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2015年高中語文 3.4《》學案 新人教版必修3》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新課標)2015年高中語文 3.4《》學案 新人教版必修3(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師說》學案
一、三維目的
1.知識與能力:學習有“破”有“立”的寫法。積累掌握“傳”“師”“道”“受”“固”等詞的用法。
2.過程和方法:理解本文的中心論點,并用自己的話加以表述。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了解課文尊師重道的深刻內(nèi)涵,感悟作者抨擊時弊、堅持真理的精神。
二、導(dǎo)讀
1、了解作者。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祖籍河北昌黎縣,世稱 “韓昌黎”。他二十五歲中進士,二十九歲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他先后做過四門博士、國子博士、國子祭酒,直接從事教育和教學工作,是唐代一位很有影響的教育家。他還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dǎo)者。他反對魏晉
2、六朝以來浮華艷麗的文風,竭力主張“文以載道”,提出了“惟陳言之務(wù)去”、“辭必己出”的口號,對當時和后世的影響極其深遠。韓愈不僅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lǐng)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被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2、解題: “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屬議論文范圍,一般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 “師說”意思是解說關(guān)于“從師”的道理。
3、背景:魏晉以來,社會上風行非學無師,重視“家傳”,。在韓愈所處的中唐時代,雖然推行科舉制度,但恥于從師的風氣卻很盛行,上層“士大夫之族”無論學業(yè)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們不愿從師學
3、習,而且他們也反對別人從師學習。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唯有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抗顏而為師”,并著《師說》千古佳文。
三、導(dǎo)思
1、這篇文章為誰而作?何以見得?文中有沒有信息?
2、一代文學宗師為什么要為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伙子寫下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師說》?
找出與中心論點有密切關(guān)系的句子,并解釋說明。
3、文末說“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謂的“古道”指的是古人從師之道,古人從師之道是什么?課文體現(xiàn)在哪里?
4、本文的中心論點?古人如此的注重從師學習,那么教師的作用和任務(wù)是?從師學習的必要性是?擇師的標準是什么?(原文語言回答)
5、教師的“傳道”、“受業(yè)”、“
4、解惑”這三項任務(wù),哪一項是主要的?第一段對“受業(yè)”一項未作闡述,這是為什么?
6、第二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說說這一段與第一段是怎樣聯(lián)系的?該段用了什么論證方法?如何展開論證的?
7、韓愈批評“恥學于師”的風氣,涉及的面似乎很廣——開頭是“今之眾人”,接著是做父親的人,最后又是“士大夫之族”,他的主要批評對象究意是誰?請說明理由。
8、第3段的中心句是什么?作者是從哪一角度來進行論述?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9、歸結(jié)本文的寫作目的。
四、導(dǎo)練
【跟蹤試題】
(1)給劃線句子注音并解釋意思
句讀( ) 六藝經(jīng)傳( ) 作《師說》以貽之( )
5、 官盛則近諛( ) 或師焉,或不焉( )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2.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3)解釋下列古今異義詞語的古今義
學者 古: 今:
所以 古: 今:
從而 古: 今:
眾人 古: 今:
小學 古: 今:
不必 古:
6、 今:
(4)解釋下列劃線詞語的意思
師道者不傳也久矣? ( )
吾師道也????????? ( )
師道之不復(fù)??????? ( )
惑而不從師??????? ( )
吾師道也????????? ( )
師道之不復(fù)??????? ( )
不恥相師????????? (恥: )(師: )
吾從而師者? ( )
圣益圣( )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 )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是故:
7、 ) (無: )
(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2. 師不必賢于弟子
3.不拘于時,學于余
4.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6)下列加點詞語的含義與現(xiàn)在的用法分析正確的一組是: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 ②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
③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 ④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⑤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⑥年十七,好古文
A.全不相同 B.②③⑤和現(xiàn)在的用法相同
8、
C.全都相同 D.①③⑥和現(xiàn)在的用法相同
(7)下列加點詞語含義相同的一組是:
A.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B.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 圣人無常師
C.吾從而師之 D.其聞道也亦先乎吾
乃大驚,問所從來 余嘉其能行古道
(8)下列各句中的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B 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B.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9、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
D 而恥學于師 D.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不拘于時,學于余 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9)韓愈,字_______,世稱_______,卒謚“____”,作品集有《___________》。他是唐代“___________”的倡導(dǎo)者,后人稱之為“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余七家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高試題】
三、閱讀
10、下面兩段文字,完成10-13題。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①知之②,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③為惑④,終不解⑤。生⑥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⑦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⑧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也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
11、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fù),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10.給文中空缺的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八處選填恰當虛詞(則、其、于、也、而、之、焉、乎、矣、以、哉、所、且、者、即、夫)。
11.下列兩組加點詞的含義分析正確的一組是:
3 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③圣人之所以為圣
4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④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
12、惑也
A.①與②的“惑”相同,③與④的“所以”不同
B.①與②的“惑”相同,③與④的“所以”亦相同
C.①與②的“惑”不相同,③與④的“所以”也不同
D.①與②的“惑”不相同,③與④的“所以”相同
12.從句式特征看,與“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項:
A.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B.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C.不拘于時,學于余 D.圣人無常師
13.下面對這兩段文字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無論貴賤長幼,有道者皆可為師的擇師標準,打破了門第觀
念,很有積極意義。
B.作者認為那
13、些童子竹師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老師,只是“小學”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連用了三個對比,層層深入,從不同側(cè)面批判當時士大夫恥于
從師的不良風氣。
D.作者對于士大夫看不起“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反而還比不上他們,經(jīng)予了強
烈的責備和諷刺。
《師說》學案答案
導(dǎo)思答案
1、這篇文章為誰而作?何以見得?文中有沒有信息?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從課文的最后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韓愈的這篇《師說》是寫給一個叫李蟠的十七歲小伙子的。
2、一代文學宗師為什么要為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伙子寫下這一篇
14、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師說》?
