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維強 人稱代詞
《黑維強 人稱代詞》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黑維強 人稱代詞(10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陜北綏德話的人稱代詞 ﹡本文為全國優(yōu)秀博士論文專項基金資助項目(200409)與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資助項目(NCET-04-0956)成果之一。項目主持人:邢向東。 黑維強 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西安 710062 摘 要:本文對陜北綏德話人稱代詞進行較為詳細的描寫和說明。在說明中,一方面通過與周圍晉語及西北方言作橫向比較,顯其異同;另一方面對其中一些用法及現(xiàn)象追本溯源,明其來源及發(fā)展變化。 關鍵詞:綏德話 代詞 用法 比較 來源 綏德縣位于陜北榆林地區(qū)南部,東為吳堡縣,東南隔黃河與山西省柳林縣相望,南接清澗縣,西鄰子洲縣,北為米脂
2、縣,東北部是佳縣。綏德話屬于晉語五臺片。本文就綏德話的人稱代詞進行描寫與說明。為了看清問題,有時與周圍晉語及西北地區(qū)一些方言進行比較,有時對一些現(xiàn)象作簡單的歷史探源。 綏德話的人稱代詞見下表1。 表1 第一人稱 第二人稱 第三人稱 其他 自稱 他稱 領屬 單數(shù) 我Na213 我家Na213 ·ttia 咱ts‘a33 咱家ts‘a33 ·ttia 你ni213 你家ni213 ·ttia 那na213 他t‘a213 那家na213·ttia 他家t‘a213 ·ttia 各人k?33 ? ?N33 人家? ?N33
3、·ttia 阿兒?r51人家 人家 ? ?N33 ·ttia 阿兒?r51人家 旁人 p‘aN33 ? ?N33 各自k?33 ts?51 再tsai51其他 自家ts?51 ·ttia 復數(shù) 我們Na213 m?/3 咱們ts‘a33 m?/3 咱ts‘a33 你們ni213 m?/3你們家ni213 m?/3 ·ttia 那些n?/3 ·ti 他們t‘a213 m?/3 那家n?/3/ni?/3 ·ttia 那些們n?/3/ni?/3 ·ti m?/3 領屬 我Na213/N?/3 咱ts‘a33 我們Na213 m?/3 咱
4、們ts‘a33 m?/3 你ni213/ni?/3 你們ni213 m?/3 那na213/n?/3 他t‘a213/ t‘?/3 那些n?/3 ·ti 他們t‘a213 m?/3 那些們n?/3/ni?/3·ti m?/3 從表1可以看出,綏德話人稱代詞系統(tǒng)與北京話有相同之處,也有相異地方。這里主要就相異的地方進行描寫與說明。 一、第一、二人稱代詞 1.1“咱” 綏德話第一人稱代詞,除了“我”,還有一個“咱”。既可是包括式,也可是排除式;既能表示單數(shù),也能表示復數(shù)。例如: (1)咱口叁甚也沒做,心里踏實著叻。 (
5、2)咱下處所后置詞,讀 ·xa來客口覽。 (3)嫑招惹那些他們,咱個兒助詞走。 (4)你好是你的,咱不好還給你黏上價。 例(1)、(4)為排除式,與聽話者相對。例(2)、(3)為包括式,包括聽話人在內。例(1)、(4)是單數(shù);例(2)、(3)是復數(shù)。作為單數(shù)的用法有一定的感情色彩,表達自己與他人的不同。這可以說是陜北晉語的一個特點(邢向東2006:33)。作為復數(shù)的用法在晉語中有一定普遍性,是近代漢語用法的保留。 1.2“我/咱”與“我/咱家”、“你”與“你家” 綏德話第一人稱代詞中有“我/咱家”、“你家”,其性質與“我/咱”、“你”一樣,而與“我/咱
6、的家”的“我/咱家”、“你的家”的“你家”意思卻不相同?!拔?咱的家”、“你的家”的意思,綏德話一般用“我/咱下”、“你下”或“我/咱家下”、“你家下”來表示,所以“我/咱家”、“你家”相當于“我/咱”、“你”。不過“我家”、“你家”在使用時,有強調我、你的含義,而“我”、“你”則沒有這一含義;從語法功能上看,“我/咱家”、“你家”只做主、賓語,不做定語,“我”、“你”則主、賓、定語都可以做。例如: (5)你們愿怎么價叻,咱家口叁有個做上的口覽。 (6)說我家沒事,人家跟前那敢叻? (7)你家口叁是兒貨。 (8)我們家口叁沒偷沒搶,不像有些人。
