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guó)歷代紀(jì)元詳表.docx
《中國(guó)歷代紀(jì)元詳表.docx》由會(huì)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中國(guó)歷代紀(jì)元詳表.docx(71頁(yè)珍藏版)》請(qǐng)?jiān)谘b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中國(guó)歷代紀(jì)元詳表 1.1.1 中國(guó)歷代紀(jì)元表《現(xiàn)代漢語(yǔ)詞典》 1. 本表從“五帝”開(kāi)始,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guó)成立為止。 2. “五帝”以后,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前,參考2000年公布的《夏商周年表》作了調(diào)整。 3. 較小的王朝如“十六國(guó)”、“十國(guó)”、“西夏”等不列表。 4. 各個(gè)時(shí)代或王朝,詳列帝王名號(hào)(“帝號(hào)”或“廟號(hào)”,以習(xí)慣上常用者為據(jù)),年號(hào),元年的于支和公元紀(jì)年,以資對(duì)照。(年號(hào)后用括號(hào)附列使用年數(shù),年中改元時(shí)在干支后用數(shù)字注出改元的月份。) 干支次序表 天干地支,簡(jiǎn)稱(chēng)“干支”?!掇o源》里說(shuō),“干支”取義于樹(shù)木的“干枝”。 甲(jiǎ)、
2、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n)、癸(guǐ)稱(chēng)為“十天干”,其中甲、丙、戊、庚、壬為陽(yáng)干,乙、丁、己、辛、癸為陰干。 子(zǐ)、丑(chǒu)、寅(yn)、卯(mǎo)、辰(chn)、巳(s)、午(wǔ)、未(w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i)叫作“十二地支”,其中子、寅、辰、午、申、戌為陽(yáng)支,丑、卯、巳、未、酉、亥為陰支。十二地支對(duì)應(yīng)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gè)基本單位,又
3、形成了一套干支紀(jì)法。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來(lái)看,天干地支在我國(guó)古代主要用于紀(jì)日、卜卦和配合記事,后來(lái)更用于風(fēng)水、術(shù)數(shù)等領(lǐng)域,而干支用來(lái)紀(jì)年、月、日、時(shí)的歷法叫做干支歷。 01甲子02乙丑03丙寅04丁卯05戊辰06己巳07庚午08辛未09壬申10癸酉 11甲戌12乙亥13丙子14丁丑15戊寅16己卯17庚辰18辛巳19壬午20癸未 21甲申22乙酉23丙戌24丁亥25戊子26己丑27庚寅28辛卯29壬辰30癸巳 31甲午32乙未33丙申34丁酉35戊戌36己亥37庚子38辛丑39壬寅40癸卯 41甲辰42乙巳43丙午44丁未45戊申46己酉47庚戌48辛亥49壬子50癸丑 51甲寅
4、52乙卯53丙辰54丁巳55戊午56己未57庚申58辛酉59壬戌60癸亥 中國(guó)歷代紀(jì)元表 五帝(約公元前30世紀(jì)初—約公元前21世紀(jì)初) 帝王 說(shuō)明 黃帝 顓頊[zhuān xū] (公元前2513―2435)傳說(shuō)中的上古帝王。黃帝之孫,年十歲,佐少昊,二十即帝位,在位七十八年。 帝嚳[k] 傳說(shuō)中的古代帝王名,即五帝之一的高辛氏。黃帝之曾孫也. 堯[yo] 舜[shn] 夏(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 帝王 年號(hào) (在位時(shí)間) 干支 公元 禹[yǔ] 啟 太康 仲康 相
5、 少康 予 槐 芒 泄 不降 扃[jiōng] 廑[jǐn] 孔甲 皋[gāo] 發(fā) 癸[guǐ] (桀[ji]) 商(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 商前期(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300年) 帝王 年號(hào) (在位時(shí)間) 干支 公元 湯 太丁 外丙 中壬[rn]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6、雍己[yōngjǐ] 太戊[w] 中丁 外壬[rn] 河亶[dǎn]甲 祖丁 南庚 陽(yáng)甲 盤(pán)庚(遷殷前) 商后期(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46年) 帝王 年號(hào) (在位時(shí)間) 干支 公元 盤(pán)庚(遷殷后)* 小辛 (50) 前1300 小乙 武丁 (59) 前1250 祖庚 祖甲 廩[lǐn]辛 (44) 前1191 康丁 武乙 (35) 甲寅 前114
