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解析:欣賞教學中的音樂風格與地域文化1》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主題解析:欣賞教學中的音樂風格與地域文化1(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主題解析:
外國民族民間音樂欣賞教學中的音樂風格與文化內涵理解
——拉丁美洲歌舞音樂 珠溪中學 葉菁
對于我們音樂教師來說,在課堂教學中最棘手的問題就是怎樣讓學生更好的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同時還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呢?由于每個學生的生活經歷、思想情感、理解能力不同,對于音樂作品的欣賞和理解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在短短的四十分鐘使學生體會音樂的內涵和音樂中表達的真實情感這其mi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眾所周知,音樂的表現特長在于抒情言志,通過音樂的各種手段賦予作品或普通、或深邃的哲理,使人們從中不僅得到美的享受
2、,同時獲得非同一般的啟迪。作為教師我們如何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音樂作品,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體現音樂的育人價值是我們值得深思的研究主題。市教研員席恒老師提出“促進理解的音樂教學”研修主題來幫助我們教師從根本從發(fā)在欣賞音樂作品的課堂中采用有效策略促進學生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促進理解”從音樂學科層面,就是我們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必要的音樂知識技能基礎上,通過資源統整、情境創(chuàng)設及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的發(fā)揮,引導學生感受與體驗音樂的思想情感,聯想與想象音樂形象,了解音樂相關文化,促進學生從整體上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在《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音樂與相關文化是音樂課人文學科屬性的集中體現,是直接增進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
3、學習領域。它有助于擴大學生音樂文化視野,促進學生對音樂的體驗與感受,提高音樂鑒賞、表現、創(chuàng)造以及藝術審美的能力?!边@學期聯片教研活動在區(qū)教研室的統一布置下研修主題定為:“欣賞教學中音樂風格與文化內涵的理解”。結合這個主題我們在近三次的校本、聯片研修活動:吳彤君老師執(zhí)教的《歐洲音樂大師的童趣之筆》;葉菁老師執(zhí)教的《非洲曠野的回響》和我們今天所執(zhí)教的李艷嬌老師的《熱情奔放的拉丁美洲歌舞音樂》中一致認為在欣賞教學中以音樂作品為載體,滲透作品相關文化,促進學生對音樂內涵的理解非常重要。
我們初中音樂課程在普及音樂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基礎上,日益發(fā)揮出普及音樂文化、弘揚人文精神的教育價值??v觀
4、整個六七年級的音樂教材中包括了豐富多彩的音樂,有中國傳統音樂文化、西方經典音樂文化、世界各國的民族民間音樂,甚至各個時代的大眾音樂,無不反映了各國、各民族、各時代人們的思想感情、審美理想以及民俗文化、風土人情。其中西方經典音樂作品和亞洲、非洲、歐洲、美洲一些國家的民間音樂作品占整個教材的30%左右,對學生拓展音樂文化視野,豐富學生的音樂審美經驗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從而使學生對各種音樂文化現象間的關聯和不同具有更深刻的體驗和理解。我們今天所研討和分享的這一單元是七年級第一學期第四單元《熱情奔放的拉丁美洲歌舞音樂》就是這30%的組成部分之一。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拉丁美洲音樂相關地域文化:
拉丁美
5、洲指的是美國以南直到南美洲最南端的廣大地區(qū)。面積相當于兩個歐洲,包括墨西哥,中美洲,加勒比,南美洲四個部分,古代印第安人曾在這里創(chuàng)造了燦爛輝煌的瑪雅、阿茲臺克、印加三大文化。音樂在當時也得到了較高的發(fā)展。經過300多年的殖民統治后,拉丁美洲的音樂文化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由于大量歐洲(尤其是地處伊比利亞半島的西班牙、葡萄牙)的音樂文化傳播到了整個拉丁美洲。同時,來自非洲的黑人奴隸也帶來了非洲的音樂藝術。長時期種族間的混血,也形成了各種新的混合民族。拉丁美洲的文化正是歐洲文化、印第安文化和非洲文化經過長期的碰撞、沖突、滲透、吸收后融合而成的一種統一而又多元的文化。它源于這三種文化而又不同于原有的文化
6、,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世界上。從宏觀的角度看,拉丁美洲音樂也是歐洲音樂、印第安音樂、非洲音樂的混合體。但由于混合的類型、層次、成份、程度各不相同,就形成了十分豐富、多種多樣的音樂風格。拉丁美洲的音樂文化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即印第安人音樂;以黑人音樂為中心的非洲--美洲音樂;以土生白人、混血人音樂為代表的拉美民間樂。由此看來,拉丁美洲音樂文化的特點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歌舞并重”,歌舞音樂是拉丁美洲民族、民間音樂的靈魂;一個是“多元化”,這種混合體的音樂文化的構成,主要來源于原住的印第安人的音樂文化、曾經的征服者和統治者的歐洲音樂文化,以及作為奴隸被送到拉丁美洲的非洲黑人的音樂文化。
