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四年級科學下冊 有趣的呼吸器官教案 大象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22年四年級科學下冊 有趣的呼吸器官教案 大象版(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2022年四年級科學下冊 有趣的呼吸器官教案 大象版
【要點】結合肺模型,簡單解釋肺的工作過程。
【目標】
(1)能借助自制的肺模型觀察并解釋肺的工作過程,能利用簡單的肺活量測量工具測量肺活量,并記錄數(shù)據(jù)和簡單分析數(shù)據(jù)。
(2)知道人體呼吸系統(tǒng)的簡單結構,了解肺的呼吸過程,初步了解肺活量的含義。
(3)通過班級同學肺活量的數(shù)據(jù)分析,激發(fā)學生健康保健的意識。在小組集體制作、討論、測量等活動中,樂于合作與交流。
【時間】2課時
【怎樣進行】
第一課時
(1)體驗活動:“我用什么呼吸”
引導學生通過做深呼吸來猜想自己呼吸器官的位置。
(2)觀察:“人體呼吸器官”
指導學生了解
2、人體呼吸系統(tǒng)的構成,以及這些器官在身體的部位。引導他們再次做深呼吸來體驗這些器官的工作情況。
(3)模型與解釋
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引導學生借助一些模型或工具來了解肺的工作過程,同時滲透保健教育。教學中,教師不要急于講解,要引導學生通過討論、制作、觀察和分析等手段自主完成。
a.制作肺模型。制作方法詳見教材第15頁。使用剪刀時要提醒學生注意安全。
b.利用模型解釋肺的工作過程。要求學生能結合肺模型簡單講出肺呼吸的過程。先組織小組交流,再進行班級交流。
對于氣體在肺中如何交換,學生解釋可能有一定的困難,教師可以引導他們閱讀一些相關資料,或結合肺泡的解剖圖作適當講解。
教學反思:
3、
第二課時
(4)制作簡單肺活量測量儀并測量肺活量
制作簡易測量儀時,計量單位可以自定(即以若干個單位),但為了便于學生進一步分析數(shù)據(jù),各組的單位標準要相對統(tǒng)一。最好使
4、用同樣型號的上下粗細均勻的透明瓶子。
(5)數(shù)據(jù)分析
引導學生對班級同學肺活量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是本課教學的延伸,也是向下學期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模型與解釋”能力的過渡。因此,在此要求不要太高。教師可以先放開手腳讓學生自己進行觀察和分析。在學生出現(xiàn)困難時再相機進行引導,指引學生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找出最高值和最低值,確定劃分標準,把所有數(shù)據(jù)劃分成高、中、低三個劃分數(shù)據(jù)群。找出高、中、低數(shù)據(jù)群的特點。引導他們認識肺活量較高的人一般特征,比如:男生比女生高、運動員比一般人高……
(6)閱讀《有趣的呼吸器官》
這一部分是本課的拓展閱讀,主要讓學生了解部分生物富有特色的呼吸器官和呼吸方式,增加學生的學習
5、樂趣,教學中不作統(tǒng)一要求。
【參考詢問要點】
(1)如引導學生結合肺模型解釋肺的工作過程時,應引導學生說出呼氣與吸氣的過程:什么狀態(tài)表示肺正在呼出氣體,什么情況下表示肺正在吸進氣體,是什么關鍵部位促進了肺的呼吸動作?
(2)如引導學生制作分析數(shù)據(jù)小組或班級學生肺活量數(shù)據(jù)時,要引導學生進行簡單的數(shù)據(jù)整理:一般情況下,哪些人肺活量的值比較高?有沒有特殊的例子,能結合日常生活簡單的做一些解釋嗎?