7、7 文丁 (11) 己丑 前1112 帝乙 (26) 庚子 前1101 帝辛(紂[zhu]) (30) 丙寅 前1075 *盤(pán)庚遷都于殷后,商也稱(chēng)殷。 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256)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 帝王 年號(hào) (在位時(shí)間) 干支 公元 武王(姬[jī]發(fā)) (4) 乙未 前1046 成王(姬誦) (22) 己亥 前1042 康王(姬釗) (25) 辛酉 前1020 昭王(姬瑕) (19) 丙戌 前995 穆王(姬滿(mǎn)) (55)共王當(dāng)年改元 乙巳 前976 共[gōng]王(姬繄[yī
8、] 扈[h]) (23) 己亥 前922 懿[y]王(姬囏[jiān]) (8) 壬戌 前899 孝王(姬辟方) (6) 庚午 前891 夷王(姬燮[xi]) (8) 丙子 前885 厲王(姬胡) (37)共和當(dāng)年改元 甲申 前877 共和 (14) 庚申 前841 宣王(姬靜) (46) 甲戌 前827 幽王(姬宮湦[shēng]) (11) 庚申 前781 東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帝王 年號(hào) (在位時(shí)間) 干支 公元 平王(姬宜臼[ji]) (51) 辛未 前770 恒王(姬林) (23)
9、 壬戌 前719 莊王(姬佗[tu]) (15) 已酉 前696 釐[xī]王(姬胡齊) (5) 庚子 前681 惠王(姬閬[lng]) (25) 乙巳 前676 襄[xiāng]王(姬鄭) (33) 庚午 前651 頃王(姬壬臣) (6) 癸卯 前618 匡王(姬班) (6) 己酉 前612 定王(姬瑜) (21) 乙卯 前606 簡(jiǎn)王(姬夷) (14) 丙子 前585 靈王(姬泄心) (27) 庚寅 前571 景王(姬貴) (25) 丁巳 前544 悼王(姬猛) (1) 辛巳 前520 敬王(姬匄
10、[gi]) (44) 壬午 前519 元王(姬仁) (7) 丙寅 前475 貞定王(姬介) (28) 癸酉 前468 哀王(姬去疾) (1) 庚子 前441 思王(姬叔) (1) 庚子 前441 考王(姬嵬[wi]) (15) 辛丑 前440 威烈王(姬午) (24) 丙辰 前425 安王(姬驕) (26) 庚辰 前401 烈王(姬喜) (7) 丙午 前375 顯王(姬扁) (48) 癸丑 前368 慎靚[jng]王(姬定) (6) 辛丑 前320 赧[nǎn]王(姬延) (59) 丁未 前314
11、秦【秦帝國(guó)(公元前221—公元前206)】 周赧王59年乙巳(前256),秦滅周。自次年(秦昭襄王52年丙午,前255)起至秦王政25年已卯(前222),史家以秦王紀(jì)年。秦王政26年庚辰(前221)完成統(tǒng)一。稱(chēng)始皇帝。 帝王 時(shí)間 干支 公元 昭[zhāo]襄[xiāng]王(嬴[yng]則,又名稷[j]) (56) 乙卯 前306 孝文王(嬴柱) (1) 辛亥 前250 莊襄王(嬴子楚) (3) 壬子 前249 始皇帝(嬴政) (37) 乙卯 前246 二世皇帝(嬴胡亥[hi]) (3) 壬辰 前209 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12、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 包括王莽[mǎng](公元9-23)和更始帝(23-25) 帝王 時(shí)間 干支 公元 高帝(劉邦) (12) 乙未 前206 惠帝(劉盈) (7) 丁未 前194 高后(呂稚[zh]) (8) 甲寅 前187 文帝(劉恒) (16) (后元)(7) 壬戌 戊寅 前179 前163 景帝(劉啟) (7) (中元)(6) (后元(3) 已酉 壬辰 戊戌 前156 前149 前143 武帝(劉徹) 建元(6) 元光(6) 元朔[shu](6) 元狩[shu](
13、6) 元鼎(6) 元封(6) 太初(4) 天漢(4) 太始(4) 征和(4) 后元(2) 辛丑 丁未 癸丑 己未 乙丑 辛巳 丁丑 辛巳 已酉 己丑 癸巳 前140 前134 前128 前122 前116 前110 前104 前100 前96 前92 前88 昭帝(劉弗陵) 始元(7) 元鳳(6) 元平(1) 乙未 辛丑八
14、丁未 前86 前80 前74 宣帝(劉詢(xún)) 本始(4) 地節(jié)(4) 元康(5) 神爵(4) 五鳳(4) 甘露(4) 黃光(10) 戊申 壬子 丙辰 庚申三 甲子 戊辰 壬申 前73 前69 前65 前61 前57 前53 前49 元帝(劉奭[sh]) 初元(5) 永光(5) 建昭(5) 竟寧(1) 癸酉 戊寅 癸未 戊子 前48 前43 前38 前33 成帝(劉驁[o]) 建始(4) 河平(4) 陽(yáng)朔(4) 鴻嘉(4) 永始(4) 元延(4) 綏和(2) 己丑 癸巳三 丁酉 前32 前28
15、 前24 平帝(劉衎[kn]) 元始(5) 辛酉 公元1 孺子?jì)耄ㄍ趺mǎng]攝政) 居攝(3) 初始(1) 丙寅 戊辰十一 6 8 【新】王莽[mǎng] 始建國(guó)(5) 天鳳(6) 地皇(4) 己巳 甲戌 庚辰 9 14 20 更始帝(劉玄) 更始(3) 癸未二 23 東漢(25-220) 帝王 時(shí)間 干支 公元 光武帝(劉秀) 建武(32) 建武中元(2) 已酉六 丙辰四 25 56 明帝(劉莊) 永平(18) 戊午 58 章帝(劉炟[d]) 建始(9) 元和(4) 章和(2) 丙子
16、甲申八 丁亥七 76 84 87 和帝(劉肇[zho]) 永元(17) 元興(1) 己丑 乙巳四 89 105 殤[shāng]帝(劉隆) 延平(1) 丙午 106 安帝(劉祜[h]) 永初(7) 元初(7) 永寧(2) 建光(2) 延光(4) 丁未 甲寅 庚申四 辛酉七 壬戌三 107 114 120 121 122 順帝(劉保) 永建(7) 元初(7) 永寧(2) 建光(2) 延光(4) 丁未 甲寅 庚申四 辛酉七 壬戌三 126 132 136 142 144 沖帝(劉炳) 永熹(嘉)(1)
