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學沖刺復習 第20章 燃燒與滅火、化學與能源課件 新人教版.ppt
《中考化學沖刺復習 第20章 燃燒與滅火、化學與能源課件 新人教版.ppt》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中考化學沖刺復習 第20章 燃燒與滅火、化學與能源課件 新人教版.ppt(2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考綱要求,例題分析,知識整理,強化訓練,第20章 燃燒與滅火、化學與能源,1.認識燃燒、緩慢氧化和爆炸的條件及防火滅火、防范爆炸的措施。 2.知道生產、運輸、使用及貯存易燃和易爆物的有關知識和注意事項。 3.了解我國能源與資源短缺的國情。 4.認識燃料完全燃燒的重要性,懂得選擇對環(huán)境污染較小的燃料。,考綱要求,5.知道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氣)是人類社會重要的自然資源。 6.知道煤是復雜的混合物,石油是由沸點不同的有機物組成的混合物。 7.了解使用氫氣、天然氣(或沼氣)、石油液化氣、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對環(huán)境的影響。 8.認識資源綜合利用和新能源開發(fā)的重要意義。,1.燃燒: 的 的 的氧化反應。 2.爆炸、燃燒、緩慢氧化和自燃的共同點:屬于 反應、放出 。(不同點:劇烈程度不同。) 3.燃燒的條件:①有可燃物;②可燃物與 接觸;③可燃物的 達到著火點。 (著火點——使物質燃燒所需要的最低溫度,物質的著火點一般不能降低和升高。) 4.影響可燃物充分燃燒的因素:①可燃物與 的接觸面積;② 的濃度。,知識整理,一、燃燒及燃燒的條件,物質與氧發(fā)生,劇烈,發(fā)光、發(fā)熱,氧化,熱量,氧氣,溫度,氧氣,氧氣,1.滅火是破壞 ,使燃燒反應停止,達到滅火的目的。 2.滅火的原理: ①清除 ;②或使可燃物與 隔絕;③或使可燃物的 降到著火點以下。 3.常用滅火器的適用范圍: 液態(tài)CO2滅火器——撲滅圖書、貴重設備的失火;干粉滅火器——撲滅油、氣等失火; 泡沫滅火器——撲滅木材、布料的失火。滅火劑含有水,不能用來撲滅 的火災。 。 ,燃燒的條件,可燃物,二、滅火的原理及方法,氧氣,溫度,電器,1.爆炸的定義:可燃物在 急劇地燃燒,在短時間內聚集大量的熱,使氣體的體積 而引起爆炸。 2.易發(fā)生爆炸的地方,如 、 、 等。 3.只要是可燃性的氣體或粉塵與空氣混合點燃就有可能爆炸。例如:氫氣混有空氣,一氧化碳混有空氣等。 。 ,有限空間,增大,三、爆炸及易燃易爆物注意事項,面粉廠,加油站,煤礦,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氣。 (1)煤(主要含 元素)燃燒產生SO2、NO2、粉塵等污染物,其中能產生酸雨的是 、 。 (2)石油(主要含 元素),經過 分離后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產品,是 變化。汽油經汽車燃燒后產生的主要污染物有 、未能燃燒的碳氫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鉛化合物和煙塵等。(3)天然氣、沼氣、瓦斯等主要成分是 , 溶于水,密度比空氣 ,燃燒的化學方程式: 。天然氣是較清潔的能源。 。 ,碳,SO2,四、化學能源,NO2,碳、氫,蒸餾,物理,CH4,不,一氧化碳,小,CH4+2O2 CO2+2H2O,2.開發(fā)其他能源 (1)理想能源——氫能源:是 再生能源,具有來源 ,熱值 ,燃燒產物是 ,無污染等優(yōu)點。但成本 ,貯存 ,氫氣燃燒的化學方程式: 。(2)綠色能源——乙醇:是 再生能源,在汽油中加入適量的乙醇作汽車燃料,能節(jié)省能源,能減少 污染,乙醇燃燒的化學方程式: 。乙醇汽油是 物。 (3)新能源——太陽能、 、 、核能等。 ,可,廣,大,水,難,高,2H2+O2 2H2O,可,空氣,C2H5OH+3O2 2CO2+3H2O,混合,風能,地熱能,例題分析,例1 (2010?廣東)探究燃燒條件的實驗裝置如右圖所示。 (1) 由該實驗得,可燃物燃燒的條件是: ① ; ② 。 (2)實驗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3)實驗中使用銅片,是利用了銅的 。 ,氧氣(O2或空氣),溫度達到著火點,4P+5O2 2P2O5,導熱性,【思路點撥】記住燃燒的條件:可燃物、氧氣(O2或空氣)、溫度達到著火點,學會書寫常見物質燃燒的化學方程式,了解金屬的物理性質,就能答好該題。,例2 (2014?廣東)點燃不純的可燃性氣體可能發(fā)生爆炸。下圖是某同學的改進裝置,請回答: (1)圖1是可燃性氣體的洗氣改進裝置,檢查它的氣密性的方法是:向導管a處 ,若 則氣密性好;若在導管a處通入可燃性氣體,在導管b處連上尖嘴管并松開止水夾,點燃,即使氣體不純也不會爆炸,可見此裝置的作用是 。 (2)用圖2尖嘴管導出可燃性氣體并點燃,也不會使管中氣體爆炸,其原理是銅絲或水可以 。