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開封市第三十三中學八年級語文上冊 5親愛的爸爸媽媽導學案(無答案) 新人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河南省開封市第三十三中學八年級語文上冊 5親愛的爸爸媽媽導學案(無答案) 新人教版(9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河南省開封市第三十三中學八年級語文上冊 5親愛的爸爸媽媽 導學案 新人教版
【學習目標】:
1、反復朗讀課文,體味文中語言的深層含義。
2、加深了解法西斯的罪行和戰(zhàn)爭的殘酷,珍惜今天的和平。
【學習方法】默讀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課時安排】1課時
【自主學習】
知識鏈接:
作者簡介:聶華苓,女,美國華裔作家,1921年生,湖北武漢人。代表作《臺灣軼事》。聶華苓的作品以深邃的歷史感表現(xiàn)現(xiàn)代中國的滄桑變化,抒寫臺灣中下層人們的鄉(xiāng)愁和海外浪子的悲歌。創(chuàng)作堅持“溶傳統(tǒng)于現(xiàn)代,溶西方于中國”的藝術追求。
寫作背景:1988年10月21日,作者在南斯拉夫克拉庫耶伐次參加悼念
2、活動。47年前,納粹在這座小城大肆屠殺,一天之間,殺死了7000多人,其中包括300多個孩子。47年來,南斯拉夫人民沒有忘記這段沉重的歷史,從1945年起,每年10月21日,成千上萬的人從四面八方來到這里,舉行悼念活動。作者在當年納粹大屠殺的地點,感受到歷史的殘酷與沉痛,感受到人民的悲哀和愿望,寫下了這篇文章。
一、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聶華苓 殺戮 蜿蜒 屹立 恍惚 荒謬 憧憬 繚繞 赤裸裸 健忘 肅穆 悼念
二、解釋下列詞語。
殺戮
蜿蜒
屹立
恍
3、惚
荒謬
憧憬
繚繞
赤裸裸
肅穆
悼念
三、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從課文各部分中分別摘錄一句你最受感動的句子,抄寫在下面,選擇其中一句,說一說為什么。
(1)
(2)
(3)
(4)
3、請分別用簡潔的語句概括課文各部分的主要內容。哪一部分給你的印象深刻,為什么?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我印象深刻的部分是:
4、課文由兩大部分組成,引言和主體(四個部分),請反復閱讀課文思考
(1)引言中“沉重的記憶”指什么?“美麗的記憶”又指什么。
(2)本文表現(xiàn)了怎樣的主題?
【合作探究】
1、為什么著重
4、再現(xiàn)孩子們被屠殺的歷史?
2、西德作家明赫白為什么會得到人們的諒解
3、作者對那位日本作家的表現(xiàn)持什么態(tài)度?說說理由。
4、課后練習二
【形成提升】
1、請你站起來說一段話,反駁日本人的發(fā)言。
2、看下面一篇短文,結合文中引用的詩歌,談談你對“珍愛和平”的感受
請把我埋得淺一點好嗎?
