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初年的社會與政局》教學設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民國初年的社會與政局》教學設計(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民國初年的社會與政局》教學設計
執(zhí)教者:上海市顧村中學 孫建峰
【內(nèi)容主旨】
民國肇始,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了一系列除舊布新的政令,促成了社會習俗的深刻變革。但民主共和體制并未真正建立,袁世凱的專制獨裁給中國社會發(fā)展遮上了陰影。民國初年的社會與政局呈現(xiàn)了社會轉(zhuǎn)型時期新陳代謝、新舊雜陳的時代特征,展現(xiàn)了近代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的艱難曲折。
【教學目標】
1.知道民國初年社會習俗的變革、二次革命、護國運動。
2.對有關反映民國初年社會風俗變遷的圖文資料進行歸類、分析、提取歷史信息,鍛煉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
3.民國初年的社會習俗變化是近代中國社會發(fā)展的縮影,也是近代中國走向世界、文明進步的標
2、志。二次革命和護國運動的結果,透視出近代中國走向民主共和的艱難曲折,也反映了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為捍衛(wèi)民主共而付出的不懈努力。
【重點難點】
重點:南京臨時政府變革社會習俗的措施與歷史意義
難點:社會轉(zhuǎn)型時期的時代特征
【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1:復習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以“皇帝倒了、辮子割了”引入辛亥革命后社會習俗的變革,由此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回顧與總結,激發(fā)學生學習探究民國初年歷史的興趣。
環(huán)節(jié)2:以“民國初年社會習俗有哪些變革”過渡,以“為何稱為舊染污俗”設問,引導學生思考臨時政府革除傳統(tǒng)陋習的原因。
設計意圖:通過教材初步了解民國初年社會習俗的變革,設計問
3、題,激發(fā)學生進一步探究的興趣。
環(huán)節(jié)3:教師以“南京臨時政府的剪辮令”過渡,引導學生認識“辮子”是清朝專制統(tǒng)治的象征,認識變革社會習俗的必要性與資產(chǎn)階級革命黨人的革命性與進步性。
設計意圖:教師示范,學習從由表及里的分析方法。
環(huán)節(jié)4:以“南京臨時政府的其他措施意義何在”過渡,要求學生展開分析,進一步明確傳統(tǒng)陋習與等級制度和特權意識的的關系。
設計意圖:學生模仿,激發(fā)學生探究意識,培養(yǎng)學生全面客觀分析歷史現(xiàn)象的求真意識。
環(huán)節(jié)5:根據(jù)民國初年社會習俗變革,分析其所展現(xiàn)的時代特征。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歸納、總結、提煉的能力。
環(huán)節(jié)6:以“社會習俗的變革我們感受到了辛亥革命后的社會進
4、步,那民國初年的政治舞臺又有哪些重大事件發(fā)生呢”過渡,引導學生根據(jù)教材整理1912年-1916年的重大政治事件。
設計意圖:以整理大事年表的方式,初步感知民國初年民主與專制獨裁的較量。
環(huán)節(jié)7:以“宋案”與“二次革命”、“洪憲帝制”與“護國運動”為重點,引導學生認識民國初年中國政治舞臺上直接交鋒的政治力量以及斗爭的焦點,進而認識社會轉(zhuǎn)型時期民主與獨裁、革命與反動并存、較量的時代特征。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模仿到遷移,初步掌握從歷史現(xiàn)象透視時代特征方法。