7、 (9)驢明兒輪到你家喂叻。 (10)走到你家下一看,一個人也沒有的。 表示單數(shù)時,也可以用“我們/咱們家”,如例(8)。以上例中的“我們家”也可以說“咱們家”,意思不變。代詞“你家”與“你的家庭”形式一致,都說“你家”,但是意思有別。例(7)“你家”指你。例(9)“你家”指你的家庭。“你的家庭”也可以用“你家下”來區(qū)別,“下”是處所后置詞,如例(10)。“你家”表示“你”的意思在北京話系統(tǒng)中不見。 二、第三人稱代詞 綏德話第三人稱代詞有兩個系統(tǒng)。一個是與北京話相同的“他”系統(tǒng);一個是借用指示代詞的“那”系統(tǒng)。前者產生時代很晚,目前正處于形成狀態(tài),后者產生時代較
8、早,當是第三人稱代詞的底層。 2.1“那”、“那些”、“那些們” 綏德話“那”作為第三人稱代詞時,其讀音與語法意義密切聯(lián)系?!澳恰弊髦髡Z、賓語與非親屬名詞構成領屬關系時讀[na213],與作為指示代詞的讀音相同。例如: (11)那給我說的。 (12)你把書還給那了沒? (13)那的錢叫賊娃子偷的去口覽。 “那”與“些”組合起來表示第三人稱代詞的復數(shù)時,讀促化音“n?/3”,其形成原因,見下文4.1.2。 指示代詞“那些”指代兩個以上數(shù)量的事物,但在綏德話中借用來表示第三人稱代詞復數(shù)時,后邊還可以再加表復數(shù)的“們”,成為“那些們”。這
9、是受人稱代詞“我”、“你”、“他”構成復數(shù)加“們”影響而類化的結果。例如: (14)今兒這天氣又把那些們擰追上口覽。 (15)你快叫那些們回來,外面冷叻。 (16)那些們哪里聽你的話叻。 如果把例子中的“們”去掉,意思完全沒有改變。 綏德話第三人稱代詞“那”、“那些”是借用指示代詞而來的,其手段與古代漢語相同。我們知道,上古漢語沒有專職的第三人稱代詞,在語言表達中,第三人稱代詞用指示代詞“之、其、彼”來替代,真正的專職第三人稱代詞到了唐朝才出現(xiàn)。第三人稱代詞采取借用的方式在現(xiàn)代漢語方言中被繼承了下來,這在晉語及西北方言中比較常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除了
10、綏德話,還有陜北米脂話:“那na213,他?!保ㄐ滦蕖睹字h志》687)山西臨汾話單數(shù)是“那1na21”,復數(shù)是“那1家1 na21 kua21”、“那家2 na21 ttia21”、“那na35”(潘家懿1990:105)。洪洞話:“亻那nɑ21”、“哪nɑ24亻那nɑ21”表示“他”,“亻那家nɑ21 tiɑ2”、“哪亻那家nɑ24 nɑ21 tiɑ2”表示“他們”(喬全生1999:131)。長子話:“□na54:‘人家’合音,口語有時表單數(shù)等于‘他’?!保ǜ呔?995:54)本文作者按,“□”當為“那”,因為他們、人家大伙的意思有說“□都na54t?u213”、“□na54”,可證“□”
11、不是“人家”的合音,而是“那”。臨縣的“他”又說“乃nEe312”,“他們”又說“捏家ni?/ ttia”(李小平1991:53)。萬榮話用“伢?iɑ24”,“伢都?iɑ24 t?u51 年都?iQ?24 t?u51”表示“他們”(吳建生1988:37-38)。離石話用“乃niEi313”表示“他”。甘肅敦煌話除了用“他”、“他們”,還有:“那?ia24 人家,他?!薄澳莻?ia24 mu2 同上(復指)。”(劉伶1988:190)蘭州、鎮(zhèn)原、安西、金塔、玉門(雒鵬2005)、固原、同心等地也有這一現(xiàn)象。如蘭州話:“那們今個不上學?!保ê翁煜?986)固原話“第三人稱代詞除用‘他、他們’以
12、外,還有‘乜[?iE24]、乜介[?iE24 ttiE21](單數(shù))、乜們[?iE24 ·m?N](復數(shù))’。”(楊子儀等1990:253)同心話:“亻那說著明兒去哩。”“那”可以讀la,也可以讀na(張安生2000:182)。烏魯木齊話用“亻那?ia51”、“亻那們?ia51 ·m?N”表示他、他們(周磊1995:106)。按,“那”類詞既指“他”,又指“人家”,二者具有共同特點,即說話人雙方以外的第三者。這些大量的事實表明,被借用的現(xiàn)象是的的確確存在的,綏德話只是其中之一而已。以上方言有的雖然“那”表示指示代詞與人稱代詞沒有并存,僅從個別方言點似乎看不出借用問題,但是放在同一大方言區(qū)或鄰近
13、方言區(qū)域內,通過比較觀察,借用的來歷還是清楚的。 這里有一個問題需要討論一下。晉語及西北方言中人稱代詞有一個較為普遍的特征,那就是合音現(xiàn)象突出,讀“nia”、“?ia”或“na”,如山西方言的太原、忻州、文水、武鄉(xiāng)、沁縣、運城、永濟、稷山、萬榮、定襄等地即此(侯精一等1993:76-77)。一般認為是“人家”的合音,“從聲母來看,‘人家’的合音‘伢’的產生當在晚唐五代之前。也許方言的情況與共同語不完全相同,但總之‘伢’的產生是比較早的事情?!保ǚ痘矍?007:70)這一推斷有個前提條件,即代詞“人家”產生的時代必須在晚唐五代之前?!叭思摇弊钤缫娪谑裁磿r代呢?呂叔湘先生(1985:92)所舉最