二戰(zhàn)時期,在一座納粹集中營里,關押著很多猶太人,他們大多是婦女和兒童。他們遭受著納粹無情的折磨和殺害,人數(shù)在不斷減少。 有一個天真活潑的小女孩,和她的母親一起被關押在集中營里。一天,她的母親和另一些婦女被納粹士兵帶走了。從此,再也沒有回到她身邊。人們知道,她們肯定是被殺害
5、了。當小女孩問大人們她的媽媽哪里去了,為什么這么久了還不回來時,大人們沉默著流淚了。后來他們就騙小女孩說,你的媽媽去找你的爸爸了,不久就會回來的。
小女孩相信了,她不再哭泣和詢問,而是唱起媽媽教她的兒歌,一首接一首地唱著,像輕風一樣在陰沉的集中營吹拂。她還不時爬上囚室的小窗,向外張望,希望看到媽媽從遠處走來。小女孩沒有等到媽媽回來。一天清晨,納粹士兵用刺刀驅趕著,將她和數(shù)萬名猶太人逼上了刑場。刑場上早就挖好了很大的深坑,他們將一起被活活埋葬在這里。面對死亡,人們在恐懼中發(fā)不出任何聲音。 人們一個接一個地被納粹士兵殘忍地推下深坑。當一個納粹士兵走到小女孩跟前,伸手要將她推進深坑中去的時候,小
6、女孩睜大漂亮的眼睛對納粹士兵說:“叔叔,請你把我埋得淺一點好嗎?要不,等我媽媽來找我的時候,就找不到我了?!?……
【小結評價】
1、我的收獲:
2、我的不足:
3、自評:
4、組評:
【布置作業(yè)】
A層:
一、選擇題。
1、下列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
A、眼花瞭亂 不可明狀 荒謬 憧憬 B、響徹云霄 頭發(fā)班白 屏障 屹立
C、殺戮 蕩然無存 贓物 荒謬 D、憧憬 月明風清 寒襟 張皇失錯
2、下列加點字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銳不可當:抵抗; 掛花:負傷流血 B.朝圣:朝拜;
7、 健忘:善于
C.贓物:貪污受賄或盜竊得來的財物 D.典范:字典; 名副其實:居第二位
3、下列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
A、《就英法聯(lián)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法國作家雨果歌頌遠征部隊取得偉大勝利的一封信。
B、新聞的標題、導語和主體缺一不可。
C、《親愛的爸爸媽媽》開頭第一句“凄風??嘤辍L旎?。地暗”寫出了天氣的惡劣。
D、《親愛的爸爸媽媽》的作者是聶華苓,女,中國當代女作家。1921年生,湖北武漢人,著有《失去的金鈴子》《桑青與桃紅》《千山外,水流長》《臺灣軼事》等小說集。
4、下列文句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A、“人潮
8、仍沿著山路瀉下?!辈粌H運用了比喻的修辭,還運用了夸張的修辭。
B、“歷史,現(xiàn)實,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了一幅悲哀而美麗、真實而荒謬的畫面?!边@句話抒發(fā)了作者矛盾的心情。
C、薩特的一段話,可以看作本文的一個綱,“沉重”與“美麗”兩個主題詞是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把握。
D“他和那位西德朋友一對照,就是很好的反駁?!边@句話其實就是對日本人的含蓄的批評。
5、選出沒有語病的一項( )
A、我多么愿望有一臺電腦?。? B、我們班級被評為文明班級,大家都感到無比高興和榮譽。
C、王強一天到晚總是糊糊涂涂的。 D、這一切給我們展現(xiàn)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6、選出重音的位置與整句話
9、強調意思不一致的一項是( )
A、秋天到了,這盆菊花為什么不開? B、上課鈴響了,你怎么還不進教室?
C、既然做錯了,就要好好接受批評。 D、你仔細想想,這次考試為什么考不好?
二、仔細體味下列語句的含義,回答括號里的問題。
1.“他們殺孩子、老師,也殺牧師、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純樸勤勞的普通市民?!?“全是”一詞強調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2.歷史,現(xiàn)實,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麗、真實而荒謬的畫面。(你怎樣理解這看似矛盾的議論?)
B層:
三、簡答題。
1、如何理解文中三次出現(xiàn)“南京大屠殺”?
2、關于二戰(zhàn)中納粹的罪行和
10、南京大屠殺的史實,你還了解多少?
四、解析題。
1、根據(jù)下列兩種情景,以“街道上”為重點,分別擴展成一段話,不少于30字?!菜悸伏c睛:本題的擴展重點限定了具體地點“街道上”,中心人物分別是“我”和“人們”,其背景分別是“沙塵暴”和“大雪后”,“街道上”在“沙塵暴”和“大雪后”分別是怎樣的一種情景呢,這就要把平時在這兩種情景中的感受恰如其分地表達出來?!?
