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廣饒縣丁莊鎮(zhèn)中心初級中學七年級語文上冊 25 河中石獸教學案(無答案)(新版)新人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山東省廣饒縣丁莊鎮(zhèn)中心初級中學七年級語文上冊 25 河中石獸教學案(無答案)(新版)新人教版(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河中石獸
教師寄語
熱愛讀書吧,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學習目標
1. 理解實踐出真知道的道理。2. 積累文言詞匯,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3. 訓練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重點
積累文言詞匯,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難點
訓練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教 學 過 程
1.名家訪談
評價:紀昀(yún),字曉嵐,晚號石云,謚號文達。清代學者、文學家,曾任《四庫全書》總編修。
主要作品:文言筆記小說《閱微草堂筆記》。
2.背景資料
本文選自《閱微草堂筆記》,屬紀昀晚年所著,題材以妖怪鬼狐為主,但于人
2、事異聞、名物典故等也有記述,內(nèi)容相當廣泛。滄州“老河兵”(卷十六),徽州“唐打獵”(卷十一)等故事,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正直、純樸和智慧,尤屬佳品。
3.文體常識
筆記小說,是泛指一切用文言寫的志怪、傳奇、雜錄、瑣聞、傳記、隨筆之類的著作,內(nèi)容廣泛駁雜。一般地說,筆記小說可分為志人小說和志怪小說。筆記小說的特點是兼有“筆記”和“小說”特征。
一、基礎(chǔ)梳理
1.字音辨識
圮( ) 棹( ) 木杮( ) 鐵鈀( ) 湮沒( ) 嚙齒( )
2.重點實詞
(1)求石獸于水中( )(2)閱十余歲( )(3)湮于沙上( )(4)如是再嚙( )
(5)一
3、老河兵聞之( )
3.通假字
(1)曳鐵鈀( )(2)不亦顛乎( )
4.詞類活用
(1)棹數(shù)小舟( )(2)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
5.古今異義
(1)二石獸并沉焉 古義:? 今義:
(2)蓋石性堅重 古義:? 今義:
(3)但知其一 古義:? 今義:
(4)是非木杮
4、 古義:? 今義:
(5)求之下流,固顛 古義:? 今義:
(6)爾輩不能究物理 古義:? 今義:
二、初步感知
1.請簡要概括本故事的內(nèi)容。
2.試總結(jié)四種尋找石獸的方法。
探究一 為什么“寺僧”和“講學家”會出現(xiàn)錯誤,而“老兵”的觀點正確?
探究二 如何理解老河兵的“笑”?誰最終找到了石獸?哪些語句可以表明?
一、基礎(chǔ)達標
1.選出
5、各組中加點字的注音全都正確的一組( )
A.嚙沙(niè) 臆斷(yì)湮沙(yān) 木杮(shì)
B.坎穴(kǎn) 溯流(sù)臆斷歟(yú) 紀昀(yún)
C.棹舟(zhào) 曳鈀(yè)攜之去(xié) 鐵鈀(bá)
D.滄州(cāng) 圮于河(pǐ)募金(mù) 河干(gàn)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二石獸并沉焉( )(2)閱十余歲( )(3)爾輩不能究物理( )(4)竟不可得( )
(5)漸沉漸深耳( )(6)曳鐵鈀( )
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A.聞之笑曰 B.當求之于上流C
6、.一老河兵聞之 D.其反激之力
4.對下列句子翻譯不當?shù)囊豁検? )
A.尋十余里,無跡。(尋找了十多里,也沒有石獸的蹤跡。)
B.眾服為確論。(眾人佩服他的話,認為是確切的判斷。)
C.如其言,果得于數(shù)里外。(按照老河兵的說法去找,果然在幾里外的上游找到石獸。)
D.竟不可得。(到底沒有找到。)。
5.填空。
《河中石獸》的作者是 ,字 ,直隸獻縣人, 代 ,學者。他所編纂的《 》被稱為文化史上的“萬里長城”,對保存中華文化是有很大貢獻的。另外《 》是他的一部著名的文言(筆記)小說。
二、課內(nèi)閱讀
閱讀課文第1~3段,完成6~9題。
7、6.下列句中加點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山門圮于河(倒塌)B.棹數(shù)小舟(劃船)C.不亦顛乎(顛倒,即本末倒置)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流)
7.翻譯下列句子。
(1)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譯文:
(2)沿河求之,不亦顛乎?
譯文:
(3)如其言,果得于數(shù)里外。
譯文:
8.講學家和老河兵都說到了“石性堅重,沙性松浮”,但他們對沉在河中的石獸作出的結(jié)論是完全不同的。講學家據(jù)此得出的最終結(jié)論是 (A.爾輩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C.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顛乎?);老河兵的最終結(jié)論則為 (A.水不能沖石;B.轉(zhuǎn)轉(zhuǎn)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顛;D.石必倒擲坎穴中)。
9.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一種見解是從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認為應(yīng)在石獸落水處尋找石獸。
B.一種見解是從水暴漲沖擊石獸而走作分析,認為應(yīng)該到河的下游去尋找石獸。
C.一種見解是從石性、沙性和水沖擊角度作綜合分析,認為應(yīng)到石獸落水的上游去尋。
D.三種見解都是正確的,只不過實踐更重要。
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