14、早例證是宋代龔鼎臣的《東原錄》卷15:“人家蓋一個門樓,措大家又獻言語。”那么,晉語及西北方言“人家”的產生時代是宋代,還是比宋代早?或者是比宋代晚一些呢?我們想不會早于唐五代。有一個材料大致能說明這一點。反映唐五代西北方言口語突出的敦煌、吐魯番文獻“人家”僅見一個例子,尚不能肯定。( ()敦煌變文的例子是《妙法蓮華經講經文(四)》:“人家若要收財利,須向堂前安下匱?!眳歉O檎J為這一例“似可看作旁指代詞”。見《敦煌變文12種語法研究》,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8頁。 )而且文獻中并沒有“人家”合音的有關記載?!叭思摇钡暮弦魡栴},從意義上說,當然是沒有什么問題的,但是從音理上看,大多
15、數(shù)方言點還是有些問題。因為這些方言的“人”絕大部分是讀?或z的,而非n或?,盡管有學者推測“日”母字在歷史上可能是鼻音或鼻擦音,但關鍵的是這些方言的“人”不讀鼻音或鼻擦音的。就歷史而言,龔煌城(1981)對十二世紀末《番漢合時掌中珠》研究結論是,當時的西北方音“日”母字讀音為“﹡z@-”,也不是讀鼻音的。這就是說,即使當時的“人家”發(fā)生了合音,聲母也不是n或?。有些方言在使用合音時,沒有合音的“人家”也在使用。二者同時使用,似可說明合音的時代不會太早。因此,有些方言的合音詞不一定就是“人家”的合音,可能另有來源。有的方言或許是“那家”的合音或“那”的直接借用,如文水話的“人家”讀音是[z?N2
16、2 ?ia22](胡雙寶1990:90),[na22]解釋為“那”的借用,比解釋為“人家”的合音更合乎音理。從晉語合音詞的規(guī)律(如同反切法)來看,不管怎樣說,[z?N22 ?ia22]都難以合成[na22]?!澳恰辈徽撌侵竸e人,還是指他,“那家”所指都是說話雙方以外者,所以在讀音和意義上都符合合音的條件。在指示代詞二分的方言里,有的遠指代詞不用“那”而用“?!保朔Q代詞用“那”,可能是因為“那”被借用作人稱代詞或旁指代詞的緣故。 綏德話“那些”表示第三人稱復數(shù)時,“些”讀音與指示代詞不同,讀輕聲[·ti]。而作指示代詞時一般讀輕聲兒化音[·tier]?!澳恰钡淖x音也不同。作人稱代詞讀
17、[n?/3]或[ni?/3](少一些),作指示代詞讀[nei51]。因此,從讀音上可以分辨出人稱代詞與指示代詞。 “那”在綏德老派中還有特定所指,即夫妻間的互稱,讀[na213]。新派中漸漸以名字相稱,稱呼“那”的現(xiàn)象正在消失。 2.2“他” 漢語第三人稱代詞“他”是由旁指代詞發(fā)展來的,從旁指代詞到人稱代詞在句法結構上首先是“他”開始做定語,即表示原來的一般指示的修飾關系,也有新出現(xiàn)的領屬關系,這時“他”由指示代詞向人稱代詞轉變,這在性質上與指示代詞有了區(qū)別(唐作藩1980)。 綏德話“他”與“那”在語法功能上有區(qū)別。各類句子成分都可以用“那”,即用“那
18、”沒有什么條件限制,而“他”首先用于親屬稱謂詞前,表示領屬關系,即限于作定語,其他句子成分則仍然用“那”而不用“他”。“他”的讀音因為作定語及其他方面的原因也發(fā)生了變化(見下文4.1.1)。表面上看似乎有例外,如詈詞“日他§?/3 t?/3”,“他”好像是做賓語,其實并非如此。這個“他”是“他娘”的省略。近年來,“他”的使用情況也發(fā)生了一些變化,新派口語中逐漸沒有了條件限制,特別是受文化教育程度較高的人。新、老派比較,老派主賓不用“他”,新派“他”與“那”皆可。由老派的作定語,到新派的主賓皆可,這一變化與古代漢語人稱代詞“他”由指示代詞到人稱代詞的形成過程相吻合。也就是說,第三人稱代詞“他”的
19、出現(xiàn)始于定語,而后推而廣之。綏德話“他”的使用現(xiàn)象也可以為古代漢語人稱代詞“他”的產生發(fā)展過程提供一個現(xiàn)代方言佐證。 “他”與“那”的區(qū)別還表現(xiàn)在感情色彩上。綏德話“那”的使用無所謂褒貶色彩,而“他”的使用有時含有貶義色彩。例如: (17)他那種人走到哪里也不行。 (18)他小子遲早倒霉去也。 “他”表示貶義的現(xiàn)象在晉語和西北方言其他地方也有。例如,山陰話“除表示單、復數(shù)第三人稱外,還含有不滿、輕蔑等感情色彩”(楊增武1982);蘭州話“說話者如果和第三者關系一般或對其有成見,談到第三者用‘他’,且有輕視、不滿及疏遠的意味”(雒鵬1997)。 三、其他人稱代詞 3.
