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的結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群落的結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第4章 種群和群落
第3節(jié) 群落的結構
第 1 課時 總 37 課時 2012年 月 日
備課組:張明蘭 何淑芬 張豐蘭 朱登 主備人:李 標
一、教材分析
《群落的結構》包括群落的基本涵義、群落水平上研究問題、群落的物質、種組成、種間關系和群落的空間結構等內容。教材貫穿了種群和群落是不同層次的生命系統(tǒng)這一思路,群落研究的是不同物種的生物的集合體,在更高層次、范圍更廣的角度來研究生物之間的關系和相互作用,既是種群問題研究的深化,也是學習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基礎。盡管學生對群落現(xiàn)象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經歷簡單性和生活環(huán)境差異性,學生對群落還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統(tǒng)
2、的感性認識上,要理解群落的核心知識概念還存在一定的困難,這就需要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在注重與現(xiàn)實生活實際聯(lián)系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積極開展探究性學習,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才能實現(xiàn)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識別群落,說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問題。
2、描述群落的結構特征。
3、舉例說出一個群落中不同生物種群間的種間關系
4、分析群落的物種組成,區(qū)別不同的群落
5、通過比較種群和群落在不同水平上的研究問題,掌握類比方法
(二)能力目標:
1、嘗試進行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
2、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探究能力。
3、通過討論學習,相互交流學習成果,培養(yǎng)學
3、生的學習能力和協(xié)作精神。
4、通過學習生物群落的綜合作用等有關內容,學會觀察事物,把握評價事物的尺度
(三)情感目標:
1、通過種間競爭的學習,認同同學之間在學習上既要你追我趕,也要互相幫助,并能在實際生活中體現(xiàn)出來。
2、通過學習群落的特征及種間關系,使學生學會從生態(tài)學角度認識生物界的現(xiàn)象和規(guī)律,建立生態(tài)學的基本觀點。
三、教學重點、難點
(一)教學重點:
1、群落的結構特征。
2、種間關系。
(二)教學難點:
從結構和功能相統(tǒng)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結構特征。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學思路與教學方法
為了使學生領會和把握群落的概念,結合“問題探討”
4、的素材,說明一個群落是共同生活在一個地區(qū)的生物大家庭,具有一定的組成和結構,其中的各種生物相互制約,又相互依存。為進一步說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一些問題,可以通過剖析池塘生物群落,引出群落結構的話題。在進行這些內容的教學時,聯(lián)系具體的事例,并盡可能讓學生自己比較、歸納和總結,避免直接“下定義,舉例子”的教學方法。
關于“群落的物種組成”的教學,主要讓學生認識到:物種組成是區(qū)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不同群落間,種群數(shù)量和種群中個體數(shù)量差別很大。認識一個群落的物種組成,要調查該群落分別有多少種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列出它們的名錄。還要進一步搞清群落中各種群的相對數(shù)量和比例。在生態(tài)學上,描述一個群落中種
5、群數(shù)量的多少是用豐富度來表示。關于“種間關系”的教學可以讓學生分析教材中提供的資料,然后教師進行歸納總結。
因此,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通過對教學目標、情境、資料等環(huán)節(jié)的精心設計,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積極思考,主動參與,體現(xiàn)其主體地位,并使學生在有效參與學習的過程中發(fā)展智力,培養(yǎng)能力,提高科學素質。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引入新課
結合“某個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圖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
1.這個池塘中至少有多少個種群?
2.假如池塘中的肉食性魚類大量減少,池塘中的種群數(shù)量將會出現(xiàn)什么變化?
