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崗一中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環(huán)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學案 湘教版必修1》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鶴崗一中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環(huán)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學案 湘教版必修1(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2019-2020學年精品地理資料
2019.7
第二章 自然環(huán)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學案導學
1.地殼的物質組成
?、俚貧さ奈镔|組成(a)
地殼由巖石組成,巖石由礦物組成,礦物是化學元素在巖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單元。
②礦物與巖石的關系(b)
礦物是具有確定化學成分、物理屬性的單質或化合物,是化學元素在巖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單元。礦物有氣態(tài)、液態(tài)和固態(tài)三種基本存在形式。
巖石是由一種或多種礦物組成的固態(tài)礦物集合體。
③三大類巖石的成因(b)
巖石可分成巖漿巖、沉積
2、巖和變質巖三大類。
巖漿巖是由巖漿冷凝形成??煞譃榍秩霂r(如花崗巖)和噴出巖(如流紋巖、安山巖、玄武巖)。
沉積巖是裸露在地表的巖石受到風化、沉積和固結作用而形成的;沉積巖具有層理構造和存在化石兩大特征。主要有礫巖、砂石、頁巖、石灰?guī)r等。
變質巖是原有巖石存在條件產(chǎn)生變化導致其結構、礦物成分隨之變化而形成的; 主要有片麻巖、石英巖、板巖等。
2.地殼的物質循環(huán)
?、偃箢悗r石的相互轉化過程(b)
地球內部的巖漿,在巖漿活動過程中伴隨噴出作用和侵入作用,冷卻凝固,形成巖漿巖;已經(jīng)形成的巖石(巖漿巖、變質巖),在地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
3、結成巖作用下,形成沉積巖;已經(jīng)形成的巖石(巖漿巖、沉積巖)經(jīng)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巖。各類巖石在地殼深處或地殼以下被高溫融化,又成為新的巖漿回到地球內部。巖石的轉化過程表明,組成地殼的物質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
?、诘貧さ奈镔|循環(huán)及圖示(c)
三大類巖石與巖漿之間的相互轉化過程就是地殼的物質循環(huán)(即地質循環(huán))。推動這種循環(huán)的能量主要來自地球內部放射性物質衰變所釋放的熱量。
“三類巖石轉化示意”圖見教材必修1第34頁圖2-7。讀圖要求:
1、找到巖漿巖(分噴出巖和侵入巖)、沉積巖、變質巖在圖示轉化中的所處位置。
2、關注巖石轉化中能量的來源:地球內部的放射
4、熱和來自地球外部的太陽能。
3、注意各類巖石之間的內外力作用。
3.不斷變化的地表形態(tài)
地表形態(tài)變化的原因(a)
導致地表形態(tài)發(fā)生變化的力量主要來自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內力作用的能量主要來自地球,表現(xiàn)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地震等;外力作用的能量來自地球外部的太陽能,造成地表物質的破壞、搬運和堆積。
地球各種地表形態(tài)都是內力和外力長期共同作用的結果。
4.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
①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和六大板塊的分布(a)
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表層巖石圈不是完整一塊,而是被斷裂帶分割成六大板塊;這些板塊處于相對運動狀態(tài);板塊之間
5、呈現(xiàn)兩種基本關系:互相擠壓碰撞或彼此分離?!傲蟀鍓K分布示意”圖見教材必修1第37頁圖2-10。
?、谶\用板塊運動原理解釋世界主要地形的成因(c)
在大陸板塊相互擠壓碰撞的地帶形成山脈和高原(如喜馬拉雅山脈、青藏高原)。
在海洋板塊與大陸板塊擠壓碰撞的地帶形成海溝、山脈和島弧(太平洋中的深海溝、美洲西岸的山脈、亞洲東部的島?。?