17、 已酉 145 質(zhì)帝(劉纘[zuǎn]) 本初(1) 丙戌 146 桓帝(劉志) 建和(3) 和平(1) 元嘉(3) 永興(2) 永壽(4) 延熹(10) 永康(1) 丁亥 庚寅 辛卯 癸巳五 乙未 戊戌六 丁未六 147 150 151 153 155 158 167 靈帝(劉宏) 建寧(5) 熹平(7) 光和(7) 中平(6) 戊申 壬子五 戊午三 甲子十二 168 172 178 184 獻(xiàn)帝(劉協(xié)) 初平(4) 興平(2) 建安(25) 延康(1) 庚午 甲戌 丙子 庚子三 190
18、 194 196 220 三國(guó)(220—280) 魏(220—265) 帝王 時(shí)間 干支 公元 文帝(曹丕[pī]) 黃初(7) 庚子十 220 明帝(曹叡[ru]) 太和(7) 青龍(5) 景初(3) 丁未 癸丑二 丁巳三 227 233 237 齊王(曹芳) 正始(10) 嘉平(6) 庚申 己巳四 240 249 高貴相公(曹髦[mo]) 正元(3) 甘露(5) 甲戌十 丙子六 254 256 元帝(曹奐[hun]) (陳留王) 景元(5) 咸熙(2) 庚辰六 甲申五 260 264 蜀漢(221—
19、—263) 帝王 時(shí)間 干支 公元 昭[zhāo]烈帝(劉備) 章武(3) 辛丑四 221 后主(劉禪[shn]) 建興(15 延煕(20) 景耀(6) 炎興(1) 癸卯五 戊午 戊寅 癸丑八 223 238 258 263 吳(222—280) 大帝(孫權(quán)) 黃武(8) 黃龍(3) 嘉禾(7) 赤烏(14) 太元(2) 神鳳(1) 壬寅十 己酉四 壬子 戊午九 辛未五 壬申二 222 229 232 238 251 252 會(huì)稽王(孫亮) 建興(2) 五鳳(3) 太平(3) 壬申四 甲戌 丙子十
20、 252 254 256 景帝(孫休) 永安(7) 戊寅十 258 烏程侯(孫皓[ho]) 元興(2) 甘露(2) 寶鼎(4) 建衡(3) 鳳凰(3) 天冊(cè)(2) 天璽(1) 天紀(jì)(4) 甲寅七 已酉四 丙戌八 己丑十 壬辰 乙未 丙申七 丁酉 264 265 266 269 272 275 276 277 晉(265—420) 西晉(265—317) 武帝(司馬炎) 泰始(10) 咸寧(6) 太康(10) 太煕(1) 已酉十二 乙未 庚子四 庚戌 265 275 280 290 惠帝(司馬衷) 永
21、熙(1) 永平 (1) 元康(9) 永康(2) 永寧(2) 太安(2) 永安(1) 建武(1) 永安(1) 永興(3) 光熙(1) 庚戌四 辛亥 辛亥三 庚申 辛酉四 壬戌十二 甲子 甲子七 甲子十一 甲子十二 丙寅六 290 291 291 300 301 302 304 304 304 304 306 懷帝(司馬熾[ch]) 永嘉(7) 丁卯 307 愍[mǐn]帝(司馬鄴[y]) 建興(5) 癸酉四 313 東晉(317——420) 帝王 時(shí)間 干支 公元 元帝(司馬睿) 建武(2) 大興(4
22、) 永昌(2) 丁丑三 丙寅三 壬午 317 318 322 明帝(司馬紹) 永昌 太寧(4) 壬午閏十一 癸未三 322 323 成帝(司馬衍[yǎn]) 太寧 咸和(9) 咸康(8) 已酉閏八 丙戌二 乙未 325 326 335 康帝(司馬岳) 建元(2) 癸卯 343 穆帝(司馬聃[dān]) 永和(12) 升平(5) 乙巳 丁巳 345 357 哀帝(司馬丕) 隆和(2) 興寧(3) 壬戌 癸亥二 362 363 海西公(司馬奕) 太和(6) 丙寅 366 簡(jiǎn)文帝(司馬昱[y]) 咸安(2
23、) 辛未十一 371 孝武帝(司馬曜[yo]) 寧康(3) 太元(21) 癸酉 丙子 373 376 安帝(司馬德宗) 隆安(5) 元興(3) 義熙(14) 丁寅 壬寅 乙巳 397 402 405 恭帝(司馬德文) 元熙(2) 己未 419 南北朝(420—589) 南朝 宋(420—479) 武帝(劉裕) 永初(3) 庚申六 420 少帝(劉義符 景平(2) 癸亥 4223 文帝(劉義?。? 元嘉(30) 甲子八 424 孝武帝(劉駿) 孝建(3) 大明(8) 甲午 已酉 454 457 前廢帝(劉子
24、業(yè)) 永光(1) 景和(1) 乙巳 乙巳八 465 465 明帝(劉彧[y]) 泰始(7) 泰豫(1) 乙巳十二 壬子 465 472 后廢帝(劉昱[y]) (蒼梧王) 元徽(5) 癸丑 473 順帝(劉凖[zhǔn]) 昇[shēng]明(3) 丁巳七 447 齊(479—502) 帝王 時(shí)間 干支 公元 高帝(蕭道成) 建元(4) 己未四 479 武帝(蕭賾[z]) 永明(11) 癸亥 483 —陵王(蕭昭業(yè)) 隆昌(1 甲戌 494 海陵王(蕭昭文) 炎興(1 甲戌七 494 明帝(蕭鸞[lun])
25、 建武(5) 永泰(1) 甲戌十 戊寅四 494 498 東昏侯(蕭寶卷) 永元(3) 己卯 499 和帝(蕭寶容) 中興(2) 辛巳三 501 梁(502—557) 帝王 時(shí)間 干支 公元 武帝(蕭衍[yǎn]) 天監(jiān)(18) 普通(8) 大通(3) 中大通(6) 大同(12) 中大同(2) 太清(3) 壬午四 庚子 丁未三 己酉十 乙卯 丙寅四 丁卯四 502 520 527 229 535 546 547 簡(jiǎn)文帝(蕭綱) 大寶(2) 庚午 550 元帝(蕭繹[y]) 承圣(4) 壬申十一 55
