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版高中語文 第二單元 第5課《張中丞傳》后敘文本助讀(含解析)》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版高中語文 第二單元 第5課《張中丞傳》后敘文本助讀(含解析)(11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第5課 《張中丞傳》后敘
大唐烽火,遍地狼煙,餓殍遍野,生靈涂炭。國家遭外敵蹂躪,在亂軍中搖搖欲墜;人民遭王朝傾軋,在黑暗中匍匐前行。在國難當頭,哀鴻遍野的時刻,張巡,是你,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死守城池,不逆不降,寧死不屈,大義凜然!你,以百卒抗百萬軍師,你,以一城捍大唐天下!你,是天下的表率,是民族的脊梁!
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你說:“男兒死耳,不可為不義屈!”是的,你做到了,人民感激你,文人感念你,你的名字,流芳百世,熠熠生輝!
知識鏈接
一、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南陽(今孟州)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謚號“文”,
2、后人尊稱韓文公。
韓愈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反對六朝以來的駢文,提倡先秦、兩漢的散文,文學上主張“辭必己出”、“惟陳言之務去”。他的文章,說理透辟,氣勢充沛,結構嚴謹,語言精煉,對當時及后代的散文創(chuàng)作都有重大影響。著有《昌黎先生集》。
二、背景資料
本文是韓愈散文代表作之一。在安史之亂中,張巡與許遠齊心協(xié)力堅守睢陽,最后城破身死。當時,有人指責許遠怕死,又說張巡、許遠不該死守睢陽孤城,致使平民遭殃。韓愈對此深感憤慨,認為這些人是在誣蔑張巡和許遠。他讀了李翰的《張巡傳》之后,覺得意猶未盡,便以更熾熱的文筆表彰張巡、許遠的功績和氣節(jié)。本文采用夾敘夾議的寫法,選
3、擇最有代表性的事件來突出人物的性格,將張巡和南霽云慷慨激昂、忠勇堅貞的形象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了。
三、文體知識
“序”是文章體裁的一種,古人常用它來說明著作寫作出版的情況和對作家作品的介紹評論,一般放在書前,變稱作“敘”或“引”?!昂笮颉背邆洹靶颉钡淖饔猛猓€可對著作進行補充、批語或反駁,一般放在書后。本文是作者在閱讀李翰所寫的《張巡傳》后,對有關材料作的補充,對有關人物的議論,所以題為“后敘”。
文白對照
4、
不畏義死,不榮幸生
——《張中丞傳后敘》賞析
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安史之亂爆發(fā)。張巡、許遠起兵討賊,共守睢陽,被敵圍困,苦戰(zhàn)十月,終因糧盡援絕,睢陽城陷,二人被俘壯烈犧牲。但當時朝廷一些文武官員為開脫自己怯敵逃跑的無恥行徑,百般詆毀張、許。李翰是張巡好友,曾同張巡在睢陽,親歷戰(zhàn)守情形,便寫了《張巡傳》上呈肅宗,澄清是非。然而,由于安史之亂后,唐王朝仍處于藩鎮(zhèn)割據(jù)、軍閥混戰(zhàn)的
