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導(dǎo)航】2020屆高考物理第一輪復(fù)習(xí)測試 1-1鞏固練習(xí)(通用)》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高考導(dǎo)航】2020屆高考物理第一輪復(fù)習(xí)測試 1-1鞏固練習(xí)(通用)(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高考導(dǎo)航】2020屆高考物理第一輪復(fù)習(xí)測試 1-1鞏固練習(xí)
(時間:45分鐘 滿分:100分)
一、選擇題(本題共10個小題,每小題7分,共70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正確,請將正確選項前的字母填在題后的括號內(nèi))
1.2020年11月2日,中國海軍第七批護航編隊16日已從浙江舟山某軍港啟航,于11月24日抵達亞丁灣、索馬里海域如圖所示,此次護航從舟山啟航,經(jīng)東海、臺灣海峽、南海、馬六甲海峽,穿越印度洋到達索馬里海域執(zhí)行護航任務(wù),總航程5 000多海里.關(guān)于此次護航,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當研究護航艦艇的運行軌跡時,不能將其看做質(zhì)點
B.“5 000多海里”指的是護航艦艇
2、的航行位移
C.“5 000多海里”指的是護航艦艇的航行路程
D.根據(jù)題中數(shù)據(jù)11月2日和11月24日指的是時間
解析:將護航艦艇看做質(zhì)點可較方便地研究其運行軌跡,故A錯;由題可知,“5 000多海里”指的是護航艦艇的航行路程,而不是位移,故B錯、C對;根據(jù)題中數(shù)據(jù)11月2日和11月24日指的是護航艦隊出發(fā)和抵達的時刻,故D錯誤.
答案:C
2.在公路的每個路段都有交通管理部門設(shè)置的限速標志如圖所示,這是告誡駕駛員在這一路段駕駛車輛時( )
A.必須以這一規(guī)定速度行駛
B.平均速度大小不得超過這一規(guī)定數(shù)值
C.瞬時速度大小不得超過這一規(guī)定數(shù)值
D.汽車上的速度計
3、指示值,有時還是可以超過這一規(guī)定值的
解析:限速標志上的數(shù)值為這一路段汽車行駛的瞬時速度的最大值,汽車上的速度計指示值為汽車行駛的瞬時速度值,不能超過這一規(guī)定值,故只有C正確.
答案:C
3.三個質(zhì)點A、B、C均由N點沿不同路徑運動至M點,運動軌跡如圖所示,三個質(zhì)點同時從N點出發(fā),同時到達M點.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三個質(zhì)點從N點到M點的平均速度相同
B.三個質(zhì)點任意時刻的速度方向都相同
C.三個質(zhì)點從N點出發(fā)到任意時刻的平均速度都相同
D.三個質(zhì)點從N點到M點的位移不同
解析:位移是指物體在空間的位置的變化,用從物體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矢量表示,三個質(zhì)點的起始位
4、置和末位置相同,故三個質(zhì)點的位移相同,D錯;由于運動時間相同,由平均速度的定義可知,平均速度也相同,A對;曲線運動的方向沿軌跡的切線方向,所以不是任何時刻速度方向都相同的,B錯;任意時刻三個質(zhì)點的位移并不相同,平均速度也不同,C錯.
答案:A
4.(2020年合肥模擬)在下面所說的物體運動情況中,不可能出現(xiàn)的是( )
A.物體在某時刻運動速度很大,而加速度為零
B.物體在某時刻運動速度很小,而加速度很大
C.運動的物體在某時刻速度為零,而其加速度不為零
D.做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加速度方向與運動方向相同,當物體加速度減小時,它的
速度也減小
解析:物體以很大的速度勻速運動時,
5、加速度為零,A可能;火箭開始發(fā)射時速度很??;而加速度很大,B可能;豎直上拋到最高點的物體速度為零,而其加速度不為零,C可能;物體加速度方向與運動方向相同時,物體做加速運動,D不可能,故選D.
答案:D
5.兩位雜技演員,甲從高處自由落下的同時乙從蹦床上豎直跳起,結(jié)果兩人同時落到蹦床上,若以演員自己為參考系,此過程中他們各自看到對方的運動情況是( )
A.甲看到乙先朝上、再朝下運動
B.甲看到乙一直朝上運動
C.乙看到甲先朝下、再朝上運動
D.甲看到乙一直朝下運動
解析:乙上升過程,甲、乙間距越來越小,故甲看到乙向上運動;乙下降過程,因甲的速度仍然大于乙的速度,甲、乙間距仍然變小
6、,故甲看到乙還是向上運動,只有B項正確.
答案:B
6. 在一次常規(guī)體檢中,某運動員心電圖記錄儀的出紙速度(紙帶移動的速度)是2.0 cm/s,下圖每格邊長是0.5 cm,由此可知他的心率和他的心臟每跳一次所需的時間分別為( )
A.約100次/min,1 s B.約75次/min,0.8 s
C.約80次/min,1.2 s D.約60次/min,1 s
解析:由題圖可知,心跳一次紙帶移動2.0 cm,所用時間t== s=1 s,即每分鐘跳動60次,D正確.
