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物理一輪復習 課時作業(yè)18 電場力的性質(zhì)(含解析)》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2022年高考物理一輪復習 課時作業(yè)18 電場力的性質(zhì)(含解析)(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2022年高考物理一輪復習 課時作業(yè)18 電場力的性質(zhì)(含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
1.設(shè)某星球帶負電,一電子粉塵懸浮在距星球表面1 000 km的地方,若將同樣的電子粉塵帶到距星球表面2 000 km的地方相對于該星球無初速度釋放,則此電子粉塵( )
A.向星球下落 B.仍在原處懸浮
C.被推向太空 D.無法判斷
解析:由平衡條件得=G,即kqQ=GmM,此式中的q、Q表示電子粉塵和星球所帶的電荷量,m、M分別表示它們的質(zhì)量,由此看出,平衡條件與r無關(guān),B正確.
答案:B
2.如圖所示,M、N和P是以MN為直徑的半圓弧上的三點,O點為半圓弧的圓心,∠MOP=60°.電荷量相
2、等、符號相反的兩個點電荷分別置于M、N兩點,這時O點電場強度的大小為E1;若將N點處的點電荷移至P點,則O點的電場強度大小變?yōu)镋2,E1與E2之比為( )
A.12 B.21
C.2 D.4
解析:因為兩個點電荷的電荷量相等、符號相反,設(shè)一個點電荷產(chǎn)生的電場強度為E,則兩個點電荷分別置于M、N兩點時,場強方向是相同的,故有E1=2E;將N點的點電荷移到P點后,通過假設(shè)其中一個點電荷為正電荷,作場強的矢量圖,可知兩個場強的方向夾角為120°,故由平行四邊形定則可得,其合場強的大小E2=E.所以==,B正確.
答案:B
3.A、B、C三點在同一直線上,ABBC=12,B點位
3、于A、C之間,在B處固定一電荷量為Q的點電荷.當在A處放一電荷量為+q的點電荷時,它所受到的電場力為F;移去A處電荷,在C處放電荷量為-2q的點電荷,其所受電場力為( )
A.- B.
C.-F D.F
解析:設(shè)A處電場強度為E,則F=qE;由點電荷的電場強度公式可知,C處的電場強度為-E/4,在C處放電荷量為-2q的點電荷,其所受電場力為F′=-2q·=,選項B正確.
答案:B
4.如圖所示,以o為圓心的圓周上有六個等分點a、b、c、d、e、f.等量正、負點電荷分別放置在a、d兩處時,在圓心o處產(chǎn)生的電場強度大小為E.現(xiàn)改變a處點電荷的位置,使o點的電場強度改變,下列敘述
4、正確的是( )
A.移至c處,o處的電場強度大小不變,方向沿oe
B.移至b處,o處的電場強度大小減半,方向沿od
C.移至e處,o處的電場強度大小減半,方向沿oc
D.移至f處,o處的電場強度大小不變,方向沿oe
解析:放置在a、d兩處的等量正、負點電荷在圓心o處產(chǎn)生的電場強度方向相同,每個電荷在圓心o處產(chǎn)生的電場強度大小為E/2.根據(jù)場強疊加原理,a處正電荷移至c處,o處的電場強度大小為E/2,方向沿oe,選項A錯誤;a處正電荷移至b處,o處的電場強度大小為2·E/2·cos30°=E, 方向沿∠eod的角平分線,選項B錯誤;a處正電荷移至e處,o處的電場強度大小為E/2,方向
5、沿oc,選項C正確;a處正電荷移至f處,o處的電場強度大小為2·E/2·cos30°=E,方向沿∠cod的角平分線,選項D錯誤.
答案:C
5.如圖所示,三個點電荷q1、q2、q3在一條直線上,q2和q3的距離為q1和q2距離的兩倍,每個點電荷所受靜電力的合力為零,由此可以判定,三個點電荷的電荷量之比q1q2q3為( )
A.(-9)4(-36) B.9436
C.(-3)2(-6) D.326
解析:由三電荷平衡模型的特點“兩同夾異”可知,q1和q3為同種電荷,它們與q2互為異種電荷,設(shè)q1和q2距離為r,則q2和q3的距離為2r,對于q1有=,則有=,對
6、q3有=,所以=,考慮到各電荷的電性,故A正確.
答案:A
二、多項選擇題
6.一絕緣細線Oa下端系一質(zhì)量為m的帶正電的小球a,在正下方有一光滑的絕緣水平細桿,一帶負電的小球b穿過桿在其左側(cè)較遠處,小球a由于受到水平絕緣細線的拉力而靜止,如圖所示.現(xiàn)保持懸線與豎直方向的夾角為θ,并在較遠處由靜止釋放小球b,讓其從遠處沿桿向右移動到a點的正下方,在此過程中( )
A.懸線Oa的拉力逐漸增大,水平細線的拉力逐漸減小
B.b球的加速度先增大后減小,速度始終增大
C.b球所受的庫侖力一直增大
D.b球所受的庫侖力先減小后增大
解析:由庫侖定律可知,b球所受的庫侖力逐漸增大,該庫侖
7、力與豎直方向的夾角逐漸減小,所以其豎直分量逐漸增大,而水平方向的分量先增大后減小,所以懸線Oa的拉力會逐漸增大,水平細線的拉力先增大后減小,A錯誤,B正確;b球受到的庫侖力F=k,在運動過程中,a、b球間距離一直減小,則b球所受庫侖力一直增大,C正確,D錯誤.