5、混亂狀態(tài)。擁兵自重的各地節(jié)度使為給自己的分裂叛亂活動制造輿論,還在不斷制造關于張、許的流言。對此,韓愈無比憤慨,從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立場出發(fā),于憲宗元和二年(807)寫作此文,給李翰的《張巡傳》以重要補充,熱情表彰張、許等忠貞為國的功績和寧死不屈的高尚氣節(jié),義正詞嚴地批駁了強加在他們頭上的誣蔑不實之辭。
這篇文章熔敘事、議論、抒情為一爐,前后照應,疏密相間。前半部分以議論為主,寫法上夾敘夾議,對當時流傳的謬論,有選擇地逐一批駁。針鋒相對,說理透辟,力破種種謬說。它以當時久圍無援的形勢與張、許堅定死守的實際情理,推斷“畏死”誣辭純屬無稽之談,而“蒙恥求活”為絕不可能。至此,文章宕開一筆,揮戈直擊那
6、些“強兵坐觀者”的罪責,又揭露那些對張、許的誹謗實為逆賊張目的實質。這段議論,縱橫開合,曲折多變,說理環(huán)環(huán)緊扣,層層深入,具有很強的說服力;而強烈的對比,貼切的比喻,以及反詰、設問的運用,使論辯效果更為生動,更為深刻。
下半部分轉入敘事,詳略得當,重點突出,為了烘托南霽云的“勇且壯”,只精選了具有典型意義的三件事:其一,南霽云拒食豐盛筵席,憤然拔刀斷指,斥責賀蘭進明;其二,當確知賀蘭進明不肯出兵援救,“即馳去”,出城時抽矢射佛寺浮圖,表示其無比憤慨;其三,就義前對張巡一段慷慨激昂的對答。如此處理,詳中有度,略而不疏,頗能見出剪裁的功夫,壯士形象,虎虎有生氣。文章寫張巡就義時情狀,可謂惜墨如金
7、,僅兩句話,“顏色不亂,陽陽如平?!?,但英雄視死如歸的神態(tài),已躍然紙上,千秋凜然。
本文結構嚴謹,富于變化,通篇自始至終傾注了一個情字。前部分的議論,既是補闕,同時也從側面刻畫了張、許忠貞為國、不屈死節(jié)的形象。因此,以下的敘事就有了根據(jù),更為充實、可信,收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有關張巡的一些細節(jié)描述,如他才氣橫溢,過目不忘,為文援筆立成,以及接近關心士卒和百姓等等,閑處落筆,把張巡的形象烘托得更加完美高大。說明他不僅是個勇將,而且文武雙全。對許遠的描述,雖較簡略,卻處處能照應前文。說他“寬厚長者”、“貌如其心”、“呼巡為兄”,與上文的“授之柄而處其下”前后呼應,一個只問國事,不計權位的寬厚長者
8、形象更覺鮮明。此外,無論議論或敘事,都融入了作者的真情實感?!吧泻抻嘘I者”一句,是為世人不詳張、許功績而遺憾,而痛惜?!皢韬簦^遠之賢而為之耶”,感情色彩極為濃厚,對英雄充滿了信任和敬仰之情?!靶∪酥米h論”等句矛頭直指誹謗者,對他們的憎惡之聲,憤激之情,如聞可見。
這篇文章主旨鮮明,情、景、理交融,前后渾然一體,跌宕生姿;語言淋漓酣暢,咄咄逼人,真是深得司馬遷風神,可以繼承《史記》而無愧色。
類文品悟
蘇武牧羊,赤膽忠腸
在一望無際的荒野中,你凄涼孤寂,漫天風沙終年彌漫在這片荒涼的被世人遺忘的土地之上,唯有一群羊兒與你為伴。天地間盡染黃沙枯草,瑟瑟的秋風中,荒野中幾棵枯樹,葉子
9、在勁風中飄零,仿佛增添一絲絲微不足道的生機。偶爾,寂靜的天宇中回蕩起南歸孤雁的聲聲哀鳴。
在羊群之中,兩鬢早已斑白的你,仍然穿著從長安出使時的羊皮襖,這襖早就破爛不堪,他手中卻依舊持著顏色褪盡的使節(jié)棒,面向南方,一雙眸子,久久地眺望,深情地凝視。
當初奉詔,出使匈奴,帶著漢匈結好的愿望而來,誰知因虞常事變,使節(jié)中的許多人被匈奴扣押。面對酷法嚴刑,有人選擇了屈服,從而得到了榮華富貴。而你蘇武,寧愿在地窖受罪,寧愿拋棄一切優(yōu)厚的俸祿,寧愿“渴飲月窖水,饑餐天上雪”,也不愿向胡人屈服!因為你內(nèi)心深知自己是大漢的使節(jié),大漢的子民,氣節(jié)使你深愛著那片養(yǎng)育過你的土地。
