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科版高一物理期末試題及答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滬科版高一物理期末試題及答案(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高一物理期末試卷(命題人:金臺高中王黨朝)
1.
2.
2.
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班級、座位號填寫清楚.
本試卷分第I卷(選擇題)和第n卷(非選擇題)兩部分,共100分.考試時間90分鐘. 請把第I卷、第n卷的答案寫在答題卷上,考試結(jié)束只交答題卷。
第1卷(選擇題
共48分)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4分,共 只有一個選項正確,有的有多個選項正確.全選對得 選的得0分.)
1.第一個比較精確測量出引力常量的科學家是(
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有的
4分,對而不全得 2分,有選錯或不
A.哥白尼
B.開普勒
C.牛頓
)
D.卡文迪許
2、
2 .關(guān)于功率的以下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根據(jù)P=W/t可知,機械做功越多,其功率越大
B .根據(jù)P=Fv可知,汽車的牽引力一定與速率成反比
C.由P=W/t可知,只要知道t s內(nèi)機械所做的功,就可以求得這段時間內(nèi)任一時刻的功
D.由P=F?v可知,當發(fā)動機功率一定時,交通C具的牽引力與運動速率成反比
3 .兩個質(zhì)量相等的物體,分別從兩個高度相等而傾角不同的光滑斜面頂從靜止開始下滑,
則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到達底部時重力的功率相等
B、到達底部時速度大小相等方向不同
C、下滑過程中重力做的功相等
D、到達底部時動能相等
4.質(zhì)量為m的物體,
“ 1
3、 一 242 .
A. - mg t sin
_ 2 2
C. mg t
沿傾角為“的光滑余面由靜止下滑,當下滑時間t(s)時重力勢能減小量為
12,2
B. -mg t
—12 2 .2
D. -mg t sin
5.一個質(zhì)量為2kg的物體,以4m/s的速度在光滑水平面上向左滑行,從某時刻起在物體上作用
一個水平向右的水平力,經(jīng)過一段時間,物體的速度方向變?yōu)橄蛴?,大小仍?m/s,在這段時間 內(nèi)水平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為
A.0J
C.16J
B.3J
D.32J
6.在高為H的桌面上以速度v水平拋出質(zhì)量為 如圖,(不計空氣阻力,以地面為零勢能參考平面
m的物
4、體,物體運動到距地面高為 h的A點時,
,下列正確的說法的是
A.物體在
A點的機械能為
1 2 一 mv
2
mgh
B.物體在
A點的機械能為
mgH
1 mv
2
C.物體在
1
A點的動能為一mv
2
mgh
D.物體在
A點的動能為mgH
1 2
一 mv
2
7 .已知引力常量 G月球中心到地球中心的距離 R和月球繞地球運行的周期 To僅利用這三 個數(shù)據(jù),可以估算出的物理量有
A.月球的質(zhì)量B.地球的質(zhì)量
C.地球的半徑D.月球繞地球運行速度的大小
8 .上端固定的一根細線下面掛一擺球,擺球在空氣中擺動,擺動的幅度越來越小.
5、對此現(xiàn)象下 列說法正確的是
A.擺球的機械能守恒
B.總能量守恒,擺球的機械能正在減小,減小的機械能轉(zhuǎn)化為內(nèi)能
C.能量正在消失
D.只有動能和重力勢能相互轉(zhuǎn)化
9 .在下面列舉的各例中,若不考慮阻力作用,則物體機械能不.發(fā)生變化的是()
A.用細桿栓著一個物體,以桿的另一端為固定軸,使物體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勻速率圓 周運動
B.細桿栓著一個物體,以桿的另一端為固定軸,使物體在豎直平面內(nèi)做勻速率圓周運 動
C.物體沿光滑的曲面自由下滑
D.用一沿固定斜面向上、大小等于物體所受摩擦力的拉力作用在物體上,使物體沿斜 面向上運動
10 .水平傳送帶以速度 v勻速傳動,一質(zhì)量為m的小
6、木塊A由靜止輕放在傳送帶上,若小木塊 與傳送帶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科,如圖,在小木塊與傳送帶相對靜止時(設(shè)木塊可以與傳送帶相對
靜止),轉(zhuǎn)化為內(nèi)能的能量為
A22
A. mvB. 2mv
1 212
C. - mvD. - mv
11 .同步衛(wèi)星離地心距離為r,運行速度為vi,加速度為ai,地球赤道上的物體隨 地球自轉(zhuǎn)的向心加速度為a2,第一宇宙速度為v2,地球半徑為R,則下列比值正
確的是( )
A.亙匚 B.曳(R)2
a2 R a2 r
12.關(guān)于功和能的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功就是能
1
C. v1工 D.5(生 v2 R v2 r
()
B.做功的過程就是能量
7、轉(zhuǎn)化的過程
C.功有正功、負功,所以功是矢量
D.功是能量轉(zhuǎn)化的量度
第R卷(非選擇題 共52分)
、填空、實驗題,本題共 6小題,每格2分共18分.
