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學(xué)年高中語文 第四單元 文言文(3) 17 游褒禪山記課時作業(yè) 粵教版必修5》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2019-2020學(xué)年高中語文 第四單元 文言文(3) 17 游褒禪山記課時作業(yè) 粵教版必修5(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17 游褒禪山記
一、基礎(chǔ)知識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余與四人擁火以入 擁:舉,拿
B.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夷:平坦
C.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 觀:觀察
D.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極:盡情享受
【答案】C(觀:景象)
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與“其孰能譏之乎”中的“其”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B.距其院東五里
C.予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D.一之謂甚,其可再乎
【答案】D(D.和例句中“其”均為副詞,反詰語氣。其他三項均為代詞)
3.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
2、說,正確的一項是( )
A.①和②的“乃”相同,③和④的“且”不同
B.①和②的“乃”不同,③和④的“且”相同
C.①和②的“乃”相同,③和④的“且”也相同
D.①和②的“乃”不同,③和④的“且”也不同
【答案】D(①副詞,就,于是。②動詞,是,就是。③副詞,將要。④連詞,尚且)
4.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沒有活用現(xiàn)象的一項是( )
A.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B.其下平曠,有泉側(cè)出
C.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D.火尚足以明也
【答案】A(B.名詞作狀語。C.形容詞作名詞。D.形容詞作動詞)
二、文本閱讀
閱讀課文第3~4段,完成后面的題。
5
3、.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于是予有嘆焉 嘆:嘆息
B.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極少
C.何可勝道也哉 勝:驕傲
D.其孰能譏之乎 孰:怎么
【答案】B(A.嘆:感慨。C.勝:盡。D.孰:誰,哪一個)
6.下列句子中,“以”字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例: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A.夫夷以近
B.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C.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
D.由山以上五六里
【答案】C(例句和C中的“以”都是介詞,因。A.連詞,表并列,并且。B.介詞,用來。D.連詞,表示方位的界限和范圍)
7.下列對文段分析不正確的一
4、項是( )
A.作者認為盡了自己的努力卻不能達到目的,也可以問心無愧了。
B.文段闡述了要到險遠之處,才能看到“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需要有志、力、物三個條件,缺一不可。
C.作者特別強調(diào)“志”——志向、意志,這和他后來百折不撓地推行新法的精神是一致的。
D.作者運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對人生、事業(yè)的追求,也需要有堅定的志向的道理。
【答案】D(未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8.翻譯下列句子。
(1)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
(2)此所以學(xué)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盡了自己的主觀努力而未能達到,便可以無所悔恨,難道誰還能譏笑嗎?
(2)這就是讀書人不可以不深入地思考而謹慎地采取(資料)的緣故。
三、課外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
司馬楚之,字德秀,晉宣帝弟太常馗之八世孫。父榮期,晉益州刺史,為其參軍楊承祖所殺。楚之時年十七,送父喪還丹陽。會劉裕誅夷司馬氏,叔父宣期、兄貞之并遇害。楚之乃亡匿諸沙門中,濟江至
6、汝、潁間。
楚之少有英氣,能折節(jié)待士。及劉裕受禪,規(guī)欲報復(fù)。收眾據(jù)長社,歸之者常萬余人。宋武帝深憚之,遣刺客沐謙圖害楚之。楚之待謙甚厚。謙夜詐疾,知楚之必來,欲因殺之。楚之聞謙病,果自赍湯藥往省之。謙感其意,出匕首于席下,以狀告,遂委身以事之。其推誠信物,得士之心,皆此類也。
明元末,山陽公奚斤略地河南,楚之遣使請降,授荊州刺史。奚斤既平河南,以楚之所率戶民分置汝南、南陽、南頓、新蔡四郡,以益豫州。太武初,尋征入朝,授安南大將軍,封瑯邪王,以拒宋師。破宋將彥之別軍于長社。又與冠軍安頡攻拔滑臺,禽宋將朱修之、李元德及東郡太守申謨,俘萬余人。上疏求更進討,太武以兵久勞,不從,以散騎常侍征還。尋
