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時間的腳印 主課件配套教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8 時間的腳印 主課件配套教案(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8 時間的腳印 主課件配套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弄清本文的說明層次。
2.找出本文的說明方法。
3.體會本文語言的生動性、準確性。
過程與方法目標
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判斷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感情。
2.教引學生善于觀察自然現(xiàn)象并從中悟出一定道理。
教學重點:
1.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說明的層次。
2.學習本文生動有趣的語言。
3.掌握說明順序。
教學難點:
1.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說明的層次。
2.掌握說明順序。
教法學法:
2、朗讀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圖片欣賞
第一張“恐龍化石”、第二張“三葉蟲化石”、第三張自然界中的沉積巖。
我們看到的這些巖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時,還記下了時間的痕跡。那么,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學習《時間的腳印》。
二\作者簡介
陶世龍,男,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縣。1948年入北京大學地質(zhì)系學習,1951年到北京市團委機關(guān)工作,次年參與建立北京地質(zhì)學院,歷任教務(wù)處科長、副處長,學報副主編、編審,地質(zhì)學史研究室主任,圖書館館長等職。
1949年開始寫作普及地質(zhì)礦物知識的文章,之后,陸續(xù)發(fā)表科普小
3、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數(shù)百篇,部分結(jié)集《揭開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畫像》和《時間的腳印》出版。被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評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文革”中因發(fā)表講述太陽黑子的文章,被定為“影射攻擊黨”的罪名,1979年取消并恢復名譽。1980年參加中國科協(xié)科普考察團赴美國考察,此后致力于科普創(chuàng)作事業(yè),主要從事自然科學與中國文化的融合的研究。參與主編了《科普創(chuàng)作》、《科技寫作》、《科普創(chuàng)作概論》和《黃河文化》。編輯出版了《中華文化縱橫談》。
現(xiàn)僑居于加拿大之弗利德里克頓(Fredericton)。自行開辟網(wǎng)上新天地——“五柳村”網(wǎng)站,可謂“老驥未伏櫪,壯心猶不已”!
三、檢查預習
給下列加
4、點字注音:
蹤跡( zōng ) 裝置( zhì )腐蝕( shí ) 沙礫( lì )
山麓( lù )粗糙(cāo ) 龜裂( jūn )帷幕( wéi )??菔癄€( kū )渾濁( zhuó ) 鐘鼎文( dǐng )楔形( xiē )
四、圖片展示
在山東臨朐縣山旺由硅藻土沉積而成的其薄如紙的巖層(上圖)中,保存著大量古動物和古植物化石,左圖為玄武蛙的化石,右為擬銀鵲樹的葉子的化石。
這里是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公園,大批恐龍腳印的發(fā)現(xiàn)地,層層相迭的巖層,因顏色的差異可以看的很清楚.這是永靖縣人民
5、政府2002年2月發(fā)布的材料。
甘肅永靖縣的劉家峽恐龍公園,是因在這里多處找到大批恐龍腳印化石而設(shè)置,圖為其中的一處。
石頭是怎樣“爛”掉的
2200多年以前,秦始皇統(tǒng)一了中國,他為了夸耀自己,在他游過的名山勝地,總要叫人在石頭上刻一篇頌揚自己的文字。他以為石頭是永遠不會爛的,他的豐功偉績可以永遠讓后人知道。但是到現(xiàn)在,這些石碑只剩下了山東瑯玡山保存的斷片,斷片上的字跡也已經(jīng)變得模糊不清了?! ≡S多古碑都是這樣,愈是古老,那上面的字跡愈是模糊。有些古老的石頭建筑物,方方的石柱卻變成了渾圓的。
原來石頭也會慢慢“爛”掉的。
我國山西云崗石窟建成后經(jīng)過一千幾百年,風化現(xiàn)象嚴重,
6、由于人類活動對空氣和水的污染,還正在使風化作用加速進行。
五、朗讀課文,理清結(jié)構(gòu)
一、課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話,起承上啟下的作用。請找出幾個這樣的例子,說說它們各自承啟了哪些內(nèi)容。
1、巖石是怎樣記下時間的呢?