13、《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實驗裝置如圖所,(1)圖中A是, (2)下列實驗操
作順序正確合理的一項是 (填序號)
A.先將固定在重物上的紙帶穿過打點計時器,再將打點計時器固定在鐵架臺上
B.先用手提著紙帶,使重物靜止在打點計時器下方,再接通電源
C.先放開紙帶讓重物下落,再接通打點計時器的電源
D.先取下固定在重物上的打好點的紙帶,再切斷打點計時器的電源
14 .如圖所示,質(zhì)量為2kg
8、的物體從高度為 h 0.8m,傾角為300光滑斜面頂端 A處開
始下滑.若不計空氣阻力,取 g 10 m/s2 ,則物體由A處滑到斜面下端 B處時重力勢能減 少了 J,物體滑到B處時重力功率為 w.
15 .質(zhì)量10t的汽車,額定功率是60kw,在水平路面上行駛的最大速度為15m/s,,
設(shè)它所受運動阻力保持不變,則汽車受到的運動阻力是 ;在額定功率 丁代、 下,當汽車速度為10m/s時的加速度 。*
16 .在某星球上以速度 V0將一物體豎直向上拋出,經(jīng) t秒落回原處,若此星球的1ft
半徑為R,則在星球上發(fā)射自己的衛(wèi)星,那么它的環(huán)繞速度應(yīng)是 。 I
17 .從某一高度平拋一小球
9、,不計空氣阻力,它在空中飛行的第1 s內(nèi)、第2 s內(nèi)、
第3 s內(nèi)動能增量之比 AEk1 : AEk2 : AEk3 =。
18 .以初速度V0豎直上拋一小球。若不計空氣阻力,在上升過程中,從拋到小球動能減少一 半所經(jīng)過的時間是。
三、論述、計算題,本題 3小題,共32分,解答應(yīng)寫出必要的文字說明、方程式和重要演 算步驟.只寫出最后答案的不得分。有數(shù)值計算的,答案中必須明確寫出數(shù)值和單位。,
19 . (10分)質(zhì)量為5kg的物體放在水平地面上,在水平方向的恒定拉力F 20N的作用
下,從靜止開始做勻加速運動。在前 4s內(nèi)滑行了 8m的距離,物體所受摩擦力不變,取 g 10m/s2。
10、求:(1) 4s內(nèi)拉力對物體所做的功。
(2)物體在4s末的動能。
(3)物體與水平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
20 . (12分)神舟再度飛天,中華續(xù)寫輝煌,北京時間2005年10月12日9時,我國再次
進行載人航天試驗,五天后,搭載著航天員聶海勝、費俊龍的神舟六號返回艙成功著路! (1)在飛船的實驗室里,仍然能夠使用的儀器是: 。
A、密度計;B、酒精溫度計;C、天平;D水銀氣壓計
(2)神舟六號飛船返回艙減速降落的過程中,重力勢能 ,機械能 。
(3)飛船返回艙距地面約 1m時,仍有8m/s的速度,若以這樣的速度著陸,將對返回艙和
航天員造成破壞和傷害,為此,安裝在返回艙底部的
11、4臺反推火箭點火工作,使返回艙速
度落地時降到2m/s,若返回艙重3t,則每臺火箭的平均推力約為多大(取 g=10m/s2) ?
(4)設(shè)“神舟六號”飛船在飛行過程中繞地球沿圓軌道運行,已知地球半徑為R,地球表
面的重力加速度為 g,飛船繞地球運行的周期為 T.求飛船離地面的平均高度h.
21 . (12分)如圖所示,在豎直平面內(nèi)有一條1/4圓弧形軌道AB,其半徑為1m, B點的切
線方向恰好為水平方向.一個質(zhì)量為2kg的小物體,從軌道頂端 A點由靜止開始沿軌道 下滑,到達軌道末端 B點時的速度為4m/s,然后做平拋運動,落到地面上的C點。若
軌道距地面的高度 h為5m (不計空氣
12、阻力,g=10m/s2),求:
(1)物體在AB軌道克服阻力做的功;
(2)物體在B點對軌道的壓力;
(3)物體落地時的動能;
(4) B、C兩點間的水平距離.
答題紙
.選擇題(每小題 4分,共48分)
題 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 案
、填空、實驗題(每格 2分,共18分.)
13、、。 14、
15、、。 16、
17、。 18、。
三、論述、計算題(本題3小題,共21分)。
19(10 分)
20 (12 分)
21 (12 分)
高一物理期
13、末試卷(參考答案)
1D 2 D 3A
4D 5A 6 B 7BD 8B 9ACD 10C 11AD 12BD
13、打點計時器B
14、1640
一3
15、 f 4 10 N a 0.2m/s
17、 1 : 3 : 5
(2 .2)v。
2g
、(1) 160J (2) 40J (3) 0.3
4. gR2T2
20、(1) B (2)減小、減小(3) F=3X104N (4) h=3 -—— R
,4 2
21、 (1)
AfB
mgR Wf
1 2
一 mv。
2
Wf
mgR
12
一mv0 4J
2
(2)
B點N
2
V0 mg m—
N mg
2
V0 m 一
R
52N
N N
52N
(3) b-cmgh Ekc
12
2 mv0
12
Ek mgh - mv0 116J.
(4) B-C h
11 2
2 gt
xBCvB t =4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