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倫貝爾市新巴爾虎右旗中考化學二模試卷》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呼倫貝爾市新巴爾虎右旗中考化學二模試卷(9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呼倫貝爾市新巴爾虎右旗中考化學二模試卷
姓名:________ 班級:________ 成績:________
一、 選擇題 (共10題;共20分)
1. (2分) (2018丹東模擬) 下列物質(zhì)的性質(zhì)屬于物理性質(zhì)的是( )
A . 生石灰的吸水性
B . 濃硫酸的腐蝕性
C . 碳酸的不穩(wěn)定性
D . 濃鹽酸的揮發(fā)性
2. (2分) (2017梧州) 下列有關(guān)酸、堿、鹽的描述錯誤的是( )
A . 碳酸鈉俗稱燒堿
B . 濃硫酸有強腐蝕性
C . 氫氧化鎂是一種堿
D . 氯化鈉溶液中,鈉、氯元素均以離子形式
2、存在
3. (2分) (2018武威模擬) 我市是全國十大宜居城市之一,人們對空氣污染關(guān)注的程度不斷加強,下列氣體中不會造成空氣污染的是( )
A . 二氧化氮
B . 二氧化硫
C . 一氧化碳
D . 氮氣
4. (2分) 在錳酸鉀(K2MnO4)中,錳元素的化合價是( )
A . +2
B . +4
C . +6
D . +7
5. (2分) 在托盤天平的兩邊各放一只燒杯,在兩燒杯中分別注入相同質(zhì)量分數(shù)、等質(zhì)量且足量的稀硫酸,調(diào)節(jié)至平衡。現(xiàn)向左邊燒杯中投入20.8g10%的氯化鋇溶液,向右邊燒杯中投入21.2g鐵與銅的混合物,充分反應后,天平重新平衡,
3、則混合物中鐵的質(zhì)量為 ( )
A . 5.6g
B . 11.2g
C . 2.8g
D . 無法計算
6. (2分) (2016孝義模擬) 下列實驗方案,能達到實驗目的是( )
選項
實驗目的
實驗方案
A
鑒別氧氣、二氧化碳、氮氣
燃著的木條分別伸入三種氣體中
B
除去氯化鉀溶液中的少量氯化銨
滴加適量氫氧化鈉溶液
C
區(qū)別滌綸制品和純棉制品
灼燒、觀察是否能燃燒
D
驗證鹽酸中的H+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變紅
將紫色石蕊溶液分別滴入蒸餾水、稀鹽酸、氯化鈉溶液中
A . A
B . B
C . C
D . D
7. (2分) 下列反應
4、屬于置換反應的是( )
A . H2SO4+CuO═CuSO4+H2O
B . H2+CuO Cu+H2O
C . Fe2O3+3CO 2Fe+3CO2
D . C+CO2 2CO
8. (2分) (2017北塔模擬) 下列圖像能正確表示其對應關(guān)系的是( )
A . B點表示稀鹽酸和加入NaOH溶液質(zhì)量一定相同
B . t1℃時,A,C物質(zhì)飽和溶液中溶質(zhì)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25%
C . 等質(zhì)量的鋅和鐵與足量鹽酸反應,A為鋅B為鐵
D . 向硫酸銅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鐵粉,溶液質(zhì)量的變化
9. (2分) 類推是學習化學的一種重要方法。以下類推正確的是
A
5、. 分子是構(gòu)成物質(zhì)的微粒,因此物質(zhì)都是由分子構(gòu)成的
B . 中和反應生成鹽和水,則生成鹽和水的反應一定是中和反應
C . 使用可燃性氣體前,一定要驗純,因此點燃甲烷氣體前一定要檢驗其純度
D . 碳酸鹽能和鹽酸反應生成氣體,則和鹽酸反應生成氣體的固體中一定含碳酸鹽
10. (2分) 生活中處處有化學.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 吸煙有害健康,但二手煙對身體危害不大
B . 為延長食品保質(zhì)期,在食品中添加大量防腐劑
C . 焚燒廢舊塑料可以解決“白色污染”問題
D . 發(fā)現(xiàn)家中的燃氣泄漏時,要立即關(guān)閉燃氣閥門并打開門窗通風
二、 理解與應用 (共3題;共20分)
1
6、1. (6分) (2017薊縣模擬) 根據(jù)如圖實驗裝置圖,回答問題
(1) 圖中儀器a的名稱是________.
(2) 實驗室用加熱氯酸鉀和二氧化錳混合物制取氧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制取并收集的裝置為________(填字母).
(3) 實驗室用石灰石和稀鹽酸反應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制取并收集的裝置為________(填字母),該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中?;煊猩倭柯然瘹錃怏w,通過盛有碳酸氫鈉溶液的洗氣瓶可除去氯化氫,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
12. (10分) (2016邗江模擬) 化學用語是學習化學的重要工具.