20、1“各人”與“自家” 這兩個詞都是表自己的意思,可以指自己或別人以外的人,還可以指說話者本人。例如: (19)那各人來哩拿走的。 (20)我各人的事不要你們管。 (21)那自家是個甚貨色還解不開不明白? (22)我自家是個甚人害你的事著叻。 例(19)、(21)指別人;例(20)(22)指自己?!白约摇痹谑褂弥杏袕娬{自己的意思。 “自家”在綏德話中還指本家,如“這是我們自家,比我小一輩”。 3.2“阿兒” “阿兒?r51”意思同“人家”,本字目前不詳,可能是“人家”的合音詞,( ()邢向東先生告知,謹表謝意
21、。 )有的方言將“人家”合音后讀零聲母,似可作一旁證。例如: (23)阿兒給洗哩半年家匙叻。 (24)你不給阿兒做口覽? (25)錢兒還給阿兒口覽。 (26)阿兒走也,你們愿意咋價叻。 這個詞可以指他人,如例(23)-(25);也可以指自己,如例(26)。自指一般要有語境來確定。 “阿兒”在晉語山陰話中也存,讀音與綏德話相近。例如:“□[?r]二虎和三虎都是高中生?!薄啊鮗?r]也要去姥姥家?!保钤鑫?982)根據(jù)筆者調查,在山陰話中,這個詞的使用頻率非常高,遠遠超過“人家”。 3.3“再”、“旁人”與“人家” “再”
22、指別的、其他?!芭匀恕敝竸e的人?!叭思摇敝竸e人。例如: (27)嫑都你吃哩,給再的也留下點兒。 (28)這是我的,再的是人家的。 (29)光這兒放著叻,再處不放的。 (30)那眼里頭沒個旁人。 (31)人家都不去,咋你一個去。 (32)人家不吃口覽,咋都給你。 “再”作代詞,一般與結構助詞“的”結合起來構成“的”字短語,可指人,如例(27);也可指事物,如例(28)、(29)。“旁人”專指人的。“人家”在使用中既可以他指,如例(31);也可以自指,如例(32)?!叭思摇弊灾笗r一定要從語境來確定,否則可以理解為他指。 綏德話
23、“人家”與“阿兒”所指相同,用于自指時,多含有對對方言行不滿意的色彩,他指時沒有。這兩個詞呈現(xiàn)出并存局面,但是“阿兒”遠沒有“人家”使用頻率高,漸漸趨于消失的境況。 四、人稱代詞的讀音 4.1“我”、“你”、“他”、“那”作定語時的音變 4.1.1“我、你、他”促化讀音的形成 綏德話的“我、你、他”單字調讀音是[Na213、ni213、t‘a213],合乎綏德話語音演變規(guī)律,沒有特殊之處。但是“我、你、他”在親屬稱謂詞前表示領屬關系時,與單字調的韻母、聲調不同,讀塞音韻尾、入聲調,分別是[N?/3、ni?/3、t‘?/3]。這種讀音的條件是什么呢?有人認
24、為是與“的”合音而成的,這是有道理的。從音理上看,綏德話“的”讀[t?/3],老派的讀音中還有[ti?/3]一讀,所以“我、你、他”與“的”在合音時,就像反切一樣,第一個字“我、你、他”取聲母,第二個字“的”取韻母和聲調,即成為[N?/3、ni?/3、t‘?/3]。從音變條件上看,促聲音出現(xiàn)的條件都必需是“我、你、他”用在親屬稱謂詞前表示領屬關系。假使在其他語境下,如做主、賓語構成“的”字短語時,都讀舒聲音,不能讀促化音,這一規(guī)律性很強。如果在“我、你、他”與親屬稱謂詞之間出現(xiàn)“的”的情況下,就要讀它的本音,即舒聲音,不能讀促化音。例如: (33)我的媽媽呀,你站個畔畔起不怕跌下去?
