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大變革》教學設計3》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大變革》教學設計3(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第 9 課 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大變革
一、課標內容
通過商鞅變法等史實,認識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了解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及意義;理解商鞅變法的原因、內容及意義。
①通過對春秋戰(zhàn)國時期鐵農具、 牛耕得到推廣這一歷史現(xiàn)象的分析研究, 培養(yǎng)學生收集
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及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的能力。
②通過對商鞅變法原因及后果的分析, 培養(yǎng)學生運用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終極動力
這一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去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③通過講故事比賽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想像能
2、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④通過討論“商鞅變法對我們今天有何啟示”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鐵農具、 牛耕產生發(fā)展情況的討論研究過程, 或是通過對先秦以來農業(yè)生產工具
沿革情況的研究過程, 以及通過對商鞅變法的了解、 研究過程, 幫助學生感知人類生產進步
與社會變革的艱辛歷程和偉大成就,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價值觀;初步掌握歸納、比較、置
疑等基本的學習方法及具有初步判斷、 推理的能力; 養(yǎng)成自主探究的個性與習慣, 逐步掌握
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方式。
3、
三、教法學法
問題討論式教學法
本課內容難度較大,為啟發(fā)學生 思考,可將所有教學內容均以提問置疑方式切人,然
后通過師生共同討論,逐一解決突破難點、重點問題。
四、教學課時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1、課前引導
提問:上節(jié)課我們學了“春秋戰(zhàn)國的紛爭”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政治上出現(xiàn)了什么樣的局
面? ( 學生回答: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兼并戰(zhàn)爭愈演愈烈。 ) 那么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經濟
上又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 ? 最終導致什么結果 ?這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要學習的
4、內容: “戰(zhàn)國時
期的社會大變革” 。
2、新課教學
(一)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
1 、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廣
(1) 鐵農具
將這一目分為兩個部分,在“鐵農具的使用推廣”這一小目下,可設置這樣一些問題:
①中國境內大約在什么時候開始制造和使用鐵器?其依據(jù)是什么 ?( 學生閱讀課文后思考
回答。 )
②想一想: 圖中的各種農具都有些什么用途 ?它們與今天的鐵農具有何不一樣 ?原因是什
么 ? ( 多媒體或幻燈演示 《戰(zhàn)國鐵農具文物圖》 ,也可直接觀看教材中 《戰(zhàn)國時期的鐵農具》圖,然后提問組織討論。 )
③《戰(zhàn)國鐵
5、器主要出土地點分布圖》給我們提供了一些什么信息 ?說明了什么問題 ?( 多
媒體或幻燈演示教材《分布圖》 ,然后提問,組織學生歸納。 )
(2) 牛耕
在“牛耕的使用推廣”這一小目下,可設置這樣一些問題:
①牛耕發(fā)明以前, 人們是怎樣耕田的 ?牛耕大概是在什么時候出現(xiàn)的呢?鐵農具和牛耕的
出現(xiàn)有著什么樣的關系 ?( 組織學生閱讀課文,并展開想像,進行討論。 )
以上幾道題均需學生開動腦筋,作一定的分析、思考后才能回答出來。如回答不全面,
教師可進一步啟發(fā),力爭得出共同的認識。如出現(xiàn)不能達成一致意見的情況,可 要求學生
課后繼續(xù)探討。
6、
2、鐵農具和牛耕推廣的意義
在這一目下可設置這樣一個問題: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有何重大意義 ?
這一問可組織學生拓寬、拓深教材內容來回答,教師作必要的分析。
(二)商鞅變法
本目可設置如下四個問題展開教學:
①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為什么要相繼變法 ? ( 組織學生閱讀課文、分析討論。 )
②你知道“商鞅舌戰(zhàn)” 、“徙木立信”的故事嗎 ?請給大家說一說這兩個故事。
( 對商鞅變法主要的經過可依據(jù)課本補充一些故事,以增強課堂的生動性、趣味性。 )
③商鞅變法主要有哪些內容 ?其中哪條措施最為重要 ?為什么 ?
(
7、 第二問有一定的難度, 需要聯(lián)系作用進行比較才能回答, 可參考思考題點撥與活動提
示,對學生作一定的引導。 )
④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是什么 ?
( 最后一問可利用多媒體的交互功能,將內容與作用結合起來,由學生自由討論、自由
發(fā)揮,教師隨機演示。 )
為拓展 學生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還可增加一些拓展性思考題。 如:
①材料問答題
有一次朱镕基總理在北京觀看話劇《商鞅》 。當該劇最后演到商鞅因變法被舊貴族們處
以極刑車裂而死時,朱總理潸然淚下,感慨地說道: “改革總是要付出代價的 ! ”
舊貴族為什么這樣仇視商鞅 ?商鞅遇害后,他的
8、變法事業(yè)失敗了沒有 ?為什么 ?朱镕基總
理的話表達了他一個怎樣的信念 ?
②問答題
為什么“商鞅雖死,而秦法未敗” ?它給予了我們怎樣的啟示 ?提示:秦孝公死去后,守
舊派貴族殺害了商鞅, 但商鞅制定的新法已在秦國產生了很大的效益與影響, 成為人心所向,
大勢所趨。因此商鞅死后,他的主張及法令沒有被廢除,而是 繼續(xù)得以貫徹執(zhí)行,并成為
后來秦國變?yōu)槠邆€諸侯國中最強大的國家的主要原因。所以 “商鞅雖死,而秦法未敗” 。
商鞅變法給我們的啟示:
A、改革從來都不會一帆風順,有時甚至要付出血的代價。但順應歷史潮流的改革終究
會要取得勝利。
B、商鞅“治世不一道, 便國不法古” 的勇于改革、 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值得我們大力學習。
商鞅不向舊勢力屈服,堅持變法,直至獻出自己生命的大無畏勇敢精神也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