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岳麓版必修3 第一單元第3課 漢代的思想大一統 作業(yè):2 Word版含解析》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中歷史岳麓版必修3 第一單元第3課 漢代的思想大一統 作業(yè):2 Word版含解析(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隨堂檢測]
1.《漢書·武帝本紀》記載:元封元年春,武帝登臨嵩山,隨從的吏卒們都聽到了山中隱隱傳來了三聲高呼萬歲的聲音。所以“山呼”萬歲后來就成為臣子朝見皇帝的定儀?!吧胶簟比f歲實質是宣揚( )
A.大一統 B.君權神授
C.皇權至上 D.強化中央集權
解析:選B?!吧街须[隱傳來了三聲高呼萬歲的聲音”說明“山呼”萬歲來自天意,“山呼”萬歲實質是宣揚君權神授,故B項正確;“山呼”萬歲宣揚的是君權,與大一統無關,故A項錯誤;材料主要體現的是皇權的來源,不是體現皇權至上,故C項錯誤;中央集權表現的是中央與地方關系,而材料強調的是君權,故D項錯誤。
2.董仲舒說:“天有陰陽,人亦
2、有陰陽?!试唬阂灶惡现烊艘灰?。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彼倪@一思想主張( )
A.糅合了法家的法治思想
B.強調維護等級秩序的重要
C.宣揚“道”為萬物的本原
D.意在約束君主的政治行為
解析:選D。題中未出現有關“法”、“等級秩序”的信息,故A、B項錯誤;“道”為萬物的本原是道家學說的內容,與題意不符,故C項錯誤;“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可知是對君主政治行為的一種約束,故D項正確。
3.董仲舒認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
3、以教化為大務……正法度之宜?!北砻魉乃枷? )
A.完全不同于先秦儒學
B.融合道家、法家等思想
C.突出人倫道德觀念
D.強調“天人感應”思想
解析:選B。董仲舒的新儒學是對先秦儒學的繼承和發(fā)展,故A項錯誤;“道”、“法度”表明董仲舒的思想融合了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故B項正確;題目主要突出的是“道出于天”、“教化”和“法度”,故C項錯誤;“天人感應”思想與材料信息不符,故D項錯誤。
4.歷代帝王對孔子的加封、尊崇的規(guī)格不斷提高。從西漢昭帝追封孔子為褒成宣尼公,到東晉時皇帝親自祭奠孔子,再到宋代下詔必須避諱孔子的名字,直到清康熙皇帝對孔子行三跪九拜之禮。這一現象表明( )
A
4、.皇權獨尊觀念受到儒學思想的沖擊
B.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不斷強化
C.孔子的思想對古代政治影響巨大
D.皇帝借尊崇孔子來提高個人聲望
解析:選B。從歷代統治者不斷尊崇孔子,得出儒家正統地位不斷被強化,故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皇權獨尊觀念受到儒學沖擊,故A項錯誤;材料所述為古代政治影響儒學,而非儒學影響政治,故C項錯誤;材料未提及尊孔后皇帝個人聲望提高的問題,故D項錯誤。
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公元前195年,漢高祖經過魯國,以太牢祭祀孔子。這是帝王祭孔的開始。
漢元帝(公元前48—前33年),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孫為帝師,封闕內侯,號褒成君,賜食邑八百戶,以稅收按時祭祀孔子。這
5、是封孔子子孫為侯,以奉祀孔子的開始。
公元59年(漢明帝永平二年),于太學及郡縣學祭祀周公、孔子。從此,中央政府所在地及各地方政府也都在學校中祭孔,祭孔成為全國性的重要活動。
——《祭孔的由來》
(1)材料反映了什么現象?結合所學知識,指明原因。
(2)當今,我國每年都定期組織“全球祭孔”活動。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的看法。
解析:(1)第一小問,材料中講到漢朝皇帝祭孔的禮儀越來越重,從而說明了孔子及儒學地位在漢代逐漸提高;第二小問結合漢初董仲舒和漢武帝對儒家學說采取的舉措來回答。(2)結合儒家思想中“和”的思想以及弘揚傳統儒家文化,繼承優(yōu)良傳統,提高國民素質;有利于向其他國家宣揚我們
6、的文化價值觀,增進了解等思考。
答案:(1)現象:孔子及儒學地位在漢代逐漸提高。
原因:董仲舒更新儒學體系,提出“新儒學”;漢武帝接受董仲舒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中央設太學,傳播儒學。
(2)看法:當今祭孔有利于弘揚傳統儒家文化,繼承優(yōu)良傳統,提高國民素質;有利于向其他國家宣揚我們的文化價值觀,增進了解,共建和諧世界。
[課時作業(yè)]
一、選擇題
