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生物 沖刺押題訓練(填空、選擇類)(二)新人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3年高考生物 沖刺押題訓練(填空、選擇類)(二)新人教版(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2013年高考生物沖刺押題訓練(選擇、填空類)(二)
一、選擇題
1.下列有關細胞器增大膜面積方式的敘述,錯誤的是 ( )
A.葉綠體通過類囊體堆疊來增大膜面積
B.內質網(wǎng)通過膜折疊增大細胞內的膜面積
C.線粒體通過內膜向內折疊來增大膜面積
D.高爾基體通過產生小泡來增大膜面積
答案:D
命題立意:本題考查細胞器的結構和生物膜結構。
解題思路:葉綠體通過類囊體的囊狀結構來增大膜面積;內質網(wǎng)、線粒體都是通過膜折疊增
大膜面積;ABC都正確;高爾基體也是通過形成囊狀結構來增大膜面積,高爾基體產生的
小泡與物質運輸有關,與增大膜面積無
2、關,D項錯誤。
舉一反三:生物要進行新陳代謝離不開酶,酶需要附著點,而增大膜面積就可以為酶提供更
多的附著點。
2.將某一經(jīng)充分標記核DNA的雄性動物細胞(染色體數(shù)為2N)置于不含的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經(jīng)過連續(xù)兩次細胞分裂。下列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A. 若進行有絲分裂,則子細胞含的染色體數(shù)可能為2N
B. 若進行減數(shù)分裂,則子細胞核含的DNA分子數(shù)一定為N
C. 若子細胞中有的染色體不含,則原因是同源染色體彼此分離
D.若子細胞中染色體都含,則細胞分裂過程中可能發(fā)生基因重組
答案:C
命題立意:本題考查減數(shù)分裂和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難度中等。
解題思
3、路:有絲分裂前后細胞染色體數(shù)目不變;減數(shù)分裂細胞核中遺傳物質減半;子細胞中
不含染色體,可能是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姐妹染色單體分開后進入同一極;子細胞中染色體都含,
說明是有絲分裂。
3.生物學家巴爾的摩認為,艾滋病毒找到了“愚弄”人類免疫系統(tǒng)的方法,目前科學家試圖以抗體或加強人類免疫系統(tǒng)來防御艾滋病毒的方法都以失敗告終。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HIV在T細胞內通過二分裂迅速增殖,使T細胞大量死亡
B.艾滋病患者體內無法產生與HIV特異性結合的抗體
C.艾滋病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是多種病原體的侵襲而造成
D.HIV“愚弄”人類免疫系統(tǒng)的方法是易發(fā)生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或染色體變異等
答案
4、:C
解題思路:病毒沒有細胞結構,不能進行分裂,病毒繁殖是在宿主細胞中合成自己的成分再
組裝而增殖,最終使宿主細胞裂解釋放或胞吐釋放,故A錯誤。艾滋病患者體內會進行體
液免疫,即艾滋病患者體內能產生與HIV特異性結合的抗體,但這種抗體只能與內環(huán)境中
的艾滋病病毒結合,而不能與侵染到T細胞中的艾滋病病毒結合,從而導致T細胞大量死亡,艾滋病患者的特異性免疫幾乎完全喪失,故B錯誤,C正確。D項語言不通順,應修
改。HIV是病毒,它的增殖會發(fā)生基因突變,不會發(fā)生基因重組,更不會發(fā)生染色體變異,
故D錯誤。
4.下列實驗選材恰當?shù)氖?
A.觀察線粒體——菠菜葉肉細胞
B.觀察細胞
5、的減數(shù)分裂——豌豆花粉 C.低溫誘導染色體數(shù)目加倍——洋蔥根尖分生區(qū)細胞
D.觀察比較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結構——青霉菌和水綿
答案:C
命題立意:本題考查教材實驗。難度中等。
解題思路:觀察線粒體要用健那綠染色,用植物細胞容易與葉綠體混,應選擇動物細胞;植
物花粉的產生既存在有絲分裂又存在減數(shù)分裂,應選擇動物精巢進行觀察減數(shù)分裂;洋蔥根
尖分生區(qū)分裂能力旺盛,可用于觀察染色體數(shù)目加倍;青霉菌和水綿都是真核生物。
易錯點撥:掌握教材實驗材料及實驗原理是解答本題的關鍵。
5.下列有關基因工程的敘述正確的是
A.DNA 連接酶能將堿基互補的兩個黏性末端的堿基對連接起來
6、 B.獲得目的基因一定要使用限制性核酸內切酶
C.目的基因和受體細胞均可來自動、植物或微生物
D.利用質粒上的標記基因可用來篩選含重組DNA 的細胞和轉基因植物
答案:C
命題立意:本題考查基因工程的有關內容,涉及DNA 連接酶作用特點、獲得目的基因的方
法,標記基因的作用等。
解題思路:DNA 連接酶連接的是兩個DNA片段之間的磷酸二酯鍵;獲得目的基因除了使
用限制性核酸內切酶外,還可以人工合成或使用PCR擴增技術;目的基因和受體細胞均可
來自動、植物或微生物是對的;利用質粒上的標記基因可用來篩選含重組DNA 的細胞但不