學生:看圖,完成討論題。
1.可以從浮游
6、動物、浮游植物、微生物、肉食性魚、植食性魚等方面舉例。
2.池塘中的肉食性魚大量減少,一些小魚等小型水生動物因天敵減少,數(shù)量會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動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數(shù)量會大量減少。隨時間推移,植食性魚類等生物也因食物來源減少而數(shù)量減少。
通過池塘實例,使學生明白一個群落是共同生活在一個地區(qū)的生物大家庭,具有一定的組成和結構,其中的各種生物相互制約,又相互依存。為學生領會和把握群落的概念、群落的物種組成、群落的空間結構等知識做好鋪墊。
(二)歸納提煉“群落”的概念
教師:結合問題探討中池塘生物種群組成的例子,強調各個種群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引導學生歸納群落的概念。
7、根據學生的歸納情況,突出“同一時間”、“一定區(qū)域”、“各種生物種群”等判斷要點。
學生:通過實例提煉出群落的概念:同一時間內聚集在一定區(qū)域中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
提問:一個池塘中的魚類是一個種群,還是一個群落或都不是。 (都不是)
(三)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問題
教師:結合課本P71研究群落圖表
設問: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問題和在種群水平上研究的有什么不同?研究群落有什么意義?
學生:閱讀課本P71研究群落的圖表內容,回憶上一課時的探究活動。
討論:群落研究的內容和種群研究的內容的區(qū)別,以及研究群落的意義。
使學生領悟:研究種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礎;群落是更高層次的系統(tǒng),在群落水
8、平上進行研究,又會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獲得新的認識。
(四)探討“群落的物種組成”
教師:(1)結合課本P72圖4-8、圖4-9、相關信息,展示課前收集到的關于新疆北部的常綠針葉林、福建武夷山的常綠闊葉林的相關圖片和物種資料。引導學生對比兩個森林群落在物種組成上的差別,包括常見的物種、占優(yōu)勢的物種等。
(2)引導學生歸納豐富度的概念。
學生:(1)觀看課件展示的圖片及相關資料,對比、回答:新疆北部的森林,主要是由常綠針葉樹種組成,而福建武夷山森林的主要樹種是闊葉喬木。
(2)歸納群落物種豐富度的概念,并理解物種豐富度的差異主要與氣候有關。
探究:“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 ”
9、 通過學生閱讀作談論,總結。
提問:(1)統(tǒng)計出的小動物的種類和數(shù)量能否代表該取樣地點物種的豐富度?有哪些原因使取樣地點的物種豐富度不同?
(2)在整個探究過程中,小組成員在哪些方面表現(xiàn)得較好?哪些方面需要加強?
學生:仔細采集樣本中的小動物,做好統(tǒng)計記錄,并進行簡單的分類。
學生:討論、回答:
1.探究活動的統(tǒng)計結果可以區(qū)別土壤中小動物的豐富度的差異,但不能完全代表該取樣地點物種的豐富度。物種的生存環(huán)境、氣候條件、物種之間的關系、人為因素等都會影響豐富度。
2.小組間進行交流,對實驗本身提出改進的意見,對小組成員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出自我批評。
板書設計:
10、第三節(jié)、群落的結構
群落:同意時間內聚集在一定區(qū)域中各種生物種群的集體
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問題:更高層次
二、群落的物種組成
豐富度:群落中物種數(shù)目的多少
教學反思:
第4章 種群和群落
第3節(jié) 群落的結構
第 1 課時 總 38 課時 2012年 月 日
備課組:張明蘭 何淑芬 張豐蘭 朱登 主備人:李 標
(第二課時)
(五)、探討“種間關系”
教師:布置學生閱讀課本P72-73的資料分析,再進行討論:
1.如何解釋資料1中的實驗結果?
2.分析猞猁和雪兔種群數(shù)量的波動情況,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規(guī)律?
3.猞
11、猁的存在對整個群落的穩(wěn)定可能起什么作用?
4.資料1和資料2中,兩個種群之間的相互作用結果有什么不同?