【應變參考】
有條件的學校,測量肺活量的活動也可以用學校醫(yī)務室的肺活量測量儀來完成,而自制肺活量測量儀可以布置有興趣的學生課后完成。
教學反思:
6、
附送:
2022年四年級科學下冊 機械是什么教案 大象版
《生活中的機械》是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屬于綜合探究活動單元。本單元承擔的二級目標是:“用簡單器材做簡單的觀察實驗,并做實驗記錄”。由《機械是
7、什么》、《制造平衡》、《我能撬起地球》、《我的滑輪》四組綜合性探究活動組成。
科學尊重事實,注重證據(jù),實事求是。而科學探究活動往往需要恰當?shù)厥褂霉ぞ邅韼椭覀兞私飧泄偎患暗氖挛锘颥F(xiàn)象,因此本單元培養(yǎng)學生借助天平、杠桿和滑輪等簡單器材做簡單的觀察實驗,并記錄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是符合科學探究活動的基本特征。為了有效地實施此項二級目標,教材在設計和編寫時,既遵循小學生的認知特點進行循序漸進地指導與訓練,又考慮到各個探究活動之間的有機銜接。從了解機械的含義入手,引出對天平平衡條件的研究,再進行杠桿和滑輪兩種最簡單機械省力的探究,使四個綜合性探究活動之間有著整體感知、具體探究的邏輯關系。
《機械
8、是什么》從整體入手,讓學生感知機械在日常生活和工農業(yè)生產中的應用及功能。通過“讓學生徒手完成活動和借助工具完成活動”的不同體驗,感知各種工具給人類帶來的方便,從而初步了解機械的含義,為學習最簡單的機械埋下伏筆。尋找教室內外的機械,記錄它們的運動方式與功能,既能深化學生對“機械能方便生活”的認識,又訓練了學生通過動一動、看一看,并用文字做實驗記錄的探究能力。這樣,本活動從整體感知入手,統(tǒng)領本單元的全局,為后面三個個體研究的順利進行做好了合理的鋪墊。
《制造平衡》是在《機械是什么》這一整體感知機械的基礎上,具體感知天平和杠桿的平衡。兩個平衡游戲的引入,使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自然明白平衡需
9、要條件,實驗需要記錄,然后順利過渡到利用杠桿尺研究等臂平衡和不等臂平衡的條件。此處出示了第一組較為簡單的實驗數(shù)據(jù),為《我能撬起地球》中杠桿省力的研究再次做了實驗與記錄數(shù)據(jù)兩方面的鋪墊。
《我能撬起地球》這一探究活動,是在《制造平衡》這一等臂和不等臂平衡條件研究的基礎上學
習杠桿省力的原理。對于這個活動,學生已有了實驗與記錄的切身感受,教師可放手讓他們利用杠桿尺、鉤碼等簡單器材,自行設計實驗、自行記錄實驗結果、自行總結省力與不省力的各種規(guī)律,切實體驗到機械能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能改善我們的工作環(huán)境,深切領會“阿基米德大話”的真正含義。
《我的滑輪》這一探究活動,在杠桿研究的基礎上,通過提重
10、物的游戲比賽,自然過渡到理解各種滑輪的功用,數(shù)據(jù)表里增添了實驗數(shù)據(jù)的分析。本課與《我能撬起地球》在能力的訓練上有著異曲同工之效。
不難看出,四個探究活動在二級目標的訓練上有著由簡單到復雜、由引導到放開的不同層面,并構成了觀察與提問——猜想與假設——計劃與組織——簡單實驗并記錄數(shù)據(jù)——交流與結論等相對完整的探究過程。(見表5—1)
為進一步體現(xiàn)教材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本單元設置了三個拓展活動(人體的杠桿、滑輪的組合、繞繩游戲與系鞋帶),力圖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知識的橫向聯(lián)系和遷移。
“科學自助餐”安排了兩個內容:“阿基米德大話”和“一只手推動三桅貨船”,為學生補充了古希臘科學家阿
11、基米德的故事,豐富了內容載體的形式,體現(xiàn)了科學給生活帶來的方便;幫助學生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
本單元無論教學設計還是呈現(xiàn)形式,力求從兒童的視角出發(fā),引進有趣的生活場景,多次設計兒童喜歡的游戲及比賽形式,讓他們在大量的動手操作中學會利用現(xiàn)成的鉤碼、杠桿尺、彈簧秤、滑輪等多種簡單的工具和自制的簡單實驗器材進行實驗、進行記錄,進而達到二級目標訓練的目標。
教學反思:
12、
1 機械是什么
【要點】
了解機械,尋找身邊機械,記錄其功能,感受機械為人類帶來的方便。
【目標】
(1)能認識身邊的機械,用文字記錄身邊機械的運動方式和功能。