環(huán)節(jié)8:課堂總結,要求學生回顧本課學習的民國初年的社會狀況,進一步認識進步與保守、革命與反動、光明與黑暗并存的時代特征,勉勵學生學習近
5、代中國有識之士堅持不懈地尋求強國之路的進取精神。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進一步掌握近代中國社會轉(zhuǎn)型的時代特征,理解中國現(xiàn)代化之路的艱難曲折,為新文化運動的學習作好鋪墊。
【教學策略】
1.環(huán)節(jié)3的教學,學生如存在理解困難,則適當增加講解和點撥,引導學生先了解相關材料的字面解釋,再提取歷史信息。
2.環(huán)節(jié)5的教學,學生如概括提煉困難,則加以示范,引導學生模仿運用。
3.環(huán)節(jié)7的教學,適當補充圖片文字資料,增強史實的直觀性。
【板書設計】
第19課 民國初年的社會與政局
【作業(yè)設計】
1.某報以“新陳代謝”為題刊文:“新內(nèi)
6、閣成,舊內(nèi)閣滅;新官制成,舊官制滅;新教育興,舊教育滅;……陽歷興,陰歷滅;鞠躬禮興,拜跪禮滅……”文中所說的這些現(xiàn)象發(fā)生于
A.1998--1900年 B.1901--1911年 C.1912--1927年 D.1928--1937年
2.魯迅在《關于“舒憤懣”》里寫道:“……我從此可以昂頭露頂,慢慢地在街上走,再不聽到嘲罵。幾個也是沒有辮子的老朋友從鄉(xiāng)下來,一見面就摩著自己的光頭,從心底里笑了出來道:哈哈,終于也有這一天了?!薄斑@一天”的變化與以下哪一事件緊密相關
A.洋務運動 B.戊戌變法 C.清末新政 D.辛亥革命
3.清
7、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謠:破戲臺,爛秀才,小足板子洋煙袋;火車站,德律風(指電話),大足板子畢業(yè)生。這反映出當?shù)? ①傳統(tǒng)習俗受到?jīng)_擊?、谖幕逃諠u衰落 ③生活方式發(fā)生變化?、芩枷胗^念有了改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泰山東岳廟供奉的娘娘,泥塑金身,三寸金蓮。民國成立以后,朝拜者多用自制的大腳錦鞋為娘娘祝壽。這主要說明
A.尊孔復古思想開始盛行 B.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C.婦女社會地位顯著提高 D.廢止婦女纏足得到認可
5.下列歌謠中,不能反映民國初年社會風尚的是
A.結婚證書當堂讀,請個前輩來證婚
8、 B.文明洋傘小包裹,長統(tǒng)洋襪短腳褲
C.辮線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說荒唐 D.改良的頭,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腳丫
6.陳旭麓這樣評價南京臨時政府的一項政令:“它反映了禮節(jié)上的尊卑等級觀念已逐漸被平等觀念所取代,成為一種不言而喻的意識?!边@項政令是
A.剪發(fā)辮 B.禁纏足 C.易服飾 D.廢跪拜
7.1912年3月,南京臨時政府令:“查前清官廳,視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爺?shù)让Q,受之者增慚,施之者失體?!鈴鸵院?,聞中央地方各官廳,漫不加察,仍沿舊稱,殊為共和政體之玷?!庇醒芯空甙l(fā)現(xiàn),同年6月《申報》載:“公堂會審之時,(被告)就口口聲
9、聲以老爺、大人相稱,裁判官亦直受不辭?!鄙鲜霾牧献钜俗鳛橄铝心囊挥^點的論據(jù)?
A.審判制度沿用前清 B.政體變化不甚明顯
C.平等制度遭受玷污 D.等級觀念根深蒂固
8.于右任在宋教仁的追悼會上說:“宋先生死而假共和之面目已揭破,可知民賊時時欲殺吾國吾民,破壞共和。”針對宋案革命黨人發(fā)動了
A.二次革命 B.護國運動 C.五四運動 D.北伐戰(zhàn)爭
9.“一世怪杰的袁世凱,以符合民意而再起者,卒以偽造民意而亡?!薄皞卧烀褚狻笔侵?
A.就任民國大總統(tǒng) B.復辟帝制 C.刺殺宋教仁 D.頒布中華民國約法
10.
