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朱元思書教案 (2)》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與朱元思書教案 (2)(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與朱元思書》教案設計
一、導語:
祖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遼闊大地,江山是如此多嬌,千百年來,有多少文人墨客為之贊嘆,為之傾倒,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與朱元思書》就是其中一篇。(板題)這篇雖是書信,卻是一篇出色的寫景小品文?,F在讓我們一起品賞作者吳均筆下富春江沿途的奇山異水。請大家打開課文,先看看注釋,說說吳均是何許人也?
二、作者簡介,題解:見課本P168
三、朗讀感知文意:
1、生聽錄音,初步感知文意
2、生自由朗讀
3、全班齊讀
4、參考注釋翻譯全文
第二課時
一、 上節(jié)課我們疏通了本文的文意,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品讀全文。
請大家合起書,閉上雙眼,聽錄音,感受文章韻
2、味,體味文章意境。
(這種美就蘊含在字里行間,下面我們一起品讀。)
二、品讀全文:
1、開篇兩句描繪出怎樣一幅畫面?
是作者縱目遠眺的總體感受,寫到山、天這些開闊之景,眼界非常宏觀,讀時應當特別大氣。
2、在這種景的感召下,作者興致高漲,于是登船游覽,可想而知此時他的心情是怎樣的?從哪里可以看出?
心情:無拘無束 無牽無掛 怡然自得的,從“從、任意”可看出作者是在“泛舟”,由此可以感知作者的心境。所以此處應讀出輕松、愜意、悠閑的口氣。
3、下一句交代游覽路線及路程,用陳述語氣。而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對富春江美景的贊美,應用欣賞和贊美的口氣來讀。
跟老師齊讀,全體嘗試背誦
4、寫
3、富春江總體的特色是什么?課文中四個字可以可以具體來概括。 "奇山異水"(板書)
5、僅僅發(fā)出贊嘆太空洞并不能引起讀者共鳴,接下來作者要具體描繪富春江的奇山、異水。作者先寫的什么,再寫的什么? 先寫異水,再寫奇山(板書:異水、奇山)
6、自讀第二段,作者寫了水的哪幾方面,以突顯其不同尋常的?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水色 水深 水清 水急
魚在水中非水清而不可見,何況是正在游動、倏忽而過的魚;石在千丈水中要看見實屬不易,更何況是細石,足見水清。寫水色縹碧同樣表示水之清透,不混濁。有沒有直接寫水深?“千丈見底”是不是寫水深?“千丈”是寫水深,可是“千丈見底”是寫水清,即使千丈深仍能
4、見到底。
故此處主要寫到了水的清澈 (板書:見底 無礙——水之清)
7、從何以見水流湍急?甚箭,若奔,分別是什么意思?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甚箭,比箭還快速。若奔,像奔馬一樣。 夸張和比喻。(板書:急湍 猛浪——水之急)
8、大家看看以上寫異水的三個句子,前兩句和最后一句,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
前兩句是靜態(tài)描寫,后一句是動態(tài)描寫。從以上句子的描寫中,我們感受到了一種清澈透明的靜態(tài)美和一種氣勢磅礴的動態(tài)美。富春江水的清澈,使人的心靈仿佛也變得透明而無雜質了。富春江水的洶涌急流,不得不讓人的心情隨之澎湃!可以說作者不僅僅是用眼睛在觀察美景,而是在用心靈去感受美景。對于水之“異”,作者不
5、是空洞抽象的贊美,而是通過具體事物——游魚細石來表現的,顯得格外有力。
9、動靜結合景才如此美妙,再誦讀,注意前兩句帶著非常新奇的神情,非常欣賞的態(tài)度,要有點悠然,讀得稍輕,后一句要繪聲繪色,讀粗重渾厚,讀出氣勢。
接下來作者又是如何寫奇山的?齊讀第三段
10、此段一目了然可看到山的哪些特點,從何看出?