26、2 敬帝(蕭方智) 紹泰(2) 太平(2) 乙亥十 丙子九 555 556 陳(557—589) 帝王 時(shí)間 干支 公元 武帝(陳霸先) 永定(3) 丁丑十 557 文帝(陳蒨[qin]) 天嘉(7) 天康(1) 庚辰 丙戌二 560 566 廢帝(陳伯宗) (臨海王) 光大(2) 丁亥 567 宣帝(陳頊[xū]) 太建(14) 己丑 569 后主(陳叔寶) 至德(4) 禎明(3) 癸卯 丁卯 583 587 北朝 北魏(386—534) 北魏建國(guó)于386年正月,初稱(chēng)代國(guó),至同年四月始改國(guó)號(hào)為魏,439年
27、滅北涼,統(tǒng)一北方。 帝王 時(shí)間 干支 公元 道武帝(拓跋珪[tu b guī]) 登國(guó)(11) 皇始(3) 天興(7) 天賜(6) 丙戌 壬申七 戊戌十二 甲辰十 386 396 398 404 明元帝(拓跋嗣[s]) 永興(5) 神瑞(3) 泰常(8) 己酉十 甲寅 丙辰四 409 414 416 太武帝(拓跋燾[tāo]) 始光(5) 神麚(4) 延和(3) 太延(6) 太平真君(12) 正平(2) 甲子 戊辰二 壬申 乙亥 庚辰六 辛卯六 424 428 432 435 440 451 南安
28、王(拓跋余[y]) 永(承)平(1) 壬辰三 452 文成帝(拓跋濬[jn]) 興安(3) 興龍(2) 太安(5) 和平(6) 壬辰十 甲子七 乙未六 庚子 452 454 455 460 獻(xiàn)文帝(拓跋弘) 天安(2) 皇興(5) 丙午 丁未八 466 467 孝文帝(元宏) 471 476 477 宣武帝(元恪[k]) 景明(4) 正始(5) 永平(5) 延昌(4) 庚辰 甲申 戊子八 壬辰四 500 504 508 512 孝明帝(元詡[xǔ]) 熙平(3) 神龜(3) 正光(6) 孝昌(3)
29、 武泰(1) 丙申 戊戌二 庚子七 乙巳六 壬申 516 518 520 525 528 孝莊帝(元子攸[yōu]) 建義(1) 永安(3) 壬申四 壬申九 528 528 長(zhǎng)光王(元曄[y]) 建明(2) 庚戌十 530 節(jié)閔帝(元恭) 普泰(1) 辛亥二 531 安定王(元朗) 中興(2) 辛亥十 531 孝武帝(元脩[xiū]) 太昌(1) 永興(1) 永熙(3) 壬子四 壬子十二 壬子十二 532 532 532 東魏(534—550) 帝王 時(shí)間 干支 公元 孝靜帝(元善見(jiàn)) 天平(4)
30、元象(2) 興和(4) 武定(8) 甲寅十 戊午 己未十一 癸亥 534 538 539 543 北齊(550—557) 帝王 時(shí)間 干支 公元 文宣帝(高洋) 天保(10) 庚午五 550 廢帝(高殷) 乾明(1) 庚辰 560 孝昭帝(高殷) 皇建(2) 庚辰八 560 武成帝(高湛[zhn]) 大寧(2) 河清(4) 辛巳十一 壬午四 561 562 后主(高緯) 天統(tǒng)(5) 武平(7) 隆化(1) 已酉四 庚寅 丙申十二 565 570 576 幼主(高恒) 承光(1) 丁酉 557 西魏
31、(535——556) 帝王 時(shí)間 干支 公元 文帝(元寶炬) 大統(tǒng)(17) 乙卯 535 廢帝(元?dú)J) —(3) 壬申 552 恭帝(元廓) —(3) 甲戌一 554 北周(557—581) 帝王 時(shí)間 干支 公元 孝閔帝(宇文覺(jué)) —(1) 丁丑 557 明帝(宇文毓[y]) —(3) 武成(2) 丁丑九 己卯八 557 559 武帝(宇文邕[yōng]) 保定(5) 天和(7) 建德(7) 宣政(1) 辛巳 丙丑 壬辰三 戊戌三 561 566 572 578 宣帝(宇文赟[yūn]) 大成(
32、1) 己亥 579 靜帝(宇文闡[chǎn]) 大象(3) 大定(1) 己亥二 辛丑一 579 581 隋(581—618) 隋建國(guó)于581年,589年滅陳,完成統(tǒng)一。 帝王 時(shí)間 干支 公元 文帝(楊堅(jiān)) 開(kāi)皇(20) 仁壽(4) 辛丑二 辛酉 581 601 煬[yng]帝(楊廣) 大業(yè)(14) 乙丑 605 恭帝(楊侑[yu]) 義寧(2) 丁丑十一 617 唐(618—907) 帝王 時(shí)間 干支 公元 高祖(李淵) 武德(9) 戊寅五 618 太宗(李世民) 貞觀(23) 丁亥 627 高宗(李治)
33、 永徽(6) 顯慶(5) 龍朔(3) 麟德(2) 乾封(3) 總章(3) 咸亨(5) 上元(3) 儀鳳(4) 調(diào)露(2) 永?。?) 開(kāi)耀(2) 永淳(2) 弘道(1) 庚戌 丙辰 辛酉三 甲子 丙寅 戊辰三 庚午三 甲戌八 丙子十一 己卯六 庚辰八 辛巳九 壬午二 癸未十二 650 656 661 664 668 670 674 676 679 680 681 682 683 中宗(李顯,又名哲) 嗣圣(1) 甲申 684 睿宗(李旦) 光明(1) 甲申二 684 武后(武曌[zho])
34、 武后稱(chēng)帝,改國(guó)號(hào)周。 光宅(1) 垂拱(4) 永昌(1) 載初(1) 天壽(3) 如意(1) 長(zhǎng)壽(3) 延載(1) 證圣(1) 天冊(cè)萬(wàn)歲(2) 萬(wàn)歲登封(1) 萬(wàn)歲通天(2) 神功(1) 圣歷(3) 久視(1) 大足(1) 長(zhǎng)安(4) 甲申九 已酉 己丑 庚寅正 庚寅九 壬辰四 壬辰九 甲午五 乙未 乙未九 丙申臘 丙申三 丁酉九 戊戌 更子五 辛丑 辛丑十 684 685 689 690 690 692 692 694 695 695 696 696 697 698 700 7