答案:BC
7.如圖所示,兩個帶等量正電荷的小球A、B(可視為點電荷),被固定在光滑絕緣水平面上.P、N是小球A、B連線的垂直平分線上的點,且PO=ON.現(xiàn)將一個電荷量很小的帶負電的小球C(可視為質(zhì)點),由P點靜止釋放,在小球C向N點運動的過程中,下圖關(guān)于小球C的速度圖象中,可能正確的是( )
解析:在AB的垂直平分
8、線上,從無窮遠處到O點電場強度先變大后變小,到O點變?yōu)榱?,負電荷受力沿垂直平分線,電荷的加速度先變大后變小,速度不斷增大,在O點加速度變?yōu)榱悖俣冗_到最大,v-t圖線的斜率先變大后變小;由O點到無窮遠,速度變化情況與另一側(cè)速度的變化情況具有對稱性.如果PN足夠遠,B正確,如果PN很近,A正確.
答案:AB
8.如圖所示,A、B、C三個小球(可視為質(zhì)點)的質(zhì)量分別為m、2m、3m,B小球帶負電,電荷量為q,A、C兩小球不帶電(不考慮小球間的電荷感應(yīng)),不可伸長的絕緣細線將三個小球連接起來懸掛在O點,三個小球均處于豎直向上的勻強電場中,電場強度大小為E,則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靜
9、止時,A、B兩小球間細線的拉力為5mg+qE
B.靜止時,A、B兩小球間細線的拉力為5mg-qE
C.剪斷O點與A小球間細線瞬間,A、B兩小球間細線的拉力為qE
D.剪斷O點與A小球間細線瞬間,A、B兩小球間細線的拉力為qE
解析:以B、C整體為研究對象,靜止時由受力分析可知A、B兩小球間細線的拉力F=5mg+qE,A正確,B錯誤;O點與A小球間細線被剪斷的瞬間,由于B小球受到向下的電場力,故A、B兩小球的加速度大于C小球的加速度,B、C兩小球間細線將處于松弛狀態(tài),故以A、B兩小球為研究對象有3mg+qE=3ma,以A小球為研究對象有mg+F′=ma,解得F′=qE,C正確,D錯誤.
10、
答案:AC
三、非選擇題
9.用兩根長度均為L的絕緣細線各系一個小球,并懸掛于同一點.已知兩小球質(zhì)量均為m,當它們帶上等量同種電荷時,兩細線與豎直方向的夾角均為θ,如圖所示.若已知靜電力常量為k,重力加速度為g.求:
(1)小球所受拉力的大小;
(2)小球所帶的電荷量.
解析:(1)對小球進行受力分析,如圖所示.
設(shè)繩子對小球的拉力為T,=cosθ T=
(2)設(shè)小球在水平方向受到庫侖力的大小為F,
=tanθ F=mgtanθ
又因為:F=k r=2Lsinθ
所以Q=2Lsinθ.
答案:(1) (2)2Lsinθ
10.懸掛在O點的一根不可伸長的絕緣細
11、線下端有一個質(zhì)量為m、帶電量為-q的小球,若在空間加一勻強電場,則小球靜止時細線與豎直方向夾角為θ,如圖所示,求:
(1)所加勻強電場場強最小值的大小和方向;
(2)若在某時刻突然撤去電場,當小球運動到最低點時,小球?qū)毦€的拉力為多大.
解析:(1)當電場力的方向與細線垂直時,電場強度最?。?
由mgsinθ=qE,解得:E=.
小球帶負電,所受電場力方向與場強方向相反,故場強方向為斜向左下方.
(2)設(shè)線長為l,小球運動到最低點的速度為v,細線對小球的拉力為F,則有:mgl(1-cosθ)=mv2,
F-mg=m
聯(lián)立解得:F=mg(3-2cosθ).
根據(jù)牛頓第三定律,小球
12、對細線的拉力
F′=F=mg(3-2cosθ).
答案:(1) 斜向左下方 (2)mg(3-2cosθ)
11.如圖所示,有一水平向左的勻強電場,場強為E=1.25×104 N/C,一根長L=1.5 m、與水平方向的夾角θ=37°的光滑絕緣細直桿MN固定在電場中,桿的下端M固定一個帶電小球A,電荷量Q=+4.5×10-6C;另一帶電小球B穿在桿上可自由滑動,電荷量q=+1.0×10-6C,質(zhì)量m=1.0×10-2 kg.現(xiàn)將小球B從桿的上端N靜止釋放,小球B開始運動.(靜電力常量k=9.0×109 N·m2/C2,取g=10 m/s2,sin37°=0.6,cos37°=0.8)求:
(1)小球B開始運動時的加速度為多大?
(2)小球B的速度最大時,與M端的距離r為多大?
解析:(1)如圖所示,開始運動時小球B受重力、庫侖力、桿的彈力和電場力,沿桿方向運動,由牛頓第二定律得mgsinθ--qEcosθ=ma.解得:a=gsinθ--qE,代入數(shù)據(jù)解得:a=3.2 m/s2.
(2)小球B速度最大時合力為零,
即mgsinθ--qEcosθ=0.
解得:r=,代入數(shù)據(jù)解得:r=0.9 m.
答案:(1)3.2 m/s2 (2)0.9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