(作者把時間的概念從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引申到自然界中,總啟下文,引出文章要說明的對象:巖石是怎樣被自然界中的各種因素改變著,由此記載下時間的。)
2、真的有“??菔癄€”的時候。
(開啟下文,說明巖石“毀滅”的過程。)
3、經(jīng)過長期的重壓和膠結(jié),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巖石。
(這個獨句段總括了上文,總結(jié)了巖石“毀滅”之后再度“新生”的歷程。
4、巖石保存了遠比上面所
7、說的多得多的歷史痕跡。
(承上啟下,承上,收住有關(guān)巖石自身解體與新生的話;啟下,解讀下文有關(guān)巖石上的歷史痕跡。)
5、從“死”的石頭上,我們看到了地殼的活動。
(概括評價上一段的敘述內(nèi)容。)
6、化石是歷史的證人,它幫助我們認識地球歷史的發(fā)展過程。
(承上文,化石的作用;啟下文,進一步說明化石是怎樣幫助我們認識地球的發(fā)展過程的。)
以上哪幾句可以作為劃分全篇段落的標志?根據(jù)作者行文思路,擬出結(jié)構(gòu)提綱。
1,3,4句。
(一)生活中和大自然中保留著許多種時間的記錄。
1、巖石的毀滅與新生
(二)巖石是怎樣記
8、錄下時間的 2、巖石保留的歷史痕跡
3、巖石對歷史發(fā)展的見證
(三)讀懂大自然記錄,造福人類。
說明順序:
時 一.巖石能記錄時間
間 毀滅和新生
的 二.巖石怎樣記錄時間
腳 保存歷史痕跡
印 三.讀懂巖石造福人類
邏輯順序:由淺入深,說明事理。
第二課時
六、合作探究
1、你能根據(jù)書上的內(nèi)容概述“石爛”的過程嗎?巖石經(jīng)受著哪些方面來的“攻擊”?又是怎樣形成新的巖石的?(8-19節(jié))
9、巖石經(jīng)受著陽光、霜雪、風沙、空氣、水流、生物和人類的“攻擊”。
山崖裂縫——崩落(碎石,沙礫,泥土)——旅行——沉積——堆壓形成新的巖石。
巖石的毀滅(見PPT)
巖石的新生
巖石由毀滅到新生的過程:
風化——崩落——碎石——沉積——新生
小結(jié):每一厘米的巖層便代表著幾十年到上百年的時間;形成一米厚的巖石,大約需要3000—10000年的時間。
2、人類是怎樣根據(jù)巖石來判斷時間的?(20-22)
可從巖層厚度、排列順序、地殼 運動等方面去思考。
巖層厚度:1米厚(3000—10000年)
排列順序: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地殼運動:平臥的巖層變得歪斜甚至直立
3、巖石是
10、怎樣保存歷史痕跡的?(23-27)
可從巖石結(jié)構(gòu)、石頭顏色、生物化石等方面去考慮。
巖石結(jié)構(gòu)——反映地殼的活動
石頭顏色——反映遠古的氣候
生物化石——反映歷史的發(fā)展
4、人類是怎樣根據(jù)巖石來認識地球的發(fā)展歷史的?(28-30)
根據(jù)不同類型的化石去思考。
三葉蟲化石——“寒武紀”——海洋寬廣
大樹木化石——“石炭紀”——溫暖潮濕
長毛獸化石——“第四紀”——氣候寒冷
5、人類了解巖石的變化有什么好處?(31-32)
增加知識 找尋寶藏
七、揣摩語言
本文的語言既準確嚴密又生動有趣。請同學們就此思考、討論,結(jié)合語句進行分析。
學生所舉例句不作限制,只要分析
11、得有理有據(jù)即可。
?。?)準確性、嚴密性。
如“據(jù)計算,大約3000-10000年的時間,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巖石”。這里如果去掉“據(jù)計算”、“大約”,就大武斷,而人類讀懂巖石的年齡,科學方法再精確也畢竟是推測而不能確知,這體現(xiàn)了作者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語言準確、嚴密。
?。?)生動有趣。
?、贁M人化寫法的大量運用。
如“炎熱的陽光烘烤著它,嚴寒的霜雪冷凍著它,風吹著它,雨打著它……”;
“狂風來了,洪水沖來了,冰河爬來了”。
如此生動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幅巖石受“攻擊”的畫面,甚至讓讀者似乎感受到巖石不堪眾多因素的“攻擊”慢慢“爛”下去的“痛苦”。
?、诒?/p>
12、喻形象貼切。
如“如果大量的水結(jié)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緩慢地移動著,破壞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鐵帚從地上掃過,刨刮著所遇到的一些石頭”。
將冰河的移動比喻成鐵帚掃過地面,足見冰河對巖石破壞作用的巨大。
③有些詞語引人興致。
如“時間一年一年地過去”,儼然智者打開了有趣故事的大門?!罢娴挠小?菔癄€’的時候”,更讓人感到親切,“??菔癄€”常被人用來表達深厚的情誼永遠不會改變,此處則讓人浮想聯(lián)翩,更急切想讀下文。說明的內(nèi)容告一段落,在進行整體總結(jié)之前寫道:“瞧!”仿佛拉了一段家常,在結(jié)束前提醒讀者,本文前面說明了什么,后面還有什么需要說明。
討論:大自然中還保存了哪些時間
13、的記錄?