35、01 701 中宗(李顯,又名哲),復(fù)唐號(hào) 神龍(3) 景龍(4) 乙巳 丁未九 705 707 睿宗(李旦) 景云(2) 太極 (1) 延和(1) 庚戌七 壬子 壬子五 710 712 712 玄宗(李隆基) 先天(2) 開(kāi)元(29) 天寶(15) 壬子八 癸丑十二 壬午 712 713 742 肅宗(李亨) 至德(3) 乾元(3) 上元(2) —(1) 丙申七 戊戌二 庚子閏四 辛丑九 756 758 760 761 代宗(李豫) 寶應(yīng)(2) 廣德(2) 永泰(2) 大歷(14) 壬
36、寅四 癸卯七 己巳 丙午十一 762 763 765 766 德宗(李適[ku]) 建中(4) 興元(1) 貞元(21) 庚申 甲子 乙丑 780 784 785 順宗(李誦) 永貞(1) 已酉八 805 憲宗(李純) 元和(15) 丙戌 806 穆宗(李恒) 長(zhǎng)慶(4) 辛丑 821 敬宗(李湛[zhn]) 寶歷(3) 己巳 825 文宗(李昂) 寶歷 大(太)和(9) 開(kāi)成(5) 丙午十二 丁未二 丙辰 826 827 836 武宗(李炎) 會(huì)昌(6) 辛酉 841 宣宗(李忱[chn]) 大
37、中(14) 丁卯 847 懿[y]宗(李漼[cuǐ]) 大中 咸通(15) 己卯八 庚辰十一 859 860 僖[xī]宗(李儇[xuān]) 咸通 乾符(6) 廣明(2) 中和(5) 光啟(4) 文德(1) 癸巳七 甲午十一 庚子 辛丑七 乙巳三 戊申二 873 874 880 881 885 888 昭宗(李曄[y]) 龍紀(jì)(1) 大順(2) 景福(2) 乾寧(5) 光化(4) 天復(fù)(4) 天佑(4) 己酉 庚戌 壬子 甲寅 戊午八 辛酉四 甲子閏四 889 890 892 894 898 9
38、01 904 哀帝(李柷[ch]) 天佑 甲子八 904 五代(907—960) 后梁(907—923) 帝王 時(shí)間 干支 公元 太祖(朱晃,又名溫,全忠) 開(kāi)平(5) 乾化(5) 丁卯四 辛未五 907 911 末帝(朱瑱[zhn]) 乾化 貞明(7) 隆德(3) 癸酉二 乙亥十一 辛巳五 913 915 921 后唐(923—936) 帝王 時(shí)間 干支 公元 莊宗(李存勖[x]) 同光(4) 癸未四 923 明帝(李亶[dǎn]) 天成(5) 長(zhǎng)興(4) 丙戌四 庚寅二 926 930 閔[mǐn]帝
39、(李從后) 應(yīng)順(1) 甲午 934 末帝(李從珂[kē]) 清泰(3) 甲午四 934 后晉(936—947) 帝王 時(shí)間 干支 公元 高祖(石敬瑭[tng]) 天福(9) 丙申十一 936 出帝(石重貴) 天福* 開(kāi)運(yùn)(4) 壬寅六 甲申七 942 944 *出帝即位未改元。 后漢(947—950) 帝王 時(shí)間 干支 公元 高祖(劉暠[gǎo],本名知遠(yuǎn)) 天福* 乾佑(3) 丁未二 戊申 947 948 隱帝(劉承佑) 乾佑** 戊申二 948 *后漢高祖即位,仍用后晉高祖年號(hào),稱(chēng)天福十二年。 **隱帝即
40、位未改元。 后周(951—960) 太祖(郭威) 廣順(3) 顯德(7) 辛亥 甲寅一 951 954 世宗(柴榮) 顯德* 甲寅一 954 恭帝(柴宗訓(xùn)) 顯德 己未六 959 *世宗、恭帝都未改元。 宋(960—1279) 北宋(960—1127) 帝王 時(shí)間 干支 公元 太祖(趙匡胤[yn]) 建?。?) 乾德(6) 開(kāi)寶(9) 庚申 癸亥十一 丙辰十一 960 963 968 太宗(趙炅[jiǒng],本名匡義,又名光義) 太平興國(guó)(9) 雍熙(4) 端拱(2) 淳化(5) 至道(3) 丙子十二 甲申十一
41、 戊子 庚寅 乙未 976 984 988 990 995 真宗(趙恒) 咸平(6) 景德(4) 大中祥符(9) 天禧(5) 乾興(1) 戊戌 甲辰 戊申 丁巳 壬戌 998 1004 1008 1017 1022 仁宗(趙禎) 天圣(10) 明道(2) 景祐(5) 寶元(3) 康定(2) 慶歷(8) 皇祐(6) 至和(3) 嘉祐(8) 癸亥 壬申十一 甲戌 戊寅十一 庚辰二 辛巳十一 己丑 甲午三 丙申九 1023 1032 1034 1038 1040 1041 1049 1054 10
42、56 英宗(趙曙) 治平(4) 甲辰 1064 神宗(趙頊[xū]) 熙寧(10) 元豐(8) 戊申 戊午 1068 1078 哲宗(趙煦[x]) 元祐(9) 紹圣(5) 元符(3) 丙寅 甲戌四 戊寅六 1086 1094 1098 徽宗(趙佶[j]) 建中靖國(guó)(1) 崇寧(5) 大觀(4) 政和(8) 重和(2) 宣和(7) 辛巳 壬午 丁亥 辛卯 戊戌十一 己亥二 1101 1102 1107 1111 1118 1119 欽宗(趙桓[hun]) 靖康(2) 丙午 1126 南宋(1127—1279
43、) 帝王 時(shí)間 干支 公元 高宗(趙構(gòu)) 建炎(4) 紹興(31) 丁未五 辛亥 1127 1131 孝宗(趙眘[shn]) 隆興(2) 乾道(9) 淳熙(16) 癸酉 乙丑 甲午 1163 1165 1174 光宗(趙惇[dūn]) 慶元(6) 乙卯 1190 寧宗(趙擴(kuò)) 慶元(6) 嘉泰(4) 開(kāi)熙(3) 嘉定(17) 乙卯 辛酉 乙丑 戊辰 1195 1201 1205 1208 理宗(趙昀[yn]) 寶慶(3) 紹定(6) 端平(3) 嘉熙(4) 淳祐(12) 寶祐(6) 開(kāi)慶(1) 景定(