25、 (34)叫你的大大呀不頂事。 這兩個例子中的“我”、“你”必須讀[Na213]、[ni213]。出現(xiàn)了“的”就不能讀促化音,這正可以證明促化音的確是與“的”合音的結果。 在晉語平魯、應縣、代縣、長治(以下皆指長治縣)等地的方言材料報道中也能看到類似的事實。平魯話“我、他”都有兩個讀音:[u?213、u?/34];[t‘A213、t‘?/34]。讀促化音的“我、他”,“只用作親屬稱謂的限定詞”(楊增武2002:92)。應縣話的“我、他”讀音:[u?54、u?/43];[t‘a43、t‘a/43]。它們的語法功能同平魯話(蔣文華2007:170)。代縣話的第三人稱代詞作定語時,如果
26、后邊的被修飾成分是親屬稱謂詞,也不能夠帶結構助詞“的”,第三人稱代詞往往是單數(shù),后邊的被修飾成分是其他稱謂名詞時可以有“的”;第一、二人稱代詞沒有這種現(xiàn)象(崔淑慧2005:88)。長治話“他”也讀促化音“t‘?/21”,但在使用范圍上擴大,還可以做主語和賓語(王利2007:117)。相互比較,平魯、應縣等地方言中“我”、“他”的這一現(xiàn)象與綏德話的情況相同。如果說有所不同的是,平魯、應縣等地方言中的音變現(xiàn)象不整齊,都沒有第二人稱“你”的促化現(xiàn)象。人稱代詞促化現(xiàn)象其他地方亦見。如“他”在山陰話讀[t‘?/4](楊增武1982),臨縣話讀[t‘A/4](李小平1998)。我們把綏德、平魯、應縣、代縣
27、、長治等幾個地進行整體考察,可以看出:晉語中人稱代單數(shù)詞修飾稱謂名詞時發(fā)生合音的現(xiàn)象較為普遍。長治話促化音“他”讀[t‘?/21]的使用范圍沒有限制,其發(fā)展過程應該是,首先促化音限于作定語,后來將主、謂語的舒聲音也取而代之。 4.1.2“那些”、“那家”的“那”促化音的形成 “那些”指代他們時,上面2.1節(jié)中已經說到“那”要讀促化音[n?/3/ni?/3],前者使用普遍,后者使用較少。這一讀音是否也如“我、你、他”與“的”合并而來的?我們認為是由“那一些”合并而來,非與“的”合并的結果,也不是指示代詞“那些”的直接借用。綏德話“一”是入聲韻,讀[i?/3],“那”讀[na213],
28、或[nei213],合音后正是[n?/3],或[ni?/3]。表示單數(shù)的“那”就沒有促化音,也可以有力地證明促化音是由“那一”合音而來的。從語法結構關系上說,“那一些”是“那”與“一些”的組合,但是合音過程中并沒有按照語法結構而進行,而是依據(jù)語音的韻律而合的?!澳且恍笔且粋€超音步,其構成模式有兩種:2+1與1+2。2+1是“右向音步”,漢語韻律詞的自然屬性,1+2是“左向音步”,為非自然屬性。漢語的“右向音步”多于“左向音步”,這是受人類發(fā)音先后次序限制的生理機制而決定的(馮勝利2000)。“那一些”的合音是自然屬性規(guī)律下形成的,即“那”讀[n?/3/ni?/3]是“那一”合音的結果。合音時
29、可以保留介音i,也可以不不保留,故而出現(xiàn)了兩個讀音。(()與此類似的例子還有“不要”,在關中地區(qū)合音時舍棄了介音i,讀pao,陜北地區(qū)保留了介音i,讀piao。 )讀[n?/3]的使用頻率高于[ni?/3],是因為有介音讀起來沒有無介音方便。而假若從其它路徑來思考,“那”的促化音無法得到合理的解釋。在綏德話中,如果指代數(shù)量是一個時,“那”只能讀[nei51]。這也可以從另外一個側面作為證明“那一些”的合音問題。 “那一些”合音的具體過程如何呢?我們認為首先是從意義變化開始的。表示人的代詞含義賦予指量短語“那一些”后,“那一些”就有了兩個含義。那么,是不是一個形式有兩個意義就要發(fā)生合音現(xiàn)象呢
30、?不是。我們知道,在漢語的各類詞中,代詞是一個封閉的詞類,最具有系統(tǒng)性,特別是人稱代詞、指示代詞都呈現(xiàn)出整齊的意義和形式上的對稱性。這一特點就使得對它內部的成員在形式上作整齊劃一的要求。第一、二人稱代詞的復數(shù)是雙音節(jié)詞,第三人稱代詞“那一些”為三音節(jié)詞,這個三音節(jié)詞的存在將系統(tǒng)的整齊局面打亂。打亂了就需要規(guī)范、調整,其結果是將“另類”的三音節(jié)變?yōu)殡p音節(jié),整齊局面重新恢復。從三音節(jié)變?yōu)殡p音節(jié),可以采取脫落、合并等手段來實現(xiàn)。在這里沒有發(fā)現(xiàn)有脫落的跡象,而合并的方式卻是非常明確的:na213+i?/3→n?/3/ni?/3,如同反切注音方式。意義的變化引起音節(jié)形式上的改變,這是第二步。我們還應看到
31、,“那一些”表示兩個意義,既是詞,又是短語,就語言表意的明確性說,自然沒有改變形式后表示一個單一意義清楚明白。這也是發(fā)生合音的一個原因。 “那家”指他們時,“那”也讀[n?/3]或[ni?/3],同樣是由“那一”合并而來。例如: (35)桶還給那家口覽。 (36)那家下這陣兒沒人。 “那家”如果是短語,指“那一家”,“那”是指示代詞,讀[nei51],不能讀促化音。因此,從讀音上可以把它們嚴格地區(qū)別開來。 “那”讀促化音的這種現(xiàn)象在晉語其他地區(qū)偶見。如山西臨縣的“他們”又說“捏家ni?/ ttia”(李小平1991:53),應縣話“那”讀“n?/43”
