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上冊 期中測試試卷 新人教版(通用)》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七年級語文上冊 期中測試試卷 新人教版(通用)(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期中測試
(時間:120分鐘 總分:120分)
題號
一
二
三
總分
合分人
復(fù)分人
得分
一、積累與運(yùn)用(30分)
1.選出加點字的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C)(3分)
A.難堪(kān) 收斂(liǎn) 綻開(dìng) 柵欄(zhà)
B.枉然(wáng) 倏忽(shū) 自卑(béi) 爭執(zhí)(zhí)
C.屋檐(yán) 黃暈(yùn) 發(fā)髻(jì) 篤志(dǔ)
D.搓捻(niǎn) 澄清(dèng) 感慨(kǎi) 攲斜(jī)
(解析:A項“綻開”的“綻”讀作“zhàn”;B項“枉然”的“
2、枉”讀作“wǎnɡ”,“自卑”的“卑”讀作“bēi”;D項“澄清”的“澄”讀作“chénɡ”,“攲斜”的“攲”讀作“qī”。)
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A)(3分)
A.沐浴 疲倦不堪 廢寢忘食 呼朋引伴
B.清冽 水波粼粼 美不甚收 人跡罕至
C.急躁 煞有介事 翻來復(fù)去 人聲鼎沸
D.訣別 個得其所 混為一談 不求甚解
(解析:B項“甚”改為“勝”;C項“復(fù)”改為“覆”;D項“個”改為“各”。)
3.下面句子中加點的成語使用錯誤的一項是(B)(3分)
A.今天你穿得這么花枝招展的干嗎?害我差點兒沒認(rèn)出來。
B.這些動物對我們這些遠(yuǎn)道而來的
3、客人并不感到驚慌,有時還站在離我們幾十步遠(yuǎn)的地方眾目睽睽。
C.他咄咄逼人,氣得我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D.這時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她一直在暗中幫我。
(解析:B項“眾目睽睽”是指“在廣大群眾注視之下”,多用于貶義,而此句無此意。)
4.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A)(3分)
A.珍視楊絳留下的寶貴精神遺產(chǎn),就是對她最真摯的懷念。
B.電視劇《歡樂頌》播出時,收視觀眾和點擊率一路飆升,引起了業(yè)界的關(guān)注。
C.有人建議,一旦遇到霧霾天氣,可采取臨時交通管制、錯峰上下班、停工停課。
D.徐凝的一首詩,讓揚(yáng)州與明月結(jié)下了難以分開的不解之緣。
(解析:B項搭配不當(dāng),將“收視觀眾”改為
4、“收視率”;C項中成分殘缺,應(yīng)在句末添加“的措施”;D項語意重復(fù),將“難以分開的”刪掉。)
5.古詩文默寫。(4分)
(1)秋風(fēng)蕭瑟,洪波涌起。
(2)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3)《〈論語〉十二章》中感嘆時間流逝飛快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4)美麗中國,美在萬物和。馬致遠(yuǎn)的“小橋流水人家”就描繪了一幅溫馨、和諧、安適的畫面。
6.根據(jù)語境仿寫語句,使上下文連貫得體。(3分)
太陽擁有普照的渴望,所以才有大地的陽光明媚;示例:細(xì)水擁有奔流的沖勁,所以才有大海的波瀾壯闊;泥土擁有向上的理想,所有才有山峰的雄壯挺拔。夢想如同埋藏在我們心中的一顆美麗的種子,多給夢想一個開
5、花的機(jī)會,自己的生命便能夠散發(fā)醉人的芳香。
7.名著閱讀。(4分)
冰心(作者)于1923年發(fā)表的詩集《繁星》《春水》,創(chuàng)作上受到印度詩人泰戈爾的影響,其詩歌作品大致包含三方面的內(nèi)容:對母愛與童真的歌頌;對大自然的崇拜和贊頌;對人生的思考與感悟。