(1)
7、
用化學符號填空:
①氨氣分子________;②碳酸鈣中陰離子________;③過氧化氫中氧元素的化合價________;④侯氏聯(lián)合制堿法中的“堿”是_________;⑤最簡單的有機物是________;
⑥食品袋中的“雙吸劑”________
(2)
完成下列變化的化學方程式,并按要求填空.
①濕法冶銅:________;________反應類型;
②高爐煉鐵的原理:________;
③實驗室用氯酸鉀制取氧氣的反應:________.
13. (4分) (2017慶云模擬) 化學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質(zhì)的組成、結(jié)構(gòu)、性質(zhì)及其應用的一門自然科學,請根據(jù)所學化學
8、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 氧氣、水、二氧化碳、生石灰、小蘇打在組成上的共同特點是________;
(2) 如圖是四種粒子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其中與③化學性質(zhì)相似的是________(填序號):
(3) 已知同溫同壓下,氣體的體積比等于分子數(shù)目比,若空氣中其它成分忽略不計,用○表示氮原子,●表示氧原子,圖中可粗略表示空氣組成的是________(填標號):
(4) 稀鹽酸能與某些金屬氧化物反應,因此可用于鐵制品表面除銹,請寫出相關(guān)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
三、 實驗與探究 (共2題;共14分)
14. (6分) (2017九上江都期中) 某實驗小組利用如圖所示
9、裝置測量空氣中氧氣體積分數(shù)并取得成功。
【查閱資料】白磷的著火點為40℃。
【提出問題】氧氣體積約占空氣總體積的多少?
【實驗準備】錐形瓶內(nèi)空氣體積為230mL,注射器中水的體積為50mL,該裝置氣密性良好。
【實驗探究】裝入藥品,按圖所示連接好儀器,夾緊彈簧夾.先將錐形瓶底部放入熱水中,白磷很快被引燃,然后將錐形瓶從熱水中取出。
【現(xiàn)象分析】
(1) 將錐形瓶底部放入熱水中,白磷被引燃,說明燃燒不能缺少的一個條件是________,足量的白磷在錐形瓶中未能全部燃燒,說明瓶內(nèi)剩余氣體________燃燒(填“支持”或“不支持”),寫出白磷燃燒的符號表達式:________。
10、
(2) 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可觀察到氣球的變化是________。
(3) 待白磷熄滅、錐形瓶冷卻到室溫后,打開彈簧夾,還可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①注射器中的水自動噴射出來,②當注射器中的水還剩約4mL時停止下流。導致上述兩個現(xiàn)象發(fā)生的原因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
【得出結(jié)論】氧氣體積約占空氣總體積的1/5。
15. (8分) 學校實驗室的廢液缸中收集了同學們在實驗室制取CO2 后殘留的廢液.同學們想探究廢液中溶質(zhì)的成分,進行了如下探究.
(1)
【提出問題】廢液中的溶質(zhì)是什么物質(zhì)
【作出猜想】根據(jù)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應原理________(填化學方程式),同
11、學們一致認為廢液中一定有CaCl2,小花認為廢液中的溶質(zhì)還可能含有________(填化學式).
(2)
【查閱資料】CaCl2 溶液呈中性.
【實驗與結(jié)論】
小紅分別取少量該廢液和CaCl2 溶液加入到兩支試管中,并向其中分別滴入無色酚酞試液做對比試驗,結(jié)果兩支試管中溶液均無色,于是小紅認為廢液中的溶質(zhì)只有CaCl2.
你認為小紅的實驗________(填“能”或“不能”)證明她的猜想,理由是________.
(3)
小花為了證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確的,她選擇紫色石蕊試液進行實驗,實驗中看到的現(xiàn)象是________,證明自己的猜想成立.
(4)
小強選擇了另外一種不同類
12、別的物質(zhì)________(填化學式)進行實驗,也得到了與小花同樣的結(jié)論.
(5)
【拓展與應用】若想要處理廢液得到只含CaCl2 一種溶質(zhì)的溶液,你選擇向廢液中加入過量的 (填字母),反應完成后過濾.
A . 碳酸鈣粉末
B . 氫氧化鈉固體
C . 熟石灰
D . 生石灰.
四、 分析與計算 (共1題;共5分)
16. (5分) (2018九上武威期末) 氫化鈣(CaH2)固體是登山隊員常用的能源提供劑,用它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和氫氣,氫氣供燃燒之需。現(xiàn)有84g氫化鈣與足量水反應,可生成多少克H2?在標況下,這些H2的體積是多少?(H2的密度在標況下為0.09g/L)
第 9 頁 共 9 頁
參考答案
一、 選擇題 (共10題;共20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二、 理解與應用 (共3題;共20分)
11-1、
11-2、
11-3、
12-1、
12-2、
13-1、
13-2、
13-3、
13-4、
三、 實驗與探究 (共2題;共14分)
14-1、
14-2、
14-3、
15-1、
15-2、
15-3、
15-4、
15-5、
四、 分析與計算 (共1題;共5分)
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