32、(蔣文華2007:291)。 五、與人稱代詞有關的幾個問題 5.1“我給咱”、“你給咱” 綏德話的“咱”可以用于人稱代詞“我、你”后,中間加一表對象的介詞“給”,構成“我+給+咱+VP”、“你+給+咱+VP”句式,在句意上含有商量、祈使的意味,語氣顯得較為緩和?!霸邸笔潜硎緩蛿?shù)的,也就是說VP所表示的動作行為是為說、聽者雙方的?!霸邸钡穆暷副仨氉x送氣音[ts‘]。例如: (37)你坐著,我給咱做飯。 (38)你給咱擔上兩回水。 (39)我給咱往倒砍,你給咱往一搭里一塊兒抱。 例(37)的意思說飯是給你我做的,你來坐,我來做。例(38
33、)、(39)亦同。如果去掉例中的“給咱”,商量、祈使語氣就弱了,甚至是沒有了。 “我/你+給+咱+VP”句式在晉語其他方言點亦見。如陜北神木、府谷、清澗、延川(邢向東2006)、米脂、子洲、佳縣、橫山、山西汾陽(宋秀令1992)、中陽(喬全生2003)等地。晉語一些方言點還有與此類似的句子“我/你+咱+VP”,即上“我/你+給+咱+VP”句中沒有“給”字出現(xiàn),綏德話沒有。晉語“我/你+咱+VP”句中“我/你+咱”是從宋元語言中的“我/你+咱”直接繼承來的,還是“我/你+給+咱+VP”句的省略,學界目前還在討論中(喬全生2003,邢向東2006,范慧琴2007)。我們在此不作討論。這里
34、想要說明的是,綏德話中“我/你”后有與“咱”讀音相近、用法類似的詞,或許能為“我/你+咱”這一問題的繼續(xù)討論提供一點參考。這個詞讀[tsa51],不送氣、去聲,與“咱”的送氣、聲調不同,本字目前還未考定。神木話有“則”與綏德話的[tsa51]類似,但是有區(qū)別,因為綏德話的“則”讀[ts?33],韻、調皆不符合。綏德話的[tsa51]我們用同音字“咋”來表示。例如: (40)我咋回也,你們咋宬呆著。 (41)你咋好好念書,我咋好好跟工打工,敢行叻吧? (42)咱們咋走,好叫那些他們咋早些歇去。 (43)這事你們咋慢慢說,看咋價怎么樣處理合適。 (
35、44)那些他們咋享福去口覽,咋叫咱們在這兒受罪叻。 (45)那咋這陣兒不曉得又忙甚去口覽。 (46)孩兒們咋都大口覽,你那苦日月咋過去口覽。 (47)河灘那卜棵大柳樹咋叫山水洪水推沖的去口覽。 (48)鑰匙咋不曉得放哪搭兒哪兒口覽。 (49)人家說咋說去,你能管定叻? (50)你要去咋去,要宬咋宬著。 (51)娃娃想當兵咋叫當去。 比較綏德話的“咋”與“咱”,可以看出它們有以下幾點區(qū)別:第一,從使用范圍上看,“咋”除了用于第一、二人稱代詞后,例(40)-(43);也可以用于第三人稱代詞后,例(42)、(44)、(45);可
36、以用于人稱代詞后,例(40)-(45);也可以用于名詞后,例(46)-(48);還可以用于動詞后,如(49)-(51)?!霸邸眲t只能用于第一、二人稱代詞后,不能用于第三人稱代詞與名詞后,更不能用于動詞后。也就是說,“咋”比“咱”的使用范圍廣。第二,從構成條件上看,“咋”的前邊不需要“給”的出現(xiàn),而“咱”前必須要有。即“給”的有無對于句式來說有著至關緊要的作用。第三,從用語上看,“咱”字句式都表示商量、請求的意義,而“咋”字句式除了表示這種意義,如例(41)、(42);還可以表示其他意義,如表埋怨,例(44),表無奈,例(49)、(50),表感嘆,例(47)。“咋”字句式都含有舒緩語氣的特征,“
37、咋”的意義近乎語氣詞“呢”,如果換成語氣詞“叻”,句子意思不變。但是“給咱”的“咱”卻絕對不能替換成“叻”。這說明有“咋”的句子即使表示商量的語氣也不是“咋”在起作用,而是另有因素的。第四,讀音不同(見上)。由此可以確定,綏德話的“咋”與晉語的其他方言的“我/你+咱+VP”句式中的“咱”是兩個不同的詞。那么,這個“咋”是宋元時“我咱”、“你咱”后“咱”用法的演化,用法的擴大,還是根本不同的兩個詞,我們傾向于后者。 5.2后置詞“下/行” 如果表示某一人稱這里、那里的意思,綏德話常常將處所后置詞“下”附加在其后,構成“我(們)下”、“咱(們)下”、“你(們)下”、“那(些)下
38、”、“那些們下”等來表示。如例(2)、(10)、(36)。在綏德東部的義合鎮(zhèn)用近代漢語曾經所使用的“行”來表示?!跋隆迸c“行”在用法上沒有任何區(qū)別,我們已有專文描寫與分析,在此不贅。( ()參見黑維強《綏德話“X行”的“行”考辨》,《西北方言與民俗研究論叢(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 5.3“們”的讀音與用法 5.3.1“們”的讀音及本字 北京話用于人稱代詞后表示復數(shù)的助詞“們”,綏德話讀音同“木”。根據(jù)讀音,很難找到一個詞義比較合適的字。北京話的“們”,綏德話單字音讀[m?N33],因此,表示復數(shù)的助詞從讀音上看不出是“們”字。深臻攝唇音字,綏德