可以總結(jié)為三個原因:①李蟠好古文,②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他不拘于時,學于余 ③能行古道
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時和能行古道。
3、文末說“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謂的“古道”指的是古人從師之道,古人從師之道是什么?課文體現(xiàn)在哪里?
古人從師之道——古之學者必有師且無常師
課文的一、三兩段中闡述了古人的從師之道,可以總結(jié)為“古之學者必有師”“圣人無常師”,古代的知識淵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師,正如韓愈所說的“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同時古代的圣人不僅向老師學習,還“無常師”,向各種人甚至遠不如他的人請教和學習 ,自然讓我們想
15、到了孔子的話“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且要“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4、本文的中心論點?古人如此的注重從師學習,那么擇師的原則是什么?(原文語言回答)
中心論點是:⑴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⑵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中心論點可以概括為:人應(yīng)該從師學習,從師是為了學道,應(yīng)不論其地位高低和年紀大小。)
擇師的原則:①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5、教師的“傳道”、“受業(yè)”、“解惑”這三項任務(wù),哪一項是主要的?第一段對“受業(yè)”一項未作闡述,這是為什么?
在韓愈看來,教師最重要的任務(wù)就是“傳道”,他“
16、收召后學”,“抗顏而為師”,主要目的就是要“傳道”,恢復(fù)儒家的“道統(tǒng)”,因而提出“師道”的口號。這個意圖是貫穿全文的。“受業(yè)”是教師的起碼工作,即下文說的“授之書而習其句讀”,人盡皆知。開頭全面概括教師的任務(wù)時不可不說,但不是論述的對象。
6、第二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說說這一段與第一段是怎樣聯(lián)系的?該段用了什么論證方法?如何展開論證的?
中心句: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ǚ终擖c)
這段以第一段為立論根據(jù),批判當時土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通過針砭時弊,從反面論證第一段所提出的觀點,說明從師的必要。
7、韓愈批評“恥學于師”的風氣,涉及的面似乎很廣——開頭是“今之眾人”,接著是
17、做父親的人,最后又是“士大夫之族”,他的主要批評對象究意是誰?請說明理由。
主要的批判對象是士大夫之族。理由有二:第一,從行文的語氣看,本段結(jié)尾對士大夫之族不僅表露了作者的不滿情緒,而且顯示出一種鄙夷和蔑視的態(tài)度。說他們瞧不起勞動群眾,卻不如勞動群眾聰明,不懂得從師的道理。第二,“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正是這類人的特殊心態(tài),也是門第觀念很深的反映,而門第觀念跟以“道”為師的正確主張恰恰是格格不入的。
8、第3段的中心句是什么?作者是從哪一角度來進行論述?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中心句:圣人無常師。(分論點)
這一段是正面論證,作者舉出孔子詢官于郯子,訪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問禮于老聃的
18、事例,并引用孔子的名言,進而推斷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的結(jié)論。這個結(jié)論,是對第一段提出的“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的深化,也是對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的進一步批判。
9、歸結(jié)本文的寫作目的。
???? 作者明確指出教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yè)解惑”,而居首位的是“傳道”,因而提出“師道”的口號,以恢復(fù)儒家的“道統(tǒng)”。而要恢復(fù)儒家道統(tǒng),就要在文風上來一個解放,提倡古文,反對駢體文。提倡尊師重道。寫作目的:推進古文運動
導(dǎo)練答案
(1)給劃線句子注音并解釋意思
句讀( dòu ) 六藝經(jīng)傳(zhuàn) 作《師說》以貽之( yí
19、 )
官盛則近諛( yú ) 或師焉,或不焉( fǒu )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受”通“授”,傳授)
2.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不”通“否”)
(3)學者 古:求學的人 今:在學術(shù)上有一定造詣的人
所以 古:用來……的憑借 今:因果關(guān)系連詞
從而 古:跟從……并且 今:連詞,表示結(jié)果或目的。即因此、就
眾人 古:一般的人 今:許多人
20、小學 古:小的方面要學習 今:初等教育的學校
不必 古:不一定 今:不需要
4)解釋下列劃線詞語的意思
師道者不傳也久矣? (風尚) 吾師道也????????? (道理)
師道之不復(fù)??????? (風尚) 惑而不從師??????? (老師)
吾師道也????????? (學習) 師道之不復(fù)??????? (從師)
不恥相師????????? (學習) 吾從而師者??? (師,名詞用作意動詞即“以……為師”)
圣益圣(更加,越發(fā))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看不起)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是故:因此,所以 ) (無: 無論 )
(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判斷句
2. 師不必賢于弟子 狀語后置
3.不拘于時,學于余 被動句 狀語后置
4.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賓語后置
(6)(A)
(7)(B)
(8)(B)
(9)答案:退之、韓昌黎、文、《昌黎先生集》、古文運動。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10.而、者、其、也、矣、乎、夫、所 11.C 12.A 13.B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