如何以音樂
7、作品作為載體,融入相關的音樂文化,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音樂風格,乃至產生對多元音樂文化的學習興趣,是我們每位執(zhí)教者都值得思考的問題。
今天聯片組實踐的課例是單元第一課時,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拉丁美洲歌舞音樂的風格特征,激發(fā)起對拉丁美洲歌曲音樂的學習興趣,教學設計主要的教學內容是欣賞《西波涅》、《小伙伴》,基于對教材作品的分析和學情分析,借助作品的音樂風格與地域文化的理解,有效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欣賞教學的策略方法,解決教學重難點。
經過我們執(zhí)教者李艷嬌老師的反復試教和我們團隊的力量,本課選擇教材中的古巴歌曲《西波涅》和阿根廷音樂《小伙伴》作為教學載體,感受作品中拉丁美洲音樂特點與風格特征;通過了
8、解拉丁美洲國家的音樂文化,培養(yǎng)對拉丁美洲歌舞音樂的喜愛,進而激發(fā)對多元音樂文化的濃厚興趣;樂于同他人合作一起參與音樂的創(chuàng)編和表演,并分享合作學習音樂的愉悅感和成功感。教授的學生為借班上課,部分學生的音樂綜合素養(yǎng)相對比較薄弱,根據學情,確立本課的教學重點:感受并理解兩首樂曲所表現出的音樂情緒和內在情感,學習運用哼唱、舞蹈、節(jié)奏律動、打擊樂伴奏等方式合作表現音樂;教學難點:(1)理解和辨別歌曲《西波涅》中調性對比造成音樂情緒上的變化。(2)能用整齊、統一節(jié)奏律動、舞蹈、打擊樂聲音合作表現音樂。
(以上一段建議不要,在教案中應該予以體現了)
欣賞《西波涅》環(huán)節(jié)時,教師通過關鍵設問引導學生從歌曲情
9、緒、樂句對比、兩段的音樂色彩對比,總結歌曲的旋律特點,揭示這首古巴歌曲的旋律有著歐洲音樂的特征;教師再通過歌曲中切分節(jié)奏的敲擊練習和生生、師生之間的合作表演,總結歌曲的節(jié)奏特點,揭示《西波涅》的節(jié)奏體現非洲音樂節(jié)奏的特征,這些環(huán)節(jié)有效的剖析了拉丁美洲音樂文化關鍵詞“多元化”。教師引導學生感受歌曲大調和小調調性的對比,揭示了這首歌曲的內在深層次含義,是對西波涅這個已經滅絕的古巴土著民族的一種深深的懷念之情。利用學生的資源,表演拉丁舞蹈倫巴和探戈過渡到第二首歌曲《小伙伴》的欣賞中,教師注重舞蹈的體驗,讓學生感受拉丁美洲音樂文化的第二個關鍵詞“歌舞并重”。以《西波涅》為例,教師如何將音樂作品的講解和
10、音樂地域文化相結合的呢,如圖所示:
音樂教學載體《西波涅》 音樂文化特點
旋律特點(歐洲)
旋律特點 融合
多元化的特征
節(jié)奏特點(非洲)
歌舞并重的特點
隨音樂舞蹈
(那么作品《小伙伴》的學習,主要抓手是什么?是如何將音樂特點與地域文化結合起來設計策略方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風格特征的?)(建議:這兩首作品的欣賞教學策略方法在這里予以表述后,李艷嬌的說課就可以省略了,直接
11、進行課后反思)
基于以上的分析思考,我想給我們每一位音樂教師提供了許多啟示,我們在備課時從音樂作品這個“點” 擴大到與音樂相關的人文、地域、社會背景這個“面”上,在自己深層的理解音樂作品和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的基礎上,設計有效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幫助學生理解音樂作品,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兑魳氛n程標準解讀》中還明確提出:“基礎教育中的任何課程,只要是一門學科,必然會有系統的知識和技能體系。因此,對于音樂教育來說,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是必要的,它為學生進一步學習音樂奠定了基礎。” 綜合以上觀點,“審美”和“基礎知識”都是音樂教育的主要內容,它們同時體現在音樂欣賞課當中。音樂作品其實是一種綜合的呈現如圖所示:
12、
人文科學
音樂
自然科學
社會科學
圖中的人文科學就是與音樂作品相關的姐妹藝術,作曲家的生平故事,作曲家創(chuàng)作的經歷等,社會科學就是作品所產生的社會背景等,自然科學就是和音樂作品有關的地域文化等,所以音樂作品她形成的是一個生態(tài)文化圈,培養(yǎng)學生的體驗、實踐、創(chuàng)新等一系列更高層次上全方位的感性能力,升華出對生命的熱愛。音樂欣賞課的目的就在于通過感性體驗,使同學們找到先天深置于他們心中的“美的理想”和“美的判斷”,并將這種豐富、感性、本真、純粹、纖細、敏銳的感受能力挖掘出來,以此來發(fā)展他們身體、精神和心靈的力量。
(以上這段文字,我不是很明白,建議重新梳理,可以從”音樂作品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效載體,背后都蘊含著不同歷史文化,每個國家每個民族的音樂所呈現的風格特征與地域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我們在實施中外民族民間音樂板塊的教學時,必須-----
在我們初中六七年級的教材體系中,-----等單元的教學,都需要------,希望本次活動的主題解析可以給大家一些啟示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