,通入氣體,玻璃管內液面上升,阻斷燃燒,降低溫度到著火點以下,防止火焰進入發(fā)生裝置,【思路點撥】(1)圖1檢查它的氣密性的方法是向導管a通入氣體,若水從中間玻璃管上升,則證明裝置的氣密性良好;若在導管a處通入可燃性氣體,在導管b處連上尖嘴管并松開止水夾,點燃,即使氣體不純也不會爆炸,此裝置的作用是阻斷燃燒。 (2)用圖2尖嘴管導出可燃性氣體并點燃,也不會使管中氣體爆炸,其原理是銅絲或水可降低溫度到著火點以下,防止火焰進入發(fā)生裝置。 ,強化訓練,1.(2015?廣州)用如右圖所示裝置探究燃燒的條件,有關該實驗的說法正確的是( ) A.該實驗只能得出燃燒需要氧氣這一結論 B.該實驗使用了相同的可燃物 C.該實驗現(xiàn)象是銅片上的白磷不燃燒,紅磷燃 D.該實驗說明燃燒需要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 ,D,A組,2.(2014?廣東)下列驗證實驗不能成功的是 ( ),D,3.(2014?廣東)下列場所掛的圖標與“消防安全”不相符的是( ),C,4.(2014?重慶)氫氣作為21世紀極具開發(fā)前景的新能源之一,理由是( ) ①燃燒熱值高 ②原料資源豐富 ③儲存和運輸時安全性高 ④燃燒產物無污染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B,5.(2015?廣州)下圖表示廣州市家用燃料使用的發(fā)展歷程(括號內表示主要成分),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煤中主要含有碳元素,還含有氫、硫等元素,煤是清潔燃料 B.液化石油氣是石油化工的一種產品 C.家用燃料燃燒時均放出熱量 D.煤、石油、天然氣都是化石燃料,A,6.(2014?廣州)通過下列實驗操作和現(xiàn)象能得出相應結論的是( ),C,7.(2015?大連)目前,人類使用的燃枓大多來自化石燃料。 (1)化石燃料中,比較清潔的是 ,煤油是 加工的產品。 (2)煤主要含有 元素,使用脫硫煤能減少 的排放,減輕酸雨的危害,但仍會產生較多的二氧化碳,不能減緩日益加劇的 。 ,天然氣,石油,碳,二氧化硫,地球溫室效應,8.(2011?肇慶)我國“十二五”規(guī)劃對“低碳經濟”給予政策支持,實現(xiàn)“低碳經濟”的一種策略是節(jié)能。下列制備氫氣的方法最節(jié)能的是 ( ),B組,C,9.(2013?佛山)實驗是化學靈魂,是學好化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1)《燃燒的條件》實驗中,用棉花分別蘸酒精和水,放在酒精燈上加熱,該實驗的目的探究 是燃燒的條件之一,該實驗的可燃物是指 ,實驗成功的關鍵是控制 不燃燒。 ,可燃物,酒精,棉花,(2)《粗鹽中難溶性雜質的去除》實驗中,三次用到玻璃棒,其中第二次使用玻璃棒的作用是 ,提純后的食鹽中還含有少量的CaCl2和MgCl2等可溶性雜質,將該食鹽溶解后,依次加入過量的NaOH溶液,過量的 (填化學式,下同)溶液,過濾,向濾液中加 調節(jié)至pH=7,再將濾液蒸發(fā)結晶,即可得更純的氯化鈉。 ,引流(轉移液體),Na2CO3,HCl,10.(2013?連云港)“對比實驗”是化學學習中行之有效的思維方法。某化學學習小組的同學在學完相關的化學知識后,走進實驗室做了如下實驗,請你參與并回答下列問題。,(1)通過實驗A,可以說明燃燒的條件之一是 ,實驗中使用銅片,是利用了銅的 (填一條物理性質)性。 (2)對于實驗B,一段時間后觀察到試管①中的鐵釘明顯銹蝕,由此得出:鐵生銹的主要條件是鐵與水和 直接接觸。欲除去鐵銹可用 洗的方法,鐵制品除銹時 (填“能”或“不能”)長時間浸在酸溶液中。 ,達到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或達到著火點),導熱,氧氣(或空氣),稀鹽酸(或稀硫酸),不能,(3)實驗C是利用體積相同并充滿CO2的軟塑料瓶、等量的水(瓶①)和NaOH溶液(瓶②)進行實驗,根據塑料瓶變癟的程度證明CO2與NaOH溶液中的溶質確實發(fā)生了反應,這一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4)實驗D的燒杯②中呈現(xiàn)的現(xiàn)象能說明分子是不斷運動的。當燒杯①中液體是濃氨水時燒杯②中的酚酞溶液由無色變?yōu)? 色;當燒杯①中液體換成濃鹽酸,且燒杯②中液體換成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時,一段時間后,溶液顏色的變化是 。其中鹽酸與NaOH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屬于 (填反應類型)反應。 ,CO2+2NaOH==Na2CO3+H2O,紅,紅色逐漸變成無色,NaOH+HCl==NaCl+H2O,復分解,謝謝!!,-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中考化學沖刺復習 第20章 燃燒與滅火、化學與能源課件 新人教版 中考 化學 沖刺 復習 20 燃燒 滅火 能源 課件 新人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jqnhouse.com/p-2013101.html