7、宋將裴方明、胡崇之寇仇池。楚之與淮陽公皮豹子等督關(guān)中諸軍擊走方明,禽崇之。仇池平而還。
車駕征蠕蠕,楚之與濟陰公盧中山等督運以繼大軍。時鎮(zhèn)北將軍封沓亡入蠕蠕,說令擊楚之以絕糧運。蠕蠕乃遣奸覘入楚之軍,截驢耳而去。有告失驢耳者,楚之曰:“必覘賊截之為驗耳,賊將至矣?!奔词管娙朔チ鵀槌撬嘀顑龀橇⒍\至冰峻城固不可攻逼賊乃走散。世祖聞而嘉之。
在邊二十余年,以清儉著聞。及薨,贈征南大將軍、領(lǐng)護西戎校尉、揚州刺史,謚貞王,陪葬金陵。
(選自《魏書·列傳二十五》,有刪改)
9.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即使軍人伐柳為/城水灌之令凍城/立而賊至/冰峻城固/不可攻
8、逼賊/乃走散
B.即使軍人伐柳/為城水灌之令凍/城立而賊至/冰峻城固/不可攻逼/賊乃走散
C.即使軍人伐柳為城/水灌之令凍/城立而賊至/冰峻城固/不可攻逼/賊乃走散
D.即使軍人伐柳/為城水灌之令凍/城立而賊至/冰峻城固/不可攻逼賊/乃走散
【答案】C
1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參軍,“參謀軍務(wù)”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晉以后地位漸低,成為諸王、將軍的幕僚,如北齊各州,刺史屬官有錄事、功曹、倉曹、中兵等參軍。
B.征,征召,特指君王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充任官員,如《后漢書·張衡傳》“安帝雅聞衡善術(shù)學(xué),公車特征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中的
9、“征”字即是作此解釋。
C.散騎常侍,指在皇帝左右規(guī)諫過失,以備顧問的官職。魏文帝合并散騎與中常侍為一官,至唐代,已無實際職權(quán),但仍為尊貴之官,多為將相大臣的兼職。
D.薨,古代用以稱諸侯之死,《禮記》曾載“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祿,庶人死曰死”。后世皇帝的寵妃以及沒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可稱薨。
【答案】D(后世要有封爵的大官之死才能稱薨)
11.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司馬楚之命運坎坷,發(fā)憤圖強。他雖然生逢晉末動亂,年少時諸多親人被害,被迫四處逃亡躲匿,但是一直未忘家仇,等待時機,積蓄力量。
B.司馬楚之禮賢下士,深得人心。
10、他年輕時便有英武豪邁的氣概,能夠屈己待人,明知沐謙佯裝生病打算刺殺他,他還親自端送湯藥前去探病。
C.司馬楚之能征善戰(zhàn),功勞卓著。他幾次與宋軍交戰(zhàn),均大獲全勝,后與淮陽公等人督率關(guān)中諸軍抗宋,趕跑裴方明,活捉胡崇之,平定了仇池。
D.司馬楚之機智應(yīng)變,謀略過人。他在隨皇上討伐蠕蠕的戰(zhàn)役中負責(zé)督運糧草,及時識破了敵人的陰謀,設(shè)計應(yīng)敵,成功驅(qū)散賊寇,確保了糧草的供應(yīng)。
【答案】B(“明知沐謙佯裝生病打算刺殺他”有誤)
1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謙感其意,出匕首于席下,以狀告,遂委身以事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告失驢耳者,楚之曰:“必覘賊截之為驗耳,賊將至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沐謙被他的情意感動了,從席子底下拿出了匕首,將實情告訴了他,從此便跟隨侍奉司馬楚之。
(2)有人把丟失驢耳的情況報告給司馬楚之,司馬楚之說:“這一定是前來窺探的賊寇截斷去做憑證的,敵兵就要到了。”
四、語言運用
13.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dāng)?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
12、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
連日來,全世界的輿論場被一個有關(guān)引力波的消息激起巨大漣漪。中國科學(xué)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茍利軍用了個比喻解釋引力波。他說,如果把時空比喻成大海,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物晃一下尾巴,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體如果產(chǎn)生對時空的擾動,也會產(chǎn)生一種波,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力波的發(fā)現(xiàn)被稱為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實驗驗證中最后一塊缺失的“拼圖”。
【答案】①那么天體就像是海中的生物?、诰蜁a(chǎn)生向外傳播的水波 ③這就是引力波
14.下面是紫砂壺成型過程的簡要框架,請把這個過程寫成一段話,要求內(nèi)容完整,表述準(zhǔn)確,語言連貫,不超過80個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紫砂壺的成型過程,首先是通過打泥條、做壺身,并在壺身加上壺柄、壺嘴和壺蓋,完成壺身的捏制;而后是對制好的壺身進行貼花、繪畫和刻字的裝飾加工。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