在陸地板塊內部張裂地帶形成裂谷(東非大裂谷)。
?、鄣刭|構造的類型(a)
地質構造是由地殼運動形成的,主要類型有褶皺和斷層。
褶皺由強烈的碰撞和水平擠壓使沉積巖發(fā)生彎曲而形成;褶皺可分為背斜和向斜這兩種形態(tài)。
6、
斷層是巖層受力發(fā)生斷裂,兩側巖層沿斷裂面產(chǎn)生顯著位移而形成的。
④地質構造與地表形態(tài)的關系及圖示(c)
背斜、向斜與斷層圖見教材必修1第39頁圖2-14、圖2-15和圖2-16。讀圖要求:
1、能夠根據(jù)圖中地層的彎曲方向判斷屬于何種構造。
2、理解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原因。
5.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態(tài)
?、偻饬ψ饔玫谋憩F(xiàn)形式(a)
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有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和固結成巖等。
②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的關系及圖示(c)
流水侵蝕:地面在內力抬升基礎上,經(jīng)流水的侵蝕切割形成我國橫斷山地的“山高水深”和黃土高原的
7、“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tài)。
流水沉積:在大河的中下游地區(qū),內力作用使基底緩慢下沉,泥沙沉積形成開闊的沖積平原和三角洲。
風力沉積:在干旱地區(qū),風速變化使沙粒堆積成為沙丘,沙丘移動會帶來流沙危害。
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的關系圖見教材必修1第42頁圖2-20和圖2-21。讀圖要求:
1、能夠判斷圖中所示的地表形態(tài)屬于何種類型。
2、根據(jù)地表形態(tài)判斷其主要成因。
6.人類活動和地表形態(tài)
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b)
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多種多樣,有的是合理、有利的,有的是不合理、有害的。應根據(jù)具體情況因時、因地進行分析。
7.對
8、流層大氣的受熱過程
①大氣的垂直分層(a)
大氣可以分為對流層、平流層和高層大氣三層。
高度
溫度
特點
對流層
地面到12千米
隨著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人類活動和云、雨等天氣現(xiàn)象大多發(fā)生在此層
平流層
12千米到50千米
隨著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氣流穩(wěn)定
高層大氣
50千米以上
隨著高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增加
?、诖髿鈱μ栞椛涞南魅踝饔茫╞)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現(xiàn)為選擇性吸收、散射和反射。
干潔空氣基本上不能直接吸收太陽輻射能。
大氣中的
9、臭氧能夠大量吸收紫外光;空氣分子能散射波長較短的藍色光;水汽、云和浮塵可阻擋、反射和吸收部分可見光;對流層中的二氧化碳、水汽、云和浮塵可直接吸收部分紅外光。
?、鄞髿獾臏厥倚╞)
地球大氣對太陽短波輻射幾乎是透明體,大部分太陽輻射能夠透過大氣到達地面,使地面增溫。對流層大氣,特別是大氣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能夠吸收大部分長波輻射,把地面輻射的大部分熱量截留在大氣中,并通過大氣逆輻射又將熱量歸還給地面,直接補償?shù)孛娴臒崃繐p失。這樣,對流層大氣就可以延緩地面溫度下降的趨勢,使得地面因晝夜交替而導致的溫度波動趨于和緩。這就是大氣對地面所起到到的保溫作用。
?、苡绊懙孛孑椛浯笮〉?/p>
10、主要因素(b)
影響地面輻射大小的主要因素有:緯度因素和下墊面因素。