44、5) 已酉 戊子 甲午 丁酉 辛丑 癸酉 乙未 庚申 1225 1228 1234 1237 1241 1253 1259 1260 度宗(趙禥[q]) 咸淳(10) 乙丑 1265 恭宗(趙顯) 德佑(2) 乙亥 1265 端宗(趙昰[sh]) 景炎(3) 丙子五 1276 帝昺(趙昺[bǐng]) 祥興(2) 丙寅五 1278 遼【耶律氏】(907—1125) 遼建國(guó)于907年,國(guó)號(hào)契[q]丹,916年始建年號(hào),938(一說(shuō)為947)改國(guó)號(hào)為遼,983年復(fù)稱(chēng)契丹,1066年仍稱(chēng)遼。 帝王 時(shí)間 干支 公元 太祖(
45、阿保機(jī)) —(10) 神冊(cè)(7) 天贊(5) 天顯(13) 丁卯 丙子十二 壬午二 丙戌二 907 916 922 926 太宗(德光) 天顯 會(huì)同(10) 大同(1) 丁亥十一 戊戌十一 丁未二 927 938 947 世宗(阮[ruǎn]) 天祿(5) 丁未九 947 穆宗(璟[jǐng]) 應(yīng)歷(19) 辛亥九 951 景宗(賢) 保寧(11) 乾亨(5) 己巳二 己卯十一 969 979 圣宗(隆緒) 乾亨 統(tǒng)和(30) 開(kāi)泰(10) 太平(11) 壬午九 癸未六 壬子十一 辛酉十一 982
46、 983 1012 1021 興宗(宗真) 景福(2) 重熙(2) 辛未六 壬申十一 1031 1032 道宗(洪基) 清寧(10) 咸雍(10) 大(太)康(10) 大安(10) 壽昌(?。?) 乙未八 乙巳 乙卯 乙丑 乙亥 1055 1065 1075 1085 1095 天祚[zu]帝(延禧[xī]) 乾統(tǒng)(10) 天慶(10) 保大(5) 辛巳二 辛卯 辛丑 1101 1111 1121 金【完顏氏】(1115—1234) 帝王 時(shí)間 干支 公元 太祖(完顏旻[mn],本名阿骨達(dá)) 收國(guó)(2) 天
47、輔(7) 乙未 丁酉 1115 1117 太宗(晟[shng]) 天會(huì)(15) 癸卯九 1123 熙宗(亶[dǎn]) 天會(huì) 天眷(3) 皇統(tǒng)(9) 乙卯一 戊午 辛酉 1135 1138 1141 海陵王(亮) 天德(5) 貞元(4) 正隆(6) 己巳十二 癸酉三 丙子二 1149 1153 1156 世宗(雍) 大定(29) 辛巳十 1161 章宗(璟[jǐng]) 明昌(7) 承安(5) 泰和(8) 庚戌 丙申十一 辛酉 1190 1196 1201 衛(wèi)紹王(永濟(jì)) 大安(3) 崇慶(2) 至寧(
48、1) 己巳 壬申 癸酉五 1209 1212 1213 宣宗(珣[xn ]) 貞佑(5) 興定(6) 元光(2) 癸酉九 丁丑九 壬午八 1213 1217 1222 哀帝(守緒) 正大(9) 開(kāi)興(1) 天興(3) 甲申 壬辰一 壬辰四 1224 1232 1232 元【孛兒只斤氏】(1206-1368) 蒙古孛兒只斤氏鐵木真于1206年建國(guó)。1271年忽必烈定國(guó)號(hào)為元,1279年滅宋。 帝王 時(shí)間 干支 公元 太祖(鐵木真) (成吉思汗) —(22) 丙寅 1206 托雷(監(jiān)國(guó)) —(1) 戊子 1228
49、 太宗(窩闊臺(tái)) —(13) 己丑 1229 奶馬真后(稱(chēng)制) —(5) 壬寅 1242 定宗(貴由) —(3) 丙午七 1246 海迷失后(稱(chēng)制) —(3) 己酉三 1249 憲宗(蒙哥) —(9) 辛亥六 1251 世祖(忽必烈) 中統(tǒng)(5) 至元(31) 庚申五 甲子八 1260 1264 成宗(鐵穆?tīng)枺? 元貞(3) 大德(11) 己未 丁酉二 1295 1297 武宗(海山) 至大(4) 戊寅 1308 仁宗(愛(ài)育黎拔力八達(dá)) 皇慶(2) 延祐(7) 壬子 甲寅 1312 1314 英宗(碩德八剌
50、) 至治(3) 辛酉 1321 泰定宗(也孫鐵木爾) 泰定(5) 至和(1) 甲子 戊辰二 1324 1328 天順帝(阿速吉八) 天順(1) 丙辰九 1328 文宗(圖帖睦兒 天歷(3) 丙辰九 己巳 1328 1329 明宗(和世瓎[l])* 至順(4) 庚午五 1330 寧宗(懿[y]璘[ln]質(zhì)班) 至順 壬申十 1332 順帝(妥懽[huān]帖睦兒 至順 元統(tǒng)(3) (后)至元(6) 至元(28) 癸酉六 癸酉十 己亥十一 辛巳 1333 1333 1335 1341 *明宗于己巳(1329)正月即
51、位,以文宗為皇太子。八月明宗暴死,文宗復(fù)位。 明(1368—1644) 帝王 時(shí)間 干支 公元 太祖(朱元璋) 洪武(31) 戊申 1368 惠帝(朱允炆[wn]) 建文(4) 己卯 1399 成祖(朱棣[d]) 永樂(lè)(22) 癸未 1403 仁宗(朱高熾[ch]) 洪熙(1) 已巳 1425 宣宗(朱瞻[zhān]基) 宣德(10) 丙午 1426 英宗(朱祈[q]鎮(zhèn)) 正統(tǒng)(14) 丙辰 1436 代宗(朱祈鈺[y]) (景帝) 景泰(8) 庚午 1450 英宗(朱祈鎮(zhèn)) 天順(8) 丁丑一 1457 憲宗(朱見(jiàn)
52、深) 成化(23) 已酉 1465 孝宗(朱祐[yu]樘[tng]) 弘治(18) 戊申 1488 武宗(朱厚照) 正德(16) 丙寅 1506 世宗(朱厚熜[cōng]) 嘉靖(45) 壬午 1522 穆宗(朱載垕[hu]) 隆慶(6) 丁卯 1267 神宗(朱翊[y]鈞) 萬(wàn)歷(48) 癸酉 1573 光宗(朱常洛) 泰昌(1) 庚申八 1620 熹宗(朱由校) 天啟(7) 辛酉 1621 思宗(朱由檢) 崇禎(17) 壬辰 1628 *建文4年時(shí)成祖廢除建文年號(hào),改為洪武35年。 清【愛(ài)新覺(jué)羅氏】(1616—191