39、話都讀-N尾音。那么,本字是哪個字呢?邢向東(2002:560)曾經根據(jù)神木話的讀音[m?/é]做過考察,認為這個字就是近代漢語中曾經廣泛使用現(xiàn)在仍然在晉語中保存的“每”,是“每”的促化音變。當然還有另一種可能,就是“們”字。因為“們”只能處于附加位置上,容易輕讀(北京話和許多方言就是輕聲),輕讀后-N尾又易丟失或發(fā)生同部位音變,即從-N到-/,這個音變也正好是促化。晉語及其他方言的舒聲促化字,其中一部分就是由于輕讀原因造成的?!懊俊苯椀略捵x[mei213],除了從促化的因素去考慮,難以從其他方面得以說明。所以我們這里暫時還是用“們”字來作記錄。 表復數(shù)的助詞讀促化音的現(xiàn)象在山西晉語中亦見。
40、例如山陰話讀[m?/1](楊增武1982),大同話讀[m?/32](馬文忠等1986:89),文水話讀[m?/2](胡雙寶1990:90),臨縣話讀[m?/23](李小平1998),靜樂話讀[m?/4](李建校2005:207)。 5.3.2“們”用于表事物 在綏德話中,“們”除了附加于人稱名詞后表示人的數(shù)量多,還可以用于表示事物的名詞后,表示事物的數(shù)量多,這里附帶說一下。例如說“牲靈們”、“牲牲靈靈們”、“羊們”、“豬們”等。在靠近黃河的定仙墕鄉(xiāng)一帶,無生命的事物也可以說,如“調和調料們”、“鐵锨們”等。 “們”表事物的現(xiàn)象在北方其他方言亦多見。例如,山西平遙話說“綢綢水水們”
41、、“湯湯水水們”、“地下們”等(侯精一1999:379),河北藁城話說“樹們”、“衣服們”(楊耐思等1958),山東利津話說“小馬駒兒們”、“小雞們”、“繩子們”、“鋤們”(楊秋澤1990:162),蘭州話說“樹們”、“衣裳們”(黃伯榮1960),臨夏話說“大豆們”(謝曉安等1990),西寧話說“豬娃們”、“莊稼們”、“桌子們”、“書們”(張成材等1987:243)。“們(每)”表示事物的復數(shù),在元代文獻就出現(xiàn)了。例如: (52)果必有征敵,這驢每怎用的?(劉時中《新水令·代馬訴冤》) (53)窗隔每都飐飐的飛,椅卓每都出出的走,金銀錢米都消為塵垢。(錢霖《般涉調》)
42、 (54)這馬們都拴著。(《老乞大》) 一般認為元代文獻“們(每)”的這些用例是受蒙古語的影響而出現(xiàn)的。今天北方地區(qū)“們”用于表事物,或許就是元代語言現(xiàn)象的延續(xù)。以上各個方言點,如果觀察一下地圖,它們基本是處在相同的緯度上,這些地方歷史上曾與阿爾泰語系的蒙古人所居之地正相緊鄰、相合。當然也有可能是表人的“們”類化結果,如中央電視臺“動物世界”欄目的解說詞,經常說到“老虎們”、“河馬們”、“鳥們”等,卻并非是擬人化的修辭手法,也非童話作品的描寫。 5.4“兀兒(的)” “兀兒(的)”在綏德話中用于第二、三人稱代詞以及指示代詞后,類似一個詞綴。可以說“你兀兒(的)”、“你們兀兒(
43、的)”、“這兀兒(的)”、“這些兀兒(的)”與“那兀兒的”、“那些兀兒的”。例如: (55)你兀兒口叁一滿實在不學好。 (56)那兀兒的遲早吃虧去也。 (57)那些兀兒的又不曉得哪去口覽。 (58)這兀兒的受苦不行,念書還可以。 第三人稱代詞的復數(shù)“那些們”后不能帶“兀兒”。代詞后帶“兀兒”句子多表示笑罵,用于開玩笑。這是因為“兀兒”可能是“兀兒日的”省略,而“兀兒日的”是詈語“兀兒狗日的”縮略?!柏!痹跁x語及西北方言中作指示代詞,具有很大的普遍性。陜北吳堡、佳縣、清澗、延川、神木、府谷等地有指示代詞“兀兒”、“兀些”、“兀里”、“兀陣兒”、“兀底”、“兀底價”或“兀底個”等(邢向東
44、2006:49-51)。陜西關中、山西、甘肅、寧夏、青海等地方言也有“?!鳖愒~,呈現(xiàn)出點、片分布,說明歷史上“?!鳖愒~在西北地區(qū)曾經呈現(xiàn)出一個整體分布局面。那么,我們可以推測綏德話在歷史上也曾有過“?!弊髦甘敬~使用的階段,今天已經被“那”所取代,僅僅以演變后的詞尾形式被保留下來?!柏!?、“兀的(底)”在近代漢語中出現(xiàn),是指示代詞。例如: (59)更打著黃昏也,兀的不愁殺人?。ǘ庠段鲙浿T宮調》卷1) (60)兀底一座山門?。ㄍ?,卷1) (61)鵲相龐兒誰有,兀底便筆描不就。(張镃《夜游宮·美人》) 5.5“我”、“你”的定語“好” 人稱代詞“你、我、他”一般不接受定語的修飾,
45、“定語+的+我/你”的句式從宋代開始出現(xiàn),( ()黑維強、王作棟《宋代已見“定語+的+人稱代詞”用例》,《蘭州城市學院學報》2007年3期。 )近年來這種句式在書面語中廣為使用,口語里偶爾能聽到,但是晉語及西北方言中還沒有見到。綏德話有與此類似的一種句式,即“好+我+的+你+叻”。例如: (62)好我的你叻,咋快去,再給陣兒遲口覽。 (63)好我的你叻,爾個現(xiàn)在的事情你還解xai51不下不懂? 這種句式也可以說成:“好+你(們)+叻”。例如: (64)好你們哩,娃娃大口覽,不聽話??! (65)好你哩!咱們現(xiàn)在準備擴大磚場,忙亂事在后邊哩! 能
46、作定語的僅一個“好”,其他詞義、語法功能即使相同的詞語也不能代替。“我”位置上的代詞,還可以是“你(們)”。在“好”與“你(們)”之間有時可以有代詞“那”出現(xiàn)。例如: (66)好那你叻,誰解不下不懂個好。 (67)好那你們叻,這回饒哩我吧。 綏德話的這種句式在陜北方言中使用的較為普遍,例(51)是來自路遙先生的《平凡世界》中。山西晉語中也存在,以下例子是來自馬烽、西戎的《呂梁英雄傳》(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年2版)。例如: (68)(他)斥責道:“好你咧!不要抽了,把人家給嗆死了!”(3回) (69)(康大嬸)傷心地哭著說:“好你們哪,他是我