1.有學者評論某思想家時說:“以其對策,開創(chuàng)了儒家倫理政治理論步入政治殿堂的歷史。”這位思想家是( )
A.孟子 B.董仲舒
C.韓非 D.墨子
解析:選B。依據材料,“儒家倫理政治理論步入政治殿堂”指的是漢武帝“罷黜百家
7、,獨尊儒術”,這使得儒家思想成為中國統治思想,在傳統文化中占據主流地位,而與此相關的儒學家是董仲舒,故B項正確,A、C、D項錯誤。
2.隨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被漢武帝采納,儒學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興起,逐漸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靶碌臍v史條件”主要是指( )
A.爆發(fā)了“七國之亂”,社會出現動蕩,儒家的“仁政”學說受到歡迎
B.專制主義統治體制剛剛建立,文化成為政治的附庸
C.政治的“大一統”需要文化的“大一統”加以鞏固
D.繼續(xù)推行“無為而治”的需要
解析:選C。本題考查董仲舒新儒學的興起背景。隨著漢朝進入強盛時期,政治上的“大一統”迫切需要思想上的“大一統”加以
8、鞏固。
3.《史記·高祖本紀》載:“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姓劉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劉媼。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于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鄙鲜霾牧戏从匙髡叩乃枷雰A向是( )
A.天人合一 B.敬天法祖
C.君權神授 D.天人感應
解析:選C。天人合一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材料中沒有體現這種思想,故A項錯誤;敬天法祖屬于宗法制的范疇,不符合題干材料內容,故B項錯誤;材料為高祖劉邦的皇權尋求理論支持,符合董仲舒君權神授的觀點,故C項正確;天人感應是指天意與人事的交感相應,認為天能干預人事,材料沒有反映該觀點,故D項錯誤。
4.孟子說:“君有
9、過則諫,反復之而不聽,則易位(另立新君)。”而董仲舒說:“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與孟子的主張相比,董仲舒的主張( )
A.修改了儒家君臣關系理念
B.強調對君主暴政的制約
C.否認絕對服從專制君主
D.適應了爭霸戰(zhàn)爭的需要
解析:選A。由題目中的信息可知董仲舒修改了先秦儒家所倡導的“民貴君輕”的理念,認為“君權神授”,強調了對君主的服從,故A項正確,B、C項錯誤;先秦時期的法家思想適應了爭霸戰(zhàn)爭的需要,與題目中的信息“(儒家)董仲舒”不符,故D項錯誤。
5.“王者不可以不知天……天意難見也,其道難理。是故明陽陰入出實虛之處,所以觀天之志。辨五行之本末順逆,小大廣狹,所
10、以觀天道也”,這段史料體現的思想主張是( )
A.荀子:制天命而用之
B.董仲舒:天人感應
C.荀子:天與人不相勝
D.董仲舒:三綱五常
解析:選B。由題目中的信息“王者不可以不知天”“天意難見也,其道難理”即可知這應為董仲舒所倡導的統治階級要順應天意的“天人感應”的觀點,故B項正確;題目中未涉及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故A、C項錯誤;題目中未涉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故D項錯誤。
6.下列觀點或學說中,包含有約束君主意圖的是( )
A.“法不阿貴,繩不繞曲”
B.“天人感應”
C.“為政之要,在于用人”
D.“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解析:選B?!胺ú话①F,繩不繞曲”是指法律即
11、使是對高貴的人、有權勢的人也不徇情。強調執(zhí)法公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故A項錯誤。“天人感應”是董仲舒的思想,董仲舒認為,天和人相通,相互感應,天能干預人事,人亦能感應上天。董仲舒把天視為至上的人格神,認為天子違背了天意,不仁不義,天就會出現災異進行譴責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會降下祥瑞以鼓勵。故B項正確?!盀檎?,在于用人”強調的是用人,與題意不符,故C項錯誤?!岸Y樂征伐自諸侯出”反映的是宗法分封制的崩潰,與題意不符,故D項錯誤。
7.清朝學者趙翼說:“西漢開國,功臣多出于亡命無賴;至東漢中興,則諸將皆有儒者氣象,亦一時風會不同也?!边@一變化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
A.選官制度發(fā)生改
12、變
B.主流思想發(fā)生變化
C.民間向學之風興起
