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典詩歌》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實例》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初中《古典詩歌》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實例(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初中《古典詩歌》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實例
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要求教師關注教育技術能力,并能在具體的學科教學中充分發(fā)揮教育技術優(yōu)勢,提高教學水平。教師作為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應用的關鍵,不僅要具有基本的信息素養(yǎng),更需要具備應用教育技術變革課堂的能力。本文結合中學語文的教學實踐,以初中《古典詩歌》的教學設計為例,進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以期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一、關注學生興趣點
收錄在語文教材中的古詩歌都是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一個初中生在三年的學習生涯中,要記住30首古詩,難度是不大的,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更多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去走入古詩世界。再加
2、上古典詩歌距離學生時代久遠,與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相差很大,學生對此比較陌生,如果一味按照傳統(tǒng)教學方法,除了翻譯就是不停地誦讀,那么每一篇充滿靈性的古典詩歌都變得毫無生機,也會導致一些學生一上古典詩歌課就進入夢鄉(xiāng),對詩歌敬而遠之。因此,在教學設計時要注重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的興趣點,在課堂上調(diào)動和活躍氣氛,將學生"引進門";,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讓他們發(fā)現(xiàn)詩歌的美,進而愛上詩歌。
二、善用多媒體信息技術
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注重發(fā)揮多媒體技術的優(yōu)勢來開展教學活動,在"活動";中學,在"做";中學。精心設計各種媒體資源,利用媒體來支持學生學習活動的開展。
?。ㄒ唬┳x
1、學生自劃
3、分詩歌節(jié)奏進行誦讀。課堂時間很寶貴,一節(jié)課全部由老師"教";,容易造成"填鴨";的結果,學生被動接受,學習興趣也不會高。因此,在課堂中盡量讓學生"參與";活動,提倡多"讀";。只有多讀,學生才能有更多的自主性,自己去意會詩歌里面的情感,主動的"自我建構";知識。在讀的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是學生聽音頻范讀,然后自劃分節(jié)奏誦讀。由于古詩歌瑯瑯上口,字數(shù)整齊,學生可以對字面意思進行推敲,自主劃分節(jié)奏,這樣一來也加深對詩歌的印象。但是在復雜之處,老師一定要指導學生,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例如在語文版七年級上冊中王安石《登飛來峰》"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有些學生就讀成"飛來/山上/千
4、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這樣讀就有錯誤,產(chǎn)生歧義了。學生們理解成飛來的山上有座千尋塔,他們也不覺得這樣理解有錯,但是經(jīng)老師點撥后,他們就馬上明白了,原來有座山是"飛來峰";,所以是要讀成"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這樣一劃分節(jié)奏,整首詩歌的意境就豁然開朗了,學生也通過自主活動來掌握知識,記憶也加深了。
2、構建意境進行情感朗讀。讀詩歌要有情感,可是畢竟不是學生自己的思想世界,怎么可以將詩人的情感和學生的情感有機交融,讓學生感同身受呢?創(chuàng)設一個有關詩歌的意境是很重要的。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生可以快速進入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
?。?)營造古典詩歌的音樂氛圍。古詩歌的詞語比較
5、優(yōu)美,朗誦時可以根據(jù)詩歌的意境和感情基調(diào)配以不同的音樂,營造詩歌的古典氛圍。例如在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教師播放鄧麗君演唱的《明月幾時有》,這首歌曲的詞和蘇軾的作品是一致的。學生先聽一遍歌曲,第二遍只放伴奏,讓學生演唱,這樣,學生對這首詩歌的陌生感就很快消失了,也能更深刻地領悟到這首歌的感情基調(diào)。最后,教師再讓學生自己點評。在音樂里,學生感受到詩人的離愁別緒,也感受到了他美好的祝愿,情感由月而生,由月而愿。悠揚的歌曲,一下子打破了學生心里的詩歌屏障,能夠迅速展開聯(lián)想,進入詩歌的意境,達到詩中有樂,樂中有詩的教學效果。同樣的,在一些古風味較濃的詩歌,也可以配以一些古箏樂,讓學生在音樂
6、之下享受詩歌的音樂美。