8.你所在的班級正在開展以“生活處處有語文”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請你積極參加并完成以下任務(wù)。(7分)
(1)“調(diào)查書寫情況”是本次活動的內(nèi)容之一。下列表格是對你們班級學(xué)生書寫情況的抽樣調(diào)查結(jié)果。你從表格中發(fā)現(xiàn)了什么問題?你有什么好的建議?(4分)
數(shù)量書寫情況總數(shù)
字跡辨
識不清
字跡
潦草
錯別字
較多
字跡
工整
字
6、體規(guī)范、
美觀
40
6
14
11
6
3
示例:現(xiàn)在同學(xué)們的書寫能力較差(不容樂觀)。要增強(qiáng)同學(xué)規(guī)范書寫漢字的意識,提高他們的漢字書寫能力,盡量讓他們做到書寫規(guī)范、美觀。
(2)活動中第一小組的同學(xué)朗誦詩歌《園丁贊》,緊接著,第二小組的同學(xué)將表演小品《送》。請你幫主持人為這兩個節(jié)目之間寫一段串詞。(3分)
示例:第一小組的同學(xué)深情的朗誦,謳歌了浩蕩的師恩,讓我們久久回味;第二小組的同學(xué)接著將為我們吹響送別的笙簫,在魂牽夢縈的離情別意中讓我們帶著彼此的祝福走上新的征程。
二、閱讀理解(40分)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題。(12分)
陳太丘與友期
陳太
7、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蛦栐剑骸白鹁诓??”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痹皆唬骸熬c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庇讶藨M,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9.解釋下列加點的詞。(2分)
(1)尊君在不 同“否”
(2)相委而去 舍棄
(3)下車引之 拉,牽拉
(4)入門不顧 回頭看
10.翻譯句子。(4分)
(1)待君久不至,已去。
我父親等了您很久您也沒到,(他)已經(jīng)離開了。
(2)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你父親)真不是人??!和我約好一起走,卻丟下我
8、走了。
11.在下列括號內(nèi)填寫省略的內(nèi)容。(3分)
(1)過中(友)不至
(2)(太丘)去后(友)乃至
12.文中主要寫的是哪兩個人?他們各自有什么性格特點?(3分)
元方:聰明、勇敢、識禮、有節(jié)。
友人:無信、無禮,但能接受批評。
(二)閱讀下文,回答問題。(15分)
秋 賦
從維熙
人生如同一絲游云,一片落葉。云與天宇的相棲是短暫的,葉與樹的相依是匆匆的。唯其短促,人生四季的秋時,才有了特殊的音韻。
果實成熟了,在枝杈間露出了迷人的色澤,但是那美麗的瞬間十分短暫,隨著葉片的墜落,它告別母體的時刻已然來臨。那是一種憂傷的別離,無論是醉紅了臉的高粱,還是白了頭冠的蘆葦,它
9、們從萌芽到吐穗,都經(jīng)歷春夏季節(jié)的風(fēng)吹雨打,待到生命璀璨到極致的時刻,它們便到了與母體生離死別的日子。
樹若有知,是感傷的。果實如若有情,也是戀念的。
但是自然界的別離——無論是游云告別天空,還是果實墜離母樹,在感傷的別離中,還蘊(yùn)藏著再一次聚會的希望。記得兒時聽過的童謠中,對自然界的生命循環(huán),就有如下的描述:“長生不死狗尾草,草籽隨風(fēng)滿天飄;可愛鮮紅大蜜桃,為它送情把核拋。”草籽被風(fēng)吹到四面八方,桃核被人們拋向新的地域,它們在秋天雖然死了形體與靈肉,但到來年春時,那桃核又從大地上萌發(fā)出樹苗,各種草木歷經(jīng)枯黃以后,再一次輪回生長,萌芽、拔節(jié)、開花,果實便在來年秋日,又一次眩目于枝頭,因而那落葉
10、與落果抒寫的秋韻,是一首“長相思,永不離”的戀歌。
人類與大自然相比,感情的天平是傾斜的。母親從分娩后代那天起,便盼望著兒女們快快長大,期望著男兒成為挺拔偉岸的山,女兒成為碧波粼粼娟秀的河;豈不知兒女們長大一天,她們就接近了秋日一天,待兒女們像燕子出巢,飛向天南地北的時日,秋色也就染白了她們的發(fā)鬢。