答案:D
7. 某賽車手在一次野外訓(xùn)練中,先利用地圖計算出出發(fā)地和目的地的直線距離為9 km,從出
7、發(fā)地到目的地用了5分鐘,賽車上的里程表指示的里程數(shù)值增加了15 km,當他經(jīng)過某路標時,車內(nèi)速度計指示的示數(shù)為150 km/h,那么可以確定的是( )
A.在整個過程中賽車手的平均速度是108 km/h
B.在整個過程中賽車手的平均速度是180 km/h
C.在整個過程中賽車手的平均速率是108 km/h
D.在整個過程中賽車手的平均速度是150 km/h
解析:整個過程中賽車手的平均速度為== km/h=108 km/h,A正確,B、D錯誤,D項中的150 km/h是汽車通過路標時的瞬時速度;而平均速率== km/h=180 km/h,C錯誤.
答案:A
8.一質(zhì)點沿直線Ox
8、方向做變速運動,它離開O點的距離隨時間變化的關(guān)系為x=5+2t3m,它的速度隨時間t變化關(guān)系為v=6t2m/s.該質(zhì)點在t=0到t=2 s間的平均速度和t=2 s到t=3 s間的平均速度大小分別為( )
A.12 m/s,39 m/s B.8 m/s,38 m/s
C.12 m/s,19.5 m/s D.8 m/s,12 m/s
解析:平均速度=,t=0時,x0=5 m;t=2 s時,x2=21 m;t=3 s時,x3=59 m.故1==8 m/s,2==38 m/s.
答案:B
9. 客車運能是指一輛客車單位時間最多能夠運送的人數(shù).某景區(qū)客運索道的客車
9、容量為50人/車,它從起始站運行至終點站(如下圖)單程用時10分鐘.該客車運行的平均速度和每小時的運能約為( )
A.5米/秒,300人 B.5米/秒,600人
C.3米/秒,300人 D.3米/秒,600人
解析:從題圖中可得出數(shù)據(jù),其平均速度==m/s=5 m/s,因單程用時10分鐘,則1小時運送6次,其運能為:50人×6=300人.
答案:A
10.甲、乙兩輛汽車沿平直公路從同一地點同時駛向同一目標,甲車在前一半時間內(nèi)以速度v1做勻速運動,后一半時間內(nèi)以速度v2做勻速運動;乙車在前一半路程內(nèi)以速度v1做勻速運動,后一半路程內(nèi),以速度v2做勻速
10、運動,則( )
A.甲先到達 B.乙先到達
C.甲、乙同時到達 D.不能確定
解析:同樣的路程,運動時間短的先到達,運動時間取決于平均速度.比較平均速度的大小,可用相減法,也可用相比法.
設(shè):總路程x
甲:設(shè)總時間為t甲,
x=v1+v2=(v1+v2)
甲==
乙:總時間t乙=t1+t2
=+=x
乙=,
=,
由數(shù)學(xué)知識得:>1
即甲>乙,所以t甲<t乙.
故A正確.
答案:A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2個小題,共30分,解答時應(yīng)寫出必要的文字說明、方程式和演算步驟,有數(shù)值計算的要注明單位)
11.(15分)為了測定氣墊導(dǎo)軌上滑塊的加速
11、度,滑塊上安裝了寬度為3.0 cm的遮光板,如下圖所示,滑塊在牽引力作用下先后勻加速通過兩個光電門,配套的數(shù)字毫秒計記錄了遮光板通過第一個光電門的時間為Δt1=0.30 s,通過第二個光電門的時間為Δt2=0.10 s,遮光板從開始遮住第一個光電門到開始遮住第二個光電門的時間為Δt=3.0 s.試估算:
(1)滑塊的加速度多大?
(2)兩個光電門之間的距離是多少?
解析:(1)遮光板通過第一個光電門的速度
v1== m/s=0.10 m/s
遮光板通過第二個光電門的速度
v2== m/s=0.30 m/s
故滑塊的加速度a=≈0.067 m/s2.
(2)兩個光電門之間的距
12、離x=Δt=0.6 m.
答案:(1)0.067 m/s2 (2)0.6 m
12.(15分)一輛客車在某高速公路上行駛,在經(jīng)過某直線路段時,司機駕車做勻速直線運動.司機發(fā)現(xiàn)其正要通過正前方高山懸崖下的隧道,于是鳴笛,經(jīng)t1=5 s后聽到回聲,聽到回聲后又行駛了t2=10 s,司機第二次鳴笛,又經(jīng)t3=2 s后聽到回聲,請根據(jù)以上數(shù)據(jù)判斷客車是否超速行駛.(已知此高速路段最高限速為120 km/h,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為340 m/s)
解析:設(shè)客車的速度為v1,聲音的速度為v2,第一次鳴笛時客車離隧道口的距離為L1,第二次鳴笛時客車離隧道口的距離為L2,則有
v2t1=2L1-v1t1
v2t3=2L2-v1t3
又L2=L1-v1(t2+t1)
以上三式聯(lián)立得:
v1=≈37.8 m/s
≈136 km/h>120 km/h
故客車超速行駛.
答案:見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