緯度因素:由于不同緯度地區(qū)的年平均正午太陽高度、太陽輻射經(jīng)過的路程、太陽光線照射的角度不同,導致太陽輻射強度由低緯向兩極高緯度遞減,所產(chǎn)生的地面輻射也隨之由低緯向兩極高緯度遞減。
下墊面因素:下墊面的性質不同,吸收和反射太陽輻射的狀況也就不同,導致地面輻射大小不同。
其他因素:氣候因素(如某地的年日照時間長短影響地面獲得太陽輻射的多少,也就影響該地地面輻射的大?。?。
8.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和移動
?、贌崃Νh(huán)流形成的原理(c)
由于地面冷熱不均,使近地面空氣也冷熱不均
11、,導致近地面空氣水平氣壓出現(xiàn)差異和相應高空水平氣壓出現(xiàn)差異(等壓面呈現(xiàn)彎曲);水平氣壓差異產(chǎn)生水平氣壓梯度力,造成空氣的水平移動,形成了熱力環(huán)流。
圖見教材必修1第48頁圖2-29。讀圖要求:
1、比較A、B、C三地受熱狀況的差異。
2、分析近地面和高空氣壓的分布差異。
3、把握近地面和高空等壓面的分布特點
4、得出熱力環(huán)流中空氣流動的規(guī)律。
?、诖髿膺\動的根本原因(a)
不同地區(qū)水平方向的氣壓差異是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
③水平氣壓梯度力的特點(a)
垂直與等壓線,由高壓指向低壓
?、苋驓鈮簬Ш惋L帶的分布、移動及圖
12、示(c)
1、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
氣壓帶:赤道低氣壓帶、副熱帶高氣壓帶(2個)、副極地低氣壓帶(2個)和極地高氣壓帶(2個)。
近地面風帶:信風帶(2個)、西風帶(2個)和極地東風(2個)。
形成近地面氣壓帶和風帶的主要因素有:熱力因素和動力因素。
由于熱力因素形成的氣壓帶是赤道低氣壓帶和極地高氣壓帶。
由于動力因素形成的氣壓帶是副熱帶高氣壓帶和副極地低氣壓帶。
2、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
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和分布與太陽直射點密切相關。地球在公轉過程中,太陽直射點在有規(guī)律地南北移動。導致氣壓帶和風帶在一年內作周期性的季節(jié)移動。
13、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則相反。
圖見教材必修1第50頁圖3-32“北半球三圈環(huán)流和風帶示意”及第51頁圖2-33“風帶和氣壓帶移動示意”。讀圖要求:
?。?、了解地球上7個氣壓帶所分布的大致緯度位置,理解各自的成因。
?。病⒘私猓秱€風帶所處的位置,理解各風帶風向產(chǎn)生偏向的原因。
?。?、了解氣壓帶和風帶在一年中南北移動的規(guī)律及其原因。
?。?、能分析具體的變式圖。
9.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
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jié)移動對氣候的影響(b)
在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和季節(jié)移動的宏觀背景下,海陸熱力差異影響到海陸的氣壓分布。
由于大陸增溫和降溫
14、都比海洋快,因而在大陸上,夏季形成熱低壓,冬季形成冷高壓。
?。吩路荩卑肭虻母睙釒Ц邭鈮簬П粊喼薜蛪核袛?,僅在大洋上存在高壓區(qū)域;1月份,北半球的副極地低氣壓帶被大陸上的冷高壓所切斷,尤以亞洲高壓最為強大,使得副極地低氣壓帶也僅保留在大洋上。
季風是大范圍地區(qū)盛行風向隨季節(jié)變化有顯著改變的現(xiàn)象。亞洲東部和南部的季風環(huán)流最為典型。成因: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氣壓帶和風帶位置的季節(jié)移動。
10.常見的天氣系統(tǒng)
①冷暖鋒天氣系統(tǒng)的特點及天氣狀況(b)
鋒面的特點:冷氣團在鋒面的下方,暖氣團在鋒面的上方。鋒面兩側的溫度、濕度、氣壓、風都有顯著的差別,鋒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風
15、等天氣。
鋒面一般分為冷鋒(冷氣團主動向暖氣團移動的鋒)和暖鋒(暖氣團主動向冷氣團移動的鋒)。