?。?)利用相關視頻激發(fā)學生想象思維。古典詩歌中,有不少是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描繪、贊美,可是大部分是學生沒有去過的地方。這時候,展示與詩歌相關的名勝古跡是尤為必要的。例如,在講授杜甫《望岳》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優(yōu)勢,給學生展示泰山風貌的視頻。在氣吞山河的畫面中,學生看到了泰山的巍峨、雄壯,那奇美的風景也抓住了學生的心。這時候,可以讓學生談談"假如站在泰山之巔,你心里在想什么?";學生說,"心情很舒暢,很有萬物在我腳下那種滿足感,感覺自己很崇高";。進而,帶學生進入杜甫在《望岳》中所建構的世界,泰山已經(jīng)在學生心中扎根,最后,教師再分析詩歌,就更容易理論聯(lián)系實
7、際。學生們和詩人一樣,體會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決心,和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1]。
?。?)學生自查資料了解詩歌作者和作詩背景。了解詩歌作者和作詩背景是幫助學生拉近自己與古人距離的最好途徑。由于年代久遠,學生對古詩文有畏懼感,感覺怎么讀都不明白。在教學中,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學習、課前上網(wǎng)自查資料,課上相互交流,在一個與詩歌相關背景的意境下,了解到作者的所愛、所惡、所思等,仿佛該作者就來到了課堂里,來到了學生面前。學生通過小組活動,打破了陌生感,與詩歌作者拉近了距離,情感上就會更加容易接納它了。
(二)用
古典詩歌的教學不應局限于課堂教學,更應
8、該走出課堂。讓學生學以致用,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設計各種活動,讓學生多和學過的古典詩歌打交道,從而加深印象。
1、古典詩歌接力賽。老師收集學生平時接觸過的古典詩歌,整理成兩套不同的問卷,一套句子是出上句,答出下句,另外一套則是相反的。全班分成AB兩組,每組抽取一套題,然后互相發(fā)問,組內(nèi)人員搶答,如果在5秒內(nèi)無人對答或者答錯的,扣分處理,答對則加分。由于題目數(shù)量是相等的,如果出現(xiàn)分數(shù)相同的情況,老師提供7道較難的題目,通過全班搶答得分而決出最后的勝利者。
2、古典詩歌交流成果展。全班以5人為一組,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自由選擇一個詩人為研究對象,組名則以所研究
9、的古典詩歌作者掛鉤。因此,組名也是五花八門的,有"醉翁組";、"東坡肉組";、"詩仙組";等。教師給學生一個月的時間為限,一個月后,把他們的研究成果給全班同學展示。由于交流形式不拘一格,學生們也可以展示出自己多面的能力。例如,有些學生把他們研究的詩人寫過的詩歌,仔細地挑選出一些精句,然后巧妙組合,以小組朗誦的方式展示出來;有些則以多媒體課件的形式展現(xiàn),把該詩人不同時期的詩歌編為幾個部分,每個部分的詩風是怎樣的,為什么會出現(xiàn)詩風的不同,這些都在學生制作的圖文并茂的課件中找到了答案;有些則以詩歌為原題,用現(xiàn)代語言來演繹。他們通過編寫劇本,角色扮演等方式給同學們上演了一臺精彩的演出,仿佛詩歌中的場景
10、出現(xiàn)在眾人面前。通過表演課文內(nèi)容,既激發(fā)了學生外在的學習樂趣,又引發(fā)了學生對學習活動的內(nèi)在樂趣,使每一個學生都很大限度地有所收獲、有所發(fā)展,達到樂學和善學的目的。還有圖片展示等多種展示方法,從這個活動中看出學生在學習了古典詩歌后,能通過自己總結、思考,為古典詩歌注入了新的活力。
除了現(xiàn)場展示外,教師還要求他們在活動過后,把自己的收集的資料成果掛在班級自有的網(wǎng)絡博客上,每人列一個屬于自己的專項,當以后學習了新的詩歌或有新的發(fā)現(xiàn)、看法后,就將此納入自己收集的專項,為它加入新的素材。同學們也可以在博客上互相交流,看哪個專項的點擊率高。這個做法讓學生有很大的動力去繼續(xù)完善自己的知識庫,爭取高點擊
11、率。
3、以古典詩歌為素材文。初中語文新課標要求學生應該具備聽說讀寫的能力,寫是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很多學生會說會讀,但是到寫這個環(huán)節(jié)就顯得薄弱了。利用古典詩歌作為素材來寫,是給學生一個自由的空間,他們自由選取自己喜愛的古典詩歌進行創(chuàng)作。有些同學有感而發(fā),用散文化的語言來敘述一首詩歌,想象合理,情感自然真摯,全文行云流水。有些則針對詩歌中的一些句子,主要以議論為表達方式。例如某生以"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作為中心論點,聯(lián)系現(xiàn)實,針砭時弊,全文一氣呵成。學生綜合運用了多種表達方式,展示了古典詩歌的多彩世界。也有不少學生對古典詩歌表現(xiàn)出來的愛國情感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他們愛上了那詩人博大的情懷,為國
12、請命,甘愿犧牲自己,為國做貢獻的高尚情操。
讀和用的傳統(tǒng)教學法,在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理論指導之下,幫助初中古典詩歌教學中解決了不少的老大難問題。教師要能化簡單為神奇,打破傳統(tǒng)的古詩文教學模式,構建多向互動創(chuàng)新性語文課堂教學結構,提高學生的鑒賞興趣和運用能力,轉變學生只做"聽客"的心理角色,加強學生鑒賞古詩詞的主動性,讓詩韻在初中語文課堂上飛揚。
參考文獻:
[1]李曉碧: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探微[J].語文教學與研究(大眾版),2010,(12):95.
[2]張悅群:沐浴在古代詩歌的陽光中--新課標下古代詩歌教學的新思考[J].語文教學通訊,2005,(12):31.
[3]薛喜玲:談初中語文詩歌教學課型的選擇與應用[J].教學研究,2008,31(3):281-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