53、1) 清建國(guó)于1616年,初稱(chēng)后金,1636年始改國(guó)后為清,1644年入關(guān)。 帝王 時(shí)間 干支 公元 太祖(努爾哈赤) 天命(11) 丙辰 1616 太宗(皇太極) 天聰(10) 崇德(8) 丁卯 丙子四 1627 1636 世祖(福臨) 順治(18) 甲申 1644 圣祖(玄燁[y]) 康熙(61) 壬寅 1662 世宗(胤[yn]禛[zhēn]) 雍正(13) 癸卯 1723 高宗(弘[hng]歷) 乾隆(60) 丙辰 1736 仁宗(颙[yng]琰[yǎn]) 嘉慶(25) 丙辰 1796 宣宗(旻[mn]寧)
54、道光(30) 辛巳 1821 文宗(奕詝[zhǔ]) 咸豐(11) 辛亥 1851 穆宗(載淳[chn]) 同治(13) 壬辰 1862 德宗(載湉[tin]) 光緒(34) 己亥 1875 溥[pǔ]儀 宣統(tǒng)(3) 己酉 1909 1.1.2 中國(guó)歷代紀(jì)元表(上古—周朝) 中國(guó)歷代紀(jì)元表(上古——周朝) 上古 太古神話傳說(shuō) 盤(pán)古氏 天皇氏 地皇氏 人皇氏 鉅靈氏 句疆氏 譙明氏 涿光氏 鉅陳氏 黃神氏 鉅神氏 犁靈氏 大騩氏 鬼騩氏 弇茲氏 泰逢氏 冉相氏 蓋盈氏 大敦氏 云陽(yáng)氏 巫常氏 泰壹氏
55、空桑氏 倚帝氏 次民氏 辰放氏 蜀山氏 幾蘧氏 俙韋氏 庸成氏 渾沌氏 葛天氏 女?huà)z氏 赫胥氏 東戶(hù)氏 皇畺氏 啟統(tǒng)氏 吉夷氏 史皇氏 柏皇氏 中央氏 大庭氏 栗陸氏 昆侖氏 西陵氏 尊盧氏 祝融氏 皞英氏 有巢氏 朱襄氏 陰康氏 無(wú)懷氏 三皇 (約前4577-約前2697) 燧人(允婼) 太昊(伏羲) 炎帝(神農(nóng)) 五帝 (約前2697-前2070) 黃帝(公孫軒轅) 玄帝(姬顓頊) 帝嚳(姬夋) 唐堯(伊祁放勛) 虞舜(姚重華) 注:自黃帝至舜,皆同姓而異其國(guó)號(hào),以章明德。故黃帝為有熊,帝顓頊為高陽(yáng),帝
56、嚳為高辛,帝堯?yàn)樘仗?,帝舜為有?《史記五帝本紀(jì)第一》)。 夏(前2070-前1600) 禹(姒文命) (45) 辛卯 前2070 啟 (10) 丙子 前2025 太康 (29) 丙戌 前2015 仲康 (13) 乙卯 前1986 相 (28) 戊辰 前1973 后羿* (2) 丙申 前1945 寒浞 (38) 戊戌 前1943 少康 (21) 丙子 前1905 杼 (17) 丁酉 前1884 槐 (26) 甲寅 前1867 芒 (18) 庚辰 前1841 泄 (16) 戊戌 前1823 不降
57、 (59) 甲寅 前1807 扃 (21) 癸丑 前1748 廑 (21) 甲戌 前1727 孔甲 (31) 乙未 前1706 皋 (11) 丙寅 前1675 發(fā) (11) 丁丑 前1664 桀(履癸) (53) 戊子 前1653 *后羿、寒促篡位,夏朝中斷40年。 先商(前2257-前1600) 玄王(子契) 昭明 相土 昌若 曹 冥 高祖(王亥) 上甲微 報(bào)乙 報(bào)丙 報(bào)丁 示壬
58、 夔宗(示癸) 天乙(成湯) (17) 甲子 前1617 商(殷)(前1600-前1046) 前1300年盤(pán)庚遷都于殷,自此商又稱(chēng)為殷。 武王成湯(子履) (12) 辛巳 前1600 太祖代王(~太丁) (1) 癸巳 前1588 哀王外丙(~勝) (2) 癸巳 前1588 懿王仲壬(~庸) (4) 乙未 前1586 文王太甲(~至) (12) 己丑 前1582 昭王沃丁(~絢) (29) 辛亥 前1570 宣王太庚(~辯) (25) 庚辰 前1541 敬王小甲(~高) (17) 乙巳
59、前1516 元王雍己(~伷) (13) 壬戌 前1499 景王太戊(~密) (75) 乙亥 前1486 孝成王仲丁(~莊) (11) 庚寅 前1411 思王外壬(~發(fā)) (15) 辛丑 前1400 平王河亶甲(~整) (9) 丙辰 前1385 穆王祖乙(~滕) (19) 乙丑 前1376 桓王祖辛(~旦) (16) 甲申 前1357 僖王沃甲(~踰) (5) 庚子 前1341 莊王祖丁(~新) (9) 乙巳 前1336 頃王南庚(~更) (6) 甲寅 前1327 悼王陽(yáng)甲(~和) (7) 庚申 前1321
60、 文成王盤(pán)庚(~旬) (28) 丁卯 前1314 章王小辛(~頌) (14) 乙未 前1286 惠王小乙(~斂) (21) 庚戌 前1271 襄王武丁(~昭) (59) 辛未 前1250 戾王祖庚(~曜) (11) 庚午 前1191 定王祖甲(~載) (21) 辛巳 前1180 共王廩辛(~先) (4) 壬寅 前1159 安王康丁(~囂) (8) 丙午 前1155 烈王武乙(~翟) (35) 甲寅 前1147 匡王文丁(~托) (11) 己丑 前1112 德王帝乙(~羨) (26) 庚子 前1101
61、 紂王帝辛(~受) (30) 丙寅 前1075 邶王武庚(~祿父) (7) 乙未 前1046 先周(約前25世紀(jì)-前1046) 后稷(姬棄) 不窋 鞠 公劉 慶節(jié) 皇仆 差弗 毀隃 公非 高圉 亞圉 公叔祖類(lèi) (34) 丁丑 前1184 太公(古公亶父) (19) 辛亥 前1150 公季(季歷) (24) 庚午 前1131 文王(姬昌) (50) 甲子 前1107 武王(姬發(fā)) (
62、11) 甲申 前1057 周(前1046-前256) 西周(前1046-前771) 武王(姬發(fā)) (4) 乙未 前1046 成王(~誦) (22) 己亥 前1042 康王(~釗) (25) 辛酉 前1020 昭王(~瑕) (19) 丙午 前995 穆王(~滿(mǎn)) (55) 乙巳 前976 共王(~繄扈) (23) 己亥 前922 懿王(~囏 ) (8) 壬申 前899 孝王(~辟方) (6) 庚午 前891 夷王(~燮) (8) 丙子 前885 厲王(~胡) (37) 甲申 前877