八、拓展延伸
學完這篇課文,你是否對巖石有了更深人的了解?試以“??菔癄€”為題,寫一首小詩,抒發(fā)一下你的感受。
石頭為什么會爛呢?
幾十年前,在列寧格勒博物館里,發(fā)生了這樣一件事情:1843年帝俄時代從埃及搬來的兩座人面獅身石像,身體變得愈來愈“瘦弱”了,它們原來在埃及住了好幾千年,身體卻一直是很結(jié)實的。
這是什么原因呢?經(jīng)過科學家診斷,原來是列寧格勒的氣候不適宜遠方的客人居住。
石像受不了列寧格勒潮濕的空氣。潮濕的空氣中含有很多水分,水聯(lián)合了氧氣和二氧化碳,一齊來向石像進攻,把石頭中的一些物質(zhì)溶解了,使另一些物質(zhì)發(fā)生了化學變化?! ?
這樣,石像內(nèi)部的結(jié)構(gòu)
14、,就變得愈來愈疏松了。
石像還害怕列寧格勒的寒冷。它的身上有無數(shù)縫隙。冬天,漏進縫隙里的水就凍成了無數(shù)的小冰碴。水凍成冰,體積要增大1/11。小冰碴只好用力往外伸張自己的身體,這個力量可不能小看,能使指頭尖大的面積上受到2500千克的壓力!這樣就把縫隙愈擠愈大,使石像變得更加疏松了。
“病根”找出來了,科學家就“對癥下藥”,給兩位客人全身涂滿油脂,把縫隙全都堵死,不給空氣和水分有進攻它們的機會。從此,兩位客人的身體才沒有繼續(xù)壞下去。
這么說,在氣候干燥溫暖的埃及,石像是不是就永遠不變呢?不,在大自然里,沒有永遠不變的東西。埃及的石像一樣在變,只不過變得慢一些罷了。經(jīng)過了幾千年,那
15、里的石像,面貌也已經(jīng)模糊了。那里的金字塔高度也減低了。
埃及雖然氣候干燥溫暖,卻有冷熱的變化,而只要有冷熱的變化,石頭就會受到破壞。
石頭傳熱是很慢的,不像鋼和鐵,這頭一燒,那頭很快也變熱了。所以,人們一向用鋼和鐵做鍋子,而不用石頭做鍋子。
白天,太陽出來,把石頭的表面曬熱了,
表面的熱遲遲地傳不到石頭里面去,里面就比外面冷。等到表面的熱傳到里面去的時候,太陽下山了,空氣變冷了,石頭表面也變冷了。這時候,里面的熱又遲遲地傳不到外面來,里面又比外面熱。
銅和鐵會熱脹冷縮,石頭同樣會熱脹冷縮。
白天,石頭表面熱,要膨脹,里面冷,要收縮;黑夜,又反過來,石頭表面冷,要收縮,
16、里面熱,要膨脹,就這樣,一部分要脹,一部分要縮,拉來扯去,日子一長,多大的石頭也會給拉扯碎的。
石頭還受到生物的進攻。
石頭雖然很堅固,卻斗不過一粒小小的樹種。樹種能在石頭的裂縫中發(fā)芽生長,樹根長大的時候,對石頭的裂縫施加了很大的壓力,就像用鐵錘向裂縫中敲進了一個楔子,能把石頭的裂縫擠大。樹根和苔蘚類植物還能分泌出一種有機酸,和石頭中的物質(zhì)起化學變化,迫使石頭分裂。
石頭進攻的,科學家把它們的聯(lián)合進攻叫做“風化作用”。在“風化作用”的攻擊下,沒有不“爛”的石頭。
許多小動物也是石頭的破壞者,它們有的在石頭上打洞,有的叮在石頭上生活。
生物死后,尸體也能分解出有機酸,迫使石頭分
17、解。
這許多破壞者常常是聯(lián)合起來向石頭進攻的,科學家把它們的聯(lián)合進攻叫做“風化作用”。在“風化作用”的攻擊下,沒有不“爛”的石頭。?
九、布置作業(yè)
1、請以“海枯石爛”為題寫一首小詩。
2、完成《作業(yè)本》。
板書設(shè)計
說明順序:
時 一.巖石能記錄時間
間 毀滅和新生
的 二.巖石怎樣記錄時間
腳 保存歷史痕跡
印 三.讀懂巖石造福人類
邏輯順序:由淺入深,說明事理。
課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