學生:討論、回答:
1.單獨培養(yǎng)時,兩種草履蟲均能正常生長繁殖。當它們被放在同一個容器中培養(yǎng)時,起初兩種草履蟲的數(shù)量較少,而食物(桿菌)數(shù)量較多,因此表現(xiàn)為兩種草履蟲的種群數(shù)量均增加。但是,隨著兩種草履蟲數(shù)量的增加,相互之間對食物的爭奪表現(xiàn)為大草履蟲處于劣勢,雙小核草履蟲處于優(yōu)勢。隨著雙小核草履蟲數(shù)量的增加,爭奪食物的優(yōu)勢越來越大,最終大草履蟲失去了食物來源而滅亡。
2.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約,使它們的種群數(shù)量保持在一定范圍內波動。
3.猞猁的存在不僅制約雪兔的種群數(shù)量,使得
12、植物→雪兔→猞猁之間保持相對穩(wěn)定,而且由于植物資源比較穩(wěn)定,進而使得另一些以植物為生的動物數(shù)量及其食物鏈相對穩(wěn)定,因而整個群落可以處在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
4.資料1中兩個種群之間是通過食物間接地發(fā)生作用,相互作用的結果是一方處于優(yōu)勢,另一方處于劣勢,最終滅亡。資料2中兩個種群是通過捕食與被捕食直接地發(fā)生作用,相互作用的結果是兩個種群數(shù)量相對穩(wěn)定。
??
捕食?????????? ?? 互利共生?????????? ? 競爭???????? ???? 寄生
兩種群間能量流動關系:
教師:培養(yǎng)學生讀圖、
13、分析數(shù)據的能力。為下一環(huán)節(jié)學習種間的四種關系做好鋪墊。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本P73圖4-10種間關系。
設問: 1.在資料分析中,大草履蟲與雙小核草履蟲、猞猁與雪兔的種間關系分別是什么?
2.請舉出捕食、競爭、寄生、互利共生的例子。
學生:讀圖,理解競爭、捕食、寄生、互利共生的概念。
學生:思考、回答:
1.大草履蟲與雙小核草履蟲之間是競爭關系,猞猁與雪兔之間是捕食關系。
2.列舉捕食、競爭、寄生、互利共生的其他例子。
教師:及時對學生列舉的例子進行評析。使學生明白種間的關系非常普遍;競爭不僅是對食物的相互爭奪,還包括對資源和空間的相互爭奪。
(六)探討“群落
14、的空間結構”
教師:結合課本P74-75圖4-11、12、13,展示課前搜集的圖片,引導學生閱讀圖片,并對不同群落的垂直結構、水平結構進行對比。
設問: 1.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各有什么特點?
2.這些結構有什么意義?
3.植物的垂直分層與動物的垂直分層有什么關系?
學生:閱讀圖片,討論、歸納:
1.垂直結構具有分層的特點,水平結構具有鑲嵌的特點。
2.可以更好的利用資源,如陽光。
3.在垂直方向上,動物的分布依賴于植物的分布。
教師:使學生認同不同群落在結構上的差異與氣候、人為因素等有關;不僅陸地群落具有空間結構,水生群落一樣具有。
(七)小結:小結本節(jié)
15、課所學習的內容
板書設計
第三節(jié)、群落的結構
三、種間關系
1、捕食
2、競爭
3、寄生
4、互利共生
四、群落的空間結構
1、垂直結構
2、水平結構
課堂訓練:
1、下列三圖分別表示兩種生物種群隨時間推移而發(fā)生的數(shù)量變化。那么,甲、乙、丙三圖表示的關系依次是( )
A.共生、競爭、捕食 B.共生、捕食、競爭
C.競爭、共生、捕食 D.捕食、競爭、共生
2、下圖是處于平衡狀態(tài)的某草原上各生物種群間的關系,請據圖回答:
(1)圖中鼠與兔之間構成了_______關系,貓頭鷹和蛇之間既是 關系,又是 關系。
(2)從進化角度看,鹿奔跑速度會越來越快。鹿奔跑速度的提高是通過__________之間的生存斗爭來實現(xiàn)的。鹿群個體間在奔跑速度上的_________為鹿的進化提高了選擇材料,而定向的__________決定了鹿的進化方向。
(3)由于人們連續(xù)地圍獵狼,使_______大量繁殖,結果草原植被受到破壞。停止圍捕_ _________年后,狼的數(shù)量逐漸增多,該草原生物種群間又恢復平衡。
教學反思:
w.w.w.k.s.5.u.c.o.m
- 6 -
用心 愛心 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