D.西漢君主重用儒者
解析:選B。材料不能說明選官制度發(fā)生改變,故A項錯誤;據材料“西漢開國,功臣多出于亡命無賴”和“至東漢中興,則諸將皆有儒者氣象”可知西漢初期重視黃老無為思想,東漢中興重視儒家思想,主流思想發(fā)生變化,故B項正確;材料信息未涉及民間向學風氣,故C項錯誤;據材料“西漢開國,功臣多出于亡命無賴”可知西漢君主重用儒者屬于對材料信息的誤讀,且史實錯誤,故D項錯誤。
8.有學者指出:“政治上結束戰(zhàn)國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結束戰(zhàn)國卻是在漢代?!迸c“文化上結束戰(zhàn)國”密切相關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韓非
13、
解析:選C。秦代統一全國,結束了戰(zhàn)國諸侯爭霸的局面,漢代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學,深受漢武帝的賞識,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并付諸實行,從而結束了戰(zhàn)國百家爭鳴的局面,故選擇C項。A、B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學思想家,D是戰(zhàn)國時期法家思想家,與題目時間不符合,因此排除A、B、D項。
二、非選擇題
9.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以教化不立而萬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太學以教于國,設庠序(學校)以化于邑,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節(jié)民以禮,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美也。
——《漢書·董仲舒?zhèn)鳌?
材料二五年春,置《五經》博士。
八月
14、,征吏民有明當世之務、習先圣之術者。
詳延天下方聞之士,咸薦諸朝。其令禮官勸學,講議洽聞,舉遺舉禮,以為天下先。太常其議予博士弟子,崇鄉(xiāng)黨之化,以厲賢材焉。丞相弘請為博士置弟子員,學者益廣。
——《漢書·武帝紀》
材料三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適應了當時社會發(fā)展的要求,是當時客觀形勢的正確反映。雖然,從本質是說,這一主張是為鞏固漢政權的封建統治服務的,但從客觀效果來看,它不僅對當時,而且對以后中國封建社會的統一、鞏固和發(fā)展起了積極的進步作用。
——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
請回答:
(1)據材料一,概括董仲舒針對教化提出的具體主張。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董仲舒倡導教化的主要原因。
(2)
15、據材料二,概括漢武帝重視儒學的主要措施,分析其作用。
(3)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如何正確理解董仲舒教化思想的歷史影響?
解析: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學。第(1)問,“主張”直接提取材料信息概括作答,董仲舒主張在中央設太學,地方設庠序來教化百姓行仁、義、禮等;“主要原因”則要結合當時形勢從統治者加強中央集權統治、儒家自身主張和教化的功能等方面分析。第(2)問,“措施”可直接從材料中找出,如設置五經博士、征選儒家學者做官、提倡儒學等;“作用”需結合所學知識從鞏固統治、發(fā)展教育和儒學地位變化等角度分析回答。第(3)問,要從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兩方面思考,歸納材料三可得出“鞏固統治、鞏固國家統一”等積極影響,消極影響主要從儒學對社會發(fā)展有一定的阻礙作用的角度回答。
答案:(1)主張:辦學校;教化人民行仁、義、禮。
原因:適應統治的需要;儒家重教化的傳統;教化本身的功能。
(2)措施:設五經博士;起用儒學家參政;興辦學校,大力提倡儒學。
作用:有利于鞏固統治;初步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教育體系;儒學思想逐漸成為正統思想。
(3)影響:一方面,有利于鞏固封建思想統治(或有利于民族傳統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另一方面,使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更加鞏固(或社會影響更加擴大),客觀上對社會發(fā)展具有一定的束縛和阻礙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