我走在街上,每每見到白發(fā)染鬢的老人,我總是聯(lián)想起果實墜地的老樹,想起那飛絮已去的蘆葦。她們空了枝頭,死了當(dāng)年曾有過的美麗,像是天上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云霞像是枯樹在田野四向飄零的落葉,但是,不同于云霞和落葉的是,大自然永遠(yuǎn)不知疲憊地周而復(fù)始,而人類自身,則無一例外地都要回歸到天宇的盡頭。
那兒
11、是寂寞的冬季,是白雪覆蓋著的荒原,如同是一張無限大的冰床,他們靜靜地休眠在那銀色的夢幻里,在咀嚼著往昔的春時夏日的歡樂之后,叢立在他們面前的,不是再生一次或幾次的美麗輪回,而是生者為念死者而樹起的墓碑。這就是人類自身一首永恒的秋賦,如果也把它譜成一首歌,那該叫做“長相思,永別離”。我不知道莫扎特的《安魂曲》是不是寫在秋天,但其中的每個音符旋律,都充滿了秋色的悲涼。
唯其人生如流螢般的短促,人類才更加珍惜生命自身。中國文化格言中,有許多是警示人們熱愛生命的。比如:“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薄叭松帽群又兴?,只能流去不流回?!辈苊系庐?dāng)年在江濤滾滾的赤壁橫槊賦詩時,吟唱出“對酒當(dāng)歌,人生
12、幾何”的感嘆;但是同是這個曹孟德,也寫出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邁詩章。這些格言和詩章,都是激勵人的生命從有限向無限延伸,以不負(fù)來去匆匆的人生。
13.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3分)
激勵人們珍惜生命并讓生命從有限向無限延伸。
14.“他們靜靜地休眠在那銀色的夢幻里,在咀嚼著往昔的春時夏日的歡樂”的含意是什么?(3分)
年老時沉浸在對過去的回憶中,回想青春年華時的歡光。
15.自然界的別離和人類的別離有什么區(qū)別?請作簡要分析。(3分)
自然界在感傷的別離中,蘊(yùn)藏著再一次聚會的希望;而人類自身,則無一例外地都要回歸到天宇的盡頭,再沒有重來的希望。
16.這篇
13、文章巧妙運(yùn)用了聯(lián)想的手法,請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作具體分析。(3分)
由眼前景,想到秋色;由秋之美,想到離別;由自然界,想到人類;由白發(fā)老人,想到自然;由人生悲涼,想到珍惜生命。
17.同樣是寫秋天的景物,因為作者的心境不同,也就有了不同的感情。請在下面借秋抒懷的句子中任選一句,具體說說作者所抒發(fā)的情感。(3分)
(1)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fēng)瘦馬。
(馬致遠(yuǎn)《天凈沙·秋思》)
(2)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劉禹錫《秋詞》)
示例:《天凈沙·秋思》中的句子描寫了旅途中秋天傍晚的景物,烘托出一個蕭瑟蒼涼的意境,表達(dá)了作者濃濃的思鄉(xiāng)情緒。
(三)閱讀下文,完成18
14、—22題。(13分)
荷葉帽
于君
那是發(fā)生在去年夏天的故事。
在一家超市的二樓,一位年輕的父親,穿著打扮顯得干凈體面。他領(lǐng)著一位一兩歲的小男孩,小男孩長得濃眉大眼,聰明可人。
小男孩不知道從哪里撿來一支荷葉。這支荷葉上面有根長的葉柄,可是葉子已經(jīng)半干,軟軟地向下垂著。小男孩翻來覆去看這把荷葉,一臉的興奮,喜不自禁。大概他從來沒有見過荷葉,可稀罕了。他想了想,又想出了一個玩法——把荷葉戴在頭頂上,大眼睛在荷葉下面忽閃忽閃地看著大家,希望能得到眾人的回應(yīng)。孩子的爸爸也微笑著看著孩子。
周圍賣服裝的叔叔阿姨們看樣子都認(rèn)識他們父子倆,因為說話很熟絡(luò)。他們都看到孩子頭上的荷葉,七嘴八舌地夸
15、贊說:“這頂帽子真漂亮。”
“哪兒買的這么好看的帽子?借給我戴戴吧?!?
“真好看!真好看!這是誰家的孩子,長得又漂亮,戴的帽子又好看。嘖!嘖!嘖!”
