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學年高中語文 16春夜宴諸從弟桃李園序學案 粵教版《唐宋散文選讀》》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5-2016學年高中語文 16春夜宴諸從弟桃李園序學案 粵教版《唐宋散文選讀》(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春夜宴諸從弟桃李園序
“闐寂”何義
讀《卡夫卡的鐘擺》(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其《詹姆斯·喬伊斯:〈都柏林人〉》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然而,喬伊斯并非在《死者》中特別使用了這種反襯與對比,盡管本篇不乏這種技巧的使用,比如冬天屋內的溫暖與窗外的寒冷、喧鬧與寂靜、嘈雜與諦聽、高談闊論與闐寂的記憶?!边@里的“闐寂”,我想肯定是“闃寂”之誤。
“闐”讀tián,“充滿”的意思,現(xiàn)代漢語有“喧闐”一詞,指聲音大而雜,義同“喧鬧”。查遍各類大小辭書,未見有“闐寂”的說法。
“闃”讀qù,形容寂靜。闃寂,即靜寂、寧靜。魯迅先生《亥年殘秋偶作》最后兩句就是:“竦聽荒雞偏闃
2、寂,起看星斗正闌干?!弊屑汅w會上述語境,用“闃寂”一語十分妥帖。
——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合訂本,作者:劉從軍
簡
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縣),出生于碎葉城(當時屬唐朝領土,今屬吉爾吉斯斯坦),4歲再隨父遷至綿州。25歲時只身出蜀,開始了廣泛的漫游生活。天寶元年(742),李白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后因不能見容于權貴,在京僅兩年半,就賜金放還而去,至道觀紫極宮,成為一個真正的道士,過著飄蕩四方的漫游生活。762年病逝于今安徽境內,享年61歲。
作品
李白存世詩
3、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
駢文與賦的區(qū)別
“駢”是兩匹馬并行的意思。駢文句式要求對偶,詞性相對,
就像兩匹并行的馬。而出句和對句兩個句子的平仄也有要求,如兩匹馬的馬蹄踏步那樣有規(guī)則。駢文除少部分過渡句子原則上可以用散句簡要帶過外,其他一律嚴格要求對仗,不要求韻。此外,駢文還講究辭藻、用典。
羽觴(shānɡ) 瓊筵(yán) 逆旅(nì)
一、基礎考查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注音不正確的一項是(B)
A.萬物之逆旅也(nì) B.古人秉燭夜游(běnɡ)
C.開瓊筵以坐花(yán) D.飛羽觴
4、而醉月(shānɡ)
解析:B項,“秉”讀bǐnɡ。
2.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D)
A.萬物之逆旅也 逆旅:客舍
B.百代之過客也 過客:旅客,旅行者
C.況陽春召我以煙景 煙景:煙柳美景
D.大塊假我以文章 大塊:大塊的土地
解析:D項,大塊:大自然。
3.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C)
A.萬物之逆旅也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B. 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夫子何命焉為
C. 況陽春召我以煙景
繪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D. 飛羽觴而醉月
懷帝閽而不見
解析:C項,均為介詞,用。A項,助詞
5、,的/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B項,動詞,成為/語氣詞,表疑問。D項,連詞,表順承/連詞,表轉折。
4.下列語句分別編成四組,全都表現(xiàn)作者愉悅心情的一項是(B)
①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②陽春召我以煙景
③大塊假我以文章 ④群季俊秀,皆為惠連
⑤幽賞未已,高談轉清 ⑥不有佳詠,何伸雅懷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⑤⑥ D.②⑤⑥
解析:①表現(xiàn)人生之短,歡樂之少,⑤寫宴會的情景。⑥寫作者的愿望。
二、拓展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題。
送徐無黨南歸序
歐陽修
草木鳥獸之為物,眾人之為
6、人,其為生雖異,而為死則同,一歸于腐壞漸盡泯滅而已。而眾人之中,有圣賢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間,而獨異于草木鳥獸眾人者,雖死而不朽,逾遠而彌存也。其所以為圣賢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見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無所不獲;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見于言者,則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見于言可也。自詩書史記所傳,其人豈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見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語者矣。若顏回者,在陋巷曲肱饑臥而已,其群居則默然終日如愚人。然自當時群弟子皆推尊之,以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歲,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況于言乎?
予讀班
7、固《藝文志》,唐《四庫書目》,見其所列,自三代秦漢以來,著書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猶三四十篇,其人不可勝數(shù),而散亡磨滅,百不一、二存焉。予竊悲其人,文章麗矣,言語工矣,無異草木榮華之飄風,鳥獸好音之過耳也。方其用心與力之勞,亦何異眾人之汲汲營營①,而忽然以死者,雖有遲有速,而卒與三者同歸于泯滅,夫言之不可恃也。蓋如此。今之學者,莫不慕古圣賢之不朽,而勤一世以盡心于文字間者,皆可悲也!
