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語文 課時跟蹤監(jiān)測 兵 車 行 含答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蘇教版語文 課時跟蹤監(jiān)測 兵 車 行 含答案(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課時跟蹤檢測(七) 兵 車 行
一、基礎鞏固
1.下列選項中與例句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哭聲直上干云霄 武皇開邊意未已
A.至谷中森然干霄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B.刑天舞干戚 死而湮沒不足道者,亦已眾矣
C.東郭先生將此適中山干仕
可以已大風、攣踠、瘺、癘
D.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我聞琵琶已嘆息
2.下列選項中,對加點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信(確實)知生男惡
B.煙濤微茫信(的確)難求
C.低眉信(隨意)手續(xù)續(xù)彈
D.孤不度德量力,欲信(講信用)大義于天下
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古今詞義
2、相同的一句是( )
A.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B.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
C.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D.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4.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牽衣頓足攔道哭,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武皇開邊意未已。
(3)安得廣廈千萬間,________________。
(4)君不見,青海頭,________________
(5)萬里悲秋常作客,________________。
二、拓展閱讀
5.(北京高考)閱讀下面詩歌,然后回答問題。
奉陪鄭駙馬韋曲①
杜 甫
3、韋曲花無賴,家家惱煞人。
綠樽須盡日,白發(fā)好禁②春。
石角鉤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時占叢竹,頭戴小烏巾。
[注]?、夙f曲:唐代長安游覽勝地。杜甫作此詩時,求仕于長安而未果。②禁:消受。
(1)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的首句和辛棄疾的“最喜小兒無賴”,兩處“無賴”都傳達了作者的喜愛之情。
B.三、四句意謂韋曲的滿眼春色,讓自感老去的詩人也覺得應借酒釋懷,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過“石角鉤衣”、“藤梢刺眼”的細致描寫,狀寫韋曲春去夏來的美景。
D.此詩運用了“反言”,如“惱煞人”,實際是愛煞人,正話反說,有相反相成之趣。
(2)詩家常借“韋曲”寓興亡之
4、感。下列詩句寓有興亡之感的兩項是( )
A.杜甫詩中韋曲花,至少無賴尚豪家。
(唐·羅隱《寄南城韋逸人》)
B.當年燕子知何處,但苔深韋曲,草暗斜川。
(宋·張炎《高陽臺》)
C.莫夸韋曲花無賴,獨擅終南雨后青。
(元·虞集《題南野亭》)
D.花氣上林春浩渺,酒香韋曲晚氤氳。
(明·胡應麟《寄朱可大進士》)
E.韋曲杜陵文物盡,眼中多少可兒墳。
(明末·王象巽《游曲江》)
(3)前人引《南史》注詩中“小烏巾”:“劉巖隱逸不仕,常著緇衣小烏巾?!苯Y合這一注解,說說詩的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問題。
南 征
杜 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楓樹林。
偷生長避地,適遠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
[注] 此詩是大歷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陽前往長
6、沙途中所作。
(1)聯(lián)系全詩,簡要分析“春岸桃花水,云帆楓樹林”的妙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百年歌自苦”,詩人在詩中寫出了哪些“苦”?在苦中還表現(xiàn)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語言表達
7.閱讀下面的語段,依照畫線句的句式和內(nèi)容仿造三個句子,組成一組排比句,反映杜甫的人格與創(chuàng)作。
杜甫愛花,但不拈花惹草,而是借花木蔥蘢來抒發(fā)自己對
9、于春天的喜愛;
杜甫愛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愛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愛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將下列語句排列成語意連貫的一段話,并將序號填入題后的橫線上。
①杜甫的“自謂頗挺出”,是一句充滿自信心的自我評價,它有著歷史和現(xiàn)實的依據(jù)。
②杜甫對自己的政治器識和文學才華也是十分自信的,而這兩點,也恰好是當
10、時科舉考試的兩項重要考試內(nèi)容。
③歷史的是家庭的影響,現(xiàn)實的是個人的秉賦。
④所以,他在最早的行卷之作《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才寫下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的自負詩句。
順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 案
1.選A 例句中,“干”:沖,“已”:停止;A項中,干:沖,已:停止;B項中,干:兵器,已:已經(jīng);C項中,干:追求,已:醫(yī)治;D項中,干:河岸,已:已經(jīng)。
2.選D D項,“信”同“伸”。
3.選D A項,妻子:古指
11、妻子、兒女,今指妻子;B項,古指出征士兵,今指行路之人;C項,古指官府,今指縣里的官員。
4.(1)哭聲直上干云霄 (2)邊庭流血成海水 (3)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4)古來白骨無人收 (5)百年多病獨登臺
5.解析:(1)C項,“狀寫韋曲春去夏來的美景”錯,五六句通過“鉤衣”“刺眼”等細致描寫,寫出了春光的明媚絢爛,沒有“春去夏來”之意。(2)興亡之感往往從描繪眼前的物是人非而起,“當年燕子知何處”和“韋曲杜陵文物盡”均是在感慨當初的繁華如今已經(jīng)不再。A項,“杜甫詩中韋曲花,至今無賴尚豪家”句借韋曲花諷刺世風;C項,“莫夸韋曲花無賴,獨擅終南雨后青”句借花喻人;D項,“花氣上林春浩渺,酒
12、香韋曲晚氤氳”句為景物描寫。(3)本題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解讀詩歌的思想感情要抓住直接表現(xiàn)思想感情的詞語和詩中的意象。聯(lián)系詩中前三聯(lián)表達了對韋曲的喜愛之情,再聯(lián)系題干對“小烏巾”的解釋,可知最后兩句“何時”“小烏巾”傳達出了歸隱之意。
答案:(1)C (2)BE
(3)①借向往隱居生活,表達對韋曲春景的喜愛。(或:因韋曲春色美景而生隱居山林之情。)
②隱含求仕未果的復雜心情。
6.(1)“春岸”兩句用羅列幾個名詞或名詞短語成句的手法描寫了南行途中所見到的春江美景:春水方生,桃花夾岸,錦浪浮天;云帆一片,征途千里,極目四望,楓樹成林。詩人描寫這美妙迷人的春景是為了反襯自己衰老多病時愁苦悲
13、哀、無以自遣的心境,樂景襯哀情,倍增其哀。
(2)“偷生”兩句表達了詩人長年顛沛流離的羈旅悲愁之苦;“老病”兩句表現(xiàn)了詩人已是年老多病之身,按理應當北歸長安,然而命運卻迫使他南往衡湘;最后兩句,表現(xiàn)了詩人一生苦吟,卻不被人理解、賞識之苦,雖然如此,但“君恩北望心”一句表現(xiàn)出詩人渴望報效朝廷的情懷。
7.但不提籠架鳥 而是借百鳥飛鳴來抒發(fā)自己對生命的禮贊
但不花天酒地 而是借酒入熱腸來化解心中的千古悲愁
但不溜須拍馬 而是借駿馬奔騰來抒發(fā)自己對未來的豪情壯志
8.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連貫的能力。排序時注意確定中心話題,然后根據(jù)句中的關鍵詞理清句間的邏輯關系。比如本題中通讀句子后會發(fā)現(xiàn)是在論述杜甫的“自謂頗挺出”的自信心之后,分析產(chǎn)生這種心理的原因,進而就“個人的秉賦”進一步論述,最后舉例證明上述論斷。
答案:①③②④
最新精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