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九年級語文上冊 第六單元 第21課《曹劌論戰(zhàn)》教案 冀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九年級語文上冊 第六單元 第21課《曹劌論戰(zhàn)》教案 冀教版(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第六單元?第?21?課《曹劌論戰(zhàn)》
1?教學目標
1.?積累鄙、獄、信等文言文常用字詞,引導孩子注意分類整理歸納;
2.?掌握文言文常見句式,并疏通全文;
3.理解戰(zhàn)爭之前的政治準備----取信于民的道理。
2?學情分析
文章故事性強,易引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在歷史課上學生對此已有所接觸。九年級的學生,
通過七、八年級文言文的訓練,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翻譯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并且積累了一些
文言詞匯,在疏通文意、感知文章內容方面有一定基礎?;對于文章的藝術特色也有一定的認
知。
3?重點難點
重點:常見文言詞和判斷等常見句式。
難點:掌握戰(zhàn)爭之前的政治準備--
2、--取信于民的道理。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4.1.1?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以少勝多的戰(zhàn)例導入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曾發(fā)生過無數次的戰(zhàn)爭,其中有許多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光輝戰(zhàn)例。
如三國時曹操打敗袁紹的官渡之戰(zhàn)?,孫劉聯軍巧借東風大敗曹操的赤壁之戰(zhàn)?,東晉謝安等人
使北方前秦苻堅的百萬大軍感到“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淝水之戰(zhàn),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
思考,而發(fā)生在春秋時期齊國和魯國之間的長勺之戰(zhàn)尤其受到毛澤東同志的稱贊?,今天我們
一同來學習與此有關的一篇文言文《曹劌論戰(zhàn)》。點擊幻燈片,出示課題和出處,生齊讀出處。
活動?2【講授】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二、檢查課前
3、預習
過渡語:關于《左傳》我們昨天的學案當中已有資料介紹,接下來有幾個與此相關的知識點來
考考同學們。?師幻燈展示“預習檢查”,并點明回答。
三、整體感知
1、過渡語: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學習文言文尤其要重視朗讀,這里老師先讀一遍
課文,請同學們注意聽清字詞的讀音和句子停頓。
2、接下來請同學們學習瘋狂英語的創(chuàng)始人李陽,大聲將課文讀一讀,一會兒我會請同學來展
示你的朗讀。
3、師請學生展示課文朗讀。
4、過渡語:剛才同學們已經能將課文流利地讀出來,并且能注意到語句的停頓,看來預習工作
做得很充分,同學們的基本功也很扎實,但是讀的過程中似乎還缺少點感情,語氣語調還沒
4、有
到位,相信隨著我們對課文理解的加深,一定能悟出朗讀的感情來!
接下來,我們就從理解文章的字詞入手來學習這篇文章:
5.交流釋疑(教師寄語:兩種思想相碰撞,就會閃現智慧的火花!)
(1)請拿出老師已批閱的學案,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課前“預習導學”中的字詞,將有錯誤
的地方討論后進行訂正,如有無法形成統一答案的,做上記號,待會兒集體解決。
(2)老師引導學生逐項釋疑,并板書歸納學習文言文字詞須注意的地方。
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其他常見字詞
5.疏通文意
過渡語:剛才我們結合學案很快就解決了這篇文章中重要字詞的理解障礙?,這要歸功于同學
5、1
們課前認真的預習和作業(yè),接下來我們還請同學們以小組合作的方式,結合“預習導學”和書
下的相關注釋,翻譯課文內容。同樣如有疑問的做上記號,留待集體解決。
6.生質疑,師解疑:并幻燈片展示文中出現的幾個重要特殊句式:
1)夫戰(zhàn),勇氣也。
(判斷句,翻譯注意點。?鏈接:環(huán)滁皆山也/陳勝者,陽城人也。)
2)何以戰(zhàn)。
(倒裝句,翻譯時注意調整語序。鏈接:祭以尉首\醒能述以文者\微斯人,吾誰與歸?)
3)可以一戰(zhàn)。?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而竭。
(省略句,翻譯時要補出省略成分。?鏈接:便舍船,從口入\觸草木,盡死。)
活動?3【活動】互助分析
三、分析戰(zhàn)爭之前的取信
6、于民的政治條件
過渡語:學習文言文除了把握文章的字詞,疏通全文的意思外,還要對文章的內容進行深入的
理解,請同學們速讀第一段,思考:
幻燈片展示:曹劌是在什么背景下“請見”的?曹劌為什么要“請見”?
對曹劌提出的“何以戰(zhàn)”的問題,魯莊公一共回答了幾次?
1.戰(zhàn)爭之前魯莊公一共拋出了幾條可以作戰(zhàn)的條件,曹劌肯定了幾次,否定了幾次?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2.為何什么曹劌認為魯莊公做到了“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這一點后,就可以憑這個
去打仗呢?
結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關于決定戰(zhàn)爭的三個要素來理解。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決定戰(zhàn)爭的勝利,統治者如何達到人和呢?實行“仁政”
即關愛百姓,為民辦實事,這樣就能獲得百姓的支持和擁護,這就叫做“取信于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