高 多 (板書:夾岸高山——山之高 千百成峰——山之多)
除此還有嗎?請同學們注意:山是靜態(tài)的,生長也是緩慢的,但此處作者卻把山寫得有一種什么感覺?從哪些字詞可看出? 原本靜止的重山疊嶺寫活了, “負 競 軒 邈 爭 指”
作者在此使用什么修辭手法? 擬人,達到化靜為動
6、的效果,使山富有了生機和活力。
故這里山還具有著動態(tài)美。
11、這種情趣除了表現在視覺上還表現在聽覺上,接下來作者寫到了哪幾種景物的聲響?
泉水 鳥 蟬 猿
12、在這里我們可以聽到“泠泠作響”的泉聲,“嚶嚶成韻”的鳥鳴,“千轉不窮”的蟬叫和“百叫無絕”的猿啼,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景象?非常喧鬧,非常嘈雜的景象嗎?
不是,表面上熱鬧異常,其實是以鬧寫靜,顯示出山深無人的幽靜。
13、大家還學過運用此種寫法的詩句嗎?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 ——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 ——王籍《入
7、若邪溪》
14、對于這聲響作者是什么態(tài)度,討厭,喜歡?
這種嘈雜,都是一種和諧的自然聲音,是一種天籟之聲,是上天構造大自然,讓所有這些動物發(fā)出的真實的聲響,是非常潔凈的聲音,它們發(fā)出聲音,不是為了名,也不是為了利,既不是奉迎拍馬之聲,也不是爭權奪利之聲,更不是風嘯嘯、馬悲鳴,刀槍劍戟沖撞的撕殺之聲! 所以作者是懷著對自然的向往和贊美之情去描寫的。
這樣,寫到這里,我們就很容易理解下面兩句。"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鳶,一種非常兇猛的鳥。戾,到達的意思。飛得非常高的鳶,比喻為了功名利祿而極力攀高的人,他們看到這山峰后,也會平息自已的他們那熱衷功名利祿的心。經綸,就是籌
8、劃,治理。籌劃世俗事物的人,看到這幽美的山谷,也會流連忘返。這使我們從內心感受到富春江美景對人的心靈的凈化,真可謂“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其實這也是作者的感慨。吳均出身于寒賤家庭,在異常講究門庭的南朝時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他也曾經做過閑散的朝官,因撰寫《齊春秋》,得罪了梁武帝,遭遇了焚書免官的懲處。正因為有這樣的遭遇和經歷,面對這樣的美景,作者自然產生對大自然的留戀、向往之情,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官場政務的厭倦。
15、大家考考慮慮,這是寫人呢,還是寫山水呀? 是寫山水之美。
16、這是一種什么寫法? 反襯。這種寫法主要突出富春江景色的奇異,有誘人的力量。
我們再接著往下
9、讀最后兩句-----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17、此處再次寫景,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著,在白天也如同是黃昏一樣;稀疏的樹枝想到交錯著,時而能夠見到太陽。你有何感受? 文章寫到前面兩句,應該結尾了,可是后面為什么還要接著寫景?接著寫下去,好像又是一個開頭。
我跟大家的感覺也是一樣的。實際上,也有不少人,讀了這篇文章后,覺得最后兩句刪掉才好。理由跟你們的差不多。大家再仔細品讀一下全文,帶著感覺去讀,考慮考慮作者留下這兩句的原因是什么? 想想,作者乘著船,在剛剛發(fā)出那番感慨后,船仍然繼續(xù)前進,江面上又出現了一種景觀:兩岸高大繁茂的樹木,把整個江面遮蔽了,好像一個大帳篷
10、,船就在這種籠罩中慢慢前進、慢慢游弋,一會兒,又出現了又到了江面稍寬的地段,"橫柯"變成了"疏條"。
船一直是在前進的。用陸游的話來說,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們可以由此再進一步想像,再接下去,還有什么美妙的景致?讓人欲想欲覺得有吸引力,真是言有盡而意無窮。
教師總結:文章表現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潔的情懷,當然情感的抒發(fā)與文中的景物描寫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與社會時俗作對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也更加反襯出富春江的驚人之美和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下面,我們一起把全文再誦讀一遍。
18、宋朝的蘇軾曾經評價唐朝的王維,說他的詩"詩中有畫"。咱們今天讀了吳均的駢文書信,有什么感覺? 也是"詩中有畫"。 這就是有名的"吳均體",短小精悍,詩中有畫。
最后請同學齊背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