47、的兒嘛!……”(12回) (70)(康肉肉)急得用手捶著后腦瓜說:“好你們啦,你們把我保住,……”(18回) 無論是綏德話,還是山西晉語,從語用上看,一是用來表示祈求,如例(62)、(66)—(70),二是表示無奈、感嘆,如例(63)—(66)。 類似這種結構的句式在近代漢語已經出現(xiàn)。例如: (71)覓漢道:“好你呀,這是說的甚么話!……”(66回) 此例是我們目前見到的唯一例子。 六 小結 綏德話的人稱代詞,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綏德話的人稱代詞保留了近代漢語代詞的一些成分,有唐五代的,也有宋元代的,還有明清以來的。不同時期
48、成分的保留,形成了疊置現(xiàn)象。 第二,兼類現(xiàn)象明顯,通過語音上的改變來區(qū)別意義的不同。如“那”、“這些”、“那家”等,或通過兒化來實現(xiàn),或借變韻來體現(xiàn)。 第三,合音詞較多。如表親屬稱謂前的“我”、“你”、“他”與“那些”。 第四,綏德話代詞與周圍陜北晉語相比,較為豐富的,兼有陜北晉語南北地域性特點,體現(xiàn)了綏德在陜北文化中的中心地位以及對周圍方言的影響力及兼容力。 本文引用方言資料來源:何天祥《蘭州方言里的第三人稱代詞》,《蘭州大學學報》1986(2)。周磊《烏魯木齊方言詞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馬文忠、梁述中《大同方言志》,北京:語文出版
49、社,1986。胡雙寶《文水方言志》,同上,1990。楊秋澤《利津方言志》,同上,1990。潘家懿《臨汾方言志》,同上,1990。范慧琴《定襄方言語法研究》,同上,2007。雒鵬《甘肅方言幾類實詞中存在的一些語法現(xiàn)象》,《西北師范大學學報》1997(1);《甘肅方言第三人稱代詞》,全國漢語方言學會第十三屆年會會議論文(蘇州),2005。李小平《臨縣方言志》,太原:山西高校聯(lián)合出版社,1991;《山西臨縣方言舒聲促化現(xiàn)象分析》,《山西師大學報》1998(4)。黃伯榮等《蘭州方言概況》,《甘肅師范大學學報》1960(1)。劉伶《敦煌方言志》,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88。謝曉安、張淑敏《甘肅臨夏方
50、言的疑問句》,《中國語文》1990(6)。喬全生《洪洞方言研究》,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中陽方言的人稱代詞》,《山西大學學報》2003(2)。楊耐思、沈士英《藁城方言里的“們”》,《中國語文》1958(6)。楊增武《山陰方言的人稱代詞和指示代詞》,《語文研究》1982(2);《平魯方言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崔淑慧《代縣方言研究》,同上,2005。李建?!鹅o樂方言研究》,同上,2005。蔣文華《應縣方言研究》,同上,2007。王利《長治縣方言研究》,同上,2007。楊子儀、馬學恭《固原方言志》,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0。張安生《同心方言研究》,同上,2000。
51、張成材、朱世奎《西寧方言志》,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 參考文獻: 馮勝利 2000 《漢語韻律句法學》,上海教育出版社。 龔煌城 1981 《十二世紀末漢語西北方音(聲母部分)》,《漢藏語研究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侯精一、溫端政 1993 《山西方言調查研究報告》,太原:山西高校聯(lián)合出版社。 侯精一 1999 《現(xiàn)代晉語的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呂叔湘 1985 《近代漢語指代詞》,江藍生補,上海:學林出版社。 喬全生 2000 《晉方言的語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唐作藩 1980 《第三人稱代詞“他”的起源時代》,《語言學論叢》第6輯,北京:商務印書館。 邢向東 2002 《神木方言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邢向東 2006 《陜北晉語語法比較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10
-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