盟()(4)失其所與,不知()(5)何厭之有()(1)“已”通“矣”(2)“共”通“供”(3)“說”通“悅”(4)“知”通“智” (5)“厭”通“饜”8分古今(1)行李之往來古
6、義:_;今義:_(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古義:_;今義:_(1)古義:出行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2)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義:_;今義:_(4)亦去之古義:_;今義:_(5)無能為也已古義:_;今義:_(3)古義:那人;今義:一般指人的妻子(4)古義:離開;今義:往,到(5)古義:不能;今義:沒有能力9判活用(1)臣之壯也()(2)夜縋而出()(3)越國以鄙遠()(1)壯: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壯年(2)夜:名詞做狀語,在晚上,當晚(3)遠:形容詞活用為名詞,遠方,邊遠的地方(4)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5)君亦無所害()(6)且君嘗為晉君賜矣()(7)共其乏困
7、()(4)東:名詞做狀語,在東邊;西,名詞做狀語,在西邊(5)害:動詞活用為名詞,害處(6)賜:動詞活用為名詞,恩惠,好處(7)乏困:形容詞活用為名詞,缺少的東西10析句式(1)以其無禮于晉()(2)且貳于楚也()(3)晉軍函陵,秦軍氾南()(4)佚之狐言于鄭伯()(1)倒裝句。介賓短語后置(2)倒裝句。介賓短語后置(3)省略句。省略介詞,于(4)倒裝句。介賓短語后置(5)夜縋而出()(6)辭曰:“臣之壯也”()(7)許君焦、瑕()(8)敢以煩執(zhí)事()(9)何厭之有()(5)省略句。省略賓語,燭之武(6)省略句。省略主語,燭之武(7)省略句。省略主語,晉惠公(8)省略句。省略賓語,之(9)倒裝
8、句。賓語前置11積名句(1)臣之壯也,猶不如人;_,_。(2)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_?(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2)焉用亡鄭以陪鄰12通語篇(1)_是全文的中心人物。雖然“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滿腹的委屈和牢騷,但國難當頭,他深明大義,以_的使命感只身赴敵營,以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解除了鄭國的危機。(2)_,勇于自責者。當鄭國處于危險境地,需燭之武退秦師時,燭之武卻流露出“_”的滿腹委屈與牢騷。面對此,他先是“是寡人之過也”以_,動之以情;接著設(shè)想假如鄭國滅亡的話,對燭之武也無好處,曉之以理,終于感動了燭之武,使之臨危受命。(1)燭之武捍衛(wèi)國家主權(quán)(2)鄭伯今老矣,無能為也已自責(3)鄭國被秦
9、晉兩個大國包圍,危在旦夕,鄭大夫_奉鄭君之命,去說服秦穆公撤圍。他利用_之間的矛盾,采取_的辦法,說服秦伯撤走圍鄭的軍隊,并且派兵幫助鄭國守城。最后_也不得不撤退,從而解除了鄭國的危機。本文表現(xiàn)了燭之武以_為重,不計_,臨危受命,只身說退秦軍,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精神,贊揚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敵人的_才能。(3)燭之武秦晉分化瓦解晉軍國家利益?zhèn)€人恩怨外交13譯原文燭之武退秦師原文: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譯文:晉文公聯(lián)合秦穆公圍攻鄭國,這是因為鄭文公曾對晉文公無禮,而且還依附楚國。這時晉軍駐扎函陵,秦軍駐扎氾水之南。原文: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
10、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惫珡闹?。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譯文:佚之狐向鄭文公說:“國家處于危難之中,如果派燭之武去見秦君,秦國軍隊一定會撤退?!编嵨墓爮牧怂囊庖姟T之武推辭說:“臣在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xiàn)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编嵨墓f:“我沒有及早重用您,現(xiàn)在危急時才來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答應了。原文: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
11、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鼻夭f,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譯文:當夜把燭之武用繩子從城墻上送下去。見到秦穆公,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jīng)知道就要滅亡了!如果鄭國滅亡對您有好處,那就值得煩勞您的左右。越過其他國家而在遠方設(shè)置邊邑,您知道這是很困難的。哪能用滅鄭來加強鄰國的實力呢?鄰國實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滅鄭國而使它成為您東方道路上的主人,貴國使臣來往經(jīng)過,供應他們的食宿給養(yǎng),這對您也沒
12、有壞處。再說您也曾經(jīng)施恩于晉惠公,他答應給您焦、瑕兩地,可是他早晨剛剛渡河回國,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這是您所知道的。那個晉國,哪里有滿足的時候?它既以鄭國作為東邊的疆界,又要擴張它西邊的疆界,如果不損害秦國,它到哪里去奪取土地呢?損害秦國而有利于晉國,希望您還是多多考慮這件事?!鼻夭芨吲d,與鄭國訂立盟約,委派杞子、逢孫、楊孫戍守鄭國,自己就率軍回國。 原文: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币嗳ブ?。譯文:晉國大夫子犯請求攻打秦軍。晉文公說:“不可,如不是秦國國君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這個地步。依靠過別人的力量而去損害別