你的固執(zhí)終于將單于激怒。將你流
10、放到北海放羊并放言,只要公羊能產(chǎn)下羊羔,你就可以回長安。多么可笑,多么荒謬啊!似乎回到中原的希望更加渺茫。孤寂之感遍布全身,思鄉(xiāng)之情縈繞心頭。然而,你依舊堅信總會有一天回到中原,回到大漢。
你的忠誠與堅忍打動了單于。他派早已降伏的李陵將軍勸服你,希望能挽留。面對將門虎子言其“老母終堂,生妻去帷”的不幸,潸然淚下的情景,以及投奔匈奴的種種好處時,你憤然起身,向李陵說明自己永不會向單于臣服的堅決。你的心中,已然堅守著當初的諾言:“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闭f罷,你便拂袖而去。身后,仍舊留下李陵那道不解的目光。
你,蘇武,那對大漢王朝的赤膽熱誠,耿耿忠心,不屈不撓的斗志,被后人稱頌!
你,蘇武,那
11、牧羊戰(zhàn)勝孤獨寂寞與周遭環(huán)境,惡劣堅忍與堅韌不拔的氣概,令后人敬佩!
你,蘇武,那不被富貴金錢迷惑,不沉迷于功名利祿超然淡定的氣節(jié),令世人稱贊!
歷經(jīng)十九載千辛萬苦,當漢朝的使節(jié)接你回到中原的那一剎那,你的眼淚瞬間流下,汩汩的宛如一條潺潺不息的小河,將這些年所經(jīng)受的苦難與悲傷,一同釋放,化作春江都是淚。
昔日的長安是如此陌生,華燈初上,燈火輝煌,歌舞升平的景象,令你眼花繚亂。在一陣陣鼓樂聲中,你全神貫注,肩上披散著花白的長發(fā),在晚風中飄曳,穿著那件不堪入目的羊皮襖,散發(fā)著陣陣腥臊。你步履蹣跚走進大殿,雙手顫抖將那“磨得光滑”的使節(jié)棒遞到天子手上。一顆懸著的心終于落下,“蘇武,你怎么才回來啊
12、?朕都想死你啦!”你頓時,淚水充滿眼眶,不知是歡喜還是悲傷……
你,蘇武,造就了可歌可泣的佳話,你那鐵血氣概,令人銘記于心,你那錚錚鐵骨和那顆赤膽忠心,將隨著蘇武牧羊的故事,千古流芳,永遠銘記于后人之心。
讀后小悟:
1.文中使用第二人稱有什么好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詩詞賞析
春 雪
韓 愈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問題小思:
2.三、四兩句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請簡要賞析。
答:_________
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點擊文本
遠誠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愛之肉,以與賊抗而不降乎?——忠誠、愛國
運用示例
縱觀古今,多少人用生命唱響了忠誠的強音,多少人用他們的壯舉詮釋了忠誠的意義,他們永恒的忠誠,感動了我們,使我們潸然淚下。安史之亂中,張巡與許遠齊心協(xié)力堅守睢陽,最后城破身死。當時有人指責許遠貪生怕死,可是你想過嗎,他如果真的怕死,何苦守著睢陽這彈丸之地,兵盡糧絕之時,吃著家奴的肉,與敵人負隅頑抗,而沒有選擇棄城投降。這難道不是許遠對睢陽百姓的摯愛嗎?這難道不是許遠對大唐無比的忠誠嗎?忠誠,是人們心中最美的風景,是炎黃子孫永恒的向往與追求。
附“文外悅讀”——問題提示
1.使用第二人稱,便于感情交流,增強抒情性和親切感。
2.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白雪以人的靈性,把初春的景象寫得富有情趣。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