63、 [共和]* (14) 庚申 前841 宣王(~靜) (46) 甲戌 前827 幽王(~宮湦) (11) 庚申 前781 攜王(~余臣) (11) 辛未 前770 *周公、召公共攝王事,一說(shuō)共伯和攝行天子政。 東周(前770-前256) 平王(姬宜臼) (51) 辛末 前770 桓王(~林) (23) 壬戊 前719 莊王(~佗) (15) 乙酉 前696 釐王(~胡齊) (5) 庚子 前681 惠王(~閬) (25) 乙巳 前676 襄王(~鄭) (33) 庚午 前651 頃王(~壬臣) (6)
64、癸卯 前618 匡王(~班) (6) 己酉 前612 定王(~瑜) (21) 乙卯 前606 簡(jiǎn)王(~夷) (14) 丙子 前585 靈王(~泄心) (27) 庚寅 前571 景王(~貴) (25) 丁巳 前544 悼王(~猛) (1) 辛巳 前520 敬王(~匄) (44) 壬午 前519 元王(~仁) (7) 丙寅 前475 貞定王(~介) (28) 癸酉 前468 哀王(~去疾) (1) 庚子 前441 思王(~叔) (1) 庚子 前441 考王(~嵬) (15) 辛丑 前440 威烈王(
65、~午) (24) 丙辰 前425 安王(~驕) (26) 庚辰 前401 烈王(~喜) (7) 丙午 前375 顯王(~扁) (48) 癸丑 前368 慎靚王(~定) (6) 辛丑 前320 赧王(~延) (59) 丁未 前314 紀(jì)王(~召) (5) 乙巳 前256 附:東西周分治年表 前367年,周王室內(nèi)亂,分裂為西周君與東周君.周赧王依西周君以居. 西周君(前440-前256) 桓公(姬揭) (26) 辛丑 前440 威公(~灶) (47) 丁卯 前414 惠公(~朝) (50) 甲寅
66、前367 武公(~共之) (28) 甲辰 前317 文公(~咎) (33) 壬申 前289 東周君(前367-前249) 惠公(姬班) (38) 甲寅 前367 文公(~昭) (23) 壬辰 前329 武公(~茛) (50) 乙卯 前306 靖公(~杰) (8) 乙巳 前256 吳(約前11世紀(jì)——前473) 太伯 仲雍 季簡(jiǎn) 叔達(dá) 周章 熊遂 柯相 彊鳩夷 馀橋疑吾 (24) 乙巳 前912 柯盧 (27) 己巳 前892 周繇 (37) 丙申 前865 屈羽 (36) 癸酉 前828 夷吾 (38) 己酉 前792 禽處 (39)
-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wú)特殊說(shuō)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qǐng)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qǐng)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hù)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yè)內(nèi)容里面會(huì)有圖紙預(yù)覽,若沒(méi)有圖紙預(yù)覽就沒(méi)有圖紙。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chǔ)空間,僅對(duì)用戶(hù)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duì)用戶(hù)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duì)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qǐng)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shí)也不承擔(dān)用戶(hù)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duì)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川渝旅游日記成都重慶城市介紹推薦景點(diǎn)美食推薦
- XX國(guó)有企業(yè)黨委書(shū)記個(gè)人述責(zé)述廉報(bào)告及2025年重點(diǎn)工作計(jì)劃
- 世界濕地日濕地的含義及價(jià)值
- 20XX年春節(jié)節(jié)后復(fù)工安全生產(chǎn)培訓(xùn)人到場(chǎng)心到崗
- 大唐女子圖鑒唐朝服飾之美器物之美繪畫(huà)之美生活之美
- 節(jié)后開(kāi)工第一課輕松掌握各要點(diǎn)節(jié)后常見(jiàn)的八大危險(xiǎn)
- 廈門(mén)城市旅游介紹廈門(mén)景點(diǎn)介紹廈門(mén)美食展示
- 節(jié)后開(kāi)工第一課復(fù)工復(fù)產(chǎn)十注意節(jié)后復(fù)工十檢查
- 傳統(tǒng)文化百善孝為先孝道培訓(xùn)
- 深圳城市旅游介紹景點(diǎn)推薦美食探索
- 節(jié)后復(fù)工安全生產(chǎn)培訓(xùn)勿忘安全本心人人講安全個(gè)個(gè)會(huì)應(yīng)急
- 預(yù)防性維修管理
- 常見(jiàn)閥門(mén)類(lèi)型及特點(diǎn)
- 設(shè)備預(yù)防性維修
- 2.乳化液泵工理論考試試題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