能篩選轉基因植物。
6.如圖表示GA(赤霉素)
7、、ETH(乙烯)和IAA(吲哚乙酸)的關系,“+”表示促進,“-”表示抑制,下列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A.GA和IAA均可促進生長,表現(xiàn)為協(xié)同作用
B.GA可以通過抑制IAA氧化酶的活性來降低IAA濃度
C.由圖推測,IAA兩重性可能與ETH有關
D.束縛態(tài)IAA可能具有平衡植物體內IAA水平的作用
答案. B
命題立意:以圖示方式表示植物的激素調節(jié),考察激素調節(jié)過程中各種激素之間的關系。
解題思路:圖示表示,GA可以促進IAA的才產生,速進生長,兩種屬于協(xié)同作用,A正確。
IAA氧化酶可以降低IAA的濃度,GA抑制了IAA氧化酶的活性,所以是可
8、以增加IAA的
濃度,B錯誤。圖示可知,IAA可以促進ETH的產生,而ETH卻抑制生長,所以造成了IAA
的兩重性,C正確。束縛態(tài)IAA和IAA之間可以相互轉化,并且可以相互制約,可以平衡
IAA的濃度,D正確。
舉一反三:圖示所顯示的知識,是我們很陌生的,這類試題要快速吸收題干信息,從反應中
進行分析,得出各種物質之間的關系。在解答時,可以簡略分析題干,然后對于4個選項,
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去圖示中找出判斷依據(jù)。
二、填空題
1.某實驗小組以胰島β細胞為對象,利用細胞培養(yǎng)技術,以下列的實驗材料和用具探究誘導胰島素分泌的刺激因素。請完成有關內容:
(一)實驗材料與用具:
9、低血糖(含5.6mmol/L葡萄糖)細胞培養(yǎng)液、高血糖(含16.7mmol/L葡萄糖)細胞培養(yǎng)液、普通細胞培養(yǎng)液、胰島β細胞懸浮液、胰島α細胞懸
浮液、培養(yǎng)皿、差速離心器,胰島素含精測定儀、培養(yǎng)箱。,(說明:培養(yǎng)液中的葡萄糖 濃度在培養(yǎng)過程中基本維持穩(wěn)定)
(二)實驗目的:探究誘導胰島素分泌的刺激因素
(三)實驗步驟:
(1)胰島α細胞分泌物的制備:取適量 細胞培養(yǎng)液于培養(yǎng)皿中,加入適量的胰島α細胞懸浮液后置于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一段時間后用差速離心器進行分離,取 備用。
(2)胰島β細胞的培養(yǎng):取甲、乙、丙、丁四個培養(yǎng)皿,進行如下操作
10、。
(3)將培養(yǎng)皿置于同一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一段時間后, 。
答案:
命題立意:本題以實驗材料為背景考查探究誘導胰島素分泌的刺激因素的相關知識,試題的
基礎性強,屬于理解層次。
解題思路:(1)胰島α細胞分泌物的制備,取適量低血糖細胞培養(yǎng)液于培養(yǎng)皿中,加入適量
的胰島α細胞懸浮液后置于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一段時間后用差速離心器進行分離,取上清液備
用。(2)四組實驗中,甲組是對照組,乙組中加入等量的低血糖細胞培養(yǎng)液,丙組中加入加
入等量的胰島α細胞培養(yǎng)液,丁組中加入等量的高血糖細胞培養(yǎng)液,每組中都加入等量的胰
島β細胞懸浮液。(3)將培養(yǎng)皿置于同一培養(yǎng)箱
11、中培養(yǎng)一段時間后,用胰島素含量測定儀測
出各組中的胰島素含量。
2.(1)圖l表示對果蠅眼形的遺傳研究結果,該基因在X的非同源區(qū)段,果蠅眼形由正常眼轉變?yōu)榘魻钛凼且驗? ,該變化稱為 。雄性棒眼果蠅的基因型為
。
(2)果蠅的X染色體和Y染色體是一對同源染色體,但其形態(tài)、大小卻不完全相同。圖2為果蠅X、Y染色體同源和非同源區(qū)段的比較圖解,其中A與C為同源區(qū)段。
已知在果蠅的X染色體上有一基因位點,控制腿部有斑紋(H)或腿部無斑紋(h)。
現(xiàn)有純種果蠅若干,請通過一次
12、雜交實驗,確定基因H、h在X染色體上的位置是A段
還是B段。實驗步驟:選用純種果蠅做親本,該雌、雄親本的表現(xiàn)型依次為____ ;用親本果蠅進行雜交,艦察子代果蠅的性狀并統(tǒng)計結果。預期結果及結論:若子代雄果蠅全部表現(xiàn)為 ,則此基因位于A段。若子代雄果蠅全部表現(xiàn)為 則此基因位于B段。
答案:
命題立意:本題以圖示為背景考查果蠅的伴性遺傳的相關知識,涉及基因在染色體的位置的
問題,試題的難度中等,屬于理解層次。
解題思路:(1)由圖l可知該基因在X的非同源區(qū)段,果蠅眼形由正常眼轉變?yōu)榘魻钛凼且?
為X染色體上的16A區(qū)段重復,該變化稱為染色體畸變。雄性棒眼果蠅的基因型為XBY。
(2)選用雌、雄親本的表現(xiàn)型依次為腿部無斑紋、腿部有斑紋。若子代雄果蠅全部表現(xiàn)為
腿部有斑紋,則此基因位于A段。若子代雄果蠅全部表現(xiàn)為腿部無斑紋則此基因位于B段。
第一種情況雙親的基因型為XbXb,XBY。子代的基因型為XBXb,XbY,表現(xiàn)型為雄性腿
部無斑紋,雌性腿部有斑紋,第二種情況,雙親的基因型為XbXb,XBYB。子代腿部都有
斑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