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總復習 第二章 自然環(huán)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 第3課時 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 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tài)習題 新人教版
《高考地理總復習 第二章 自然環(huán)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 第3課時 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 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tài)習題 新人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考地理總復習 第二章 自然環(huán)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 第3課時 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 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tài)習題 新人教版(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第3課時 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 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tài) 一、選擇題 風力作用和流水作用是陸地上最普遍的外力作用。據此回答1~2題。 1.下列地貌形態(tài)是由風力侵蝕作用導致的是 ( ) A.瀑布、峽谷 B.山麓沖積扇 C.三角洲 D.風蝕蘑菇 2.下圖所示風向或河流流向表示不正確的是( ) 解析 第1題,瀑布、峽谷是流水侵蝕形成的;山麓沖積扇和三角洲是流水堆積形成的;風蝕蘑菇是風力侵蝕形成的。故D項正確。第2題,沙丘是風力沉積形成的,迎風坡坡度緩,背風坡坡度陡;沉積作用中,顆粒大的物質先沉積,顆粒小的物質后沉積,故物質沉積依次形成戈壁、沙漠、黃土;沖積扇是流水沉積形成的,越往下游面積越大。故B項符合題意。 答案 1.D 2.B 科考人員在河西走廊發(fā)現(xiàn)了一種類似于蜂巢的地貌,裸露在外的花崗巖千瘡百孔,距今已有上億年,周圍有4~5億年之前形成的沉積巖,下圖是該地區(qū)地質剖面圖。讀圖回答3~4題。 3.形成“蜂巢”地質作用是 ( ) A.流水侵蝕 B.風力侵蝕 C.冰川侵蝕 D.流水沉積 4.此處地貌的形成過程是 ( ) A.沉積—巖漿侵入—地殼抬升—外力侵蝕 B.沉積—地殼抬升—外力侵蝕—巖漿噴出 C.巖漿噴出—沉積—外力侵蝕—地殼抬升 D.巖漿侵入—沉積—地殼抬升—外力侵蝕 解析 第3題,河西走廊在我國西北內陸地區(qū),空氣干燥,降水稀少,外力作用以風力侵蝕為主,裸露在地表的花崗巖,在風力的侵蝕作用下,最終形成千瘡百孔,形如蜂巢的獨特景觀,B項正確。第4題,由圖示可知,該地首先自下而上形成四個平直的沉積巖層,而后巖漿活動向上侵入到地殼的上部,形成花崗巖體。再由地殼抬升,使該處地表高于周圍地區(qū),最后在外力(風力)侵蝕作用下,形成“蜂巢”景觀。過程是:沉積——巖漿侵入——地殼抬升——外力侵蝕。 答案 3.B 4.A 下圖是模擬某地貌的形成小實驗:將小米沿書本的中縫從高處向下緩緩傾倒,觀察堆積體的形狀特點?;卮?~6題。 5.此實驗主要是探究 ( ) A.風力的搬運作用 B.流水的搬運作用 C.風力的堆積作用 D.流水的堆積作用 6.該實驗存在的不足有 ( ) ①沒有體現(xiàn)流水作為搬運媒介?、跊]有選用顆粒不等的混合物作為實驗材料?、鄱逊e體的形狀與實際地貌差別很大?、軟]有體現(xiàn)搬運過程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解析 結合實驗過程及所學知識知,該實驗主要探究流水在沖出峽谷后的堆積作用;但由于小米顆粒特點,使實驗不能體現(xiàn)流水作為搬運媒介,也不能體現(xiàn)出流水搬運作用的分選特點。 答案 5.D 6.C 在黃土高原的緩坡上修筑梯田是該區(qū)域綜合治理的一項措施。讀下圖,完成7~8題。 7.梯田田埂的水平延伸方向一般與 ( ) A.坡面傾斜方向一致 B.等高線基本平行 C.山谷走向基本一致 D.山脊走向基本平行 8.梯田的修筑顯著地改變了山坡的 ( ) A.形態(tài) B.土壤類型 C.坡向 D.物質組成 解析 第7題,梯田田硬是水平田地的護壩,應與等高線平行。第8題,修筑梯田主要是改變山坡的形態(tài),既有利于水土保持,又擴大了耕地面積。 答案 7.B 8.A 下圖為世界某區(qū)域略圖。完成第9題。 9.甲地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 A. 風力堆積 B.風力侵蝕 C.流水堆積 D.流水侵蝕 解析 圖中甲地位于湄公河河口三角洲,是流水堆積作用形成的。 答案 C 土林是一種特殊的流水侵蝕地貌。西藏阿里地區(qū)的札達盆地是我國土林發(fā)育最為典型的地區(qū)之一。