東陽徐生少從予學為文章稍稍見稱于人既去而與群士試于禮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辭日進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氣而勉其思也,故于其歸,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為文辭者,亦因以自警焉。
(選自歐陽修《居士集》)
注:①
8、汲汲營營:忙忙碌碌。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C)
A.逾遠而彌存也 彌:長久
B.不見于言可也 言:著作
C.無異草木榮華之飄風 榮華:茂盛
D.稍稍見稱于人 稍稍:漸漸
解析:C項,榮華:花朵。
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
A.一歸于腐壞漸進泯滅而已
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溟
B. 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C. 其人不可勝數(shù),而散亡磨滅
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D. 亦因以自警焉
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
9、
解析:A項,均為介詞,到。B項,代詞,代指前面列舉的三個事情/語氣助詞,表停頓。C項,連詞,表轉折/連詞,表順承。D項,介詞,通過/動詞,沿襲。
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C)
A.作者感慨于當時學者“立言傳世以求不朽”的世風,強調了“修身為本,精神不朽”的觀點,具有振聾發(fā)聵的警示作用。
B.顏回無甚功和言,竟然受當世和后世如此推崇。文章以此為例,有力地說明了君子務本,修身立德,精神不朽的道理。
C.文中用“草木榮華之飄風,鳥獸好音之過耳”來比工麗文辭,意在說明立言是不能傳世永存的,盡心于文字是可悲的。
D.文末“然予固亦喜為文辭者,亦因以自警焉”一句,意味深長
10、,增添了勸誡的力量,更激勵人自省自醒。
解析:C項,應是意在說明只顧立言存世、終盡心于文字是可悲的。
8.斷句與翻譯。
(1)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語句斷句。
東 陽 徐 生 少 從 予 學 為 文 章 稍 稍 見 稱 于人 既 去 而 與 群 士 試 于 禮 部 得 高 第 由 是 知 名 其 文 辭 日 進 如 水 涌 而 山 出
(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況于言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予欲摧其盛氣而勉其思也,故于其歸,告以是言。
1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東陽徐生/少從予學為文章/稍稍見稱于人/既去/而與群士試于禮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辭日進/如水涌而山出
(2)①顏淵能夠不朽而永存,固然不是憑借他的功業(yè),更何況是著作呢?
②我希望挫一挫他的銳氣,勉勵他勤于求學之道,因此在他南歸之時贈送這篇文章給他。
參考譯文:
各種草木鳥獸被歸類為“物”,而世間眾人被歸類為“人”,他們生存在世時雖有分別,然而到了死亡時卻很相同,最終也都腐朽、消亡殆盡罷了。而圣賢身處世人之中,他們也面對著這種生死變化,然而卻和各種事物及世
12、人有分別的地方是他們能在精神、功業(yè)上永垂千古,時間再久也能夠留存。他們之所以能成為圣賢之人,是勤于修身,勤于建功,勤于著書立說,正是因為這三者,他們才能雖死而千古不朽。一個人能努力修煉個人操守的話,一定能有所成就;若要建立個人功業(yè),卻是有成與不成之分;若要行文傳世的話,則被個人天賦所約束。有些人能建立功業(yè),卻未必有著作留下??础对姟贰稌贰妒酚洝返戎魉?,當中有多少人是善于著作的呢?那些有高尚德行的人,雖然不能建立功業(yè),又沒有著作傳世,也是可以的??鬃拥牡茏又校心芙⒐I(yè)的,有能著書立說的。像顏淵這樣的,他獨居窮宅挨饑受冷,與人相處時又整天沉默寡言,整天像個愚笨無能的人一樣。然而當時孔門中
13、眾多弟子都極其尊重顏淵,無人敢與他相比。就是后世千百年來,也沒有人能在德行上勝過顏淵。顏淵能夠不朽而永存,固然不是憑借他的功業(yè),更何況說是著作呢?
我曾讀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唐代的《四庫書目》等著作,見當中列舉上古至今有著作流傳的文人,其作品有多至百余篇,也有少的約三四十篇,這樣的人多不勝數(shù),但大部分的作品卻已隨時間而散失消亡,至今只存留百分之一二而已。我暗自悲嘆這些人,他們的文章雖然華麗,詞句雖然工巧,但好像花木被風吹散,鳥獸鳴叫掠過耳邊一樣。他們創(chuàng)作時竭盡心力,這又和世人為生活忙忙碌碌有何分別呢?而且最后也或早或遲地面對死亡,他們的情況和草木、鳥獸、世間眾人一樣,全部歸于泯滅消失,可知道“立言”實在是不能夠依靠的?,F(xiàn)今追求學問的人,他們全都羨慕古代圣賢能夠名聲不朽,可是只懂用一輩子功夫在著述文字方面,那真是可悲的了!
東陽縣的徐無黨從小便跟隨我學習寫文章,漸漸被別人稱贊。學成后,與各位士子在禮部應考科舉;名列前茅,從而名聲顯著人前。他的文章日漸進步,有一種如泉水涌流而山勢漸出的氣勢。不過,我希望挫一挫他的銳氣,勉勵他勤于求學之道,因此在他南歸之時贈送這篇文章給他。同時,我自己相當喜愛為文寫作,因此也用本文來警示自己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