冷鋒過境時,常出現(xiàn)陰天、大風、降溫、降雨、降雪等天氣現(xiàn)象;冷鋒過境后,氣壓升高,氣溫和濕度驟降,天氣轉好。
暖鋒所產(chǎn)生的降水多發(fā)生在鋒前,多為連續(xù)性降水;暖鋒過境后,氣溫上升,氣壓下降,天氣轉暖。
我國的降水和一些災害性天氣大多與鋒面活動有聯(lián)系(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的寒潮都是冷鋒活動形成的)。
?、诘蜌鈮海庑┫到y(tǒng)與高氣壓(反氣旋)系統(tǒng)的氣流運動特點及天氣狀況(b)
低氣壓系統(tǒng)的氣流運動特點:等壓線閉合,中心氣壓低,向外逐漸增高;氣流運動方向在北半球呈逆時針旋轉(南半
16、球呈順時針旋轉)。從大氣垂直運動方向看是輻合上升的,易成云致雨。
高氣壓系統(tǒng)的氣流運動特點:等壓線閉合,中心氣壓高,向外逐漸降低;氣流運動方向在北半球呈順時針旋轉(南半球呈逆時針旋轉)。從大氣垂直運動方向看是下沉輻散的,不易成云致雨。
③地面天氣形勢圖(c)
教材必修1第57頁圖2-38“鋒面氣旋系統(tǒng)示意”,讀圖要求:
1、了解氣旋常常和鋒面聯(lián)系在一起,形成鋒面氣旋系統(tǒng);理解其成因。
?。?、了解鋒面氣旋系統(tǒng)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中緯地區(qū);分析鋒面氣旋系統(tǒng)對天氣的影響。
?。?、了解表示冷鋒和暖鋒的圖上符號;并能在鋒面圖上畫出。
?。?、能分析具體示意圖。
11.水循環(huán)
17、 ①水循環(huán)的過程和主要環(huán)節(jié)(a)
水循環(huán)是指水體的空間位置移動及其運動形態(tài)、物理狀態(tài)的變化。太陽能和地球重力是推動水循環(huán)的動力。海陸間水循環(huán)是最重要的水循環(huán)的類型。
水循環(huán)的主要環(huán)節(jié):蒸發(fā)、水汽輸送、降水、徑流(分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等。
?、谒h(huán)的地理意義(b)
水在陸地、海洋和大氣中通過吸收和釋放熱量,以固、液、氣三態(tài)的轉化形成了總量平衡的循環(huán)運動。
水循環(huán)的意義:使地表物質得以大規(guī)模地運動,塑造了多種地表形態(tài);使能量在地理環(huán)境中不斷轉化和交換。
12.洋流
?、偈澜缪罅鞯姆植家?guī)律及圖示(c)
洋流是指大洋表層海水常年大規(guī)模地
18、沿一定方向的穩(wěn)定流動。
世界洋流的分布規(guī)律見下表:
環(huán)流中心
流向
主要洋流
副熱帶環(huán)流
南、北緯25°~30°海域
北順南逆
北赤道洋流、赤道逆流、南赤道洋流、西風漂流
副極地環(huán)流
——
北逆南無
——
圖見教材必修1第61頁圖2-40“南北半球洋流模式”。另可以參考第62頁圖2-41“世界洋流分布”,只要了解世界洋流分布的基本規(guī)律(圖中大量具體洋流的名稱可不必去記)。讀圖要求:
1、了解南、北半球海域中副熱帶環(huán)流的位置,理解其成因。
2、了解北半球副極地環(huán)流的大致位置,理解為何南半球海域不存在副極地環(huán)流。
3、關
19、注中緯度地區(qū)大陸東岸和西岸附近洋流的冷暖性質,分析其對陸地沿岸地區(qū)氣候的不同影響。
?、谘罅鲗Φ乩憝h(huán)境的影響(b)
1、對氣候的影響:洋流促進了高低緯度之間的水熱輸送和全球的熱量平衡;對沿岸地區(qū)氣候也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暖流有增溫增濕作用,如西歐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有降溫減濕的作用,如澳大利亞西海岸和秘魯太平洋沿岸的荒漠氣候受寒流影響較大。
2、對海洋生物分布和漁業(yè)生產(chǎn)的影響:寒暖流交匯為魚類帶來豐富的營養(yǎng)物質,形成漁場,如紐芬蘭漁場和日本的北海道漁場。
3、對海洋污染的影響:有利于海洋污染物的擴散,加快凈化速度,但也可使污染范圍擴大。
4、對海洋事業(yè)的影響:順水航行可以節(jié)省油料,逆水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