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群眾心事辦好利民實事政策理論學習范文》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讀懂群眾心事辦好利民實事政策理論學習范文(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讀懂群眾心事辦好利民實事政策理論學習范文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寧夏考察時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切實解決好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在脫貧攻堅和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為廣大黨員干部干事創(chuàng)業(yè)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讀懂群眾“操心事”,抬頭探路,想群眾所想,以發(fā)展紅利普惠于民。群眾操心的無非是怎樣過上好日子,期盼的是更好的教育、更穩(wěn)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yī)療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yōu)美的生活環(huán)境。正所謂發(fā)展才是硬道理,要解決群眾的“操心事”,就要讓群眾感受到實實在在的發(fā)展紅利。這
2、就要求廣大黨員干部要充分發(fā)揮先鋒模范作用,帶領群眾奮力拼搏、砥礪前行。要當“思路開闊、敢打敢拼”的“獅子型干部”,不當“只要不出事、寧愿不做事”的“太平官”。要當“兢兢業(yè)業(yè)、事必躬親”的“黃牛型干部”,不當“不求過得硬、只求過得去”的“逍遙官”。要當“心中有數”的“靠譜性干部”,不當“一問三不知”的“糊涂官”。正所謂“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廣大黨員干部要將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斷提升自己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能力水平,干在實處走在前列,不講空話套話,要始終把人民安居樂業(yè)、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解決群眾關心的就業(yè)、教育、社保、醫(yī)療、住房、養(yǎng)老、食品安全、社會治安等實際問題,讓人民的
3、生活更幸福更美好。
讀懂群眾“煩心事”,低頭邁步,急群眾所急,以解決難題奉獻于民。群眾煩心的可能是一些小事、雜事,低保問題解決沒有、水電氣打通沒有、孩子入學解決沒有、鄰里爭端調解沒有等等民生問題,這些小事表面上看可能無關痛癢甚至無關發(fā)展,但卻與群眾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正所謂群眾利益無小事,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就是要落實到關心群眾生產生活的工作中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首要解決的就是煩擾群眾的小事、雜事。這就要求廣大黨員干部要增強觀念意識,不僅要有長遠的發(fā)展眼光,也要有逐步解決群眾難題的能力。要踏踏實實沉下去,進得了群眾的屋,吃得了
4、百姓的飯,能上百姓的炕頭聊天,也能下農民的地頭問苦,打開群眾的話匣子,掌握最真實的情況。切不可將群眾的聲音不當回事、不以為然,否則只會讓基層矛盾不斷擴大,不僅破壞社會和諧穩(wěn)定也會影響發(fā)展大計。古人云,“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睆V大黨員干部要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各項工作中堅持問題導向,傾聽群眾呼聲,廣泛尊重和了解民意,滿足群眾所需所求,堅持與群眾“同頻共振”,做到群眾有什么難題,我們就解決什么問題,群眾需要什么,我們就干什么,真正把實事辦到群眾心坎上。
讀懂群眾“揪心事”,蹄疾步穩(wěn),憂群眾所憂,以實干業(yè)績取信于民。群眾憂的是什么?憂的是幫忙幫不到心上
5、,干事干不到點上。為官最忌“脫離群眾”,但不少黨員干部在干工作時往往容易忽視這一點,奉行“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干事創(chuàng)業(yè)異想天開、自以為是,既不站在群眾的立場想問題聽取群眾意見,也不通盤考慮與群眾商量,只顧自己腦門一熱作決策,干出來的不是“政績工程”就是“領導工程”,對群眾毫無幫助,對發(fā)展毫無意義。更有甚者大搞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特別是在脫貧攻堅領域就出現過不少作風問題,比如某地干部為了應付檢查,“潛伏”到貧困戶家里“裝兒子”,還有某國家級貧困縣花費巨資修女神像等現象,引發(fā)了當地群眾和廣大友的集體吐槽。群眾需要的是實實在在的幫扶,而不是這種自以為是、弄虛作假的“假把式”。正所謂“不受虛言,
6、不聽浮術,不采華名,不興偽事”,廣大黨員干部要充分發(fā)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作風,在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過程中,既不能弄虛作假搞“政績工程”,也要避免出現“剃頭挑子一頭熱”的現象,要充分尊重群眾的“話語權”,不能只顧自己樂不樂意,要問群眾滿不滿意、答不答應,要讀懂群眾“揪心事”,了解民意,得到群眾的支持才能更好地開展工作。
百代興盛依清正,千秋基業(yè)仗民心。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
。 ”當前我們正處于脫貧攻堅和疫情防控“雙線作戰(zhàn)”中,希望廣大黨員干部能夠讀懂群眾“心事”,切實解決好困擾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匯聚起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磅礴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