小孩子在眾人的夸獎聲中別提多美氣啦,很驕傲地跟在父親身后,臉上全是幸福。在一步步下樓梯的時候,還特別小心地扶著他的令人眼氣的“帽子”,唯恐掉了。
再走出去幾步就到大街上,那位父親停了下來。也許他覺得小孩戴的這個帽子實在有些太不合適,就想把這個別致的荷葉帽從小孩子頭上拿下來??墒切『⒆铀阑畈豢?。他拿下來,小孩子戴上。他拿下,小孩子再戴上。再后來小孩子干脆用手捂著,不讓拿。做父親的也發(fā)了急,硬是從小孩子頭上搶下來,扔在路邊。小男孩跑上前去撿,
16、父親的腳更快,早把帽子踢得更遠(yuǎn)。小男孩還要去撿,父親趁著小男孩還沒有走到荷葉跟前,很迅速地伸出他的大腳,在荷葉上狠狠地旋轉(zhuǎn)著踩下去——那片荷葉被踩得面目全非。這一切就在小男孩眼前發(fā)生,小男孩的哭聲凄厲地響起來,可是還不愿放棄。小男孩想把那個爛爛的荷葉帽撿起來——可是,已經(jīng)爛得拿不起來了。小男孩手拿著那支沒有踩爛的葉柄,看著地上一片一片的碎葉,哭著不走。他哭著蹲下身體,看看手中的葉柄,又看看地上的碎葉,哭得更傷心了。
父親要把他拉走,可是他一直哭著不愿走。從父親手里掙出來,還去看那個已經(jīng)碎爛的荷葉帽。
父親早已不耐煩,他劈手把葉柄從孩子手里奪下來,順手扔得遠(yuǎn)遠(yuǎn)的。然后抱起孩子就走。
漸走漸
17、遠(yuǎn),那位父親哄孩子說:“寶寶,別哭,走,爸爸去給你買一只又漂亮又高級的玩具?!焙⒆尤允强蕖!白?,爸爸給你買一頂最最漂亮的太陽帽?!?
孩子的哭聲不絕于耳??吹竭@一切的我,淚水盈眶,我向遠(yuǎn)處望向那個小孩子。
孩子仍是滿臉淚痕,眼睛還是越過父親的肩頭,久久地看著那頂荷葉帽。
18.文章為何以“荷葉帽”為題?(2分)
“荷葉帽”是貫穿全文的線索,文章圍繞“荷葉帽”敘事,“荷葉帽”給孩子帶來無比的快樂與幸福,也給孩子帶來無比的傷痛。
19.周圍賣服裝的叔叔阿姨們?yōu)槭裁雌咦彀松嗟乜滟澊髦扇~帽的孩子呢?(2分)
小男孩把荷葉戴在頭頂上,希望能得到眾人的回應(yīng)。叔叔阿姨們的夸贊是對小孩子的回應(yīng),他
18、們懂得孩子的心理,讓孩子感受到其童趣帶來的幸福。
20.請對文中的父親形象作簡要賞析。(3分)
這位年輕的父親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不懂得荷葉能帶給孩子無比的快樂,其扔掉并踩爛荷葉的做法是不對的,給孩子帶來的傷害也是極大的。
21.孩子的哭聲不絕于耳,“我”為何會淚水盈眶呢?(3分)
“我”淚水盈眶是因為同情這位孩子,孩子的荷葉帽被父親糟蹋了,孩子幼小的心靈受到傷害。
22.作者通過荷葉帽的故事,想告訴人們什么道理呢?(3分)
示例:兒童自有其獨(dú)特感情及興趣,他們天真爛漫、純潔無邪、活潑可愛。童趣是兒童最寶貴的財富,做父母的要懂得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要尊重孩子,不要傷害孩子純真的心靈。
三、作文(50分)
23.親愛的同學(xué),在你最朝氣蓬勃的年齡,愛上讀書,導(dǎo)師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也許是你靈慧的母親,或者是你智慧的老師,抑或是你聰慧的朋友,甚至是……
請以“因為________,我愛上讀書”為題,寫一篇不少于500字作文。
寫作提示:①先將題目補(bǔ)充完整;②內(nèi)容切忌籠統(tǒng)、空泛;③語言要有感染力;④避開真實的人名、地名、校名;⑤書寫規(guī)范,卷面整潔。
作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