13、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國,是不智;用散亂代替整齊,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們還是回去吧?!庇谑菚x國的軍隊也撤離鄭國。1問題導讀(1)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及形勢的?這與整個故事發(fā)展有何關(guān)系?答: 文章的第一段用“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又用“晉軍函陵”“秦軍氾南”說明攻方的態(tài)勢,暗示鄭國已經(jīng)危在旦夕。這就點明了燭之武游說秦伯的背景,為下文的故事發(fā)展作了鋪墊。秦晉圍鄭的兩個原因“無禮于晉”及“貳于楚”都直接關(guān)系到晉國,而與秦國無關(guān),這就為燭之武說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為故事的發(fā)展埋下了伏筆。秦、晉兩軍,一在函陵,一在氾南,兩軍分駐南北兩邊,互不接觸。這為燭之武說服秦伯的秘密活動增
14、加了有利條件。(2)燭之武為什么能說服秦伯?答:燭之武善于辭令,他去說服秦伯,雖然是去求和,但決不露出一點乞憐相。他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頭頭是道,使人信服。處處為秦著想。首先,承認鄭國已處于危亡的地步。但他卻沒有半句為鄭國乞求的話,卻以“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來表明為秦著想的立場。先分析了“越國以鄙遠”的難處,接著談了亡鄭實際上是增加了別國(晉)的土地,擴展了別國的勢力,而鄰國勢力的增強就意味著秦國勢力的削弱。接下來又分析了存鄭對秦有益無害:“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一利一害,推心置腹,不由秦伯不動心。充分利用秦晉的矛盾。正當秦伯在考慮滅
15、鄭、存鄭對自己的利害關(guān)系時,燭之武充分利用這一契機,進一步為秦君分析:“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所知也?!崩们貢x之間的矛盾來離間雙方。這番話不由得秦伯不深思。接著燭之武又把話題引向未來,預言晉國此后的動向:“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指出晉國貪得無厭,滅鄭之后,必將進而侵犯秦國,秦晉的矛盾將進一步尖銳化。由于晉國當時已成為中原霸主,秦伯對此不能不存有戒心。燭之武的這篇說辭戳到了他的痛處,終于促使他下定決心,改變主意,退兵助鄭。(3)燭之武在說服秦國國君退兵時,為什么要提起“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這段秦晉交往的
16、舊事?答:燭之武對秦穆公提起這段秦晉的往事,看上去是想通過讓秦穆公想起不愉快的往事來離間秦晉關(guān)系,其實這其中還包含著一層類比說理:當年您被晉國國君的虛假許諾所騙;如今又和晉國國君聯(lián)合起來圍鄭,您恐怕還會上當,在滅鄭以后一無所獲。燭之武不是用攻擊和謾罵晉的方式來離間秦晉聯(lián)盟,而是通過列舉事實以及隱含在事實中類比的道理來說服秦穆公,正因為如此,才能使“秦伯說,與鄭人盟”。(4)試概括本文塑造了燭之武怎樣的人物形象。答:塑造了敢在國君面前發(fā)牢騷,敢在臨危之際受命,敢只身為鄭國的存亡而出使秦國,有口才,并成功勸退秦伯的燭之武。2結(jié)構(gòu)圖解秦晉圍鄭臨危受命說退秦師3寫法賞析(1)伏筆與照應:本文雖短,卻能
17、夠處處注意伏筆與照應。例如,在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時,說是“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說明秦、鄭并沒有多大的矛盾沖突。這就為下文燭之武說退秦軍埋下了伏筆?!耙箍P而出”照應了開頭的“秦、晉圍鄭”,“國危矣”?!霸S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應了上文秦、晉雖是聯(lián)合行動,但貌合神離,既沒有駐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動也不需要通知對方,這就為秦、鄭聯(lián)盟提供了條件。(2)波瀾起伏:本文充滿了波瀾,顯得生動活潑。如,大軍壓境,鄭國危在旦夕,不禁讓人捏著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薦,使鄭伯看到了一線希望,滿以為燭之武會順利出使敵營,挽狂瀾于既倒,誰知他卻因長期得不到重用而“辭曰”,打起了退堂鼓
18、,使鄭國的希望又趨渺茫。鄭伯的自責,也增添了文章的戲劇性。再如,秦國退兵后,子犯建議攻打秦軍,秦、晉關(guān)系頓時又緊張起來。晉公講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場虛驚。課文有張有弛,曲折有致,增強了文章的藝術(shù)感染力。(3)詳略得當:本文主要表現(xiàn)燭之武說退秦師,所以重點放在燭之武的說辭上。對“退秦師”的前因后果,只作簡略交代。在燭之武“夜縋而出”的前后,鄭國君臣和百姓是怎樣焦急地等待燭之武的消息,秦國君臣又是以怎樣的場面和驕橫的態(tài)度接待這位即將亡國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筆墨塑造燭之武的形象,從而做到繁簡得當,有始有終,層次井然有序。4文體常識編年體史書是以_為線索編排有關(guān)歷史
19、事件的史書,它以時間為中心,按年、月、日順序記述史事,比較容易反映出同一時期各個歷史事件的聯(lián)系,但也有不便于集中描寫人物、事件,一個人物、事件分散在不同的年代,讀者不易了解其全貌的不足。以編年體紀錄歷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我國。春秋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_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宋代司馬光編纂的_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也是我國編年體通史的杰作。年代左傳資治通鑒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的讀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A氾南(fn)棲息(q) 游說(shu)跌宕多姿(dn)B函陵(hn)官宦(hun)更改(n)搖曳生姿(y)C宮闕(qu)窺視(ku)諷諫(jin)寢食不安(qn)D涕唾(tu)翁媼(o)溝壑(hu)恃才傲物(sh)解析:A項說shu;B項更n;D項壑h。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