情景一:沙塵暴時 我 街道上
情景二:大雪后 人們 街道上
2、知識青年出身的作家梁曉聲接受英國電視臺記者采訪。記者問:沒有文化大革命,可能也不會產(chǎn)生你們這代青年作家,那么文化大革命在你看來究竟是好還是
11、壞?
請仿照英國記者發(fā)問的句式,代梁曉聲擬一句答詞。
答:
3、在下面的橫線上填入適當?shù)木渥?,組成句式相似、前后呼應的一段文字。
旭日東升,照耀大地,給人間帶來光明,自有它的輝煌燦爛; , , , ;媽媽,您雖然老了,但如同夕陽。沒有您此時的火紅,怎會有我明朝的蓬勃?
4、把下面的幾個句子,改寫成一組排比句,但不要改變原意。
(1) 在逆境中保持自信。(2) 在任何環(huán)境中都有能力自我適應、自我發(fā)展。
(3) 是
12、在重壓下的勇敢。 (4) 生命的真諦是在艱苦奮斗中的奮發(fā)。
答:
5、用一句話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內容。
從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中我們可以看到,詞人創(chuàng)作本詞時的心情是惆悵的,寫的
又是寒秋之景,但詞中卻無過去一般舊詩詞中的那種肅殺、感傷的“悲秋”情調。詞人筆下的景是活潑、美好的,原因就在于越寫山河的壯麗,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
,越感到革命的必要性。詞人正是從這不一致中突出了強烈的革命精神,這種手法的運用恰
到好處。
答:
五、閱讀文段,回答問題。
我們一共六十幾位作家,從世界許多地區(qū)應邀在南斯拉夫討論“放逐與文學”。所有的作家都看
13、到和感染到克拉庫耶伐次山谷中重現(xiàn)的半個世紀前的一段歷史,歷史是沉重的,現(xiàn)實呢?
安格爾在餐桌上寫詩。只見他寫下第一行:
黑色在這兒也太明亮了……
中國大陸有三位作家在座。楊旭站起來說話了:“我從南京來。1937年,日本軍隊攻進南京時,有一場震驚世界的大屠殺。那一場屠殺受害者有30萬人!我們在南京也建立了一座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1937年,我五歲,我是那一場大屠殺的幸存者。今天我對南斯拉夫人在受害者面前所表現(xiàn)的感情,完全理解。我注意到:今天的儀式上有許多青年和少年。我們這些大人應該對孩子們負責:永遠不要有戰(zhàn)爭了?!蔽鞯伦骷颐骱瞻拙従彽卣酒饋?,他沉重地說:
14、“……我有犯罪感:感到是我殺害了那些孩子。我們簡直就是禽獸!所有集中營都必須粉碎!你們允許我和你們在一起,我非常感激……”
他說不下去了,坐下來掩面哭泣。
另一位作家講話之后,日本人也要講話了。
“……南京大屠殺是事實。但是,請不要忘記:我們也有廣島原子彈,也有一片沉寂?!?
安格爾低聲對我說:“我要問他三個問題:中國人侵略過日本嗎?中國人屠殺過日本老百姓嗎?美國在日本進攻珍珠港之前扔過炸彈嗎?他們先發(fā)動戰(zhàn)爭!他們先殺人!”安格爾接著問我是否應該站起來反駁他呢?
“不必了。他和那位西德朋友一對照,就是很好的反駁?!?
15、 明赫白仍然雙手撐著頭流淚。我和安格爾走過去和他握手。許多人走過去和他握手。
1. 結合上下文,推斷詞義。
1. 結合上下文,推斷詞義。
(1)重現(xiàn):
(2)幸存:
2. 六十幾位作家在一起討論,作者為什么只記了三四個人的發(fā)言。
答:
3. 安格爾的詩“黑色在這兒也太明亮了……”,其具體含義是什么?
答:
4. 西德作家和日本作家的發(fā)言,態(tài)度有什么不同?
答:
5. “許多人走過去和他握手。”這表明了什么?(“他”是指西德作家明赫白)
答:
6. 從這段文字看,它給我們什么啟示?
答:
【學(教)后 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