10、右圖為某圖書館收藏的《洪憲元年歷書》,作為歷史研究對象,它的重要史料價值是
A.可作今天的農(nóng)事參考 B.可作不同歷法參照物
C.可研究當時印刷水平 D.可作帝制復辟的見證
答案:C、D、D、D、C、D、D、A、B、D
【資料附錄】
1、滿虜竊國,易吾冠裳,強行編發(fā)之制,悉從腥膻之俗。當其初,高士仁人或不屈被執(zhí),從容就義……今者滿廷已覆,民國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滌舊染之污,作新國之民?!参慈マp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凈盡,有不遵者以違法論。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剪辮法令》
2、今物質(zhì)修明,尤尚機器,辮發(fā)長垂,行動搖舞,誤纏機器,可以立死
11、,今為機器之世,多機器則強,少機器則弱,辮發(fā)與機器,不相容者也。且兵爭之世,執(zhí)戈跨馬,辮尤不便,其勢不能不去之……且垂辮既易污衣,而蓄發(fā)尤增多垢,衣污則觀瞻不美,沐難則衛(wèi)生非宜,梳刮則費時甚多,若在外國,為外人指笑,兒童牽弄,既緣國弱,尤遭戲侮,斥為豚尾,出入不便,去之無損,留之反勞。
——康有為《請斷發(fā)易服改元折》
3、查前清官廳視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爺?shù)让Q……嗣后各官廳人員,相稱咸以官職。民間普通稱呼則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廳惡稱。”
12、 ——《令內(nèi)務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廳稱呼文》
4、1912年民國成立后,明令祭孔時“除去拜跑之禮,改行三鞠躬,祭服則用便服?!?
——《申報》1912年3月5日
5、 “萬戶涕淚、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兩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稱民賊?!?
——《討袁宣言》
《民國初年的社會與政局》教學設計說明
執(zhí)教者:上海市顧村中學 孫建峰
《民國初年的社會與政局》既講述了民國第一個十年社會移風易俗的改革,體現(xiàn)了進步,同時又涉及政治舞臺出現(xiàn)的復辟丑劇,分裂割據(jù),體現(xiàn)了歷史的動蕩、曲折。教材為何將兩
13、個截然不同的內(nèi)容放在一節(jié)課中,其立意不僅取決于課的內(nèi)容本身,更取決于這一段內(nèi)容所處的歷史大背景。因此,本堂課的立意在于體現(xiàn)清末至民初的中國處于歷史社會的轉(zhuǎn)型期,新舊交替、進步和倒退并存,歷史發(fā)展曲折而復雜的時代特征。
通過本課學習,幫助學生理清基本史實,即民國初年移風易俗改革的內(nèi)容和特點、二次革命、護國運動以及軍閥割據(jù)的相關史實。并初步理解清末民初社會轉(zhuǎn)型的特點是進步與倒退并存,這其中進步是主流,更多表現(xiàn)在社會生活中。雖然社會進步是當時歷史發(fā)展的主流,但民主共和之路艱難而曲折,革命先行者們不懈追求理想并為之長期艱辛奮斗的膽識和毅力值得敬仰。為了達到以上立意和目標,故而把民國初年社會習俗的變革以及民初政局的演變作為本課的重點。我校是普通中學,高二學生雖對中國近代史有一定的積淀,但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不強,而教材將兩個看似矛盾的內(nèi)容——社會風俗的進步與政治格局的混亂放在一起,能將兩者統(tǒng)一起,并能解釋是當時的中國處于社會轉(zhuǎn)型期,新舊交替,進步與倒退并存,要使學生形成這一認識需要鋪墊和引導,因而把社會轉(zhuǎn)型的時代特征作為本課的難點。
教學方法上,先引導學生學習新知,激發(fā)思考,以教師展示史料、講解,提問為主,引導學生學習歸納、理清線索、展開思考。在理清基本史實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整體感悟、互動交流,以教師提示、引導學生討論、交流為主,爭取學生自己獲得認識與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