(2)能了解機械的發(fā)展史,利用身邊的機械解決實際的問題,體驗機械給人類帶來的方便。
(3)能使學生關注社會生活。
【怎樣進行】
(1)活動引入。不借助任何東西,能徒手完成一些活動嗎?引導學生從生活
13、實際入手,在活動中體會徒手工作的不便。文中例舉了撕成一個圓片、打開新的盛有巧克力的緊桶蓋、將重物移到五層樓高、抱起自己的老師、提起自己、一天內到達300千米以外的地方六個活動。接著教材安排了討論:如果借助工具,怎樣才能做這些事情呢?文中例舉了利用電梯將重物移到五層樓高,用剪刀剪出很圓的紙片兩個例子。引導學生初步體會各種機械給人類帶來的方便。
教學時,教師可根據(jù)學生及教學條件的實際,組織頭腦風暴活動,選擇文中給予的事例進行。如用手撕成一個圓紙片與用剪刀剪出一個圓紙片的對比,用力抱起自己的老師與用蹺蹺板或滑輪等提起自己的老師的對比等。教學時注意在利用工具解決問題時,不拘于一種思維方法,要敢于肯定
14、學生的多向思維,如既可以用起釘錘撬開巧克力桶蓋,也可以用螺絲刀撬開,還可以利用其他工具等。另外,教師可組織一些其他活動,只要使學生體會到機械能給人帶來方便即可。
(2)交流。在日常的生活中,常見的機械有很多,小到小刀、尺子、笤帚、一枚縫衣針,大到飛機、汽車、航空母艦等,只要是為了省力或方便而使用的工具或裝置都叫機械。在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知道機械是什么,機械與人們的工作生活密不可分。
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選擇自己身邊的工具或裝置進行交流,也可以利用課文第一環(huán)節(jié)中涉及到的工具交流,還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進行口頭交流,只要方便生活的機械都可列舉。
(3)活動體驗與交流。引導學生進一步
15、感知身邊的機械,尋找教室內外的機械及功能,并用文字記錄其運動方式和功能。
教學時,教師可在教學前有意裝飾教室,課上進行尋找。也可以在課前讓學生找一找“教室里有些什么,這些物體有什么作用?”課上再進行匯報。教學時提醒學生邊觀察邊記錄,因為本記錄表是培養(yǎng)學生進行簡單記錄的第一張,教師不可忽視。還需注意的是,由于四年級學生對運動方式的理解不很透徹,因此語言描述可能不太準確。“轉動”、“擺動”“上下移動”等運動方式可以隨學生的理解而使用,教師不可硬性規(guī)定使用某些詞語。另外,如果教室的機械較少,可以安排在其它的專用教室、多功能教室或體育器材室等處進行。
【應變參考】
(1)本單元的教學活動對場地、
16、器材、設施的要求不高。教具、學具容易得到,活動易于開展。
(2)試一試活動,可以不使用課本上提供的內容,只要能讓學生體會機械給人們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即可。
(3)第四部分的閱讀--“你知道嗎?”意在使學生了解機械的發(fā)展歷史。機械是人類的偉大創(chuàng)造,如同延長了我們的肢體,加大了我們的力量,提高了我們的工作效率。文中例舉了兩個發(fā)展史:其一,由人工撒種發(fā)展到撒種機,再發(fā)展到飛機撒種;其二,人們外出工作學習或旅行由步行發(fā)展到騎自行車、乘汽車、坐飛機、乘磁懸浮列車。此兩例僅是機械發(fā)展歷史很小的一個個側面。
教學此環(huán)節(jié)時,可以作為課下閱讀資料自學,課上隨教學實際穿插使用,也可結合學生認識的程度,舉行
17、小型的現(xiàn)場交流會,引導學生搜集自己家庭內外機械的變化,理解機械提高了工作效率,給我們帶來方便,改善了工作的環(huán)境。如:洗衣服,由手洗 利用搓洗板 半自動洗衣機
全自動洗衣機;如記數(shù),由結繩 算盤 計數(shù)器 電腦等。舉行這些活動,可以讓學生列舉出具體的數(shù)字,如搬運重物從一層樓爬到五層樓需要幾分鐘,而乘坐電梯只需要幾秒種。教學時注意,如果時間不便安排,可將此環(huán)節(jié)放置本單元的最后作為擴展活動,寫成片段或小文章,還可做成壁報等,如“××的變化”。
【參考詢問要點】
在探究過程中,要充分說明工具帶給我們的方便,在“試一試”的活動中,老師可有目的
18、地提出問題,比如:“我們的雙手能幫自己做很多事情。現(xiàn)在,不借助任何東西,只用我們的雙手能完成下列活動嗎?”
為了突出記錄的重要性,可以將問題設計成“教室內外的機械有很多,它的運動方式和功能也不一樣,如果只憑借我們的大腦能記住這些嗎?該怎么辦?
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