該地土林物質主要由礫卵石、細粉砂和粘土等組成。下圖示意札達土林景觀。讀圖,完成10~11題。 10.形成札達土林景觀巖層的主要地質作用是 ( ) A.巖石風化 B.風力沉積 C.流水侵蝕 D.河湖沉積 11.札達土林得以保存完整的氣候、氣象條件為 ( ) A.海拔高,氣溫年較差小 B.天氣寒冷,暴雨多 C.空氣干燥,降水少 D.大氣稀薄,光照強 解析 第10題,礫卵石屬于典型的流水侵蝕作用產物,該地土林物質主要由礫卵石、細粉砂和粘土等組成,體現(xiàn)了沉積過程,則主要地質作用是河湖沉積。第11題,土林是流水侵蝕地貌,保存完整,說明外力作用較弱。暴雨和光照強不利于保存,一般空氣干燥、降水少則風化作用、流水侵蝕作用弱,利于保存。 答案 10.D 11.C 下圖中,巖石縫隙中充滿了空氣和水(固態(tài)或液態(tài)),箭頭表示巖石的位移方向。讀圖,完成12~13題。 12.引起圖示巖石變化的主要作用是 ( ) A.風蝕作用 B.水蝕作用 C.風化作用 D.張裂作用 13.引起圖示巖石變化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 ) A.流水 B.風力 C.冰川 D.溫度 解析 第12題,從圖中可以看出,巖石已經開裂,這是風化作用的結果。第13題,從材料信息“巖石縫隙中充滿空氣和水(固態(tài)或液態(tài))”可知圖示巖石變化的主要原因是溫度。 答案 12.C 13.D 二、非選擇題 14.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左上圖中A地貌類型主要分布于我國的________地區(qū),其成因是___________。 (2)結合所學知識,對左上圖中C、D、E所代表的三類巖石按年齡由老到新進行排列。 (3)左上圖中B為流動沙丘,結合右上圖所示的流動沙丘等高線示意圖,分析B所處地區(qū)的盛行風為________。 (4)根據圖示,該地區(qū)發(fā)生的地質作用中,內力作用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有哪些? (5)在左上圖中標出斷層兩側巖體的運動方向。 (6)D、F、G三處巖石雖然種類相同,但鉆探時堅硬程度不同,最堅硬的是________。 解析 第(1)題,A地貌是風蝕蘑菇,主要分布于干旱多風的西北地區(qū)。第(2)題,E巖層在D巖層下部,年代應早于D;C巖層侵入E和D巖層中,形成應晚于E和D。第(3)題,結合沙丘形態(tài)判定該地區(qū)盛行北風。第(4)題,內力作用主要表現(xiàn)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圖示中有斷層和巖漿侵入,從而判斷該地區(qū)的內力作用主要表現(xiàn)為前兩種。第(5)題,應沿斷層兩側畫箭頭,斷層線南側為上升巖體,北側為下降巖體。第(6)題,D位于背斜頂部附近,受張力,易破碎;F位于斷層附近,易破碎;G位于向斜槽部,受擠壓,不易破碎。 答案 (1)西北(內陸) 風力侵蝕作用 (2)E、D、C (3)北風 (4)地殼運動、巖漿活動 (5)畫圖略(左側巖層相對上升,右側巖層相對下沉)?!?6)G 15.讀圖,完成下列問題。 (1)A圖表示的是在________作用下形成的________地貌;B圖是________地貌,往往形成于________地區(qū)。 (2)根據巖層露頭的新老關系判斷,該圖地質構造是________,判斷理由是_______;此處地形為________,形成該結果的原因是_____。 解析 該題考查外力作用和地貌形態(tài)。第(1)題,A圖表示的是河口三角洲,是由流水沉積而成,屬于堆積地貌。B圖地貌從形態(tài)看一坡緩、一坡陡呈新月形,是沙丘,是由風力堆積而成,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區(qū)。第(2)題,圖中等高線數(shù)值小于250米,中間高四周低,地勢起伏不大,坡度比較和緩,屬丘陵。從圖中巖層的新老關系看,中心巖層較新,兩側巖層較老,地質構造屬向斜。從地形的形成來看,是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向斜成嶺。原因是向斜槽部受擠壓,巖石致密(豎硬)不易被侵蝕。 答案 (1)流水 沉積 風力沉積 干旱或半干旱 (2)向斜 巖層中間新兩(翼)側老 丘陵 向斜槽(底)受擠壓,巖層堅硬,不易被侵蝕-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高考地理總復習 第二章 自然環(huán)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 第3課時 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 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tài)習題 新人教版 高考 地理 復習 第二 自然環(huán)境 中的 物質 運動 能量 課時 外力作用 地表 形態(tài)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jqnhouse.com/p-11851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